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谋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换言之,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释义
物质生产方式是物质谋得的具体方式和生产方法。这是技术的工艺学概念。
社会生产方式最大量出现的含义之一是生产关系,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广义生产关系,或者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而不是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与交换、分配关系并列的狭义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还是劳动过程、劳动方式,实际上都是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结合方式或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都无法说明它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同生产力、生产关系并列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
总起来说,劳动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这对所有的人类社会形式都是共同的:人们一方面依靠他们的劳动这一主动要素,另一方面也依靠自然的、无生命的世界这一被动要素。但是,为了理解劳动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对劳动过程在其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作一考察。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也购买劳动力。然后,资本家是通过使劳动力的承担者(工人)在他们的劳动中消费生产资料而“消费”劳动力的。这种劳动是在资本家监督、指挥和控制下完成的,所生产的产品是资本家的财富,而不是直接生产者的财富。劳动过程只是资本家已购买的物和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的产品就属于资本家。
分类
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
以此为基础,人类社会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和发展形态。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理论涵义
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从完全的意义看,所谓生产力,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 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中的全部展开。
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有着各种各样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人们结成了经济利益经济权利关系就称为经济关系。制度经济学中常称之为相对产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等。
相互关系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即主体与客体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政治经济学
首先,“生产力基础”这一概念同时表明,生产方式以有机嵌入的方式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使之作为分析整体。布雷弗曼指出,“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的历史的和分析的范围内,技术产生着社会关系,但同时也是由资本代表的社会关系所产生,据此,可以说《资本论》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它论述了商品形式如何基于适当的社会的和技术的条件,发展成为资本形式;以及资本的社会形式,为了自我存在而不得不进行不断积累,又如何根本改变着技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里要分析的不是全部人类历史,而是包括资本主义阶段在内的广泛的商品生产体系的发展”,“他从事这一工作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大部分决定于这个事实,就是,他主要是想把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同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进行对比”。
其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总的限定:“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进一步,确立生产方式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基础范畴,也就是确立从发展的角度研究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原则,即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按历史发展着的社会生产结构的科学”。从这一角度,将生产方式放置于生产关系之前进行研究,不外就是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运动对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推动性,凸显其历史的暂时规定和性质。这种基础同时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定基础,即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基础本身。从社会生产结构方面看:生产力可以视为一定生产的物质技术结构,是关于物质生产方式之内的特定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的统一;生产关系可以视为一定生产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之内的特定劳动关系所有制关系的统一。因此,社会生产结构总体上看就是以一定生产的物质技术结构为基础的生产的社会关系结构,这决定生产力基础同时就是特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基础。从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研究,也就是对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最后,马克思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其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建设的逻辑和思路。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分期的总体观。马克思同样把资本主义看作历史生产总体和社会经济总体。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也只有这样,他本身的暂时必然性才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必然性中”;同样,“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同样存在一个关于自然历史过程的发展和建设问题。
地位意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同时,《资本论》界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性。包括的规定是:(1)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对象和基础范畴;(2)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对象和中心范畴;(3)交换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必然的社会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这是研究对象上的“基础论”与“中心论”的统一分析,即确立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从而可以讲,生产方式的统一概念对应了总体政治经济学范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1 11:31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