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Chemistry)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它源自生活和生产实践,并随着
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基本概念
定义
化学是在
原子层次上研究
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这也是
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文“化学”一词,从字面解释就是“自然人为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
基础科学。
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
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如今很多人称化学为“
中心科学”,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科的核心,如
材料科学、
纳米科技、
生物化学等。现代化学下有五个二级学科: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分析化学与
高分子化学。
特点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
地球科学、
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
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
分子生物学。
研究对象
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
粒子物理学与
原子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元素、分子、离子(团)、化学键的基本性质,是与人类生存的
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最为息息相关的微观
自然规律。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
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
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
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
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义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对各种
星体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
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
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
天体演化和
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
发展历程
中文名称由来
中文“化学”一词最早于1856年(清朝
咸丰六年)出现,由
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编写的《
格物探原》中提到了“化学”一词。1857年,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在上海出版的刊物《
六合丛谈》发刊号“小引”中写道:“今予着《六合丛谈》一书,亦欲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篇。”又说:“比来西人之学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轶古,启明哲未言之奥,辟造化未泄之奇。今略举其纲:一为化学,言物各有质,自有变化,精诚之上,条分缕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质也。”
随着《六合丛谈》的传播,“化学”一词开始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的出版物也开始普遍使用化学一词,例如
京师同文馆的教科书《格物入门》(1868年)、《化学指南》(1873年)、《化学阐原》(1882年)等都采用了这个译名。特别地是,由约翰.傅兰雅(
John Fryer)和
徐寿在1870-1883年翻译的中国第一套近代化学基础理论著作的书名中都使用了“化学”,如《
化学鉴原》《化学分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这些教材和专著对“化学”一词在中国的普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渊源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
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
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
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
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
孔雀石等
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在中国,
春秋战国由青铜社会开始转型,铁器
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极大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由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
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丹药时期
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
炼丹术、
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虽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
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看到它荒唐不可信的一面。
燃素时期
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
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
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
波义耳为
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
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
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
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
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
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16世纪开始,欧洲
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
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
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
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
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
定比定律、
倍比定律和
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学
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
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
道尔顿提出近代
原子学说,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
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
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接着意大利科学家
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
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发现
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
李比希和
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下半叶,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
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
溶液理论、
电离理论、
电化学和
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
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
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
草酸和
尿素的合成、
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
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
酒石酸拆分成
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
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现代化学
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
数学方法及
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
X射线和
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
在
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
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
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
分子结构。
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
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
价键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和
配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
X射线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
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
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
X射线衍射、
电子衍射和
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
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
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
可见光谱、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扩展到
核磁共振谱、电子自旋共振谱、
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
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
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
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
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
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
正电子及其它
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
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
宇宙观。
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
放射化学和
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
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
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已有
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
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
稳定岛假说”。与
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
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
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
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
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
各种
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
交通运输、
医疗卫生、
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
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
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
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
有机反应和
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
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
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
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
蛋白质、
核酸等
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
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
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拓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
生命科学和
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学科分类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
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
应用化学和
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七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
根据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化学可作如下分类: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普通
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
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
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
电化学分析方法、
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
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
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生物化学
一般
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
植物化学、
免疫化学、发酵和
生物工程、食品化学、
煤化学等。
材料化学
相关概念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蜡烛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粮食酿酒、动植物呼吸、光合作用等等)。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化学
专业术语,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
酸性、
碱性、
氧化性、
还原性、
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核心,是118种
化学元素的集合表。
元素周期表是
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简称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
原子结构。周期表中同一横列元素构成一个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
电子层数等于该周期的序数。同一纵行(第Ⅷ族包括3个纵行)的元素称“族”。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
生物化学、
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
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化学教育
概述
中国化学教育从初三开始,高中成为理科之一,除两本必修教材外,又有《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六个
选修课程。全国一共六个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鲁教版、浙科版、粤教版、上教版。新高考改革中,成为四门选修科目之一。
实验仪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
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
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
基础研究和
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
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
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和
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知识技能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含
仪器分析)、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
结构化学)、
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
文献检索及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
学术交流的能力。
开设院校
专业排名
世界
中国
发展前景
1.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2.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自然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家研究的原子、分子、离子(团)、化学键,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为接近宏观的,因而可以利用化学来制备人类需要的,且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能的物质和材料。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4.培养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电子,冶金,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