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资本论》
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保卫《资本论》》是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光伟。
内容简介
《保卫资本论 》是2014年12月1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全称《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许光伟著。作品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的工作理念。
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其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之结合体式。该著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亦不是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而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归根结底,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作品目录
写在前面
————
主要参考文献
作品绪论
写在前面(绪论),实际上是该著2014年初版时的“序言”(作者初序)。该绪论2017年再版后,更名为“写在前面:历史之经济学总说”。
作者寄语:本书历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重要条目,全面检阅这些条目的工作逻辑,以之为“史眼”,管窥诸种经济形态之“得失成败”。此为中国工作用语之方法论著作。
似乎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总是一本“看不懂”的书,忝为方法论著作。因为它确实没有通常那些作品惯有的体式(“款式”、“体例”、“形式”、“格式”),不仅书名中缺乏“方法”字眼,而且,内容全不由有关方法论的“知识”所组装。于是乎,该书作者难免要预前题录,权作“画蛇”。 
1.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
首先,历史和关于真实生活的构境始终是研究的根据,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凡一国之经济落后必导致一国经济思想之长久落后,并非必然之事实,至少是缺乏历史眼光的看法。马克思以19世纪的德国作为比证,说明历史学派不足以和当时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匹敌,是就资产阶级内部工作体系而言的。德国社会特殊的发展排除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任何独创的可能。
相反的情况出现在东方世界。东方社会从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中发掘出了本民族历史的特殊规定,在发展上反超资本主义社会。此为《资本论》在东方思想界的横空出世。《国富论》迟至20世纪初始为国人注意,当其被注意时,《资本论》旋即为国人所注意。其说明当日中国并不欲照搬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相反欲图走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劳工发展道路。
要之,所谓劳工自主,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原是有充足根据的,且不论孙中山三民主义》称“民生主义”就是中国之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今人复鼓吹劳动主义,或者就是劳动社会主义。从历史发展的实际看,劳工关系涵养于族民关系。中国的漫长古代社会恰是利用的这种关系体式,安排广泛性的社会生产和进行劳动剥削。此处的“族民”,究其实质,乃是对马克思所说依赖关系的人格范畴锁定。中国的族民关系不仅限制了现代意涵劳工概念的成长,更为主要的是限制市民关系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之成长和规定的独立化。中国社会劳工成长路径是族民→ 市民 · 资本 → 劳工。内蕴的“市民·资本”是工作复合体,指认出中华商品生产体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有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定。如族民→市民·资本的线索,即是对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特殊主体发展关系的工作刻画。
作为预先的交代,该书末章论及的社会要素历史模型不过是说发生在“族民”、“市民”、“资本”、“社会劳工”诸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的转化,认定它们是一相生相克的历史总体。其母体性质的工作关系皆是由对于劳工自主的发展指向性所构成的。如一种社会要素模型说的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条件”的单一类型,是“市民”与族民关系相伴生发展的阶段。而其作为独立的小生产者之人格范畴锁定,乃是专指价值规律的领导范畴,是为“简单商品社会”。所对应之古代产品社会的领导范畴则是“族民”。
再就两种社会要素模型而言,其是说市民→资本的发展转化关系。此刻,“所有权条件”已经分化,于生产领域内社会对立化。“资本”专指剩余价值规律之领导范畴。这是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规定,可视为独立发展关系上的生产者(大生产者)之物格范畴锁定。三种社会要素模型阐明资本 → 社会主义劳工(人力资本)的发展转化关系。从“所有权条件”重新趋向社会一统的角度看,“社会劳工”可视为现代产品社会的工作领导范畴。这是对联合发展关系的一个社会确认,是生产者和劳动者重回社会人格范畴之过程。
