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
中国南海岛礁的总称
南海诸岛(Nanhai Zhudao,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是中国最南方的领土,是南海中许多岛、礁、沙、滩的总称。北起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黄岩岛。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250座以上岛礁组成。其中,东沙群岛归广东省管辖,其余都属海南省管辖。南海诸岛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上,是东亚通往中东、南亚、非洲和欧洲最快捷的海上之路,也是中国的海防前哨。
历史沿革
发现与命名
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名很早就出现于古籍。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涨海中到珊瑚洲”。“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而《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时期“南海”之称渐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诗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诗句(《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以上引述说明,远在1500年前我国人民已经认识南海和南海诸岛,把南海称为“涨海”、“南海”;南海诸岛泛称“涨海崎头”、“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称暗礁暗滩,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滩多,来往船只搁浅难脱,象被磁石吸住一样。
《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解释:“炎海善溢,故曰‘涨海’。”反映我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南海在古代除了称为“涨海”、“南海”、“炎海”之外,还有“朱崖海”(晋郭璞注《山海经》:“(离耳国)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对晋左思《吴都赋》注:“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琼洋”(《崖州志》:“州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之处”,《琼州府志》同此)、“琼海”(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琼州府志》:“则琼之海,其涨海乎”)等。对南海诸岛的称呼,除了上述“涨海崎头”、“珊瑚洲”之外,还有“木饮州”(前引唐李善对《吴都赋》“饮木”一词的注:“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按“饮木”当指饮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传》关于“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对南海诸岛珊瑚岛礁成因作出的科学说明。
随着生产发展,航海事业进步,南海诸岛的地名从整体泛称而逐步深入到群组命名。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载有“王师出戍”至“九乳螺石(州)”(即西沙群岛,主要指永乐群岛一带),这不仅是首次出现群岛名称,也是西沙群岛的首次命名。宋吴自牧《梦梁录》及以后许多典籍把西沙群岛称为“七洲”,其海域叫做“七洲洋”(主要指宣德群岛一带)。《宋会要辑稿》“占城国”条载,宋天禧二年(1078)占城人来中国时“或风漂至石堂则累岁不达”;又“真理富国”条载,自其国出发到中国来,途经波斯兰、真腊国、宾达椰、占城,再经过南海:“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首次出现“万里石塘(堂)”之名,且指出了方位在占城(越南中部)的东南,这是南沙群岛的开始命名。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南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首次以“长沙”、“石塘”分指西沙和南沙两群岛,即以沙岛为主的是“长沙”(西沙),以环礁为主的是“石塘”(南沙)。南宋义太初作序的《琼管志》:“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南宋赵汝适《诸蕃志》、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纪胜》均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称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床)”。
从汉、晋至宋所载南海诸岛地名中可发现:⑴从概念性的泛指,发展到群岛的命名;⑵地名相对稳定,西沙群岛几乎都用“千里长沙”,南沙群岛一直用“万里石塘(床)”;⑶地名更具科学性,如前述“长沙”、“石塘”分别所指沙岛为主与环礁为主的地理实体可知。海南渔民王安庆说,南沙比西沙大6倍以上,所以用“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分别名之,也是符合客观的。
南海诸岛地名到了元朝,特别是明清两代变化较大。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载:“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而已哉”,“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文莱)及古里地闷(今帝位岛),一脉至西洋,还昆仑之地。”这里“万里石塘”泛指南海诸岛不是本意,“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联四大群岛,又“石塘之骨”和“地脉”、“由潮州而生”,把南海诸岛同大陆构成一整体才是原意。
明茅元仪《武备志》转载1430年成图的《郑和航海图》,其中有绘在东边的“石星石塘”,绘在西边的“石塘”,而“万生石塘屿”则绘于两者中间偏南,面积比“石塘”大。按三者位置关系及所使用的符号形状、大小来考证,“石星石塘”应指中沙群岛(编者注:石星石塘除指中沙群岛外,从其点圈符号分布的范围看,可能亦包括东沙群岛),“石塘”指西沙群岛,“万生石塘屿”(应作“万里石塘屿”)指南沙群岛。故此《郑和航海图》已将南海诸岛明确划分成3个群岛。
明顾山介《海槎余录》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从崖县旧治崖城到西沙永兴岛直线距离约760华里,到盘石屿也是此数,因此“千里石塘”应指西沙群岛一带岛礁,而“万里长堤”当指南沙群岛。万里石塘说成万里长堤,按“塘”、“堤”义同,改变说法是自然的。另据林金枝考证,明顾山介以后的著作多把东沙、中沙、西沙称为“石塘”,南沙称为“长沙”。
清代《广东通志》、《琼州府志》和《万州志》都有“长沙海、石塘海,俱在(万州)城东海外洋”的记载,长沙海和石塘海分别指西沙和南沙所在海域。觉罗保满《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东洋南洋海道图》都以“气”指东沙,“长沙”指西沙,“石塘”指南沙。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载:“南澳气,居南澳之东南”,“古为落漈”,“气悬于海中,南续沙垠,至粤海为万里长沙头。南隔断一洋,又从南首复生沙垠,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沙之南又生石娄古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此处“南澳气”,古为“落漈”,今为“东沙”。《海国闻见录》附图《四海总图》标绘有“气沙头”、“长沙”、“七洲洋”、“石塘”四个地名,此处气沙头指东沙群岛,长沙指中沙群岛,七洲洋指西沙群岛,石塘则指南沙群岛。南海诸岛分成四大群岛之概念已经形成。
