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
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剧种简史
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
由来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
殷墟出土了奴隶
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至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前221)有了
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1979年,山东
莱西县
院里乡岱墅村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它的发现,一则体现了木偶自丧葬而娱人的过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达到与真人无二、活动裕如的境地,这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多数人认为,中国木偶艺术“源于俑”(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枣人以木偶为媒介。
历史观点
三国(公元220--265年)时
马钧百戏北齐傀儡子郭秃合阳线戏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唐(618--896)文化繁荣异常,
歌舞戏、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统一。据敦煌
莫高窟31窟所藏
盛唐壁画及
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
药发傀儡』等名目。《
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
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造型艺术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
戏具。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
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
福州串头戏,
泉州嘉礼戏,
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
合阳线戏,吴桥
扁担戏,
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
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 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
两个阶段。
⑶
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
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
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
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
传统傀儡戏舞台,很长时间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提线戏舞台,多数是露天舞台,背部设有遮挡操纵者的帷幕,以及“出将”、“入相”的木偶上下场门,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可从三面欣赏。布袋戏舞台具中国殿阁
建筑风格,木雕金饰,组合灵活,空间自由,典雅玲珑,堪称工艺绝品。近几十年来,成为剧场艺术的木偶,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加设幕位、
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突出其艺术的综合性。七、八十年代以来,木偶变革突飞猛进,突出“偶性”成为观念更新和探索的焦点。强调动作的
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黑
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无一例外地深化着木偶艺术的独立品格,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传统戏《金鳞记》《
大闹天宫》《嫦娥奔月》,
现代戏《英雄小八路》和
儿童剧《马兰花》,均属木偶舞美的上乘之作。
表演艺术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
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
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
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
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
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
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
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杖头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
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
手杆(与
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
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
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
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
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
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断更新(木-塑料-树脂),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打脚”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
舞蹈动作。这对剧目的开拓、表演的发展、观众的发掘,意义重大。时到今,杖头木偶声势依然。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
线戏,也叫悬丝木偶。古称“
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 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铁枝木偶流传于
粤东、
闽西,据说源自
皮影戏,潮汕人称“
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
桐木躯干,纸手木足;操纵杆俗称“铁枝”,一主二侧,铁丝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几年来,又加高了偶身,调整扦位,使其出现了新的转机。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和
