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科学经典是由
高山书院发起的科学文化传播公益项目,邀请知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为公众解读100本科学经典书籍, 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内容简介
2022年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高山科学促进中心委托
吴国盛教授主持的《高山科学经典》书目在
北京古观象台隆重发布。清华大学
鲁白教授主持发布式,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韩启德院士和新东方校长
俞敏洪出席并致辞,
吴国盛教授发布《高山科学经典》书目。随后,中科院古脊椎所
周忠和院士领读了
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
吴国盛教授领读了
伽莫夫的《
从一到无穷大》。
高山科学经典致力于邀请100位知名学者来做导读者、200位知名人士做嘉宾,共同解析科学名著,引领大众科学地阅读,增长对
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文化素养,让
科学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项目背景
国人读书偏少
国人阅读经典,往往多指
人文而少有
科学。中国不是一个阅读大国,中国人对读书本身并没有特殊的爱好,科学书尤其受到冷遇。
对于个人而言,读科学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学
科学知识,而是为了体会创造的伟大瞬间、学习
科学精神和
科学方法。对社会而言,要提高全民的
科学素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那就一定是读科学书。通过读书来涵养科学文化,来营造健康的科学文化氛围,为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储备文化基础。
科学经典相较于文史哲类的经典著作确实门槛更高,这是因为人文经典用的是自然语言,而科学经典会用到数学语言。而解决办法就是请老师带着读。
项目发起背景
科学著作需要权威的书目推荐,引领科学阅读。2021年,
高山书院甄选100部科学著作,成立了“高山科学经典”公益项目。同时邀请数百位大科学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每周六晚八点开展公益导读,让
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
甄选经典名著
2021年,
北京高山科学促进中心与
吴国盛教授牵头发起“高山科学经典”项目,邀请多位科学家推荐科学书籍,最终形成100部《高山科学经典》书目。书目包含老经典15部、科学名著25部、通俗
科学史15部、科学史家名著5部、科学家传记20部、
科学哲学家名著5部、科学家哲学名著15部。
甄选这些经典的一个最大的原则是全面、多样、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最多数的科学家和公众的参与。对甄选出的100本科学经典著作,每周邀请一位科学家导读,并且和一些人文学者一起进行跨领域对话。
项目目标
这场实验的唯一目标就是唤起公众对于
科学的兴趣,唤起科学家和公众一起对于阅读这件事的参与。这与在大学
通识教育中开设科学经典课程有所不同。
出版丛书
这100本精挑细选的科学经典书籍将由果麦文化统筹发行,即“
果麦·高山科学经典系列”丛书。
导读活动
《高山科学经典》导读活动第1-2期在古观象台同期发布。由
周忠和院士导读《
物种起源》,
吴国盛教授导读《
从一到无穷大》。
未来,这100本精挑细选的科学经典书籍将由果麦文化统筹发行(
果麦·高山科学经典系列),高山科学经典导读活动也将在每周六以直播的方式展开,每期邀请一位科学家进行导读,旨在用轻松有趣、专业科学的方法带领大家阅读科学书籍。
导读嘉宾
刘钝: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毅:
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健康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博士、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
郭毅可:中国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仇子龙: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高山书院校董
刘奋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讲席教授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峥: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夏志宏:
高山书院校董、数学家、
美国西北大学Pancoe讲席教授
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
刘科:能源科学家,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作者,长期从事金融投资和媒体工作
张文宏: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敖平:
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严伯钧:知名科普作家、科普博主、
高山书院2023级同学
吴军: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网络搜索专家、著名学者
导读详情
导读回放
周年活动
2023年4月23日,第28个
世界读书日,也是该项目成立一周年,在上海
徐家汇书院举办“光启丨高山科学经典一周年”特别读书活动。导读《
众病之王:癌症传》和《
枪炮、病菌与钢铁》。
2023年4月24日,是
徐光启诞辰461周年。在
徐家汇书院阅读科学经典书籍。
第100期
收官导读和庆典
2024年3月23日,公益科普项目“高山科学经典”第100期导读收官之日,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世界神经科学家
鲁白,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
吴家睿,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吴国盛一起,在
上海科学会堂导读了生物学“圣经”《
创世纪的第八天》一书。活动由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蒋昌建主持。
高山科学经典在
上海科学会堂举办收官之期,不仅是对科学先贤们的致敬,更是对
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文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蒋昌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赵东元,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学术会议总监、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科学家耿海洋,