清代谢清高《海录》载:由广东前往爪哇有两条航线,其中“外沟”线由西沙东侧航行,“出万山后向南行少西,行约四五日过红毛浅,有沙坦在水中,其极浅处,止深四丈五尺”,“到地盆山,与内沟道合,万里长沙在其西”。按方位、行程和水上情况等数据判断,“红毛浅”是指整个中沙群岛,“沙坦”指暗沙群。汪文泰《红毛番口英口吉口利考略》中也把中沙群岛称为“红毛浅”。《海录》又载船由吕宋来,“西行五六日,经东沙”,“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呼为东沙”。此处把东沙群岛名称的含义,实体的方位、成因都记述得很清楚,为以后四大群岛的命名提供了范例。
1842年清郑光祖《醒世一斑录》中的《中国外夷总图》,以“落漈”标注东沙群岛、“东沙”标注中沙群岛,“西沙”标注西沙群岛,“石塘”标注南沙群岛。1887年徐家干《洋防说略》载广东海道,万里长沙“自万州迤东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万州迤南至七洲洋”。此处“万里长沙”似指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千里石塘”则指南沙群岛。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3艘军舰到西沙巡视,查勘岛屿15座,并逐一命名。现仍沿用的岛名有3个,即甘泉岛、珊瑚岛、琛航岛。
1935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等派人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第一次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地名132个。当时群岛名有东沙岛(今之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之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之南沙群岛)等。同年5月,广东省政府指令建设厅准在东沙岛批商承办设处管理,“建字第1703号”文明确将东沙岛名称改正为东沙群岛。1947年12月1日,中国政府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72个。群体名称有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总称)、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1935年称“南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5年称“团沙群岛”)等,且大群体下又分小群体,层次较多。
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共287个。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个,其中,东沙群岛地名由4个(1947年)增至7个,西沙群岛由33个增至52个,中沙群岛由30个增至34个,南沙群岛由97个增至193个。此次命名,除对岛、沙洲、礁、暗沙、滩和石命名外,首次为“水道”(渔民称为“门”)正式命名。
海南文昌、琼海等县许多去西沙、南沙捕鱼作业的渔民及其后裔保存下来的《更路簿》,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航行水路记录得很清楚。《更路簿》所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为海南渔民对群岛岛礁的命名,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古地名之一。
管辖治理
秦始皇统一岭南,在今广东地区设置南海郡,1992年,中国学者在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上,发现了秦汉米字压印纹硬陶片,表明上古时代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沙群岛。
两汉时期,汉武帝在地处南海海域的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据《海南省况大全》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南征交趾过程中到过西沙群岛,东汉人杨孚著《异物志》,对当时或以前中国人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认识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记载。
三国时,中国古代人民对南沙群岛航行的方位、距离和海况已有详细记录,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初,海南岛环岛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进行测理。这是行使主权之举。
东晋时,中国人已开辟了穿越南海的航路。
南北朝时期,大陆人民已在西沙群岛一带活动。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和九礁等11个岛屿和礁盘上,发现了南北朝(主要是南朝)的六耳罐、陶环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2000余件,产地多为今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隋唐时期,从南海诸岛发现的考古遗存看,此时中国人不但在西沙群岛有活动,在南海其他岛屿上也有大量活动,《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隋炀帝时,曾派常骏、王君政等经南海海域抵达赤土国。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
两宋时,随着航海实践的增多,南海诸岛又有新称,并趋于细化。如《宋会要辑稿·占城国》以“石塘”专指南沙群岛。此后史书多用“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以及类似的称呼泛称或专指南海诸岛。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一书中指出交趾洋(今北部湾)与昆仑洋(今越南昆化岛附近海域)一线为中越海域分界线。此外,据考证南宋端宗皇帝曾逃到西沙群岛避难。
宋代,唐时位于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
元代元十五年(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皇帝派遣大将史弼领兵5000,远征爪哇。该舰队经西沙海域,天文学家郭守敬曾奉元世祖之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持全国性“四海测验”,往南海某岛屿上观测其纬度。
明初,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明代,万州在明时辖有“长沙”、“石塘”,开始巡逻南海,确立明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和管辖。著名航海家郑和等率领数十万人马,分乘几十艘巨舰,横越南海航线,出使西洋各国,远达西亚和东非;在《郑和航海图》中标绘的“石塘”和“万生石塘屿”,为今西沙和南沙群岛。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清代,开始有大量南海诸岛主权与归属的记载,清康熙《琼州府志》中已将南沙群岛籍入中国版图;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间(1710年~1712年),广东水师副将吴陛曾率领水师巡视西沙群岛海域。雍正时高凉总兵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内附有《四海总图》,是能见到的关于南海诸岛较早的地图,明确把南海诸岛划分为四大群岛,并为以后各类著作所转载。西沙群岛海域由广东省海军负责巡逻,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多人前往西沙群岛视察,逐岛查勘,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