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巧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新型
工艺结构,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民间偶有“
水傀儡”、“
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
肉傀儡”虽流布较广,但已纯属民间表演艺术了。
各地分布
高邮
在2010年12月28日被入选第二批
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卸甲肩担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项目被列入第三批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7日被列为第一批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卸甲肩担木偶戏表演剧目有《猪八戒招亲》、《杨宗宝招亲》、《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武松杀嫂》、《水漫金山》等十多个剧目,《小二黑结婚》、《新四军打鬼子》等现代小剧目。
莆田
1、简要描述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
柴头仔戏”。它流行于
莆田市各地及其兴化
方言区,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
2、历史
木偶戏艺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为莆仙人民所喜闻乐见。早在唐末中原战乱,人民为了“避乱”谪迁入闽居莆的很多,移民中十有九家皆祖籍河南,他们当中有许多木偶艺术家,入莆后以供豪门贵族和普通百姓娱乐
卖艺谋生,因而保留古代中原的音韵、遗风和风俗习惯。
十二世纪中叶,
兴化军内百戏木偶戏、和南戏并盛,看戏热潮高涨,宋代盛极一时。莆田诗词家
刘克庄有诗云:“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椰榆。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
郭郎线断事都休,却了衣冠返
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
棚下几个愁。”,盛况观一斑。
明清期间,莆田
秀屿、
黄石、华亭和
仙游榜头木偶戏班颇有盛名。五十年初,莆仙两县各有一个专业木偶戏剧团,民间也有40多班,
莆田县还参加
晋江专区会演。1979年仙游盖尾前连木偶到
福州演出近一个月。清末民初,莆仙木偶戏还远渡重洋,赴
新加坡等
东南亚国家演出,很受侨民欢迎和好评。
3、传承价值
莆仙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于舞台上时,就与民间
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城镇乡村,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
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因此
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无疑是比
莆仙戏早,今还称木偶戏为“戏兄”。
4、现状
莆仙木偶戏班发展很快,并有女艺师登台掣线演出,还配有录音、喇叭
扩音器等。
莆仙木偶戏可分三大类:一是尊者戏,即《
目连戏》,成为民间超度亡魂演出的剧目,往往与佛寺僧人的荐亡、
拜忏法事仪式同时进行。二是《愿戏》,这是莆仙民众为酬神还愿,演出的“谢恩”戏。《疒鲁戏》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出
天花、
麻疹等灾病演出驱逐瘟邪的木偶戏。戏中还极力赞扬民间神灵
陈靖姑除妖驱魔,救渡众生的事迹。《北斗戏》是莆田民众因小孩满月或生病愈后,请木偶戏班演出酬神还愿的戏。三是《散戏》,是除宗教法事剧之外的普通喜庆演出的戏。其主要还是为酬神还愿和娱神娱人。这种戏剧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中国木偶戏和人戏产生的最早例证。
泉州
1、简要描述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
泉州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
线戏。“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
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
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
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
2、历史
据传,唐末
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
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故“
嘉礼戏”的
道白有
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
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
李廷机到清代
乾隆、
嘉庆年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历史戏了。虽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但行当已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可演42部大戏,如传统连
台本《目连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
东岳庙、
关帝庙、
元妙观、
城隍庙四大庙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
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
表演艺术。
千年来,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
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今保存七百余出
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
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
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
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
河洛语”与
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
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
演剧4、传承价值
由于泉州与
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
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
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
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
桥梁作用。
晋江
名称
1、简要描述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
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
漳州北派
布袋戏。
2、历史