高山书院创办人&校长
文厨,高山科学经典项目总负责人
肖盾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导读环节中,除了分享
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历史,
鲁白教授更是将思考落脚到“我们今天读这本书有什么现实意义?”、“真正伟大的科学是如何做出了的”这样的问题上。
鲁白着重讲了
沃森与
克里克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他介绍,二人对于DNA结构的研究全凭兴趣,而非导师的安排。鲁白反思了沃森与克里克能够成功的一系列原因,包括导师鼓励或放任学生独立工作,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观察更需要思考,
科学发现需要
想象力等。他以诞生了28个诺奖得主的英国
卡文迪许实验室举例,相关科研项目都是由年轻科学家独立负责并完成,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且没有
行政干预,同时又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这些都有利于一流科研成果的诞生。
在随后的圆桌环节,
金力院士、
吴家睿教授和
吴国盛教授还专门就“如何营造原创科学研究的文化和生态”这个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和思考。
在100期收官庆典环节中,复旦大学
张文宏教授分享了自己对科学阅读和
科学传播的想法,“未来科学科普怎么做?谁都不知道,但我认为其中一条核心的内容是文化,现在的回顾性的
范式并不能解决科学产生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在张文宏教授看来,今天高山在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在塑造一种
科学文化。
多位曾参与过经典书籍导读的科学家学者们也在线下出席了此次庆典活动,每一位嘉宾都从他们导读过的书籍中挑选了打动他们的金句,在现场通过朗读的方式带领大家回顾经典,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赵东元(导读《
化学基础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陆朝阳(导读《
上帝掷骰子吗》);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峥(导读《
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成素梅(导读《
玻尔兹曼:笃信原子的人》);
四川大学教授
敖平(导读《
生命是什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与物理学史教授
施郁(导读《
皇帝新脑》《
爱因斯坦传》);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研究员
贺光(导读《
进化是什么》);财经双语主持人
张然(导读《
费米传》《
真理与美》《
巴斯德传》《
基因组》《
物理学和哲学》《
确定性的终结》);
高山书院2022级同学,个人投资者
杨奕忻(《
费马大定理》导读嘉宾);
Bilibili百大up主、
中国科学院博士
唐骋(鬼谷藏龙)(导读《
自私的基因》);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
刘夙(导读《
语言本能》);Bilibili知识区博主
大蜡烛(导读《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天文学家、资深科普作家
卞毓麟(导读《
星云世界》);
高山书院2021级同学,汇先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
颜菁(《
情有独钟》导读嘉宾);高山书院2021级同学,特普丽总经理
杨帆(《
玻尔兹曼:笃信原子的人》导读嘉宾)。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蒋昌建(导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有记者问《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
贾雷德·戴蒙德,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他回答了一句话: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行,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高山科学经典总负责人
肖盾分享了这2年里高山科学经典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他说,如果科学是一片无垠的星云世界,那么高山科学经典的每一本书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星。“这100本书远至2500多年前《
希波克拉底文集》,近至20世纪的
相对论、
量子力学、
分子生物学和复杂科学的革命,它链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拓荒者们,它凝练了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它就是人类文明历史演化的主线。”
2024年3月23日,“高山科学经典”100期收官庆典特别读书活动在
上海科学会堂圆满落幕。第100期庆典活动,主要分为经典书籍导读、100期收官庆典两部分。整场活动历时近4小时,现场有近200位科学家和科学阅读爱好者参与其中,线上观看人数高达733万。
科学的“挑战赛”
2年时间,高山科学经典203位科学家和学者,为2亿+观众带去了带来了足足100期节目、100本著作,展现了100种科学维度,分享了超过100份知识与智慧。高山科学经典100期收官之际,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言,引发了科学家老师们“高山流水,经典再现”挑战赛: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乔中东(导读《
进化是什么》《
自私的基因》):高山科学经典读书活动是我个人参加的最有意义、最高尚的一个科普活动,我非常高兴和来自全世界的华人科学家朋友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在网络特别发达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高山科学经典”这样的读书活动,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系统地学习科学、
科学史和科学知识,让朋友们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让大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美国
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终身教授
杨英锐(导读《
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
皇帝新脑》):遥祝高山科学经典“高山流水,经典长存!”