民国十年(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法国殖民者非法侵占南沙岛礁,制造了“九小岛事件”,此举引起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抗议,7月2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南沙群岛“仅有我(国)渔人居留岛上,在国际间确认中国领土”,8月4日向法国驻华公使提出对法国所谓主权宣告保留权利的外交照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地名的中英文对照表。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中国南海各岛屿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南沙诸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28日,国民政府发布完成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接收公报。之后,国民政府再次审定南海诸岛及其所属各岛礁沙滩名称,于12月1日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共计167个岛礁沙滩洲。(九段线十一段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内政部公布了《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明确标示了南海诸岛名称和南海11条断续线。
1949年10月,中国国民党退居台湾省,继续控制南海诸岛的东沙群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南海诸岛实施管辖。1959年3月,海南行政区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属海南行政区管辖。
1969年3月4日,改为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海群岛革命委员会。
1979年7月,台湾行政当局将东沙群岛连同南沙群岛划归高雄市管辖。而中国大陆则将此地划归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为县级),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
1983年4月,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行政区政府的决定,再次明确规定海南行政区政府统一管辖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1988年4月13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中,再次重申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归海南省管辖。
1996年,新中国颁布《领海基线声明》,宣布了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2020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三沙市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代管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西沙区人民政府驻永兴岛。三沙市南沙区管辖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南沙区人民政府永暑礁
南海诸岛位于我国南海海域,其部分岛礁的标准名称由自然资源部与民政部联合公布。此前,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4月受权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及两部委2020年4月的相关公告继续有效,要求社会各界规范使用已公布的标准名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最南部的南海,古称“涨海”、“琼洋”、“炎海”等,外国人称为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国4个边缘海中最大最深的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缘海之一。它北起台湾海峡的南口,南迄加里曼丹岛,西与中印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邻,东与菲律宾群岛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3°37′~南纬03°00′,东经99°10′~122°10′之间。南北长约180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000多公里,总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其中属海南省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0多米,海盆底部深海平原水深4000米左右,最深处位于马尼拉海沟南端,深度达5559米。
地形地貌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史上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深海盆地。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
海底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三层环状结构图式。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
1.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岛为海拔15.9米,低于5米的岛屿20座,占62.3%;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全是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简单。
西沙群岛邻近海域沉积物主要来自遭受破坏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蚀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现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碎屑沉积,表层沉积物分为砾砂、中粗砂中砂和细砂4个等级。
根据岛屿物质组成、岩性结构和形态成因原则,将西沙群岛地貌划分为陆域地貌、潮间带地貌、水下地貌3类。陆地地貌包括沙堤砾堤、阶地、渴湖、洼地、残丘火山岩台地6种。
2.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分布在南海北部陆坡的台阶上,宏观地貌形态表现为中沙海底高原,为珊瑚礁地貌。
中沙群岛为珊瑚礁地貌,其主体中沙大环礁为为椭圆形沉溺礁,也是南海中最大的环礁,长141公里,宽55公里,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礁环为彼此间断的暗沙群,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达几十座之多。环礁整体为北东向展布,周缘隆起较高,水深13~20米,潟湖内水深75~85米,局部达90~100米,也有零星散布的暗沙和礁滩,潟湖底与礁环顶部高差达60~70米;从礁环到潟湖中心依次可见20米、60米、80米的3级水下阶地。环礁周缘坡度西北坡较缓,一般为11°~22°,东南坡的布德暗沙外缘坡度达52°。中沙环礁西、南侧均有海槽发育,均为裂谷演变而成,礁环顶部与海槽高差2.4~4.0公里。黄岩岛(即民主礁)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长18.5公里,宽约15公里,三角环礁底边为北西走向;潟湖水深10~20米,周围散布有数百块礁石,高出水面0.3~1.5米,礁块表面大小为1~4平方米,以底边北、南两端礁块最为密集,北端礁块即北岛,南端即南岛,合称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出露水面的岛屿,岛屿下的礁盘约在水下1米左右。