南派布袋戏流行于
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
拾遗记》及五代《
化书》、
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
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
清中叶,
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
李克茶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
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
安溪、
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
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承载体为
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建团50多年来,多次进京演出。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并获得省级、国家级的
奖誉。剧目《白龙公主》《五里长虹》获得
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
文华奖。
3、现状
南派布袋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
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由于受到当前
商品经济的影响,这一传统的
艺术形式遭到不断冲击,如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漳州
名称
1、简要描述
2、历史
3、艺术特色
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
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独特风格。
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
人物性格。
4、传承价值
从人文历史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其母体为闽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布袋戏是闽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更加深了两岸同为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在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闽台布袋戏同根同源,这对漳州布袋戏艺术的发展衍变、历史传承与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现代
文化价值。
陕西木偶戏
概况
陕西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
关中西部,是一 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 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 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 如拱学,轻巧结实。
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
拔棍 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加上搭脚、带腿,把呆板无情的 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木偶的操纵手法大致可分为
提线木偶、
布袋木偶和
杖头木偶。 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操纵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 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来的剧目。木偶由 一人或数人操纵省组者不登台,在幕后操纵和说唱。
陕西省1960年成立了大偶剧团,乡村木偶戏班子有500多个。陕西木偶剧团成立后,在木偶的艺术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上,一方面 继承优秀传统风格,吸收精华;一方面革旧创新,改进提高。
荣誉
1985年6月,更名为陕西省
民间艺术剧院的陕西木偶剧团带着《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剧目,应邀参加
柏林民间艺术节,访问了
瑞士、
荷兰和
西德,以精彩的节目,高超的演技,轰动了欧洲,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辽西
名称:
1、艺术特色
辽西木偶造型艺术是雕塑、绘画、结构装置相结合,用物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着重于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画,表现人物本身的形貌特征和思想品格,是被人操纵表演的戏具。辽西木偶的造型艺术和结构装置经过久远的进化过程,逐渐发展到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
铁枝木偶、杆式木偶、人偶一体、
卡通人偶、荧光木偶等不同的种类。
2、表演特点
辽西木偶戏舞台灯光布局设置需面光,
侧光,
顶光、
天幕光等以及其它效果流动
光位。舞台设置边幕、沿幕、天幕、帷幕等,景区设置网景、
纱幕、推景、转景、吊景等。舞台设施组成一种轻便灵活,具有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以适应多种表演形式的木偶戏,增强综合
艺术效果。辽西木偶戏多方借鉴国内外其它艺术之长,不断改进和发展
舞台美术的各种表现手段,使之成为综合性的艺术。木偶戏舞台采用多种现代材料,同时借
3、代表人物
辽西木偶艺术设计、制作创始人蔡大田,(蔡万荣)1899年(约)木偶剧《嫦娥奔月》雕刻的《
苏三起解》脍炙人口。由辽西
黑山人
张仃(曾任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光宇辽西木偶艺术表演主要传承人关剑青,出生于1926年,系民间班社悬丝木偶艺人,代表作《
平顶山》(即《三打白骨精》)。辽西木偶六代相传,承袭到今。1953年1月辽西木偶剧队一行23名队员奉中央文化部调令赴北京,从此成立了今
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不甘寂寞的辽西木偶人,在此后的几个时期,迎着困难,几经磨难,六起五落。他们的作品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情操,是
东三省的稀有剧种,同时也填补了
辽宁省木偶艺术的空白。
4、现状
辽西木偶艺术又面临着危机,老一辈艺人都已是七八十岁以上的人了,传承已面临断档边缘。
邵阳
名称
1、简要描述
这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
邵阳人喜欢亲昵地称为被袋戏、被窝戏,是因为她一切的一切,统统囊括在被袋似的小小的舞台上。一个戏班,独自一人,包打包唱;一个剧团,就那么一副挑担,闪
悠悠走村串户,几多轻便。难怪人们又把它叫做
扁担戏。
一块土色土香的蓝色
印花布,围着一张普普通通的
方桌撑起来就成了一个绝妙的舞台。从扎台到演出,总共不出一袋烟的功夫,这舞台可出现于堂前檐下,也可出现于渡口码头,甚至在不到三尺宽的渡船上,它也能奇迹般地立起来,村民们凑上五元八元包一场戏,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一番。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种戏能与观众如此亲密无间呢?