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健康学院院长、
哈佛大学博士
宁毅(导读《
大流感》):
世界卫生组织把
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比较容易理解,那么
社会健康往往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视。身体健康就像乐队里每个乐手能够完美地演奏自己的乐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能正常地工作,没有受到疾病的困扰;心理健康就像指挥官掌握着乐队的整体节奏和演奏风格。
心理健康好比有一个稳定的、有能力的指挥,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社会健康就像乐队的舞台和观众,代表着自身如何与社会和谐互动,社会健康意味着个体能够融入到、积极地融入到整个社会,与他人建立起积极的、互动的、良性的关系,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我发现在高山科学经典中,女嘉宾是非常非常少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张薇:(导读《
别逗了,费曼先生》《
寂静的春天》《
反对方法》《盖娅》《
黑猩猩在召唤》):大熊猫非常珍贵,它们在过去的10年里数量增长了17%,这让它们从“
濒危”升级为“
易危”。但大熊猫的数量目前仍然只有1900只左右,但南极的科学家的人数就更少了,大约有1200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在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将会超过鱼类。每天都有大量的海鸟和海龟因误食塑料制品而死亡。在大量死亡鲸鱼的胃中也发现了塑料制品。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海洋生物杀手,请不要把你手中的塑料瓶抛向大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张双南(导读《
别逗了,费曼先生》《
真理与美》):20年来
减肥就是我不懈的目标,而且要科学地减肥,毕竟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嘛!我珍藏了20年的秘密,今天终于有机会分享了,这个秘密就是——科学地乘地铁。根据爱因斯坦的
狭义相对论,运动的时钟变慢,也就是运动的人寿命变长,生命在于运动!科学地乘地铁的姿势就是:快骑
共享单车去地铁站,没有单车就跑步,换乘尽量跑,在
地铁里面高举手机仰着头。这样半年之后身体肯定壮如牛,
牛顿的牛!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教授
舒德干(导读《
自达尔文以来》):我们研究团队在世界著名的
澄江动物群研究中的成功揭露出地球上“第一鱼”身上最早出现的神奇骨头
脊椎骨,它与人类祖先的早期起源存在密切关系,我们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主要得益于脊椎骨……第一鱼首创了初级大脑,5亿多年后,由它进化出的人类超级大脑终于创造出神奇的科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方在庆(导读《
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
费米传》《
玻尔兹曼:笃信原子的人》《
原子弹秘史》):我讲一个
爱因斯坦不那么出名的故事吧。1926年,他看到一篇报道,说柏林有一个家庭,由于冰箱的有毒制冷剂泄漏,导致一家人中毒死亡。于是他与朋友西拉德一起设计了一个更安全的方案,不会产生任何泄露。最后,有两家公司用他们的设计方案在6个国家申请了45项专利。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设计方案并没有被实际应用。不过,在
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问题日益紧迫的今天,他们的设计理念又重新得到关注。
高歌高山科学经典
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诗人、作家
蔡天新(导读《
热的解析理论》《
一个数学家的辩白》《
数学大师》)创作的新诗《高山》:
高山
高山是先人的脊背
头颅伸向天穹
两只飞鸟越过
就成了一双眼睛
能测出山的重量
他会被一根头发丝吸引
每棵树的皮囊
可以制作成一本书
每棵草的叶子
可以点亮一只萤火虫
2024.3.7
高山“科学大片”的“追剧者”、
中医药从业者、大学老师和“高山科学经典”百科词条编辑者永幸为“高山科学经典”第100期收官而作的诗和对联:
100
高论百期音绕梁,
山路艰难三峡长。
功利莫急思根本,
在心在脑在远方。
千万人往非吾愿,
秋实春华果麦香。
对联
上联:高论高朋高书院
下联:山峰山尖山巅观
横批:科学经典
20240316
高山百会之铭并序
山西大学
张冀峰博士(第73期《
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的导读主持人)特作铭文一篇以纪念。
粤若
科学,肇自希腊。处三洲之要冲,文明汇聚;通万古之达道,精神
启蒙。当其时也,
辩论之风大化城邦,理性之光普照山海。是以指天指地,辩两相之本;论火论水,究万物之源。地天交泰而哲人频出,水火既济而学园林立。
逻辑连环,尤重
演绎之真;数字永恒,更尚和谐之美。力求所是之是,究竟之问斯起;贵体
无用之用,纯粹之思乃兴。希腊之魂高矣远矣!科学之义大哉广哉!是以千年之后,际会风云,体彰而用显,发乎技术则强;本固而末兴,革于产业则富。遂成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
哀我中华文明鼎盛,然至清末不堪一击,由是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已近二百年矣。然其技虽有所长,其道恐未能进,或曰西方科学传至中国者不过百之二三而已!国人常识之科学亦与科学相远矣!由古至今,科学之传统有四:太上
博物,其次数理,然后则
控制实验,近世则数字模拟。故知科学之义非一也。且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其体愈强,所病愈深,今之科学所病者有五,曰失真、曰短视、曰矛盾、曰诿责、曰分形,北大刘公之论备矣哉!五病不辩而四统不察,其史不考而其哲不究,是以公众于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唯科学、
反科学种种误解至深,近乎撕裂。今之科学,
好奇之心退隐,非求宇宙之秘;
功利之心炽热,好为物财之用。然其用虽有得失,其责未必相称。又诸多事业,初看貌似科学,细究实乃生意。然生意亦有好坏之别,君子尤重义利之和。鼓吹科学好,非仁人之所为;提倡好科学,乃智者之必举。
值此崇文之良机,养正之新时,有贤哲
吴国盛、
文厨等,当弘扬文化之重任,举复兴科学之大旗。创书院以仰止高山,开讲坛而
启蒙公众。
六度无极,法布施为最先;三宝绍隆,经流布乃至要。凡教皆有其藏,科学岂乏其典。于是疏通经典,精选百部,其中科学奠基名著十五部、科学名著二十五部、通俗
