南通市
中国江苏省辖地级市
南通市,简称“通”,江苏省地级市,Ⅱ型大城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通市南临长江,与苏州市上海市跨江相连,东濒黄海,北接苏北平原,陆域面积800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701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1月,南通市辖3个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23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74.9万人,城镇化率72.6%。
历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变化和历史渊源大致分为北、南两部。南通境内成陆最早的西北部为扬泰岗地外缘,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今发现有青墩遗址青墩文化)等古文化遗迹,其余大部分区域为近2000年间海中沙洲逐步涨接而成。随着人口的迁入和渔盐农耕等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各级行政建制。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历届等国地域,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宁海、如皋等县,属海陵郡,这是北部地区建县之始。今南通南部旧称通海地区。
西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海郡,管辖海陵等29县,今海安地域即为海陵县辖地。东晋安帝年间(397年~418年),建如皋宁海蒲涛临江等县,属广陵郡。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设海安县,属新平郡(后改属海陵郡)。南通境内最早的县级政权到南朝梁陈年间(502年~589年)基本裁废。南北朝时期,今南通市区一带逐渐涨沙成洲,称胡逗洲
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唐中期,海安县又在海陵县境内析出单独设置,但仅存在14年(708年~722年)。唐廷在胡逗洲设盐亭场。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属于淮南道。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设狼山镇,归浙江西道节度使、浙西观察使管辖,为防务建置,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曾在今南通一带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与东洲一带的是姚氏家族。姚彦洪建筑城池官廨,号称静海都镇,统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个大镇。后为南唐控制,以东洲镇地西置静海都镇制置院。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在海陵县东乡重建如皋县,属泰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军压境,姚氏政权控制东洲、静海约半个世纪的局面结束。显德五年(958年)初,周军南下攻克如皋东乡的静海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今南通市),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州治驻静海,属扬州管辖,是乃通州建州之始。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为避太后刘娥之父名刘通名讳,又以其辖崇明镇故,改通州为崇州,又称崇川,隶属于淮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两县。政和七年(1117年),通州一度称静海郡南宋时期,通州曾有“通川郡”和“崇川郡”的郡名。
至元十五年(1278年),通州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领静海、海门两县。崇明县曾短时间归属通州,后又划属苏州。
明代,属南直隶洪武二年(1369年),静海县废,并入通州,通州增领崇明县。洪武九年(1376年),崇明县改隶苏州府,通州仍领海门县。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并于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南下占领通州,清沿明制改南直隶而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后改承宣布政使司行省,通州属之。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通州属江南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即江苏省),省名江苏为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之简称,通州属之。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增领泰兴、如皋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属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涨的天南等41沙设海门直隶厅。咸丰十年(1860年),通州增领靖江县。同治三年(1864年),靖江仍归常州府管辖。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通州官绅响应武昌起义,宣告通州脱离清王朝统治,次日成立军政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临时省议会决议通州废州设县,改称南通县,行政区划同清宣统时的13市、8乡。同时,废海门厅,设海门县。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按北洋政府省、道、县的设置,江苏省60个县划分为金陵道、沪海道、苏常道、淮扬道徐海道共5个道;南通地区分属苏常道沪海道,其中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归苏常道管辖,海门、崇明等县归沪海道管辖。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抵南通,推翻北洋政府南通县知事公署,成立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南通县政府,属江苏省政府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原属崇明县的外沙独立建置启东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苏省行政第七区专员公署设于南通城,下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5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苏七区改为苏四区,增辖靖江县。