布袋戏表演的大多是
祁剧和邵阳花鼓的传统剧目。不过民间艺人在唱腔、道白、情节方面,创造性地赋予了更多诙谐的情调。这本是与群众天生喜乐幽默的性格一脉相通的,繁重的劳作之余,他们需要轻松,需要欢乐,布袋戏给了他们极大的满足。
2、起源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邵阳县
九公桥镇。据
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
刘姓3、表演特点
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
文戏武戏,
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主要剧目有《封神榜》、《
三国演义》、《
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
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4、传承价值
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600余年来,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独具历史
文化底蕴,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
价值取向。鼎盛时期,燕窝岭有110多副戏担子上云贵、下湖广、去浙江。1956年9月,艺人刘恒贵出访
捷克斯洛伐克表演布袋戏《三打白骨精》获得巨大成功。自2002年经
中央电视台等
主流媒体宣传后,引起海内外关注。特别是2005年8月,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了邵阳布袋戏
专题节目,其独特的
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吴川
一。概述
广东
湛江市
吴川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鬼儿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演技精巧,风格独特,故
吴川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二。历史
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何时传入
吴川,众说不同,据说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
明万历年间(1570—1620)闽南商船到吴川沿海口岸经商,带来布袋木偶(又称指头木偶),吴川说唱艺人仿制、效其操作,组班演出,此为木偶传人之始。
光绪《
吴川县志》载:“明
万历年间、闽广商船
大集,因而附近黄坡、
梅菉生意大盛、时逢
元宵、中秋、重阳或各种神会,张灯结彩,
送神演戏……”。传说当时演的戏是指头木偶戏。接着为适应观众喜欢长剧,便巧妙地在木偶身上安装身竹、手竹、同场偶像插在
演区木架上,这样操作方便,表演灵活,便演变成小型
单人木偶戏了。一担箱子走遍四方,操作表演,配唱
念白,敲锣打鼓,武打大开,一人完成,令人叫绝。
到了清代初,木偶艺人觉得小型木偶有局限,便把头像改大,操作也改由两人表演,表演艺术也有所改进,很受群众欢迎。到清嘉、道年间,为适应群众的欣赏要求,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把木偶脸谱分行当,表演操作分角色,演员各有专长。并配以服饰、道具、布景乐队等。从此,大型木偶班出现了。同时,演出体制也逐趋健全,
表演程式也发展到成熟时期。清末年间,木偶艺人苦心探索,把木偶制作成活眼、活口、活颈,还有的安装成富有夸张性的流血、断头等等。演员操纵木偶身上主干竹、手竹及活动机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当时便出现了一批木偶表演佼佼者。
三。荣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木偶艺术比较兴旺,一是木偶戏收费低廉,适应农村的
经济状况;二是木偶戏用
本地话演唱、念白,唱词口语化,群众易听懂,感到亲切有味。建国后,在党的“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
文艺方针指引下,吴川木偶戏又获得了新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51年成立手托剧协会;1953年组织木偶伯剧团参加
广东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1955年选派木偶艺人郑寿山等参加北京木偶戏汇演。1960年选派
郑寿山等参加
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
四。代表人物
早期的木偶戏艺人陈茂生、林茂奎等戏班都很有名气。上世纪60年代后,龙兴俊、李明兴、李梅晏、李秋华、邓华普、柯耀德、李刚等组建的木偶戏班很受群众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吴川木偶艺人协会,发展了一批新会员,促进了木偶戏事业的发展。如今有民间职业木偶剧团90多个,其中小班24班,中班62班,大班6班。全市从事木偶戏的艺人有357人。他们多为半农半艺,黄坡圩有木偶剧团联络站,他们多在农村包场演出,上演剧目很多,有《八才子》《
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家将》《杨家将》《双枪陆文龙》《刘备招亲》《刘金杀四门》等等。小班木偶戏班,为单人木偶戏,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出一台戏,唱、做、念、打一身当:装备简单,一担可挑,一张方台,撑起支架,演员坐在台上操纵行当就可演出。中班木偶戏班,一般为两至三人,其中一人掌板,敲打锣鼓钹兼演唱,两人台前操纵木偶表演一样可唱可道白。大班木偶戏班,约20人左右,为木偶粤剧班,唱、做、念、打及排场均按粤剧台本演出。舞者兼唱,也有专人配唱,造型逼真,表演生动,配上灯光、布景及音乐伴奏,成了
综合艺术的统一。
五。特色
吴川木偶戏班分布全市各乡镇,由于吴川方言各地不同较复杂,故各地小、中班木偶戏的演腔便有所不同。如
吴阳、黄坡、中山、振文等地的方言为吴川正统方言,
长岐一带邻近
化州,说的话便近似化州方言,故演唱时近似化州腔,浅水、
兰石、
覃巴等镇邻近
高州茂名,故那里的木偶戏班的唱腔就近似高州茂名腔了。吴川木偶戏的唱词,与当地民歌有关,它吸收民歌的精华,唱词口语化,是一种通俗流畅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文艺形式。唱词多用七言句式,十分讲究平仄,以四句为一唱段,第一句尾字为
上平声或仄声,第二句尾字为
平声,第三句尾字为仄声,第四句尾字为平声。通常上句(一三句)尾字不拉腔,下句(二四句)尾字控腔。演唱中有时还穿插吟诗或道白。小班、中班木偶戏的唱腔都是用本地音清唱,没有曲谱乐器伴奏,只有梆板、锣鼓作打板和过序之用。通常都是在一个唱段,一个内容或一问一答,有时是四句,有时是八句,但大班木偶戏都是按粤剧台本去排场和演唱、道白,有器乐及锣鼓作伴奏。
高州
名称
1、简要描述
高州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
高州市28个镇、街道办中23个有傀戏班。
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同时还要嘴里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
腔调。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在夜空中传得很远很远。
2、艺术特色
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则可以架设成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表演时,可以令木偶