科学史十五部、科学史家名著五部、科学家传记二十部、
科学哲学家名著五部、科学家哲学名著十五部,庶可观其精神,明其大义。又组织导读者凡二百零三人,同发义举,共襄盛事。长有八十之老,幼有九零之后,不问名位,但论科学,每周六晚八点开讲对谈,公益直播。起
小康三年四月廿三日,尽小康五年三月廿三日。读书百会,观众两亿。选集经典,肇科藏之兴;领读名著,壮文教之盛。引真劝善,利民导俗。龙象蹴踏,根基不同而随缘受教;饕餮盛筵,平等无异而自有所得。懂与不懂,都是收获。天问满云端,表好奇之情真;互动及线下,见求知之意切。科学普被,观众兴趣增长;经典广泽,读者素养提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故曰尚科学以品味极品,崇经典而高山更高。然科学之道,一以贯之。修之于己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科学不止文字之相,道在伦常日用之中。故书读经典之后,更须行路实践也。
是举发起者高山也,所读者科学经典也,所为公益读书也,先后总共百会也。缘起殊胜,影响深远,实
开国未有之盛事,百年空前之壮举。正当撰如实之文以纪大会,刊
赛博之碑以传不朽。重宣兹意,复为铭云:
奥林匹斯,希腊至高。神人所居,灵光初照。
理性高明,科学精妙。天地大美,宇宙逍遥。崇真尚智,奇帜雄标。图强求力,独领风骚。利炮坚船,西风怒号。哀我中华,励志赶超。希得
精髓,恐获
皮毛。物质技长,文化道消。新时奋进,星火延燎。解其经典,献此宝刀。
……
导读引领,对谈切磋。较真达道,辩理据德。云端海会,线上直播。心无曲意,口无谀舌。善归科学,恶属鬼魔。荣辱失称,分裂非我。功由谁造,过问谁责。功过分明,复兴乃可。战天巨斧,柄难自斫。另作观照,必籍史哲。但求
反思,不为赞歌。
启蒙公众,保此家国。
……
百会第开,百花竞绽。春光明媚,功德圆满。鹫岭虽往,雷音未散。视听有穷,影响无限。经典长存,阅读不倦。细想精悟,流观泛览。纸上得来,各自深浅。
知行合一,伟哉实践。
科学启蒙,
求真至善。共享斯福,兆民加劝。书山辟径,咸遂此愿。学海飞舟,同登彼岸。
为何读科学经典
武汉大学哲学系
苏德超(导读《
蒂迈欧篇》《
皇帝新脑》《
时间简史》):科学经典会比教材更好地传递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经典为我们科学探索的生动性和科学路径的多样性提供了最真实的范本。科学当然要有应用,但比科学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探索精神,有了这种探索精神,才能得到科学。只有得到科学,才能够应用。要训练探索精神,就得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要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就必须学习
科学史,就必须学习伟大的科学经典。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本科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人文经典。让我们跟
牛顿为伍,跟
柏拉图为伍,跟
霍金为伍,跟
爱因斯坦为伍。也许我们永远做不到他们那样的成就,但是通过阅读他们写成的经典,至少可以试着像他们一样思考。我们曾经站在很近的地方仰望他们。阅读科学经典,登上科学的高山。
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导读《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高山科学经典导读的第一本,我希望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达尔文和他创立的伟大理论。我感到最遗憾的是,一个半世纪以来,虽然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如今已经是家喻户晓,并且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然而直到今天,还有太多的人对达尔文以及他所创立的进化理论存在了太多的误解。除了科学,我们还需要传播科学。我想或许这正是我们开展高山科学经典导读的意义所在。高山科学经典导读已经顺利开展了100期,这让我感到十分地欣慰。我衷心希望这既是收官,也是新的开始,因为科学传播在中国依然任重而道远。
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涛(导读《
数学大师》《
热的解析理论》):人类的进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靠一些经典著作、一些伟大人物推进的。每一个人在一辈子经常阅读经典、阅读科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阅读哲学经典、阅读历史,使我们增长知识,增长智慧,使我们更加睿智……读书非常重要,读名家的书更加重要,读经典的书应该成我们每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一件事情。
科普作家
曹天元(导读《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牛顿传》《
物理学》):
科学史是我们今天需要好好去弥补的领域。因为今天的中国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对科学的崇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究竟什么才是科学?怎么去理解科学这回事本身呢?很多人其实都是说不清楚的,或者是有着相当大的误解。在中国,科学一直是作为正确、进步的代名词,但我一直在说,这恰恰是我们对科学最大的误解之一。其实所谓的科学,它并不是一些具体的内容,而是一套特定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方法?它在历史上演化的逻辑究竟是怎么样的?只有理解这些历史之后,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科学”这个概念本身。
著名纪录片导演
李成才(导读《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科学的诞生是为了认识自然,结果学科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窄。所以,以至于很多很多的人是为了学科而学科,已经忘记了这个科学的诞生,是为了认识自然一体这样一个根本的科学动机。中国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有非常灿烂的文明,但是科学来中国是很短暂的。我希望科学与大众发生关系,不管是
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能够覆盖大众的文化生活。高山科学经典导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