抗日战争期间,南通地区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汪精卫亲日傀儡政权(即汪伪“清乡”公署)交错并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通城,建立伪政权,国民党南通县政府先后迁至金沙北兴桥,专员公署先后迁至马塘掘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随即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苏中行政委员会、苏中行政公署设立,其中苏中第四行政区辖南通、如皋(东)、启东、海门等四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在国共联合抗日的背景下,苏中行政公署决定划东台、泰县、如皋3县部分地域设置紫石县,治所在海安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如皋西乡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如皋东乡如皋县定名如东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建立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析置出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均对南通地区政权设置多次调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紫石县改称海安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通城,通如海启全境解放。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从原南通县境划南通城、唐闸镇、天生港镇、陆洪闸和近郊农村成立南通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同年5月改称苏北南通行政区),行署机关驻南通市。南通县城迁金沙镇
1949年10月,南通专区隶属苏北行政公署,下辖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5县和南通市。1950年1月,海安、如皋2县由苏北泰州行政区划归南通行政区。同年2月,经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决定,原南通县管辖的6个小乡(即原刘海沙,今属张家港市锦丰镇)划归常熟县。同年5月,南通市升格为苏北行政公署直辖市。
1953年1月起,江苏复省,南通市为省辖市,同时建有南通区(1953年4月起改称南通专区。1978年7月改南通专区为南通地区)。其中南通市管辖城区、郊区。南通专区或南通地区管辖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7县(其中崇明县于1958年11月划归上海市)。
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改南通地区为南通市,原地区行署所辖6县由南通市领导,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4年,南通成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3年8月,城中区和港闸区合并建立南通市城区和郊区。
1989年11月,撤销启东县,设立县级启东市。
1991年2月,撤销如皋县,设立县级如皋市。
1991年6月,将郊区所辖的任港乡、钟秀乡、八厂乡、狼山乡划归城区管辖,城区更名为崇川区;将原南通县管辖的陈桥乡、幸福乡和秦灶乡,原城区管辖的唐闸镇、天生港镇划归郊区管理,郊区更名为港闸区。
1993年2月,撤销南通县,设立县级通州市。
1994年6月,撤销海门县,设立县级海门市。
2001年,将通州市的观音山镇小海镇竹行镇、通州市良种场划归崇川区管辖;将通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南通农场(隶属省农垦集团公司)、东方红农场(隶属省军区)划入南通市崇川区行政区域。(均委托富民港办事处管辖)
2009年2月,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
2018年5月,撤销海安县,设立县级海安市。
2020年7月,撤销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设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区;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1月,南通市辖3个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38个街道、65个镇,644个社区、1292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通市地理范围为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121°54′33″,南北跨距114.2千米,东西跨距158.8千米。南通市据江海之会,南北之喉,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形结构交会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南临长江,经苏通长江大桥、崇启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3条跨江通道分别与苏州市上海市跨江相连;东濒黄海,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北接苏北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南通市陆域面积800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7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通市最早成陆的地方是位于扬泰古沙嘴最东端的海安、如皋一带。20世纪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青墩遗址)的发现及随后的研究证实,距今5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经成陆并有人类活动。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区淹没。汉代,今南通地区的西北部重新涨出。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通过4次大规模的沙洲连陆,扶海洲(今如东县一带)、胡逗洲(今南通市区一带)、东布洲(今海门、启东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后与大陆连接。在陆地不断接连的同时,由于水势的影响,部分区域地块在不断消长。明清之际,长江侵蚀通州陆地,古海门县坍没,之后又从长江口陆续涨出二三十个沙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今启东南部(原称崇明外沙)与海门陆地相连。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市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全境除长江边狼山一带为山丘地貌外,其余为平原,分为狼山浅丘区、海安里下河低洼潟湖沉积平原区、北岸古沙咀区、南通古河汊水网平原区、南部新三角洲平原区、三余海积低平原区、沿海海积平原及海滩与盐场区。地势低平,地表起伏较微,高程2~6.5米,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平原辽阔,河、江、海贯通,水网密布是其显著特征。
气候
南通市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
水文
南通市境内地势平坦,河沟成网。水系大致以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为界,北部为淮河流域,面积2200余平方千米;南部属长江流域,面积5700余平方千米。主要骨干河道(一级河道)有焦港河如海运河、九圩港河、如泰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新江海河、北凌河、栟茶运河、遥望港河,二级河道111条,三级河道1637条,四级河道1.53万条,总长2.4万千米,全市水域面积(不含长江水面)77.8平方千米。另有众多三、四级河道。各级河道交织成网,相互沟通,经长期建设与整治,形成能引、能蓄、能控制、能调度、能通航利用的河网水系。