3.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属珊瑚礁地貌,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散布海域面积88万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为南海南部的大陆坡和少部分大陆架的隆起台阶,海底槽沟纵横交错,地貌情况十分复杂。岛屿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贝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
水文特征
南海诸岛周围水域水温、盐度适宜,水质透明,太阳辐射强,加上水层深度大,一些海域在4000米以上,因此,南海诸岛海区水温高,年变化小。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北部为25℃—27℃,南部为28℃左右。即使在冬季,东沙群岛附近表层水温仍有21℃,西沙群岛附近及中沙群岛为24℃,南沙群岛附近则在24℃以上。夏季,南 海诸岛附近海域表层水温更高,且南北差异小,全在28℃以上。海水水温受季节变化、垂直深度、气候等诸因素影响,但总体而言,南海诸岛所在海区水温具有长期稳定性。
南海诸岛所在海域大部分在南海海盆中部,远离大陆,受沿岸河流的影响较小。另外,南海海水大部分来自南太 平洋高盐度暖水团,盐度较高,平均为34‰左右。海洋附近沿岸区域有大河流入的地带,盐度才较低。南海诸岛所 在海域盐度分布均匀,年变化小,冬季盐度为34%,夏季盐度为33‰。南海诸岛所在海区的海水长期保持正常盐度。南海诸岛所在海域,面广水深,远离大陆,含泥沙量少;水质澄清,透明度大,一般在20—40米之间。南海诸岛附近海区透明度有分布差异和季节变化,一般有“夏浊冬清”现象。这是由于夏季西南季风带来雨季,沿岸湄公河、湄南河等河水携带大量河沙入海,使南部海区透明度变小,7—9月为18—24米,向东海区透明度则逐渐增高;10—12月为28—30米。海水透明度大。
气候
西南中沙群岛全属热带,处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太平洋西部、赤道北侧,陆地面积很小的群岛散布在辽阔的南海之中,加上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吕宋岛台湾岛之间的巴士海峡进入并影响南海,因而在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形成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和气温均为全国之冠。由于所处海域南北纬度差达13°33′,三大群岛相互之间气温与雨量等因素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
西沙群岛位于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永兴岛年平均气温为26℃,最热月为5、6月,约为28.9℃,最冷月为1月,约为22.9℃,最低气温为15.3℃,热带作物可正常生长。夏秋(6~11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的86%,8月和10月为降雨高峰期。年平均风速为5.3米/秒。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的65%左右。
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是太平岛。太平岛年平均气温为27.9℃,最热月是四、五月,约为29.0℃,最冷月为26.8℃。年平均风速为5.0米/秒,最大为8月的65米/秒。南沙群岛除南部没有台风外,其受台风的影响较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为小。
西南中沙群岛一年间受到太阳两次直射,太阳总辐射值140千卡/平方厘米,各月份的总辐射值在1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平均温度≥10℃的年积温高达9230~10180℃;西南中沙群岛全年为夏季天气,气温呈北低南高趋势,北部西沙永兴岛年平均气温为26.5℃,南部南沙太平岛为27.9℃,南北温差约1.4℃;年温差都较小,也由北向南递减,西沙永兴岛年温差为6.0℃,南沙太平岛只有2.2℃;最热月的平均气温,西沙永兴岛和南沙太平岛分别为28.9℃(5~6月)和29℃(4~5月),呈北低南高、北迟南早态势;最冷月平均气温,永兴与太平两岛分别为22.9℃和26.8℃,也是北低南高。
西南中沙群岛地处热带海洋季风区,气候长夏无冬,热带海洋水汽蒸发旺盛,导致高温多雨,而以季风雨和台风雨为主,年平均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雨量的空间分布自北向南递减,北部的永兴岛年平均雨量为1506毫米,南部的太平岛为1842毫米。雨量的时间分配各月多寡不均,永兴岛12月~(次年)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140毫米,为多雨期(即湿季)。太平岛1~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小于89毫米,为少雨期(干季),其中2~4月更小于35毫米;6~12月为多雨期(湿季),其中9月为高峰期,降雨量达到290毫米,11月为次高峰期,雨量为251毫米。一年中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干、湿两季之别。
西南中沙群岛地处北纬03°35′~17°08′之间,南部属赤道低气压带,北部属东北信风带,并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冬季亚洲大陆为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形成干冷的偏北风,处于热带的西南中沙群岛气压较低,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东北风,与东北信风相结合进入南海,导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平均风速为6米/秒,阵风风力6~7级,天气以少云晴热为主。夏季亚洲大陆增温快于海洋而成为低压区,暖湿的海洋气团以偏南风侵入大陆,与由印度洋进入南海的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带随日射点北移而越过赤道进入南海形成的西南季风结合,导致5~9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期,近地低空的风速为6米/秒,阵风为大于10米/秒,天气以多云阴天为主,有雷阵雨
台风系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热带气旋,南海和西太平洋北部都是热带台风的发源地。生成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台风,直径约200~1000公里,自东向西或向西北方向以每小时10~20公里的速度运行,进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北侧,然后迅速折向东或东北方向移动而消失,多数影响中国华南东南一带;有时也经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域,影响南海诸岛与海南岛越南等邻国。生成于南海的北纬12°~22°,东经112°~118°之间海区上的台风,海南渔民称为“土台风”,形成较快,范围较小(直径仅200公里左右),方向多变,主要运行路线是经西沙、中沙群岛海南岛广东西部、广西南部以及越南等地,少数由广东的东部、南部沿海登陆或移入太平洋,个别的也消失在南海之中;而南沙群岛南部由于接近赤道,一般不受台风干扰。据气象资料记载,台风的70%来自西太平洋,30%来自南海;历年袭击西南中沙群岛的台风从数次到10多次不等;受台风影响的季节很长,每年4~5月开始至12月止均为台风季节。