公民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撬动作用。
语文老师的心声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老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曹勇军:高山科学经典给了我全新的视野,让我对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文化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识。在节目中我了解到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的经典作品,一睹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的风采,并通过他们精彩的导读,对于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科学发展的曲折的过程,有了全新的也是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高山科学经典的思想启蒙,让我渐渐地认识到:科学在我们今天极其重要,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科学并不等于真理,它是我们探索未来、不断创新的过程和方法。
高山的“追剧者”
中医药从业者、大学老师和“高山科学经典”百科词条编辑者永幸: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提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所以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和
科学精神等“
科学素养”对中医药来说尤为重要。
赵东元院士导读《
化学基础论》时,在
拉瓦锡身上,既呈现出深入骨髓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实证的科学方法。
舒德干院士导读《
自达尔文以来》时,对从小学到中学的中国教育不鼓励质疑却提倡听话做出批评的观点这对我有很大启发,作为教师,尤其大学教师,在教育中若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深度去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虽然近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未在中华大地诞生,但我相信通过虔诚地学习科学,尤其是像“高山科学经典”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追“科学之剧”的中国
公民越来越多时,
科学精神定会惠及民族,科学定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两周年寄语
2022年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
高山书院公益科普读书项目——“高山科学经典”正式成立。高山科学经典项目于2024年3月23日,导读活动圆满结束。2年的公益行动中,203位科学家和学者参与其中,更是有超过2亿热爱科学、热爱阅读的同行者在这里相遇相识,一起阅读了100本科学经典书籍,了解了百余位科学大家的思想,洞悉了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
高山科学经典的目标是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科学天地中畅游的这两年,无数参与其中的科学爱好者们留下了他们深切的寄语: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
通过这100部著作,我们希望给大家勾勒一幅科学著作大全,通过系统地、耐心地阅读,让我们的读者有机会领略科学世界的魅力。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一个半世纪以来,虽然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然而直到今天,我们还存在太多的误解。除了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还需要传播科学精神。我想或许这正是我们开展高山科学经典导读的意义所在。——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智能时代人们都通过手机、电脑,经常是碎片式的阅读,不够系统。但是人类的进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靠一些经典著作、一些伟大人物推进的,因此读书非常重要,读名家的书更加重要,读经典的书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感谢高山科学经典这个栏目对文化的推动,对科学的推动。——
汤涛,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通过传播科学经典著作,解读经典著作内容,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也让更多的家长都能感受到科学精神,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参与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是非常自豪的。——
张益唐,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未来科学科普怎么做?谁都不知道,但我认为其中一条核心的内容是文化,现在的回顾性的
范式并不能解决科学产生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今天高山在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在塑造一种科学文化。——
张文宏,复旦大学教授
我们高山有一句话叫“听科学大课,访科学名胜,读科学经典”。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到经典科学书籍,理解科学精神。公益科普导读这件事,我们坚持了两年。现在还有那么多院士、科学家一起来传播高山科学经典,就是希望去塑造科学文化的氛围,去传播科学文化的精神。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共塑科学文化,我觉得非常值得。——
文厨,高山书院创办人
高山科学经典不是科普知识输出,不是科学前沿探讨,不是科学实验,而是关于科学文化的诞生、发展和趋势脉络以及科学精神的探讨。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科学文化传播。这本质是一个文化节目,所以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鼓励交流,鼓励共鸣,鼓励pk,鼓励争辩。文化比知识更能深入思想,更能影响行动。——