南通市境内长江岸线166千米,江面呈喇叭形向东南方向伸展,主流水深-10米,区域一般1500米宽,年径流量9800亿立方米,年际变化不大。长江干流南通段全长87千米,江面宽6~18千米,多年平均大通流量每秒2.87万立方米,水资源丰富。长江干流河段水质良好,中泓水质符合Ⅱ类水标准,是南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也是南通市对外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陆地动物 南通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有利于动物繁衍生存。境内动物以适应农田及丘陵灌丛环境的种类为主。哺乳动物有普通田鼠、褐家鼠、猪獾、黄鼬、刺猬、獐等;爬行类物种有蝮蛇、赤链蛇、王锦蛇、巨蜥、中华鳖等。其中属于省重点保护物种的有赤链蛇、王锦蛇、乌梢蛇和蝮蛇等,巨蜥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两栖类物种有黑斑蛙、泽蛙、中国雨蛙、金钱蛙、中华大蟾蜍等。南通市陆地植被繁茂、湿地滩涂广袤、食物饵料丰富,是南北向候鸟迁徙东线的必经之地,野生鸟类资源丰富、品种众多。1985年至1988年,南通市开展鸟类普查,留鸟、候鸟、旅鸟等计18目48科254种。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观鸟人群的增多和鸟类拍摄技术的进步,发现和记录的野生鸟类品种不断增加。根据2018年至2020年本底调查结果,南通地区有可靠记录的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漂鸟、迷鸟,计19目59科373种,约占全国鸟类品种总数的29%。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鹈鹕、黄嘴白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青头潜鸭、秃鹫、小青脚鹬、勺嘴鹬、黑嘴鸥、遗鸥、黄胸鹀、中华凤头燕鸥12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卷羽鹈鹕、白琵鹭、鸳鸯、黑冠鹃隼、凤头蜂鹰、赤腹鹰、雀鹰、普通狂鸟、灰脸狂鸟鹰、鹗、红隼、燕隼、灰鹤、小杓鹬、小鸦鹃、长耳、东方角、仙八色鸫等40种;列入濒危鸟类的有勺嘴鹬、黑嘴鸥、小灰山椒鸟、发冠卷尾、紫寿带、小太平鸟、丝光椋鸟、震旦鸦雀等20余种。每年春秋迁徙季时,大量的水鸟和林鸟经过和栖息在市境海岸带地区,是南通市野生鸟类的一大特色。如东洋口港开发区的水鸟数量与品种,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23年,如东小洋口沿海滩涂湿地勺嘴鹬重要栖息地、启东长江口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海门蛎岈山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淡水水生动物 南通市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境内生活着各种鱼类。其中有在内陆水域栖居的鲤、鲫、鳊、鲂、鳜、黄鳝等,有生活在长江、内河的青、草、鲢、鳙、鲶等,以及鲻、梭、鲈等咸淡水鱼类,还有江海洄游的达氏鲟、白鲟、中华鲟、刀鲚、凤尾鱼、银鱼、河豚、鳗鲡和松江鲈鱼等。其中,中华鲟、白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7月21日,白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中被正式宣布灭绝。2023年,南通江豚湾项目正式启动。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在南通市从开沙岛至启东港均有分布,经常出没区域为市区滨江公园、龙爪岩、梵音广场江段。
海洋动物 南通市境内海水中富含营养物质,水生无脊椎动物虾、蟹、贝类繁多。据统计,南通滩涂贝类资源列江苏沿海各市之首,主要经济贝类有文蛤、青蛤、四角蛤、泥螺、竹蛏和西施舌等9种。近海鱼类有130余种,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梅童鱼、海鳗、鳓鱼、黄鲫和马鲛鱼等多获性经济鱼类75种。
南通市光照强度的时空变化较快,幅度也较大。陆地植物适应光照条件的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和耐阴阳生植物3个基本类群均有分布,长短日照植物均有生长。除陆地植物外,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水生植物类群在南通市分布也很广。全市有野生植物1242种。其中,银杏、水杉、杜仲、野大豆、鹅掌楸、天目木兰和厚朴属国家级保护植物,卷丹为华东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全市比较稀有的植物有松叶蕨和楸树等。野菱、水曲柳、樟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五山地区为浅丘,天然森林植物群落在此分布。据调查,五山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42科449属712种。乔木类型主要优势种为黑松、侧柏、榆树、枫杨、麻栎等;灌木主要优势种有算盘子、六月雪、桑、刺槐、茅莓等;草本类型主要有野胡萝卜、禾草、苔草、酢浆草、景天、婆婆纳等。种子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种类最多,其次是唇形科、蓼科、毛茛科、大戟科。树木种类以松、柏科面积最大,以落叶阔叶乔木和灌木种类最多,杂有樟、女贞、柞木等常绿阔叶树。次生林中温带成分有榆、麻栎、洋槐、枣等,亚热带成分有樟、女贞、海州常山、算盘子、络石等。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南通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南通市湿生水生植被分布在全市各级别的河道、池塘、洼地的水面、河漫滩和河岸上,包括长江边及江心洲上,主要有狐毛藻、黑藻、金鱼藻、芦苇、荻、茭白、茨菰、藕、芡实、菱角、水芹、荸荠、菖蒲、水浮莲、水花生、满江红等各种藻类。沼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海安市西北部,草本沼泽、苔草泥炭藓沼泽、泥炭沼泽均有分布。南通市沿海地区遍布盐生植被,在盐土上生长的耐盐植物主要有盐蒿、碱蒿、中华补血草、羊角菜等,沼生盐土植被主要有大米草、糙叶苔、咸水草、蒲草、芦竹、芦苇等,盐土水生植物主要有川蔓藻、狐尾藻、金鱼藻等。
矿产资源
南通市境内发育有与侵入岩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其中,铁储量3000万~4000万吨,属中型,矿品位在40%左 右;锌、钼、铋、铜、铅、锡、金、钴、钨等金属埋深300米以上。其他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油、沼气、江砂、地热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通市常住人口7726635人,占江苏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9.12%。
2023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为774.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净流入34.72万人,分别比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增加17.98万人、13.08万人、7.06万人,净流入规模逐年扩大。
参考资料:
民族构成
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汉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99.7%,有少数民族52个,约占常住人口0.3%。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境内民众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市有各类宗教团体23个,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79个。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南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2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2.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906.8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5983.0亿元,增长5.7%。
参考资料:
财政