以上是“舶来品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成长。要之,它兼顾了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背景。而中国无纯粹之市民社会这一发展特点也写就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独有的逻辑内涵,塑造并继续要求得到不断革新的发展环境。
————
其次,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对中国来讲,这是“知难行易”的转折时代。科学的内容是事实和历史,指向了批判。与紧随那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入而当作完成的舶来品的经济学体系不同,现今所论之“中国经济学”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新议题。盖言“新”,特指其是由实践之追溯形成的理论议题。显然,这一含意是特定的,工作批判锁定了经济学成熟时期的发展航向。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居高而思,我们须得承认: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历史结构的内在了解,全靠《资本论》给其打下基础。一次次的理论对接与实践的接合使中国人逐渐认清一个道理:“主张把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当作理想移植过来的国家,当然没有产生政治经济学的可能。”决定构建中国经济学,必须认真消化《资本论》,如在王亚南基础上前进一步,彻底消除“四分主义法式”和“三位一体公式的模本”积淀良久的病疴与沉重影响,创出完全新的理论道路来。
华夏一统,是历史、思维、语言、文化养成了的大一统国度。
扼要而言:
————
最后,回到上面的主题:中西方关系的深化。《资本论》来到中国,委实与东方经济学不断深化之历史步伐同步。这以后,国人一直努力探求在中华语境中读懂和如何运用好这一伟大著作,尤其恰当领略埋藏其中的深邃性语言。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伴随了思想直接撞击的一次历史阅读,是一次气势磅礴、力量宏大的思维对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实践是晚近的一个工作外显。在这一历史高地与思想制高点之下,问题不在于为什么要保卫《资本论》,问题在于:保卫什么以及如何保卫。
中西方在发展关系上的深入交流开显了中国经济学理论出场的必要性。是因为:中国经济学不独对中国历史和经济进行理论反映,同时是对于世界历史和经济之全部内容(它们在历史时间上是通透的),从民族工作语言角度采取的一个深刻性书写。例如,中国社会国家的经济细胞是家庭(或家庭式的单位),不独是商品单元,乃是商品和产品,从而具有产品社会和商品社会的两重生长张力。其理论彰显经济形态社会发展总体:所谓的中国经济的内在特质(中国特色),说到底,还在于反映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的“同”与“不同”。
从这种意义上说,“走中国人的路,让美国人去说”,绝不是一句毫无内容的虚妄之语。
中国经济学具有丰富历史内涵、文化折射力和现实涵容性,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含义上的最为新近的形式,是内容多姿多彩的时代的实践形态、民族创新工作形态。对中国经济学人而言,正确的方式固然是通过历史,在实践交汇中,复经由中华史和世界史的对接来完成这项光荣神圣的伟大任务。如此,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纽结关系将会得到求解与有效澄清。
2.经济学书架尚有几本书刊可看
“名者言语文字也。言语文字,思之器也;以之穷理,以之喻人,莫能外焉。于是乎有界说之用,亦于是乎有分类之学。”可是如今,在计量和数学的大潮之下,经济学书架之上,所摆放的时新读物之中,尚有几本书刊可供青年学生读看?里面的语言文字和数理逻辑,萎靡不振,又有几位看家解得其中味?
如果说《资本论》时下备受人们关注、追捧,那一定是自欺欺人之语。这里可以旋即举出时下误读误解《资本论》的三种态度或工作现象:一是不能准确理解其作为历史之学,二是使批判之学=批评之学,三是将之庸俗化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之学。前者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力提升历史之学为方法之学,而妄自陷入一域之学的历史经验主义;中者的问题在于一味教条地对待批判,工作堕落为单一语义的思想批判;后者的问题则在于把研究话语当行动,以文本尺度历史,结果,既脱离《资本论》文献群,亦塞入了空想者的种种论调,主观通过死的文本藉以制造历史发展上的对立。中国逻辑所求者“方法”也,实质规定乃是语言生产。中国人当中,近代西学先驱严复率先说明了语言生产的此种规定和性质:“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逻各斯一名兼二义,在心之意、出口之词皆以此名。引而申之,则为论、为学。故泰西诸学,其西名多以罗支结响,罗支即逻辑也。如斐洛逻支之为字学,唆休逻支之为群学,什可逻支之为心学,拜诃逻支之为生学是已……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姑以名学译之。盖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奥衍精博与逻各斯字差相若。”新学运动巨擘和先驱严复的话至今读来震人耳目。名不正,则言不顺。经济学的语言如果皆由数学生产,经济学隶属于理科或自然学科意义的硬科学,那么其事将不成,其行将不正。
但如果据此悲观沉沦,说出一些自绝于《资本论》向前发展的话,那又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看不清人们“逃避”《资本论》的实质所在。一味地“解读”和“捍卫”,使《资本论》的精神早已失去颜色,空留下科学皮囊。