肖盾,“高山科学经典”总负责人、一起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
两年导读100部科学经典,高山做到了。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唯有科学能够让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上。科学早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科学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思考方式的一个构成性部分。“高山科学经典”对科学精神的传播,同时也是一次宏大的人文事件。通过回溯、重温科学史上的那些经典,“高山科学经典”系列导读活动一次又一次地把普通公众带到伟大的头脑面前,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理智的力量和人类探索历程的艰辛曲折。——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高山科学经典读书活动是我个人参加的最有意义、最高尚的一个科普活动,我非常高兴和来自全世界的华人科学家朋友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每个周六晚上八点,只要我时间方便,我都会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解读,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网络特别发达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高山科学经典”这样的读书活动,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系统地学习科学、科学史和科学知识,让朋友们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让大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乔中东,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科学来中国是很短暂的。我希望科学与大众发生关系,不管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能够覆盖大众的文化生活。高山科学经典导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撬动作用。——
李成才,著名纪录片导演
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去做,但是我个人的力量很薄弱,现在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愿意去解读经典,把这些经典的科学读物结合成册,然后出版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李永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节目之一,也是我这辈子参加过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李来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09年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精神还没有在中国真正扎下根,还没有变成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高山的这个努力肯定是个巨大成功,我们期待能成长出大树。 ——
敖平,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虽然近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未在中华大地诞生,但我相信通过虔诚地学习科学,尤其是像“高山科学经典”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追“科学之剧”的中国公民越来越多时,科学精神定会惠及民族,科学定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永幸,大学老师
每周六晚上8点便成了我幸福的读书学习的时光,即使偶尔有事情,事后我也会回放补课。节目中我了解到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的经典作品,一睹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的风采,并通过他们精彩的导读,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发展的曲折的过程,有了全新的也是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幕后故事
难以寻觅的导读者
每周一次的直播,对于项目团队而言,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进行导读。比如对《
几何原本》的导读人,
吴国盛寻觅了很久,却始终没有着落。
因《几何原本》既是一本数学著作,也是一本哲学著作。没法让一位数学老师来导读,它很可能变成一堂初中数学课。而需要一位懂得几何哲学的学者,把这本书真正当做一个文本来阅读,能向大家解答,几何这种思维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实际上对标的应该是一堂大学的通识教育课。这样的导读人很难寻得,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家们都非常忙,另一方面是在科学家的知识体系中,也缺少阅读经典的经验。
我们的教育对于科学的认知是,学科学无需从读书开始,反复训练做题能力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大学里,理科生就是做题、做实验,而很少有人是从阅读开始进入科学世界的。这是由于很久以来国人对于科学存在一种常见的误解,那就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把科技当成是达到某种高尚目的的手段,所以科学的工具化、手段化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念头。而
爱因斯坦解释
现代科学有两大来源,一个是以《
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
形式逻辑思想,一个是来自近代的实验思想。因此,科学真正的起源来自希腊。希腊人是为了科学而追求科学,并不是以某种实用为目的’。希腊人认为,越是无用的东西越是纯粹、越是高贵,越是真正的科学。
构建健康科学文化
