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元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赵东元,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河北卢龙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现任复旦大学统战部部长、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84年,赵东元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吉林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1987年,获得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获得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0年-1991年)、副教授(1991年-1993年)。
1992年,前往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导师:Prof. D.G.Lee)。
1993年,前往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系做博士后(导师:Prof. Daniella Goldfarb)。
1995年,进入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 Larry Kevan)。
1996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材料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GalenD.Stucky)。
1998年12月,回国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学者”人才基金。同年获得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
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10月19日,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8年9月至2024年8月,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
2023年11月7日,受聘为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赵东元一直从事沸石分子筛、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致力于由分子自组装、模板导向化学、表面活性剂、超分子组装、溶胶—凝胶化学控制多孔性、纳米材料的结构、排列、形貌,进而建立分子构筑与有序排列、功能组装之间的桥梁,实现功能材料的合成设计和宏观控制。
2000年之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实用性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低维纳米材料的功能组装和合成设计;新型多孔材料和低维有序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嵌段式高分子界面上新型无机纳米材料的定向生长和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制备、结构与绿色催化化学。
赵东元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路线,创制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功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石油化工重油加氢裂化工艺中,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2017年,赵东元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973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外大型公司、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科研产品开发、研究。
截至2016年,赵东元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JACS,Angew.Chem.等,其研究结果曾被Nature,Nature Materials,Chem. Mater.作为封面报道,其论文被同行引用9500余次,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的论文被引用8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 1600余次。2002年他被Adv. Mater.杂志评为15年中48位引用最高的顶级作者(Top Author)之一,国际ISI Web of Science公司将他列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美国材料协会、陶瓷学会、美国化学会、德国应用化学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并受邀在国际刊物Chem. Rev.,Acc. Chem. Res.,Chem. Commun.,Curr. Opinion Solid State Chem.,Chem. Mater.,J. Mater. Chem.等发表综述文章10余篇。赵东元主编书籍1部,参加撰写专著4部章节。获得美国专利6 项,中国发明专利 26项。
1. Radially Oriented Mesoporous TiO2 Microspheres with Single-Crystal–Like Anatase Walls for High-Efficiency Optoelectronic Devices, Yong Liu, Renchao Che, Gang Chen, Jianwei Fan, Zhenkun Sun, Zhangxiong Wu, Minghong Wang, Bin Li, Jing Wei, Yong Wei, Geng Wang, Guozhen Guan, Ahmed A. Elzatahry, Abdulaziz A. Bagabas, Abdullah M. Al-Enizi, Yonghui Deng, Huisheng Peng, Dongyuan Zhao*, Sci. Adv., 2015, 1, e1500166
2. “Incorporation of well-dispersed sub-5 nm graphitic pencil nanodots into ordered mesoporous frameworks”. B. Kong, J. Tang, Y. Zhang, T. Jiang, X. Gong, C. Peng, J. Wei, J. Yang, Y. Wang, X.Wang, G. Zheng, C. Selomulya, D. Y. Zhao, Nature Chemistry, 2016, 8, 171.
3. “Two-Dimensional Meso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and Their Derived GrapheneNanosheets: Synthesis and Efficient Lithium Ion Storage”, Yin Fang, YingyingLv, RenchaoChe, Haoyu Wu, Xuehua Zhang, Dong Gu, GengfengZheng, Dongyuan Zhao,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524-1530.
4. “A Solvent Evaporation Induced Aggregating Assembly Approach to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esoporous Silica with Ultralarge Accessible Mesopores”, Jing Wei, Hai Wang, Yonghui Deng, Zhenkun Sun, Lin Shi, Bo Tu, Mohammad Luqman, and Dongyuan Zhao, J. Am. Chem. Soc., 2011, 133, 20369-20377.
5. “A Low-Concentratio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Biocompatible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with Tunable and Uniform Size”, Yin Fang, Dong Gu, Ying Zou, Zhangxiong Wu, Fuyou Li, RenchaoChe, Yonghui Deng, Bo Tu, Dongyuan Zhao,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7987-7991.
6. “Synthesis of core/shell colloidal magnetic zeolite microspheres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trypsin”, Yonghui Deng, Chunhui Deng, Dawei Qi, Chong Liu, Jia Liu, Xiangmin Zhang, Dongyuan Zhao, Adv. Mater., 2009, 21, 1377-1382.
7. “Superparamagnetic High-Magnetization Microspheres with an Fe3O4@SiO2 Core and Perpendicularly Aligned Mesoporous SiO2 Shell for Removal of Microcystins”, Yonghui Deng, Dawei Qi, Chunhui Deng, Xiangmin Zhang, and Dongyuan Zhao, J. Am. Chem. Soc., 2008, 130, 28-29.
8. “Uniform nanostructured arrays of sodium rare-earth fluorides for highly efficient multicolor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Fan Zhang, Ying Wan, Ting Yu, Fuqiang Zhang, Yifeng Shi, Songhai Xie, Yigang Li, Lei Xu, Bo Tu and Dongyuan Zhao,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7976-7979.
9. “Synthesis of 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Crystalline WS2 and MoS2 via a High-Temperature Reductive Sulfuration Route”, Yifeng Shi, Ying Wan, Ruili Liu, Bo Tu, and Dongyuan Zhao, J. Am. Chem. Soc., 2007, 129, 9522-9531.
10. “On the Controllable Soft-Templating Approach to Mesoporous Silicates”, Ying Wan, Dongyuan Zhao, Chem. Rev., 2007, 107, 2821-2860.
11. “A Facile Aqueous Route to Synthesize 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Polymers and Carbon Frameworks with Ia3d Bicontinuous Cubic Structure”, Fuqiang Zhang, Yan Meng, Dong Gu, Yan Yan, Cengzhong Yu, Bo Tu, DongYuan Zhao,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3508-13509.
12. “Ordered Mesoporous Polymers and Homologous Carbon Frameworks: Amphiphilic Surfactant Templating and Direct Transformation”, Yan Meng, Dong Gu, Fuqiang Zhang, Yifeng Shi, Haifeng Yang, Zheng Li, Chengzhong Yu, Bo Tu, Dongyuan Zhao,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7053-7059.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赵东元培养了2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5名博士后出站。指导的博士有三位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两位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2005年,指导博士生高峰的论文《介孔SBA-15在生物分离和纳米材料制备上的应用及相关研究》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指导博士生范杰的论文《介孔材料结构和孔道的模板合成及其在生物和电池中的应用》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指导博士生田博之的论文《新型介观结构材料的合成:从无定形到晶态》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指导博士生孟岩的论文《有序的有机高分子介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指导博士生张福强的论文《介孔材料水热稳定性的改进及新型介孔碳材料的水相合成》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赵东元坚持20余年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该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赵东元开创了多种介孔材料合成新路线,制备了一系列热稳定的、大孔径的有序介孔氧化物材料、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6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想科学奖评)
人物事迹
他坚持20余年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该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他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路线,创制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功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石油化工重油加氢裂化工艺中,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注重科研梯队建设,积极资助年轻学者发展,指导的研究生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参考资料
赵东元 博士,教授,院士.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 党政领导.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4:5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