一个不懂《道德经》、《史记》和《红楼梦》的中国人,称其“熟谙”《资本论》,如果不是专指对以英国为代表的16~19世纪欧洲史,特别是西欧发展史的了解这一点而言,那一定充分暴露出其对于历史作品和科学作品的工作统一性及其结合方式的“高度”无知。对其而言,《资本论》从来就是死的文本。
鉴于此种情形,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把本书处理成纯科学作品:按照文献综述的工作体例,或计量经济学的组织程序编排思想,形成“废料进、废料出”投入产出机制。以贯通的方式处置对象,即是设法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而不阻止“二度创作”。这种行文方法看似不规范,实则可算本书的一个极为可取之处。于此,该书在实效上可作为《资本论》之提高读本,以“中级或高级政治经济学”身份作为中国经济学之研究导航;写作特点:辩驳式,以回答“疑问”为谋篇布局,以解决“问题”为设计宗旨。这因应了国人的百年遗憾:尽管焚膏继晷,前仆后继,但在探索《资本论》逻辑方面其实并未获得预想的——真正中国化的结果。这或许也并不能全部归结于实践的不成熟性,毕竟,对理论思维和民族工作内涵的双重的重视不足不够,足以掩杀对一切批判工作的正确认识,而执迷于盲目的科学语言王国。
相反,在中国语境下重整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工作组成,则需要在历史和实践的基础上真正恢复它的大写化的规定——方法和批判,以睿智的语言生产检视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行动,审视之,使之重新达成工作统一性。因此之故:
因此,对于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人来说,《资本论》的宝贵财富乃是永不停息的前进,在于永远的历史指向性和对于实践的贯通。
3.破除“现代唯识论”
吾人看历史,须将自己放在历史里面,把个人生命与历史生命通于一起,是在一条流里面承续着;又须从实践的观点看历史,把历史看成是一个民族的实践过程史。把自己放在历史里面,是表示:不可把历史推出去,作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一个自然对象看;从实践看历史,是表示:历史根本是人的实践过程所形成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一个既成物,而为我们的‘知性’所要去理解的一个外在体。归于实践,所以区别‘理解’;置身历史,所以区别置身度外。”若认可经济学是一历史科学分支,是由历史学科转化而来,上述话语需要遵守。事的科学源于物的科学,而高于物的科学。这是历史的进路。
此种不良的理论倾向性可称之为“现代唯识论”。而我们主张摒除知识论之至上主义主张,求发生学方法和工作逻辑。
要之,“事实是,西方现代文明在理论层面上具有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一再把认识推向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完全信赖‘理性’演绎逻辑,要么完全信赖经验归纳,要么完全依赖形式主义理论,要么完全依赖实证主义经验积累。而那样的(同是科学主义的)倾向则引发了后现代主义怀疑一切的反应,走到相反的虚无主义极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同样(如此)。要么是像实证主义那样完全信赖客观性,以为事实绝对客观,要么是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完全信赖主观性,怀疑所有经验证据。但是,西方本身的实践的历史并不像其理论倾向那么偏激,所体现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双向互动。”
自然科学的低的层级的研究是物的科学,确认物的客观。自然科学高级别的研究是承认事的科学,确认物和事统一的客观规定。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予以混同了,在对象上把物理之物混淆为事理之事,进一步,又在研究对象上把事理之理歪曲为物理之理。在创建中国经济学阶段,到了重提事的科学的时候了。这不过是强调,学术研究要摆脱认识论的意识形态:以为人文社会科学完全可能具有数学物理学那样的普适性知识和绝对性理论。例如按照GDP增长知识观察中国历史,古代时期是迟滞不前的。可事实是,“中国以往由特殊自然条件与历史条件所造成的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混合统治形态,根本就从本质上、从它内部的相互制约上永远不许由它自身孕育出一个新的社会机能。这个结论是荒谬无稽的。‘迟滞发展’并不可理解为永不前进。中国由秦到清2000余年中的社会经济状况,尽管还是停滞在同一社会史的阶段上,然而,以秦汉的社会经济生活与明清的社会经济生活相比较,我们就容易发现后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向着近代化大大跨进了一步。”
至此,该著作者能够用更扼要的语言,精辟地指出中国工作体式概貌:(1)用老百姓能懂的话说——母子体例。母子相扣,不惟时间,也涵括空间,在理解性上可达及每一位中国人及其工作单位。(2)与马克思的工作成果进行接合——从学科术语方面指认,即历史的思维、语言、方法。历史者,生长也,酿造主体规定——它的生成、生长的无始无终的发展过程(发生学)。(3)按中华大人文学科口径,那就是行动的逻辑——实践的路径和行知的方法。(4)与辩证法成果及其语言体例进行接合——相生相克的系统作用路径或认知方法,是矛盾系统的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共进。这是对马克思所说的“我的辩证方法”(辩证法)的中国表达(母子发生学的思维语言,以及行知相生相克的行动路径)。
