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遏使
唐代军镇长官名
镇遏使,简称镇使,又称镇大使、镇将。唐代军镇长官名,例以兵马使、押衙等军将充任其职。掌军镇防守工作。例如浙江西道狼山镇遏使王郢(狼山镇今为江苏南通)。
历史来源
随着治理机制与人员的军事化,晚唐五代城、乡涌现出一系列新型治理单位。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作为藩镇派驻机构的“镇”,其长官称镇将、镇使、镇遏使等,例以兵马使、押衙等军将充任其职。镇源自唐前期的边疆镇戍,在中唐以降的藩镇体制下,演变为派驻辖区内州县的常设机构,负责军事防御、追捕盗贼,同时也兼理诉讼、赋税等民政事务,由此逐渐侵夺了原属州县的职权。及至宋代,镇将的职权受到严格限制,一部分军镇升格为县,其余则逐渐演变为商业性市镇。镇的层级约当于县,在其他层级,还有若干新型区划与管理单位。
历史记载
日本高僧圆仁入唐巡礼途中的亲身见闻,从微观层面提供了晚唐军吏及基层事务运作的珍贵史料。其所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行记》)一书所载相关史料按地域提到了诸多镇,如海陵县境内有白潮、海陵、如皋等镇。
(一)扬州
圆仁一行于开成三年(838)七月抵达唐朝境内,登陆后第一站是淮南节度使治下的扬州海陵县。《行记》开成三年七月条:
二日……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留学僧等,到守捉军中季赏宅停宿。(后略)
三日……午时,仅到海陵县白潮镇管内守捉军中村。(后略)
九日,巳时,海陵镇大使刘勉来慰问使等……相从官健、亲事八人,其刘勉着紫朝服,当村押官亦同着紫衣。(后略)
廿日,卯毕,到赤岸村。问土人,答云:“从此间行百廿[里],有如皋镇。”……申时,镇大使刘勉驾马来泊舫之处。
据圆仁所记,海陵县境内有白潮、海陵、如皋等镇,其均统属于淮南节度使。所谓“镇大使”,实即镇遏使,又称镇将。值得注意的是镇以下村的管理体制。《行记》七月二日条记东梁丰村有“守捉军中季赏宅”,三日条记停驻“白潮镇管内守捉军中村”。按,唐人所谓“守捉”,有狭义、广义之别。《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此其狭义,属唐前期镇戍建制之一。广义而言,“守捉”即镇守、捕捉之意,并非特定建制。吐鲁番出土军事文书所见有“守捉官”“守捉健儿”等称谓,其所属建制非一,安史之乱后,内地又有防御守捉使、团练守捉使等军事使职,其中的“守捉”,都是镇守、捕捉之意。《行记》此处“守捉”居于镇之下,且与“军中”连用,应取其广义,即“驻守于此的军人”。由此可以看出,军镇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而展开的。
这些“守捉军中”的长官,应即《行记》九日条提到的“当村押官”,他位列镇将之下。按押官,又称押队官,在唐前期的边防体制下,“凡诸军镇,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行军编制中,“每军,大将一人……每队五十人,押官一人”,可见押官是一种军职。晚唐镇遏使、镇将下,押官同样是一种常设职务,如据咸通十三年(872)《高壁镇通济桥碑》题名,汾州灵石县境内高壁镇有押官、权押官等多人。从《行记》的记载来看,村押官是一种常驻乡村的基层军吏,《续玄怪录》“杠蔡荣”条中提到的“地界所由”,从层级来看,大约就相当于一个村押官,而“从十余人,执弓矢”的将军,可能便对应着此处的镇将。这类镇将下的村押官、守捉军中,构成了乡村节级、所由的最低层级。
参考资料
镇遏使.敦煌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5 17:46
目录
概述
历史来源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