西南中沙群岛热量大,水量丰,蒸发旺盛,因而云系较多,云量较大。主要有高云族中的卷云低云族中的层云和积雨云组成的冷锋云系,伴随台风出现的螺旋结构台风云系,出现于南海北纬10°以北由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组成的热带辐合云系,及台风期前由低云族的白色积云群组成的云团等。西南中沙群岛全年各月云量均在5成至9成之间,其中北部西沙群岛的云量比南部南沙群岛要大一些,因此阴天(日平均云量大于8)的日子也较多,西沙与南沙的年阴天日数分别为169天和129天。
西南中沙群岛海区水气蒸腾,相对湿度较高,由于气温较高,缺乏一定的水平温度梯度,因而成雾不多,海区能见度大。如南沙1974年平均能见度达到6.1海里,最低月为3.2~5.2海里,最高月为2~4月。
自然资源
海鸟资源
南海诸岛是海鸟的天下。南海诸岛气候条件适宜鸟类的繁殖,广阔的海洋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热带植物为海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处。据不完全统计,南海诸岛的鸟类超过60种,主要有:白腹红脚鲣鸟、褐鲣鸟、军舰鸟、海鸥、海燕、绣眼鸟等,其中鲣鸟有极强的辨别方位能力,被渔民们称为“导航鸟”。
众多鸟类给南海诸岛留下了丰富的鸟粪资源。鸟粪含磷丰富,是农作物的天然优质肥料,还可以作为有机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植物资源
南海诸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气温高,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南海诸岛多为低矮的珊瑚岛,经常受海水冲刷,土壤含丰富的钙质,因此,南海诸岛生长的植被均为肉质常绿阔叶灌丛、矮林,只是种类较少,其中绝大部分与中国广东沿海和海南岛相同。据调查,南海诸岛上的高等植物有200多种,有些是历史上中国渔民引种的。南海诸岛上较高大的乔木植物主要有两种:一是麻桐树,属于热带常绿乔木,紫茉莉科。这种树在南海地区大都相连成片成林,是海鸟栖息的良好场所。这种树也是西沙群岛的主要代表树种。二是椰子树,可高达数十米,是航行的良好标志。一旦因台风等特殊原因导致岛礁与大陆之间的补给中断时,清澈甘甜的椰汁还可作为岛上人员的“饮用水”。南海诸岛上的灌木植物主要有草海桐,这是一种热带常绿灌木,它们总是喜欢倚在珊瑚礁岸或是与其他滨海植物聚生于海岸边。
南海诸岛上的草本植物,除了天然野生的之外,人工栽培的植物种类也很多。例如:属于防护林和绿化树种类的木麻黄、楝树、南洋杉等;水果类的香蕉、木瓜、甘蔗、西瓜、芒果、菠萝等。此外,人们还在岛上种植高粱、番薯等粮食作物以及西红柿、萝卜、白菜、青菜等蔬菜。
海底资源
南海海域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具有聚油气的地质条件,总面积约5000万公顷,约为西欧北海产油区面积的6倍,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储存区,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根据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有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总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20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陆架油气聚集区和南部巽他陆架油气聚集区,以及中沙群岛海区一带。南海海底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资源量约达194亿吨油当量。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中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渔业资源
南海是中国四大渔区之一,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地处赤道带、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肥沃,饲料充足,是经济鱼类索饵场越冬场,渔产资料丰富。已经鉴定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鱼、乌鲳鱼、银鲳鱼红鱼鱿鱼鲨鱼等等。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龙虾等等。
西南中沙群岛众多的岛屿礁滩是海洋渔业的优良基地。渔汛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开始,此时海南岛、广东、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渔民,纷纷扬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岛海区进行渔业生产。据报道,1996年仅琼海市潭门一地就有170多艘渔船前往西沙、南沙作业。高峰时,该海区云集大小渔船约有500艘之多,捕捞到大量的渔货产品。渔汛季节一般延续到次年台风到来之前的5月,这时大多数渔船返回海南岛或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有一部分渔民在西南中沙群岛屿上居住下来,坚持长期生产,他们将较大的渔船作为母船,从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个岛屿上,筑屋或搭蓬居住,常年从事浅海捕捞或据岛进行一些农业生产,母船则定期来岛供给生活用品和收集渔货。
渔民习惯上将西南中沙群岛广阔的海域划分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渔场。各渔场水产资源分布无显著特点,但略有差别。除了普遍盛产鱼类以外,西沙渔场盛产大马啼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渔民根据来岛作业的目的,分别到选定的渔场进行捕捞,每趟必定满载而归。
来岛的渔船因其吨位小,设备相对简陋,仍以分散作业居多。中国远海捕捞业还比较落后,缺少远海作业必需的大吨位渔船,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通讯技术、鱼群跟踪探测技术、深海围网作业以及渔产品加工设备等等。因此,西南中沙群岛深水渔场开发的潜力非常诱人。
矿产资源
南海诸岛磷矿厚度10~100厘米,总储量约200万吨。除去东沙群岛储量60万吨外,西南中沙群岛储量约140万吨,其中西沙群岛储量高达100万吨,南沙群岛储量30多万吨,其他各岛屿约在10万吨左右。
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蕴藏着大量包括铁、锰、铜、镍、钴、铅、锌等数十种金属元素和沸石、珊瑚贝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及热液矿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调查资料显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宪北海山、珍贝海山和双峰海山地区发现钴结核资源。钴结壳厚度一般为1~3厘米,最厚达4~5厘米。1984~1987年间的海底矿产资源详查,确定北纬14°~21°31ˊ,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为锰结核富集区,集中分布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至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地带,锰结核直径一般为5~14厘米,是锰结核富集区。
岛礁分布
综述