这种方法即统一之历史科学工作方法(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方法),即是指历史实践方法——批判方法,包括了对历史本身及其生成运动的表达方式和诸般表现形态。毫不夸张地说,此种方式为中华工作系统所特有。“中华科学”从行动语境中生发出来,消除了知识的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形而上性。这亦是消除“辩证法神秘化”之中国历史用语,其在工作取向上去除认识的神秘主义认识论至上主义,彻底走历史理解之路。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工作语境中,在进行发生学研究意义上,这些方法和思维形式仍应归结为实践态的理论与行动之方法。其经历数千年文明演化和养成之后,在现代思维体式熏陶之下,于当代中国重又激活,绽放出瑰丽的、独特性的工作魅力来。中国化的理解与工作体系标识出:该著所充分展示之中华传统方法的历史沉淀,已然和马克思所倡导的本真的工作批判方法进行了时代性融合,《资本论》已同时成为“中国化的《资本论》”。
据之,该书写给那些正在思索着的人,并且人们愿意思考历史,即能够用历史进行思考!从一味着眼于“解读”的文本学路径的毅然走出旨在破除抽象呓语,尤其是关于抽象个体理性的种种说辞;而以历史为一以贯之的工作线索,就在于纽结个体的政治单元与集体的政治单位,以此方式查明社会历史的经济行动。此乃历史为根、马克思主义为本、国情为鉴基础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需要大写化的理论工作与之对应。
要之,全书宣扬以下的主题,并在经济领域内认真做好这些工作: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历史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具有强大的文化养成性,故而需要从发展的多面性特质上生产科学语言和认识。故而一方面,我们承认现代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化发展——属于西方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社会属于各学科尚未分化且统一于大人文科学之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又须勇于站在中国历史之甲板,眺看西方科学之海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努力推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工作针对性强的具有浓烈中华文化气息和国际化发展气场之本土性质作品来。是为“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总之,以实践化的系统逻辑生成为纽带,全面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工作主旨,以此指导经济形态社会特别是中国经济形态社会之理论建构。该书的最终旨趣毋宁说在于书写历史,工作目的即在于在广大化的路径上揭露经济学的真相,乃还原事实,呼吁行动!该著以这一工作和行动献给中国政治经济学建构!
吾道悠悠,文心忡忡。中国人果真能正确地阅读与运用好《资本论》吗?作为一种努力方向,本当知难而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愈进愈阻,愈阻愈进,永无止息。可见,作为该选题上的写作,想做好做精,实为不易。如上交代,“居高而思”约束条件恐怕就是工作体例和内容,所以我们亦不能不就其“特色”做出正面澄清,给出恰当说明。按照王亚南的看法,既有的作为舶来品的经济学如果不加以改造,对民族、国家委实是当作一种文化侵略或思想麻醉的武器,以阻止该国的社会经济改造按照自己民族的意愿进行。
因此,尽管科学无国界,“但如果把我们所要求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为特别有利于中国人阅读,特别能引起中国人的兴趣,特别能指出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途径的经济理论教程,那又当别论了……在这里所规定的供中国人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实际无非就是一个比较更切实用的政治经济学读本。”凡此种种研究目的,皆为尽最大可能扫除观念之尘雾和行动之障碍而设置。在求中国表达方面,该著铺设的理论架构是“大象无形”的,方法论线索则至为明确。
作品思想
1.工作内容 · 体例 · 结构安排
该著全名是《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中国经济学方法论作品),内容主旨乃是指向了副标题。工作体例:以发生学方法写“解释学批判”和“发生学建构”。结构安排:简单说,就是“1+19”结构,即写在前面和十九章正文。
该著追求研究工作的实践化和叙事风格的中华化,深刻揭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其贡献是:第一,严格区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界分“物”和“事”,相应“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第三,实现工作逻辑上的历史研究和过程研究、辩证叙事和批判叙述的统一。
全书由5个工作单元构成:写在前面(代序言)和第一、二、三、四部分。题录在前面的话可谓是“解题”。开局的第一章为和哲学界“对话”专门设置。第二章因应了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突出批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工作的立体交叉性,体现由方法论批判衍生出理论和理论批判的方针。批判归根结底集中于“本体论批判”。最高意义的批判(主推哲学批判)指向了马克思主义=各种形而上学这个公式,以杜绝各种非法的作为预设前提的“本体论”、“存在论”、“知识论”。
鉴于当前的研究已达到了“各种学说”迷人眼的地步,从马克思主义及经济科学文献的根部予以清理,彻底澄清事实是实属必要的。开局的论证在首篇尾章得以实质性地展开,即第三章可谓是“破题”。整体看,这是面向实际和为了未来的阅读。第一部分旨在明确经济学:其一,说明“保卫”何以是方法或指方法论(主旨在志史),而“经济形态”何以是指理论或建构行动(主旨在批判);其二,说明“学术保卫”和“经济形态”的相互衔接;其三,说明保卫《资本论》的行动,对于经济形态理论的工作转化。