吴国盛坦言,想要转变国人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唤起公众读科学经典,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尽可能找到更多科学家来导读,特别是大科学家的率先垂范,目的也在于希望构建中国未来健康的科学文化。”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科学和文史哲学科一样,也有自己的经典,也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大师,这些人的思想、经历,以及他们的生活本身也值得我们了解。
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同样会有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出格’”行为,这些正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阅读项目用心传递给大家的,从而转变公众对于科学家的一种刻板印象。
科学家的严谨敬业
在导读经典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严谨与敬业:
张益唐教授为导读《希尔伯特》手写了6页的文稿;
韩启德院士在导读《
癌症传:众病之王》之前,不辞辛劳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多次排练,反复研磨内容;
李永乐、
乔中东老师等为导读准备万字逐字稿,力求完美呈现……
社会影响
邀请百余位科学大家,带领大众阅读100本科学经典。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这一年的导读活动中,结识了15位院士、156位知名科学家和学者,为1亿+公众导读了52部经典,普及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高山科学经典”成为了抖音平台读书品类最受喜爱的读书节目Top 1。
2023年4月发布的《
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数量同比增长达279.44%,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直播观看人次则同比增长近一倍。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最受用户喜爱的读书节目中有一档来自科学领域——“高山科学经典”。
过去一年,高山科学经典项目全网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了1亿次。
自2022年4月23日此项科普公益项目成立以来,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有21位院士、182位知名科学家和学者,为2亿+公众导读了100部经典名作。
“高山科学经典”收获了一大批热爱科学、热爱阅读的智识青年,见证了无数观众与“高山科学经典”共同成长的故事:有的从对科学一知半解,逐渐变得对科学有了全新的个性化的认识和见解;有的因为节目,发现了科学家身上那些鲜活可爱的一面;还有的看到了自身学科的价值、感悟到了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洞察。
项目评价
在科学经典导读项目发起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吴国盛看来,“这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的一个事件,因为要组织那么多科学家和学者来参与这么一个工程,本身就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家队伍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检验和一种测试”。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启德)
很难想象有人把这100本书全部精读读完。(
张双南)
担任第100期活动的主持人、多次参与导读节目的复旦大学副教授
蒋昌建在活动开场时介绍说,高山科学经典进入第100期,有五个不容易。首先是100本书的选择,
吴国盛教授牵头组织了一个非常豪华的专家团队进行仔仔细细地挑选,历时一年之久,才有了高山科学经典书单的问世;第二个不容易是“谁来讲”,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做到信息量最大,同时真正地触达受众心灵?而我们历经2年时间,网罗了200多位专家学者来进行非常详细的解读;第三个不容易,全网直播导读,不像是面对只有一两百人的课堂,对于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在线观众,必须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来进行传播,这个团队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第四个不容易,高山科学经典是一个公益项目,没有专项的资金,全靠热衷于科学和阅读的人士以及各个科学家老师、科研机构的慷慨相助,才有了这个活动的诞生。
“两年导读100部科学经典,高山做到了。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唯有科学能够让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上。科学早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思考方式的一个构成性部分。‘高山科学经典’对科学精神的传播,同时也是一次宏大的人文事件。通过回溯、重温
科学史上的那些经典,‘高山科学经典’系列导读活动一次又一次地把普通公众带到伟大的头脑面前,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理智的力量和人类探索历程的艰辛曲折。100期节目,不是终章,而是序曲。”(
苏德超)
精彩瞬间
2022年10月1日著名科学家
杨振宁100岁生日之际,
抖音联合@高山科学经典组织起“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科学公开课直播活动,
潘建伟、
孙昌璞等9位院士、学者与科普达人用“专业有趣”的方式,从不同维度讲述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个人故事,吸引了236万人次在线观看。
2023年
世界读书日期间,中国科学院
韩启德院士、
张文宏等嘉宾做客“高山科学经典”,导读《
众病之王:癌症传》《
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名著,并进行讨论,刷新了网友对于
癌症的认知。相关话题“韩启德张文宏聊人类能否战胜癌症”登上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