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古代地名。苏州府东至海岸百五十里,东南至
松江府百八十里,南至浙江
嘉兴府百三十里,西南至浙江
湖州府二百十里,西北至
常州府百九十里,北过江至扬州府通州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江宁府五百六十里,至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元顺帝至正27年(1367年,
明太祖吴元年),明改
平江路为苏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属于
南直隶,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属于
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属于
江苏省。1913年废府。
1724年(清雍正二年),苏州府的大部分县份都因人口、赋税繁多,而一分为二:分长洲县南部设
元和县;从
常熟县分出
昭文县,从吴江县分出
震泽县,从
昆山县分出新阳县,因此苏州府的辖县增加到9个。
《灌婴传》:攻吴郡长吴下,得吴守。又高六年,以故东阳、
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
荆王,是也,寻又为吴国荆治吴,吴治广陵。景帝三年,复为
会稽郡。后
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置吴郡自浙江以西皆曰吴郡。晋宋因之杜佑曰: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或曰:吴郡、吴兴、会稽,本一吴郡而分为三,故曰三吴。梁亦曰吴郡
太清三年,
侯景置吴州,明年省,陈置吴州贞明初置。隋平陈,废吴郡,改州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大业初,复曰吴州,寻又为吴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苏州开元二十一年,分置
江南东道,治于此。天宝初,曰吴郡。乾元初,复曰苏州。五代时,
吴越表建中吴军
后唐同光二年,以苏州为中吴节度。《志》云:梁贞明二年,吴越以苏州为中吴府,误也。宋仍曰苏州。太平兴国三年,改军名曰平江。政和三年,升为
平江府。元为平江路至正十六年,
张士诚据之,改为
隆平府,明年复曰平江路。明初改为苏州府,直隶京师,领州一、县七。今仍曰苏州府。
府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民殷物繁。
田赋所出,
吴郡常书上上。说者曰:吴郡之于天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也。门户多虞,而府库无恙,不可谓之穷;四肢多病,而胸腹犹充,未可谓之困。盖三代以后,东南之财力,西北之甲兵,并能争雄于天下,谓
江淮以南,必无与于天下之形胜者,非通论也。
春秋之末,吴始都于此,以齐、楚、晋三国之强,而吴足以入楚、祸齐、胁晋。越既并吴,山东诸侯亦且惕惕焉。及秦之衰,
项羽起于会稽,
巨鹿之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从壁上观,皆惴恐。犹谓吴人脆弱,不足以当秦晋之甲骑乎?吴王濞率江湖子弟起而叛汉,事虽不成,君臣皆为震动。
孙氏立国,吴亦其发迹之所也孙策并江东,自曲阿徙屯吴。
及
东晋以后,吴郡尤为
京畿重地。
苏峻入建康,
郗鉴谓
温峤宜先防东道,断贼粮运。梁末,齐兵入石头,常载谓
陈霸先:齐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宜急通东道转输,分兵截彼之
粮道。盖建康立国,实以东南供亿为之咽喉也。隋之取陈,分遣诸道兵东西并进,而特命一军出东海,指三吴,以断陈之粮援,于是陈亡不旋踵矣。
大业之季,
刘元进、
沈法兴、
李子通相继有其地,而不能固者,根本未立,草窃苟安,不知并兼大计耳。唐末,吴越与淮南争苏州,累战而后定按:唐光启三年,六合镇将徐约陷苏州。
龙纪初,钱Α遣弟钅求破走之。大顺初,
杨行密将
李友取苏州。旋为贼将
孙儒所陷。二年,钱Α复取苏州。乾宁三年,又为淮南将台?所克。五年,Α复攻克之。朱梁开平二年,淮南复围苏州,不能下,自是为吴越重地。
盖得苏州,则三江五湖可以为限。不然,钱塘其能一日安乎?宋
建炎中,金人入平江,而
两浙皆为推陷。及滨江置守,许浦一军,藉为防卫见
常熟县。元并江南,海道挽输,平江最为繁富。及张士诚窃之,而运路中绝,大都尝有匮乏之虞。士诚富强一时,为群雄冠。然则元之覆亡,未始非士诚先据平江,竭彼资储之力也。《防险说》明唐顺之、
王士骐等,辑防海、防倭、防江等说凡数十家,合为《防险说》:
吴郡越江而北,可以并有淮南常熟与江北接壤;涉海而南,可以兼取明、越崇明去明、越密迩;溯江而上,可以包举升、润;渡湖而前,可以捷出苕、浙繇太湖过湖州,径向杭州也。夫
浙西为赋财渊薮,而吴郡又为浙西都会。天下大计,
安可不以吴郡为先务哉?《海防考》:苏、松喉吭,皆在吴松江见大川三江,又详见
嘉定县。
吴松江沿袤而南,则自老鹳渚在嘉定县东南六十里海滨以至宝山见嘉定县、
南汇见
松江府上海县、金山
金山卫,见松江府;出江口迤逦而北,则自采淘在吴松北十二里以至黄姚在嘉定县
东四十里、刘家河见
太仓州;繇江口而深入,则南迤五十里即为黄浦见松江府,直至上海;繇黄姚而登岸,则嘉定、
太仓、
昆山、苏、常,连数百里。是吴松江者,南为上海门户,西为苏、常藩篱,备吴松即所以备上海,备上海即所以备苏、常也。而崇明一县,孤悬海中,诸沙环之,几三百里,为诸郡外护。此亦天设之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