全书主题在于实写“运动”和“构造”两方面内容之铆合,妥善安排它们的结合。第二、三、四部分安排具体论证: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前者总括了社会主观批判,中者总括了社会客观批判,后者致力于在《资本论》的基础上,通过上述架构成功地内生出“中国经济学建构”理论行动。
2.扉页题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人类不是在开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旧工作。
——马克思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列宁
凡一国之历史,其对于民族思想之指示,与民族力量之启发,恒于不知不觉之间,隐操大柄。
——熊十力
1962年第4期《哲学研究》,发表了吴传启同志的《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是辩证的认识方法》。这个标题的提法,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问题是该文开头的这句话:“这种逻辑的认识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方法,也就是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于是有些青年政治课教师同志,看到这种提法,再把他们从《资本论》中学到的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联系起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基本方法,不是辩证的方法么?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是否就等于辩证的方法呢?3.有人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又有人说,抽象分析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是一回事么?究竟哪个对……(我)有两个主要论点,其一是说,在《资本论》中,应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方法,不是抽象分析,也不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或其他什么方法;即使说,后面这两者比较重要,在《资本论》中也应用得比较广泛,那也不能这样去理解。我的另一个主要论点是和前一个论点相联系的,那是把辩证方法看为总的方法、基本的方法,其他一切的方法则是从属于辩证方法的,在辩证方法的指导下,对所研究的总的对象的某些方面、某些场合,作着较为具体的处理的。
——王亚南
3.作品主旨和价值
全书内容紧扣历史,力求以“中国人的资格”研究政治经济学,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规定,得出对世界历史尤其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运思和酿造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从中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中国经济学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经济。或宁可说,这种对象规定不过是经济形态的人的规定,不过是客观史上的生产的发展(逻辑),——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定的批判,其由初级产品社会的相应规定内化而来。
该著推断出:政治经济学不过是对不同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根据马克思的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历史发展形态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按马克思的说话方式,乃是社会主义生产运动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合作交往关系。
归根结底,《保卫资本论》可谓是一本极富有内涵逻辑的书!其原因就是和“计量版《资本论》”、“国际版《资本论》”(所谓21世纪资本论)恰成鲜明对照!!
以致产生如下之评议:
探索“事的科学”(读《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可谓是纲举目张的一个简洁阐述。“十二部史”进一步被处置为连贯的系列发生学研究。这种逻辑化的处理,是中国人特有的。但是,秉持了马克思“书写历史”的固有习惯,可谓“善读、善用”,“善于中华转化”。对历史过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是进行“历史认识”的前提,这是任何解剖学的方法所达不到的,解决途径只能够是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意义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的实质内容是历史过程研究。该著价值在于恰当地提出“呼吁”,同时,把“保卫行动”的学术内涵恰当地确定为“重新研究全部历史”。
以上可以看作是《保卫资本论》具有的内在学术价值。总结起来,其特点是多方面的。例如,1.广博的学科视野,不同知识的融为一炉;2.坚持以文驭理,议论往往发人深省,语言活泼生动,文采飞扬;3.能够依托国内外尚未为人注意的“流派”,以史的进路,大胆改造传统马克思主义,无论风格还是研究手法上,均显得新颖;4.尽管强调多学科研究路径并举并进,思考问题亦采用多路向方式,但核心的要件仍然是“批判”和“解构”;5.最为难能可贵之处:立足国学,不拘泥于国学,于中国语境中彻底恢复了马克思的批判传统。
这些都说明:历史从来是主角,逻辑才是真正的配角!!
