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丘是指
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是由山地或高地经外力长期剥蚀而成。其高度不大,一般由硬岩层组成。
残丘是山地或高原经长期风化,侵蚀后残留而形成的孤立山丘。其高度小,多由坚硬的
岩层构成。
在地震剖面上有三种古残丘的基本形态:即丘状、平台状和大斜坡。实际上丘状与平台状在不同方向可以相互转换,平台状的第一个方向可以是丘状,丘状的某一个方向可能是平台状。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存在一种由风蚀作用引起的风蚀残丘。风蚀残丘是
风蚀谷经长期风蚀,不断扩展,使风蚀谷之间的地面不断缩小而成为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其常成群或呈带状分布,丘顶以平顶的较多,亦有尖峰状的,高度一般为10~30米。
青海柴达木盆地中的风蚀残丘多数在数米至30米之间。
①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
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分析残丘不同部位储集层发育情况。轮古地区风化壳岩溶高差范围约140~160 m,厚度由岩溶高地向斜坡和阶地减小;共识别出各类残丘252个,Ⅰ、Ⅱ类残丘虽数量较少,但总体体积大,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残丘与现今构造高点重合率高(96.42%),后期构造运动基本未改变残丘形态,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岩溶残丘主体部位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和
裂缝型储集层均有发育,且优质储集层发育厚度较大,各项储集层参数优于残丘翼部,残丘相对幅度与单井产量具正相关性,残丘规模和部位与产量关系密切。
②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长3油层段相对优质储层富集规律,并为同类型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依据。相关研究学者从研究区长3油层段砂岩储层的沉积背景、成岩作用和微观特征入手,运用
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古地貌单元中邻近不整合面的斜坡和残丘带的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古暴露面上发生的下渗大气水对不整合面之下储层进行的溶蚀改造最为强烈,是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油气充注成藏。古地貌单元中的斜坡和残丘带是优质储层的勘探评价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