南海诸岛共有4组群岛,分别为隶属广东省的东沙群岛和隶属于海南省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部偏北,距海南岛330多公里处,由40个小岛屿及礁滩组成;中沙群岛位于南海的中部,西沙群岛的东南方,除黄岩岛外,还有30个已命名的暗沙、暗礁和暗滩;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中沙群岛以南,是南海上最南的一组群岛也是最大的一组群岛,由177个已命名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组成。西沙、南沙、中沙三大群岛共有已命名的岛礁248个(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4月24日受权公布包括广东省辖东沙群岛4个岛礁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的岛、洲、礁、沙、滩共252个),其中露出海面的岛洲47座,合计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位居中国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海南岛台湾岛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间位置。在北纬20°33′至21°10′、东经115°54′至116°57′之间的海域中。东沙共有3个珊瑚环礁,即:东沙环礁南卫滩环礁及北卫滩环礁。东沙的的直径大约有30千米。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为南海诸岛中最西的一群,在距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面上,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中建岛,在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处于中国大陆广东省东沙群岛海南省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
西沙群岛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共有40座岛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露出水面岛洲最多的一群。可分为2大群组:位于东北面的是宣德群岛;位于西南面的是永乐群岛。永兴岛是西沙群岛的主岛,是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中心。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岛东面偏南,距永兴岛200公里,是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该群岛北起神狐暗沙,东至黄岩岛地理位置在北纬13°57′~19°33′,东经113°02′~118°45′之间,南北跨纬度5°36′,东西跨经度5°43′,海域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由黄岩岛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地理坐标为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约887公里,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南华水道由东经112°35′~116°30′之间横穿群岛,通过北纬10°55′、9°55′及8°40′成为三点连线,把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分开。有岛屿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滩21座。
北群岛礁分布在南华水道之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9°42′~11°31′,东经114°02′~115°02′,是南沙群岛5大群中岛礁数目最多的一群,共有53座,其中岛屿8座,水下沙洲5座,暗礁33座,暗沙6座,暗滩1座。又可分为以北子岛为首的北部岛礁、以太平岛为首的中部岛礁、以景宏岛为首的南部岛礁3组:
1.南沙群岛北群-北部岛礁
南沙群岛北群-北部岛礁分布在北纬11°19′~11°31′,东经114°19′~114°44′之间,由双子群礁、永登环礁、乐斯环礁礁缘上的2座岛屿、1座水下沙洲、2座暗礁和5座暗沙,共10座组成。
2.南沙群岛北群-中部岛礁
南沙群岛北群-中部岛礁分布在北纬10°00′~11°09′,东经114°02′~115°02′之间,由郑和群礁、道明环礁、中业群礁、铁线环礁、铁峙环礁、渚碧环礁、长滩环礁、西月台礁、火艾环礁、大现环礁等礁盘上的5座岛屿、3座沙洲、13座暗礁和1座暗滩,共22座组成。
3.南沙群岛北群-南部岛礁
南沙群岛北群-南部岛礁分布在郑和群礁以南,北纬9°42′~10°00′,东经114°15′~114°40′之间;由九章群礁礁缘上的1座岛屿、1座沙洲、17座暗礁和九章群礁以外的1座暗沙,共20座组成。
南沙群岛的东北群,是以礼乐滩大环礁为主体的一群岛礁,分布范围为北起雄南礁,南至半月礁,东起海马滩,西止恒礁,地理坐标是北纬8°48′~11°55′,东经115°04′~117°50′;共有发育在礼乐环礁、礼乐滩外围环礁和费马环礁礁缘上的岛礁47座,其中岛2座、暗礁34座、暗沙5座、暗滩6座。
南沙群岛的中群岛礁位于北纬6°57′~9°40′,东经111°37′~115°55′,空间格局大致呈半环形分布,东西长约260海里,南北宽140多海里。共有岛礁沙滩41座,其中岛屿1座、暗礁26座、暗沙12座、暗滩2座。依半环形分布态势,又可归类为南华水道、东弧、西弧、中部海槽区4组。
南沙群岛的西南群,是南沙向西南散布最远的一群,包括广雅滩、人骏滩、李准滩、西卫滩、万安滩5座,全部是暗滩,分布在北纬7°28′~8°08′,东经109°44′~110°38′的范围内。受北东-南西向褶皱轴及构造脊控制,这群暗滩也呈东北—西南向相间分布。
南沙群岛的南群岛礁,位于南沙中部半环形岛礁之南接近加里曼丹岛的南海海域中,呈南北向分布着一系列发育于南海南部大陆架100米等深线以浅的浅海海底构造脊之上的暗沙和暗礁,分布范围约在北纬3°57′44″~5°59′55″,东经112°16′25″~112°56′00″之间,包括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3组,共有沙礁16座(其中暗沙7座,暗礁9座)。
1.南沙群岛南群岛礁-北康暗沙
北康暗沙位于南沙群岛中群的南通礁西南方,为南群岛礁最北的一组,地理坐标在北纬5°22′~5°59′,东经112°22′~112°36′范围内,发育在200米以上的浅海中,由盟谊暗沙、义净礁、海康暗沙、法显暗沙、康西暗沙、北安礁、南安礁和南屏礁8座沙礁组成。
2.南沙群岛南群岛礁-南康暗沙
南康暗沙位于南沙群岛南部,北距北康暗沙约14海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41′~5°07′,东经112°28′~112°56′之间;由潭门礁、隐波暗沙、欢乐暗沙、琼台礁、海安礁、海宁礁、澄平礁等7座已命名的沙礁组成;居新加坡至马尼拉的“巴拉望航道”必经之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3.南沙群岛南群岛礁-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位于南沙群岛的最南端,澄平礁西南约52海里;地理坐标是北纬3°57′44″~3°59′00″,东经112°16′25″~112°17′10″。北距西沙永兴岛约630海里,距海南岛榆林港约750海里;南距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仅约54海里,距赤道也不到110海里,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的一座暗沙,也是我国领土的最南点。
作为祖国疆域“南极”的曾母暗沙,是一座发育于南海南部大陆架上的水下丘状珊瑚礁,呈纺锤形,北北西-南南东走向,长约2385米,宽约1380米,面积约2.12平方公里;礁缘水深约当44米上下等深线,表面崎岖不平,最浅处水深17.5米。海南省政府已在这里投放了7块界石,水面设置一座灯浮,作为曾母暗沙所在的标志。
岛礁开发
社会人口