以致有了如下的判词
世人怎道阿赖耶真理亦比逻各斯!堪怜。曲曲弯弯史不通,弯弯曲曲行不通。谁人识得主义面?俱往矣,物不语,心不指。毋意乎?毋必乎?毋固乎?毋我乎?呜呼哀哉,尚飨
——————
催人读,催人奋进。《保卫资本论》的要义是引导中国人如何读《资本论》和确实运用好具有民族工作内涵和中国化的《资本论》。
一言以蔽之,以中国人的资格读;结合《道德经》、《史记》、《论语》、《红楼梦》读;先历史、后逻辑,作为历史书来读。这是典型的阅读的发生学。同时,运用好发生学方法和工作逻辑。阅读的目的贵在用,回家回历史回中国!它是建立“辩证叙述”的条件。
阅读《资本论》需要注意强调“两个前沿”的统一:国际学术潮流和中国国学传统。总之,是善读,善用,善于中华转化!!为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时代写法。踏实做好这些研究工作,我们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于是在领略“中国经济学ABC”中,历史,传统,文化,思维,语言,就被高度结合起来了,它们填补科学逻辑的空白。
艺术特色
新世纪,我们确实迎来了保卫《资本论》的时代。这些工作的启航,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范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年)。
如果从该文的运思之始(2004年)算起,那么恰好是十年,酝酿了十年整。作者当时的想法,可能就是把马克思的生产组织劳动过程理论,加以延展,用以在历史路径上分析中国国有企业。其演绎劳动价值论到企业理论的内在理路。由于这个研究更多是从历史向度做出的,以致成了“思想原型”,作为了“保卫《资本论》”之前身。
对《保卫资本论》的深层次内涵进行发掘,可以发现:取学术保卫之道(保卫乃继承发展之义,黑格尔术语是“扬弃运动”),通过保卫《资本论》学术传统,其目的乃是促成经济理论构筑体系的从解释学的谬误中的走出,强化历史过程分析。
该著运用条目体,它从大文科的角度说明了文学经济学的深层关系,命名为“四段论法”。这是对西式“三段论法”的工作超越。
例如,历史发生学(白日依山尽)——系统发生学(黄河入海流)——现象发生学(欲穷千里目)——认识发生学(更上一层楼),等等。
再如,李清照的一首《浣溪沙》被认为和《资本论》诞生的工作逻辑是同构的。它们巧妙说明了《资本论》的“如何炼成”(如下,分别对应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几个主要阶段)。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可见,文以载道民族语言对研究《资本论》具有重大的向导作用。
这样看起来,《保卫资本论》是马克思《资本论》之中国本土化运用和改造。于是,对其中拥有众多“判词”这么个似乎是奇怪的事,读者自然就见怪不怪了。
为彰显《保卫资本论》运用诗文的意境,再看两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王维的《相思(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像这样的诗词,皆能作为全书谋篇布局之用,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其发挥巨大作用,生出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许光伟,1971年8月出生,汉族,安徽滁州人。
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现工作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研究员。211和985学校学业经历:管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院校:安徽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文理兼容、中西贯通、亦理论亦实务之研究专长。涉猎《资本论》、当代中国经济和企业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与专业方向;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学研究。由于信奉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和而不同”,致力于书写“学术整史”逻辑,于是演绎出“国学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学”的相生相克经济思维来,使学术呼吁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话语行动
修订版信息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初版于2014年,作者许光伟。2017年5月,该社推出修订版。该著历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重要条目,检阅历史工作逻辑,以之为“史眼”,管窥经济形态“得失成败”。
所谓保卫者,继承发展也!
所谓保卫者,中西结合也!
