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量( cloud amount),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地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
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遮蔽来看待。
定义
云量,是指云块占据天空的面积,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云遮蔽的总成数, 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所遮蔽的成数, 均记整数。
通常将整个天空划分为10等份,碧空无云或被云遮蔽不到0.5份时,云量为“0” ;云遮盖天空一半时,云量为 “5” 。云量多时,估计露出的蓝天,再推算出云量。
记录方法
云量的记录方法:
b)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
c)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
d)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e)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记录方法
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全天无低云或虽有少许云但其量不到十分之零点五时,低云量记0;天空被低云遮住一半时,低云量记5;整个天空为低云遮蔽,低云量记10,但如有云隙能见到青天或看到上层云时,低云量记10-;例如:天空被占满,其间有空隙,从空隙中看到高层云,但看不到青天,此时总云量记10,低云量记10-;又如天空被遮满,而其间有较小的空隙可见青天,此时总云量记10-,低云量也记10-。
总云量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全球近30年(1979年-2009年)平均总云量约为59%。全球
总云量有很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
北半球和
南半球各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云量高值区,云量基本均高于80%,沿纬向成带状分布,其中,北半球的高值带位于高纬地区(60°~90°N),并且向南分别伸展到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及
北美洲东北部,南半球的高值带则位于中纬度地区附近(40°~70°S)。其次,云量高值区还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大陆区域和亚洲中部地区。
云量低值区则相对较为分散,在赤道中太平洋、
北非及
中东地区,有两个明显的云量小于30%的低值带,此外
非洲南部、
澳大利亚附近、北美洲和南美洲中南部,也存在部分的低值区,而在北半球低纬地区的洋面上,还有两条云量在30%~40%的次低值带。
季节分布特征
不同季节总量在中高纬度的变化不太明显,其变化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当北半球处于秋、冬季时,其总云量比春、夏季少,反之,在南半球,秋、冬季的云量则比春、夏季节多。可以看出,在
北非、
阿拉伯半岛至
西亚附近一带有一个明显的云量低值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南北摆动,这可能与太阳直射地球纬度的南北摆动有关。
其它云量分布特征
低云量
低云量的总体分布特征与总云量有些相似,也有较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南半球的低云量高值中心同样位于40°~70°S,都在60%以上,北半球低云量大值区位于50°~80°N,但分布相对征较为分散;赤道到低玮地区、南极洲是低云量的低值带。
同时,低云量的海陆分布差异也较为明显:陆地上的低云量明显低于海洋上的,除了在赤道到纬度的洋面上低云量较少外,其他地区洋面上的低云量相对陆地都要高于
亚欧大陆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澳洲大陆、北美洲南部都是低云量的低值中心。另外,明显的特征:除了两个
极圈附近’南半球各纬度的低云量都比北半球相应纬度上的要大。
中云量
中云量的分布依然有明显的纬向性,且南、北半球几乎呈对称分布:南、北半球的中云量高值中心同样都位于40°~70°,云量为30%以上;而在南、北半球30°之间,除了亚洲南部、非洲中部、南美洲北部等陆地上云量较多外,是大范围的中云低值带,特别是洋面上出现中云的低值中心,云量小于10%。从云量上看,中云的云量相对于低云、高云,要小很多。
高云量
从看出,高云的云量高值、低值中心均集中在赤道附近到南、北半球。之间的中低纬度。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南美洲北部、东南亚群岛及附近海域,云量在50%以上,低值中心则主要分布在大洋的东部。除了南极洲的部分区域云量较高外,中高纬地区大部分高云量都在30%以下。
环境影响
太阳辐射
日出以前,地面上
总辐射的收入不多,其中只有
散射辐射;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升高,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逐渐增加。但前者增加得较快,即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的成分逐渐减小;当太阳高度升到约等于8°时,
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相等;当太阳高度为50°时,散射辐射值仅相当总辐射的10%—20%;到中午时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强度均达到最大值;中午以后二者又按相反的次序变化。云的影响可以使这种变化规律受到破坏。例如,中午云量突然增多时,总辐射的最大值可能提前或推后,这是因为直接辐射是组成总辐射的主要部分,有云时直接辐射的减弱比散射辐射的增强要多的缘故。在一年中总辐射强度(指月平均值)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据研究,我国年辐射总量最高地区在
西藏,为212.3—252.1W/m2。
青海、
新疆和
黄河流域次之,为159.2—212.3W/m2。而
长江流域与大部分
华南地区则反而减少,为119.4—159.2W/m2。这是因为西北、华北地区晴朗干燥的天气较多,总辐射也较大。长江中、下游云量多,总辐射较小,西藏海拔高度大,总辐射量也大。
气温分布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
辐射差额、
潜热和
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响。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而
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有非地带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点,这些因子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例如,海洋上云量一般比大陆上多,风速较陆上大,这能减小海上气温的
日较差和
年较差。
降水
陈永航等利用ISCCP D2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云和部分中云云量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有着讲好的一致性:云水路径值较大的层状云类的云量多寡与降水多寡相一致;
积状云类和
层积云类云量多少与降水没有一定关系,在降水偏少时,这类云的云量大多与降水正常时相近。
城市混浊岛效应
城市大气中因
凝结核多,低空的热力湍流和
机械湍流又比较强,因此其低云量和以低云量为标准的阴天日数(低云量≥8 的日数)远比郊区多。据上海近十年(1980—1989 年)统计,城区平均低云量为4.0,郊区为2.9。城区一年中阴天(低云量≥8)日数为60 天而郊区平均只有31 天,晴天(低云量≤2)则相反,城区为132 天而郊区平均却有178 天。欧美大城市如
慕尼黑、
布达佩斯和
纽约等亦观测到类似的现象。
城市大气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
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S)大大削弱,而因散射粒子多,其太阳散射辐射(D)却比干洁空气中为强。在以D/S 表示的大气混浊度(又称混浊度因子turbidity foctor)的地区分布上,城区明显大于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