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是英国演化理论学者
理查德·道金斯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76年。
内容简介
在该书中,道金斯将社会学说中的主要论题逐一做了详细介绍,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等。同时,道金斯以生物学研究上的进展及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将生物进化的单元或层次确定于基因,并通过对伦理学语言的运用,说明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私”。道金斯认为,基因为达到生存目的会不择手段。比如,动物照料它的后代,从生物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利他行为。但是正是因为基因控制着这种行为,它才能通过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利他行为完成自身的复制,从而使其自身得以生存。显然,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由于基因掌握着生物的“遗传密码”,所以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最终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在学术流派上,道金斯属于达尔文主义者。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理论,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以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为出发点,通过对生命的起源、遗传机制的论证,确认基因既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种群选择、群体选择甚至个体选择,都是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抵触的。他公开声明自己作为无神论者的立场,并通过一些著作,论证自己的进化论和无神论的思想,《自私的基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作品思想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主要观点正好就是书名。道金斯认为,生物的个体和群体只是基因的临时承载体,只有基因才是永恒的,基因既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且,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它们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使基因本身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基因是无所而不为的。不同的基因组合在一起,是基因之间的一种互相利用,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复制。不同的生物运载着不同的基因组合、好的组合使所包含的基因都能成功地扩增,承载这些基因组合的生物也能兴旺发达,而不好的组合会导致所包含的基因的扩增不那么成功,承载这些基因组合的生物也会衰亡。这就从基因的自私性这一方面说明了生物的兴衰史,亦即生物的进化。
“自私的基因”的观点同样能说明很多生物的行为,竞争性、争斗性的行为当然是可以追溯到基因的自私性,就连“利己主义”与“利他行为”也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在“利己”与“利他”两种可选的策略中,哪一种能使更多的基因生存和复制,生物就会选择哪一种策略。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计划生育、世代之间的争斗、两性之间的争斗章节中,阐述了即使在人们认为最亲近的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间,基因也还是一样的自私。以雌雄之间的联盟来说:雌雄的结合好比是合作投资一家公司,赢利就是子女,雌雄之间的联盟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就哺乳动物来说,雌性的投资额更大些,这就决定了雄性更具乱交倾向,而雌性在挑选配偶时则更为谨慎挑剔,因为一旦投资失败,其损失远大于雄性。但鱼类却是例外,很多鱼类是由雄性承担抚育角色。这一看似反常的行为依然符合基因的自私本性。这是因为,鱼类生活在水中,其交配模式是体外受精,亦即雌雄个体直接把生殖细胞排向水里。如果雄性先排出精子,而雌性却未及时跟进排出卵子,精子就浪费了,因为精子体轻容易散失;相反,若雌性先排出卵子,卵子因体重而不易散失,足可等待雄性随后的排精。就是这短短的几秒钟时差,足以让雌性在排卵之后迅速逃之夭夭,留下雄性不得不接管抚育任务。在家庭这一利益共同体中,由于雌性的投资更多,因而母亲对于子女(亦即赢利结果)也就更为在乎。在人类生活中,母爱也常常比父爱来得更为深情。
生物间出现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能帮助我。道金斯在书中举了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海洋里有若干种小鱼虾,靠为大鱼做清洁工作来谋生。大鱼张开嘴巴,让小鱼游进游出为它剔牙、清理鱼鳃,小鱼借此而美餐一顿。这种共生现象就是生物界的互助行为,但是互助的初衷不是出自于利它美德,而是自私本性。那些永远张口就吃掉小鱼的大鱼,最后也许就死于寄生虫感染;而那些不做清洗工作、趁机咬上一口就溜的小鱼,也许更有可能被惹急的大鱼吃掉。经历无数次的博弈,只有互相合作的个体才得以代代繁衍,生存至今。也就是说,凭借自私的本性,同样可以演化出利它的行为。
作品影响
该书是为外行人写的,但由于书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因此同样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该书的书评达100多次。该书出版后,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自私的基因”成了英语中的一个固定词组。
作品评价
听完道金斯讲述基因的故事,人类应该感到绝望。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谬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近代科学制造的这种人与世界的分裂,在今天由于更加精致化、合理化,而显得更难弥合。
道金斯创造的觅母(meme)与基因相对。如果说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是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也许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作品争议
《自私的基因》一书从基因的角度更深层的解释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但该书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据说该书的出版商读过此书之后三天没有睡好觉,还有学校老师写信给作者,责问他怎么能写出这样一部书,因为他的学生觉得人生空虚渺茫而失去生活的勇气,善良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遭到一次毁灭性的轰炸。出于科学家的负责精神,在该书出版二十年后,道金斯在《解析彩虹——科学、虚幻和玄妙的诱惑》一书中,针对《自私的基因》的读者反应而撰写“自私的合作者”一章,告诉人们:基因尽管是自私的,却也需要合作,他们只是经过选择而能相互合作的“自私的合作者”。
出版信息
《自私的基因》首版于1976年发行,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于1989年对其重新修订。科学出版社于1981年翻译出版了这部科普作品。
作者简介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科普作家,生物学家。200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5年英国《前景》杂志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络调查,评选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