所谓保卫者,原创创新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修订版),以马克思主义工作精神之布道看,此乃《资本论》之重写和续写,理论意义不足道也。以中华历史和世界史规定的贯通看,此则为中国工作用语之方法论著作。具体而言:(1)承接《资本论》学术传统,立足汉学国学马克思主义工作关系域,深掘以中国人为资格研究之特质逻辑与时代内涵,以世界学科对接中国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对接中国方法,遂接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过程。在历史-思维-语言工作路线下,此学术实为“新汉学”(谓为“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践行,并实为一次深度性中西思想“学术对话”。学术保卫因而有了最为直接的意义:继承发展、引领未来。扼要而言:这是以“中国人的资格”之经济学人身份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是遵照中国人阅读和用语习惯写就的经济理论巨制;这是照顾国人书写历史的惯常做法且与中国人思维体式契合的方法论长卷。(2)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远航之路:身份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规定性“携手并进”,产品和商品的经济形态“相互拱卫”!此为政治和经济的最为深远意义的“历史组装”。因此总括起来说,此书献给中国经济学建构暨教科书体系建设!保卫者,学术保卫也!
《资本论》重在保卫:《保卫资本论》修订版2017的主攻方向
1.马克思思维的发生学
2.中华所有制
3.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的关系
4.对“物的科学”逻辑的反思
5.对“事的科学”逻辑的探索
6.中国经济学原论
7.阐述与应用“经济文学”
8.实践《资本论》条目体之伟大的体例
9.全方位践行“中国人资格”的《资本论》学术保卫之道
10.开创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路径
序言及其意义
《保卫资本论》初版时的“作者自序”,由绪论(即写在前面)充当。本书2017年修订时,加了一个修订版序言,定名为:《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该文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这不是一般的诘问,此为《保卫资本论》修订版(2017)的特别增设的序言,为该著纲领性文字。盖因阐明了修订的动机和新增内容的研究着力点,使以下三层关系得以显露,即继承和发展、原创和学术创新以及中西方学术的工作关系。修如旧,订如新。但显然,这是具有民族蕴涵特征的“学术坐标系”的研究升级。
编者按认为:《资本论》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块基石。2017年适逢《资本论》首版150周年,在国内业已掀起一股“热研《资本论》”的浪潮。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恐怕就是,通过还原马克思的学术精神,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又由于中国方法、中国智慧、中国学科,这些“中国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原创性工作内涵,可以深切感受到此项工作所实现者“经济学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也!研究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域内的“《资本论》新思想”,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并且,惟其强有力,必能推动理论研究向深处进军。希望顺应这一形势,适时推出专家学者的高质量“专文”,以期达到因时所需的抛砖引玉作用。
序言提出了《资本论》的中国语境与中国运用,即史书工作意蕴,提出“重新研究历史”。包含三种含义:重新研究全部历史;逾越抽象历史观,把握具体社会历史类型;以“历史”为总的工作本位。这印证了该著的《致读者》:本书把《资本论》视作“科学作品意义的史书”,同时,追求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表述,保卫的是“《资本论》”,并非“资本”;从工作立场看,所破除者,恰恰是“资本的以太”——作为“永恒之流”和“永恒的时间”的规定性。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这样,“商品”不仅仅是范畴,同时是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作为“范畴”,它以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性”集中展示了人类社会总过程对于这个发展过程的整体制约性。然则,“资本的以太”的认识功能就被创造性转化:事物的时间性与事物的社会发展被设定为本身是同一的东西。在我们看来,立足“原创”的创新,正是社会主义运动涌泉之流……,而当此时,历史又不能超出时间的界限。可见,此乃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涌泉之流”工作规定的指示。
“学术保卫”是《资本论》研究的应有之义。我们的结论是:沿着“学术保卫”工作路径,《资本论》应视为“科学作品意义的史书”。然则,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作为特别的学科方法(规定)予以处理,从中引出人类经济形态的认识论议题,即主体批判和客体批判。从客体的历史世界的发展角度,马克思《资本论》演绎了方法论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并抓住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工作逻辑(形式)。同时整体要求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学科方法”看待,以历史—思维—语言的体式具体把握学科发展逻辑,从中升华出“逻辑科学”。归根结底,鲁迅先生有言:“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钱钟书先生则强调:“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该研究创造性提出“双向感召”概念,为多学科路向研究奠定了基础,乃“国学马克思主义”之工作践行。思想取材于《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2017,修订版),实际是和它同步的一个作品。中国方法、中国智慧、中国学科,这些“中国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工作内涵。研究固然还局限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但实质内容已提出“重新研究全部历史”之要求。这是“时代的感召”,因为它是强有力的,就必然能够推动我们的理论研究向深处进军,并使得我们的学习在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关系条件下与时俱进。
参考资料
保卫《资本论》.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15-0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8 12:3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