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一个艺人完成。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令人
赞叹不绝。
清末发展了中班。高州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元宵、
年例和喜庆节日演出木偶戏娱神娱人。
3、表演特点
高州木偶戏以高州白话演出,唱词为7字诗体句式,唱腔称木偶腔,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以
叙事方式进行。木偶戏内容多取自
历史演义、
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高州木偶像头雕刻精巧,表演技艺精巧,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优秀的人类精神
文化遗产,是中国
民间艺术中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民俗
文化史、社区史和建设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4、现状
高州木偶戏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
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潮州
名称
1、简要描述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杖头木偶的一种,体形较小,其主要特点是这种木偶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间,侧竿分置于左右两臂,由艺人在幕后操纵。
2、历史
3、制作工艺
铁枝木偶的偶头是用红泥塑成。晒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颜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画成各种人物的脸谱,演出时穿戴上不同的装束,就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
4、表演特点
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戏班演出时要先搭建舞台,台上铺着
草席,操纵木偶的人盘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
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作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潮州一带流行的方言中,还把持正剧的比作一个单位的负责人。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由9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3人,剧种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大班多时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5、现状
由于随着人们
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
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临高
名称
1、简要描述
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
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
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
海口市、
澄迈县、
儋州市等市县中操
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2、起源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据光绪十七年续修的《
临高县志康熙大锣、王香发、刘彩凤等30棚人偶班社。
3、表演特点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
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古到今,自成一派,成为
中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戏剧大师
田汉1962年到
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
人偶戏椰子林边历史剧和
现代戏。
4、传承价值
1981年至1993年临高人偶戏曾先后2次进京演出,均获得到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其中《花仙子》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
人民日报》《
民族画报》《中国木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评介。人偶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但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川北
名称
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还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一些其他动作。被
苏联世界著名木偶艺术家
奥布拉兹佐夫 名称
1、历史
石阡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
辰溪传入,今已有7代传人。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石阡有泰洪、太平、兴隆等五支很有名气的木偶戏班,常年在县文化馆售票演出或下乡巡回展演,深受群众喜爱。每班至少六七人,多则十余人。
四旧辰溪县重制木偶头面24个,到贵阳等地制作木偶
戏装、道具若干,以
花桥镇泰洪班、
汤山镇兴隆班的艺人为主,恢复了木偶戏演出。
2、艺术特色
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特别是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木偶戏班备受喜欢。而戏中又尤以武将、
武旦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巧,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闹剧、武打戏。
3、表演特点
石阡木偶戏属于
湘剧唢呐驻云飞过五关》《古城会》《九龙山》等近30种。戏班主要分布在花桥、北塔、万安、
晏明行头4、现状
石阡木偶戏失去了原有的观众群体。老艺人相继辞世,只剩下3个耄耋老人,后继无人,石阡木偶戏所依托的人力资源即将消亡。伴奏乐器、头子、戏装的损坏,剧目、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时整理以至于迅速失传,都是石阡木偶面临的重要问题。
合阳
名称
1、简要描述
合阳
提线木偶戏山西临猗、万荣隔河相望。
合阳线戏活化石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
2、起源
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
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于机关,舞于郫间。阏氏望,谓是生人,虑其城下,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
3、代表人物
合阳线戏班社属于半农半艺的演出团体,艺人们农忙种地,农闲演戏。线戏在发展过程中,驰名艺人辈出。仅