2023年,南通市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税收收入538.8亿元,增长30.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教育支出1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科学技术支出57.2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支出144.2亿元,下降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8.2亿元,增长7.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3.9亿元,增长12.8%;住房保障支出77.6亿元,增长12.7%;交通运输支出31.7亿元,下降11.6%。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南通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0%。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1.8%,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8%,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7.5%,其中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11.4%。“两新”政策成效显现,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
人均收入
2024年,南通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41元,比上年增加2788元,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57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36元,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896降为1.86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五涨一平二降”。其中,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9%、0.6%、1.4%、3.5%、5.8%,食品烟酒类价格与上年持平,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0.1%、1.3%。
第一产业
2024年,南通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0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年粮食总产为343.1万吨,实现六年连增,比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0.1%。分季节看,夏粮总产为122.9万吨,增长1.4%;秋粮总产为220.2万吨,下降0.6%。蔬菜总产量561.9万吨,增长3.6%;水果总产量91.8万吨,增长4.0%;禽蛋总产量39.1万吨,下降1.6%;水产品总产量86.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累计增加值排名前十的重点行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化学纤维、电气机械分别增长14.4%、14.1%、11.7%。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增长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新材料产值分别增长12.6%、9.8%和7.5%,船舶海工规模突破2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1.9%和4.7%。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6.2%。
建筑业
2023年,南通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013.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房屋建筑业完成产值10408.3亿元,增长4.4%。竣工产值7268亿元,增长6.5%。建筑业劳动生产率50.2万元/人,增长1.4%。全市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7家,完成产值827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年新增鲁班奖2项。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4年,南通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了数字、绿色、智能等消费快速增长,限额以上零售中,高能效家电、智能家电、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分别增长44.7%、38.7%、79.9%、34.2%。新消费业态快速发展,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145.8亿元,增长30.9%。网络订餐更为普及,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6.5亿元,增长21.1%。
对外经济
2024年,南通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进口总额1341.7亿元,增长10.8%;出口总额2608.2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8%,其中船舶、电气机械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5.3%和13.5%。全年完成铁路货运量276.2万吨,增长12.3%;航空货运量6.9万吨,增长14.1%;港口货物吞吐量3.5亿吨,增长0.4%;集装箱吞吐量276.8万标箱,增长33.8%。全年完成铁路客运量1323.3万人次,增长10.0%;机场旅客吞吐量410.2万人次,增长12.1%。
2023年,南通市实际使用外资19.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2.6%。新设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8个,比上年下降8.4%。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6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5171万美元。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3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0906万美元。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95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5%,比年初增加2659.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57.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642.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35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94.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594.5亿元,短期贷款增加670.1亿元。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57家。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390.5亿股,比上年增长3.2%;总市值3689.3亿元,下降5.5%。上市公司通过首发、配股、增发、可转债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2.9元。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9家,期货营业部16家。全年证券交易额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2%。