西南中沙群岛有史以来的开发建设,由于受到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开发仅仅限于渔业捕捞生产和少量的农业种植生产。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南中沙群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西南中沙群岛总人口为1245人。这个数字记录的是在1990年6月31日24日时居住在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上的人口(不包括台湾省驻守的太平岛等岛屿的人口数),基本上是户籍管理中行政登记的人口,其中,汉族人口占99.5%,少数民族只有黎族6人;年龄在15岁以上人口占98.55%,0~14岁仅有18人。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其一,各群岛藉地居民人口较少。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面积广阔,但是岛屿陆地狭窄,几十个岛屿面积相加仅有约10平方公里;又由于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岛上缺乏食用淡水,粮食肉莱及日用品依靠岛外供应等原因,使岛上世居和长期居住的居民人口数量增长受限制。人口普查数字反映的就是这部分居民的人口总数。其二,人口居住分散。西南中沙群岛有可居住的岛礁约有40多个,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产的岛屿有20个以上。
据考证,中国渔民至迟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西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而且世代相传连绵不绝。以前的驻岛方式是,自己没有渔船的渔民结伙搭乘别人或庄家的渔船到目的岛屿上居住下来,进行浅海捕捞和捕捉海龟,同时从事一些农业种养。向庄家或过往的渔船交售渔货,购买生活用品,一年或几年后再返回海南岛或大陆。这种生产、交换方式仍然沿用。其三,人口的季节性变动非常明显。每逢春、夏、冬三季,海上风浪不大,海水温度适宜,海产异常丰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渔民到来进行渔捞生产,许多海洋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纷至沓来。这时的西南中沙群岛景象万千,只见海上千帆穿梭,各岛人头涌动,一派繁忙。
根据西南中沙群岛人口的活动情况,一般认为,西南中沙群岛每年中人口活动高峰期的人口总数当在2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户籍人口、渔民、工程技术人员和海洋科学工作者等。这些人口散居在二十多个岛屿之上。
资源保护
西南中沙群岛开发的历史极其漫长。很早以前,中国人民就懂得在经营、开发岛屿和利用海洋资源时,加以相应保护。例如,在诸多岛屿礁滩上种植的林木、放养繁殖的各种陆生动物,给海岛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西南中沙群岛的海洋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礁滩及其海域的环境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不容忽视的是,海洋捕捞和海岛开发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污染从滨海向深海蔓延的趋势;同时,远海航运、深海开发产生的废弃物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海洋的自然环境。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中国政府及广大海洋工作者不断加强海洋的研究与保护,不断强化海洋保护措施。在西南中沙群岛,现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设立的保护项目主要有:
1.东岛白鲣岛自然保护区。白鲣鸟,全身洁白,渔民们称为“鸟白”。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鸟类。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的东岛。白鲣鸟颇善飞行,早出晚归,飞行方向随季风变化很有规律,被渔民亲切地称为“导航鸟”。即可根据鲣鸟的飞行规律确定航行方向和岛屿位置。自古以来,在渔民中是禁止捕杀鲣鸟的1981年中国政府划定东岛为白鲤鸟自然保护区。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派出专人上岛管理。驻岛人员大量植树造林,为鸟类提供栖场所,适风季或雨天,救助幼雏小鸟;并教育过往人员,保护鸟上生态环境和保护鸟类资源。
东岛白鲣鸟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鸟类生长繁衍如常。全岛已有鸟类50多种,白鲣鸟达约3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海鸟的天堂。
2.保护造礁珊瑚。人们通常所说的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低等动物——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它生长在盐度正常、透明度好、水温18℃以上、离水面较浅的热带海洋中。西南中沙群岛海域有非常适宜珊瑚生长的环境,共有造礁珊瑚40属,134种和亚种。珊瑚从海中猎取浮游动物、吸收营养、不断地生长繁殖,并从身上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死亡留下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这些细小的珊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沉积而形成岛礁的。保护珊瑚,就是为珊瑚生长提供有利的繁殖环境和条件,促进各岛礁环礁地形的发育。
在西南中沙群岛居民和流动渔民当中,保护造礁珊瑚已经形成长期的自觉行动。不向珊瑚礁盘上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保护海水清净;不在珊瑚环礁的礁盘上践踏或采集珊瑚。一直以来,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礁滩的造礁珊瑚得到良好的保护。
3.保护渔场鱼类资源捕捞业是西南中沙群岛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广阔的海场和丰富的鱼类,每年吸引大批各在渔民来岛作业,由于中国远海捕捞技术还比较落后,在西南中沙群岛的渔场的浦捞量远未超过鱼类资源的再生能力。但是,大量的捕捞特别是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的集中捕捞,已经使鱼类资源有了减少的趋势,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西南中沙群岛水产渔政部门不断加强对来岛作业渔民的教育,不断加强对渔场的行政管理,严禁滥捕滥杀,严禁在渔场炸杀、毒鱼电鱼
4.保护海龟。海龟是少数几种海洋爬行动物之一,是世界性保护的海洋动物。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就把海龟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加以保护。严禁捕捉海龟,严禁买卖海龟,严禁拾取龟蛋,严禁破坏海龟长生海域和海岛的生态环境。每当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随西南暖流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附近海区进入西南中沙群岛的海龟愈来愈多,它们在各岛屿礁盘上交配,爬上沙滩产卵,许多还滞留在岛屿礁盘上越冬。
5.保护几种国家珍稀的海洋动物。在西南中沙群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上几种:
红珊瑚,属腔肠动物类。同其他珊瑚一样,终生水媳型,红珊瑚由中胶层形成骨骼,骨质坚硬,颜色艳美,状如繁枝之树,出产极其稀少。可作高级装饰品。
库氏砗磲,属软体动物类。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壳面有高垄,垄上有重叠的鳞片。壳内光泽平滑。砗硬壳是古称七宝之一,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珍珠齐名。其肉可共食用,是为稀品。
鹦鹉螺,属软体动物类。其壳甚大,平旋而无顶。表面灰白,内面具极美丽的珍珠光泽。栖息海底,夜间群游海中。现为珍稀动物之一,己很难捕获。
测绘考察
民国17年(1928年),广东陆军测量局派人到西沙群岛施测林岛(今永兴岛)1:1万地形图共2幅。