以近现代为例,坐
鼓板怀说戏的有
王武汉王孝前(十三娃)、李银选(狼咬儿)、王华楠等。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每个人都能说五六十本戏,最多的可以说到一百多本:虽然已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所津津乐道。
泰顺
名称
1、简要描述
泰顺药发木偶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
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泰顺位于
浙南大安乡、
雅阳镇等地,表演地以大安乡、雅阳镇、
三魁镇等为主。
泰顺药发木偶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体现于
学术价值琼花2、艺术特色
经过长期发展,药发木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将木偶与火药结合制
成药发木偶,是一种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民间技艺;二是药发木偶主要在民间各大节日或其他民俗活动中演出,所以对其他民俗活动具有依存性;三是泰顺的药发木偶艺人今还用传统的方法提炼药发木偶的必备材料--硝;四是演出内容既有《西游记》等中国各地
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
3、现状
但由于许多民俗的淡化、娱乐形式的改变和公共安全的考虑,药发木偶赖以生存的空间逐步缩小,加之其工艺复杂、精细,现阶段已少有新人传承。药发木偶制作艺人都年事已高,这一宝贵的传统戏曲形式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亟待保护。
北京木偶戏
木偶戏是老天桥的一种演出形式,早年在老天桥演木偶戏的很多。木偶戏约有三种:一种是
大木偶,木偶人约有二尺来高,搭有专门的台。这种木偶幕后有乐器伴奏,有说有唱,当时也叫官本大戏。
南辛庄
又名“推戏”、“肘戏”,是河北的一个稀有剧种。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
河间市
西九吉乡郭村传入南辛庄。
木偶戏,从开台到收场,家伙点(司琴、鼓)和
梆子戏一样,用
头板、二板、
三板、跺板。木偶戏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真人唱,假人行,真人支配假人,但唱腔又必须符合木偶的表演和喜、怒、哀、乐的性格,让假人在台上表达出真人的感情来。再者,“台步”要求和真人上场一样,架人子的幕后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功夫,达到以假乱真、真杀实砍的艺术效果。
南辛庄木偶戏共有15出传统剧目,包括8出
梆子、7出
丝弦。8出梆子是《铁幡杆》《潼关》《金球》《王三姐借粮》《游山》《北游》《美凤楼》《混江河》;7出丝弦是《西游记》《鸾凤鞋》《回龙阁》《芦花记》《界牌关》等。
文武场,生、旦、净、丑有30多个不同形象的道具人子(一尺多高)。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龙衣、
蟒袍、
凤冠、
霞帔,一应俱全。
1949年后,南辛庄木偶戏在民间艺人金涵熙、王光亮带动下,得以再兴。1956年进京演出,效果颇佳。
泰兴
概述
泰兴木偶戏由安徽流传而来,已有180多年历史。据史载,木偶又称傀儡,木偶戏亦称傀儡戏。
春秋战国时代称木偶为俑,从俑发展到傀儡戏称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表演形式。民国时期,
泰兴的木偶戏班多时达117家,活跃于市井等乡间。1959年,众多的木偶戏班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演出范围北到
沈阳,南到
湖南,在上海
大世界游乐场演出长达数月,颇受观众的欢迎。1968年调整合并为泰兴县木偶剧团,1971年曾在
苏北为
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华作来场演出。1973年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其后,仍有业余木偶剧团活跃在泰兴农村,今尚存
黄桥镇太平村张介城木偶戏班及
南沙镇邵垈林张玉宝木偶戏班,该两个戏班为祖传。
细节介绍
唱腔
泰兴木偶戏初从安徽传入时,唱腔为徽腔,后改为京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平稳刚劲、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
剧本
泰兴木偶戏的剧本均为口头传承,保留了民间鲜活的语言,在文学性基础上,兼具民间性。泰兴木偶戏剧目丰富,在
保留剧目(含
折子戏)中,既有京剧传统剧目,神话剧目,也有现代戏。
服装
木偶服装均由艺人自行设计,乡间裁缝缝制,这样能节约成本。
乐器
所用乐器有
京胡、二胡、鼓、锣、拔子等,主要是祖传得来的,也有部分是购买的。
传承
泰兴杖头木偶均系祖传,最真实地保留了杖头木偶这一融
雕刻艺术和操纵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文物道具”。
代表剧目
泰兴木偶戏初从安徽传来时,唱腔为徽词,后改为京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平稳刚劲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在保卫剧团中,颇有京剧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杨六郎建兵》《刘备招亲》《郭子仪上寿》、还有神话剧《姜太公钓鱼》等。
2005年8月,经国家正式批准,
泰兴市木偶戏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程序
在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都会请来戏班热闹一下。或者家中有大事,如生子、进宅、祝寿、孩子考取大学等,还有为生病痊愈或是为其他事酬神还愿的也要请来戏班祝贺,另外丧事出殡也有请戏班子的,以酬谢宾客。全村庄的男女老少,以及外村庄的都可以前去观看。
剧团一般把台面做成楼台式小舞台,二米多高,三米多宽,
搭在村头的空地和打麦场上,也可在乡村集市的绿树丛中。到要开演时,“主家”即邀请者,便燃放起“天地响”和“长鞭”,告知乡亲们,戏班演出即将开始了。有的人家还在村口远远地插上彩旗,一路上一直插到演出场所,把宾客引到戏台前。戏班正式开演时,民众常常会要求加演“
跳加官”和“
跳财神”等喜庆折子戏。随后便由“主家”
点戏,剧目多为传统戏剧中的武戏。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黄忠刀劈夏侯渊》《水漫金山》《猪八戒招亲》等。有时,观众的兴趣很高,戏班能一出接着一出地演,从傍晚一直演到深夜。
传承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
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
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
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
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传承保护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2月,木偶戏(
成都木偶戏)被列入四川“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2年4月29日,木偶戏(
大朗杖头木偶戏)被列入“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项目编号IV-8。
参考资料
木偶戏简介. 木偶戏简介-古代娱乐-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