保险业
2023年,南通市保费收入4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分类型看,财产险收入90.9亿元,增长9.3%;人寿险收入265.2亿元,增长20.3%;健康险收入76.1亿元,增长12.0%;意外伤害险收入6.4亿元,下降17.1%。全年赔付支出15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财产险赔付61.2亿元,增长22.2%;人寿险赔付57.2亿元,增长91.0%;健康险赔付37.9亿元,增长12.7%;意外伤害险赔付2.5亿元,增长4.0%。
服务业
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7.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70.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3%。分行业看,列统的10个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5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速分别为14.9%、4.0%、4.0%、0.6%、0.1%。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1-11月,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2%,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为72.7%,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合计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6.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货物运输量2.57亿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货运量分别增长2.4%、11.7%、14.8%、11.0%;实现客运量3244.8万人,比上年增长97.5%,其中铁路、公路、航空客运量分别增长134.0%、75.1%、112.9%。
旅游业
2023年,南通市接待游客总数6518.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98.9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5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1.3亿元。
邮政电信
2023年,南通市邮政业实现业务收入10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完成快递业务量11.6亿件,增长6.3%。全市累计拥有5G基站18993个。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2.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6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232.9万户,新增25.9万户,其中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449.9万户,减少0.8万户;无线宽带互联网用户783.0万户,增加26.7万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共有驻市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24万人,在校生15.66万人,毕业生4.28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2万人,在校生0.57万人,毕业生0.15万人。
截至2023年末,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09万人(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招生0.04万人,在校生0.17万人;共有幼儿园590所,比上年增长0.8%,在园幼儿14.86万人,下降11.3%。
科学技术
2023年,南通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8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622家,净增736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中国榜上零的突破;3家企业上榜省独角兽企业。全年专利授权量33535件,比上年下降12.9%。其中,发明专利7437件,增长19.8%。年末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45120件,比上年末增加7157件,增长1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8.3件,增长18.7%。全年建成国家级孵化器4家,国家级载体总量全省第5;新备案省级众创空间2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121家;新认定省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累计59家,省级以上载体总量全省第3。
2023年,南通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全市共拥有南通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4人,比上年新增2人。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6家。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4个。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9个。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科技服务平台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0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1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全市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31个,公共美术馆4个。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7座,中波和调频电视发射台10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数字电视用户159.8万户,其中高清电视用户82.2万户。
体育事业
2006年10月15日至22日,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江苏南通举行。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全市有10名健儿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4金1银1铜,共6枚奖牌。
2012年,南通籍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获5个世界冠军,在伦敦奥运会,南通籍运动员获奖牌3枚,其中金牌2枚;伦敦残奥会,南通籍运动员获得银牌1枚。
2021年,南通健儿孙炜、石宇奇、李彤、张馨、石高峰等5人参加东京奥运会,孙炜获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铜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南通共有91名运动员参加了竞技体育项目比赛,石宇奇、孙玮等11人分别在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夺得金牌,同时南通籍运动员还获得4枚银牌、9枚铜牌,南通籍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占江苏在全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六分之一。南通籍运动员石宇奇领衔的中国队在羽毛球苏迪曼杯决赛中夺得世界冠军,将南通世界冠军金牌数改写为120枚。