民国35年(1946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派内政部方域司司长会同广东省政府派的省政府技术室主任麦蕴琦、省政府委员肖次尹以及省地政局测量总队队长黄纬史等20余人,接收被日本占领的南海诸岛有关岛屿时,测绘了西沙群岛的林岛、石岛、半路岛和中沙群岛的长岛、铁山峙等海岛1:1万比例尺地形测图
1978年2月,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与广东省测绘局共同组织海岛卫星联测试验组,由广东省测绘局局长罗挺领导开赴南海西沙群岛,进行海岛卫星多普勒定位联测试验,从而完成了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珊瑚岛中建岛和东岛4个岛屿与大陆4个国家大地网点之间的联测工作。
1987年,由广东省测绘局组织南沙考察小组,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沙考察队,进行南沙群岛岛礁卫星联测定位,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南沙群岛岛礁水下地形,编制南沙群岛1:25万卫星影像地图、南海诸岛岛礁卫星影像图集等科学考察测绘。
1991年5月29日至6月17日,海南省农垦综合勘测设计院承担西沙群岛海域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土地调查底图测(调)绘修正工作。
交通运输
散布在浩翰南海上的西南中沙群岛,因其岛屿面积狭小,岛屿数量多,岛上缺乏淡水等条件限制,各岛屿所需的生产物资、驻岛军民的生活用品以致于食用淡水都必须从遥远的海南岛或祖国大陆供应;同时,西南中沙群岛出产的大量水产品也必须及时运往各地。所以,海上运输任务十分艰巨。
运输量最大的是食用淡水和建设物资。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虽然都可掘井汲取淡水,但是所含矿物质过高,大多只能用于洗涤而不能供人饮用。随着驻岛居民和来岛人员不断增多,使得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淡)水比油贵”在西南中沙群岛是完全的事实。海岛上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物资的运输量也急剧增加。就拿一幢大楼的建设来说,包括水泥、钢材、石砖、木材等等,甚至连建筑用的河沙和淡水(两者岛虽有但盐分高)也要从岛外运进来。可以毫不夸张他说,西沙群岛的楼房是从海南岛用轮船“散装”驳运过来的。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们把海上运输线视为“生命线”。当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海上运输。担负主要运输任务的是两艘大型客货轮,即“琼沙轮”和“琼沙2号轮”。两艘轮船穿梭往返,把大批物资源源不绝地运往各岛屿。当地政府还鼓励来岛作业的大小渔船担负一些零散物资,特别是岛屿与岛屿之间运输任务。
港口码头的建设速度很快。在海南岛的清澜和榆林港建有西南中沙群岛的专用码头;位居各岛屿交通枢纽的永兴岛,其码头建有多个可停泊5000吨级以人轮船的舶位。主要岛屿都辟有渔港和建有中小码头,以适应生产和开发建设的需要。
八十年代未,为了发展西南中沙群岛经济,国家投资在永兴岛建设了大型机场。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机。飞往西沙的航班采取不定期或包机的形式,经常有班往返于西沙,解决了部分来岛人员和邮政信件的运输任务。
制图规范
2023年2月,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的通知,其中南海诸岛地图表示规定:
(一)南海诸岛地图的四至范围是:东面绘出菲律宾的马尼拉,西面绘出越南的河内,北面绘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南面绘出加里曼丹岛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间的全部界线(对于不表示邻国间界线的地图,南面绘出曾母暗沙和马来西亚的海岸线;对于不表示国外邻区的地图,南面绘出曾母暗沙)。
(二)海南省地图,必须包括南海诸岛。南海诸岛既可以包括在正图内,也可以作附图。完整表示海南岛的区域地图,必须附“南海诸岛”附图。以下情况除外:
1.图名明确为海南岛的地图;
2.图名明确为南海北部、西部等涉及南海四至范围的局部地图;
3.不以中国为主要表现地的区域地图。
(三)作为中国地图或者其他区域地图的附图时,一律称“南海诸岛”;南海诸岛作为海南省地图的附图时,附图名称为“海南省全图”。
(四)南海诸岛作为专题地图的附图时,可简化表示相关专题内容。
(五)南海诸岛地图应当表示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以及曾母暗沙、黄岩岛等岛屿岛礁。未表示国界或者领土范围的,可不表示南海诸岛岛屿岛礁。
比例尺大于1∶400万的地图,黄岩岛注记应当括注民主礁。
(六)对于标注了国名(含邻国国名)的地图,当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时表示时,中国国名注在大陆上,南海诸岛范围内不注国名,岛屿名称不括注“中国”字样;当图中未出现中国大陆而含有南海诸岛局部时,各群岛和曾母暗沙、黄岩岛等名称括注“中国”字样。
对于未标注任何中国及邻国国名的地图,南海诸岛范围内不注国名,岛屿名称不括注“中国”字样。(七)南海诸岛的岛礁名称,按照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标准名称标注。
主权争端
主词条:南海争端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根据1842年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1885年和1886年根据中法和中英条约,越南和缅甸分别沦为法、英殖民地。南海沿岸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不再是南海沿岸诸国的宗主国和强大国家,反而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企图瓜分的对象,由此带来了南海诸岛及其海域主权归属的争端。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中国政府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严正指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和整个东沙群岛、中沙群岛一样,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并得到包括越南政府在内的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决议的公开承认。因此,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存在南海问题,南海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南海诸岛的地位日益重要。1956年,南越西贡政权派海军占领南沙群岛,入侵西沙。至1974年西沙海战,中国海军将西贡南越军赶出西沙。1975年,越南非法侵略南沙群岛一些岛屿,提出对西沙、南沙的领土要求。在南海诸岛争端中,以越南同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争议最为激烈。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
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沙群岛,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其中,越南侵占岛屿和礁石30个;菲律宾侵占6个;马来西亚侵占3个,巡视监控4个;文莱占领1个;印度尼西亚虽未占领岛礁,但对邻近海域有主权要求;中国实际控制8个(包括台湾驻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巡视监控21个。
参考资料
第三节 岛屿.海南省地方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6: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