2023年,南通市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南通健儿在江苏省第二届智力运动会中取得全省第4名的成绩,在2023年苏迪曼杯羽毛球锦标赛中夺得冠军,在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中获得4枚金牌,获2023年世界沙排职业巡回赛未来赛冠军,在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4枚金牌。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是当前江苏省唯一一支征战中国顶级职业联赛的队伍。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729个。其中,医院24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2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4.1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4万人,注册护士2.7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0.08万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17万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万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增至2671元,比上年增长4.2%。年末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721.1万人。其中,职工医保2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37.1%;居民医保453.9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62.9%。
2023年,南通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9353人,比上年增加951人。全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30024.9万元,比上年增加245万元。全市现有备案养老机构314家,养老机构床位数57466张。
交通运输
2023年,南通市完成货物运输量25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13.1%;旅客运输量3244.9万人次,增长97.5%。全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0857.9万吨,比上年增长8.2%;集装箱吞吐量204.2万标准箱,下降8.8%。南通机场全年执行客运、货运航线共62条。其中,国内客运航线44条,国际(地区)客运航线2条;国内全货机航线11条,国际全货机航线5条。全年安全保障各类飞机起降37376架次,比上年增长62.9%;旅客吞吐量366.0万人次,增长112.9%;货邮吞吐量6.0万吨,增长11.0%。南通铁路完成客运1203.0万人次,增长134.0%,货运245.9万吨,增长2.4%。全年公路货运量12891万吨,增长11.7%;公路客运量1676万人次,增长75.1%。
公路
截至2023年末,南通市公路里程1756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86千米。
过江通道方面,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崇启大桥于2011年12月24日建成通车。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于2020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南通市从快速路网、骨干路网、支路网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城市路网建设。2009年5月,南通市启动快速路网改造工程,首条快速路通沪大道高架开建。2014年5月30日,通京大桥(3号桥)、通吕5号桥立交开放交通,市区快速路网北环(江海大道)与中轴(通京大道)、东环(东快速路)实现贯通,标志着市区首轮快速路网升级改造基本完工。
截至2017年底,南通市区一轴一环八射的快速路网交通格局基本形成,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路、30分钟城市组团通勤的交通畅通工程目标基本实现。
截至2022年末,南通全市快速路通车里程113.4千米。
跨海大桥方面,黄海大桥于2008年7月16日全线贯通,2008年底建成通车。
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有普通国道548.77千米、省道742.59千米、县道2586.86千米、乡道5462.45千米、村道7580.8千米。
客运车站方面,南通汽车客运东站于2014年1月8日投入运营,形成以南通汽车客运东站、南通汽车站为始发站,九圩港站为配载站的新布局。
铁路
2002年9月30日,新长铁路南通段基本建成通车,南通市结束了地无寸铁的历史。
2004年7月1日,新长铁路沿线部分车站开办客运。
2005年7月1日,宁启铁路宁通段开办客运。
2016年5月,宁启铁路完成复线电气化改造,南通站、如皋站、海安站开办动车组业务。
2019年1月5日,宁启铁路二期工程(南通站至启东站)开办客运。
2020年7月1日,南通动车运用所正式投入使用,南通成为江苏省第三个拥有动车运用所的城市。同日,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南通市结束了无铁路过江通道的历史。
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速铁路建成通车。
截至2023年末,铁路总里程452千米,其中高速铁路66千米,洋吕铁路全线建成,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加快推进。主要为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速铁路。南通市境内海安站是江苏省除徐州站外的最大的二级编组站。
航空
南通兴东国际机场,位于南通市通州区兴东街道,距离南通市中心直线距离10千米,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是江苏最早通航的民用机场,是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南通兴东国际机场1993年8月24日正式建成通航,定名为南通兴东机场;2016年7月22日更名为南通兴东国际机场;2012年4月完成一期改扩建;2019年完成二期改扩建;2019年8月18日,启用新航站楼。
《201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上海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
水运
南通港是中国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国家主枢纽港,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主要成员,是长江水系江河运输直达中转的枢纽。
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五级以上航道里程188.77千米,四级航道180千米,三级航道119.89千米。
公共交通
2010年7月,南通市公交管理职能划入交通运输局。截至2014年6月底,南通市区共有公交车1124辆,各类城市公交线路104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超过1700千米,净站点(不含重复站点)1800多个,日均客运量超过32万人次。
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批,南通成为江苏省第6个、中国第37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
2017年12月18日,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南通成为江苏省第6个修建地铁的设区市。
2018年10月26日,南通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工。
2022年11月10日,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
2023年12月27日,南通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
2018年4月15日起,南通市主城区、通州区巡游车实施经营区域一体化。两区巡游车均可在市区范围内的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按规定排队候客。2018年9月17日起,南通市主城区、通州区实现运价统一。运价改革后,市区巡游出租汽车运价由政府定价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
历史文化
文化特征
在南通市166千米的江岸线上,分布着狼山、开沙岛、长青沙、海永-启隆生态湿地等一批生态自然景观;206千米的海岸线上,三水交汇的圆陀角、碧海银沙双色海、海中奇景蛎岈山、为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港等众多休闲度假景区散落其中。江风海韵孕育了南通市独特的江海文化,约6000年前的青墩文化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青墩遗址的文化堆积属于良渚文化范畴,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相互交融,涌现出蓝印花布、沈绣梅庵琴派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标志。
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灭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当年属邢国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前506年,吴楚交战,吴破郑城(湖北省江陵县东北),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均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时称海阳,今泰州市)一带,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一种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
西晋末年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扰掠中原,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口大举南迁,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长江下游,其时海陵一带移民人口猛增几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
约六朝梁元帝时(552年),长江口出现的壶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盐为业,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及无业游民,主要来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一带),他们基本上保留了吴越文化的特性。隋时胡逗洲属海陵,唐玄宗时因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唐末军阀割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珪、姚彦洪)统治胡逗洲(时称静海)、东㳍洲(即东布洲)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军队和家属有万人之多,多为吴兴人,其时南方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隶于通州。由于静海岛与大陆涨接,静海人与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又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但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永乐初燕兵之乱,均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南通。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亦纷纷来南通地区安家落户。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初时亦为流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因隔130多年才与周边地区涨接,其始终保持着吴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带。他们于常熟白茆港(今白茆塘)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茆抽丁,其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至18世纪初,崇明人陈朝玉(1688一1761)率妻来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他们辛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彼时海门境内一万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此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人迁至海门。至于近代,南通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安徽、浙江、广东、上海、镇江等地的人们(工商户等)至南通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在南通一直延续。
南通还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是中国平原地区少有的革命老区,素有“红色土地、英雄土地”之称。南通老区是江苏建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覆盖乡镇最多的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16个革命根据地和游击根据地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游击区之一,全市90%以上的乡镇都属老区范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南通革命老区人民铁心向党、敢于斗争、团结奋战,在战争年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风景名胜
参考资料:
特产美食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
南通市是著名的体育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
2020年6月19日,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2022年11月18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3年,入选2022年度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
参考资料
政府工作报告.南通市人民政府网.2019-01-28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16: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