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公办高校
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主校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高校,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
历史沿革
私立厦门大学
1919年7月上旬,陈嘉庚在厦门发出《筹办福建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1920年,校址获批。同年8月,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成立董事会,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成立,创办初期,厦门大学包括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21个系。1926年10月10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928年3月,厦门大学获得私立大学政府立案。1929年至1933年,陈嘉庚企业因世界经济危机被迫收盘,厦大办学无力维持,他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
国立厦门大学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改归国立。同年7月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9月4日,由于日军侵犯厦门,学校迁至鼓浪屿;12月24日,开始迁移;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1月17日,开始上课;3月10日,新学期开始注册,厦大成了最接近战区坚持办学的高校。长汀地处抗战后方,方便东南各省学生升学。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青年学生纷纷报考厦大,辗转来长汀就学。在闽西长汀期间,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同年8月,创设土木工程系,萨本栋兼任系主任。
1940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意见,将新办的福建大学并入当时搬迁至长汀的厦门大学,拟将厦门大学改名福建大学,后因师生反对交涉而作罢,厦大姓名保留。
1944年5月,萨本栋校长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由理学院院长汪德耀教授担任代理校长。同年,增设航空工程系。至抗日战争胜利时,厦门大学存有文、理、法、商4个学院、15个系,学生由三百人增至千余人。
1945年9月,法国国授理学博士汪德耀教授成为厦大校长。12月,厦门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厦门鼓浪屿先行上课,成为全国最早在收复的沦陷区中上课的第一批学生,厦门大学也成为全国最早在收复的沦陷区复课的一所大学。
1946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长汀、鼓浪屿两地同时举行建校25周年庆祝活动;6月1日开始从长汀迁回厦门。7月,厦门大学设立海洋学系。同年12月,设立经济研究所。1948年,厦门大学发展为5个学院、18个系。
新时代厦大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
1950年1月6日,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陈嘉庚视察厦门大学,决定继续增建教学大楼、大礼堂、师生员工宿舍。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许多优势学科被调整到其他院校或组建新的高校。院系调整后,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全国14所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1956年10月,成立南洋研究所和华侨函授部。1958年9月,厦门大学设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所,并创办了《中国经济问题》学术刊物。研究所面对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开展研究,并面向地方,面向东南亚,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及东南沿海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专门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史主要研究阵地之一。
1963年9月,厦门大学被国家列为直属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成为当时中国26所部属重点大学之一。
1982年,厦门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经济学院。1983年8月,福建省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办厦大艺术教育学院和政法学院,加快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首开地方政府与重点大学联合办学的先河。
1993年3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倡导成立“外经贸企业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动一批外经贸企业支持厦门大学办学。
1994年5月,国家教委与厦门市政府分别签订共建厦大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协议书,厦门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实行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探索“共建”发展模式的直属高校。1996年,福建省政府与夏门大学共建海洋与环境学院。
21世纪的厦大
2002年,入选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名单。2003年,设立嘉庚学院。2005年,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2006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入选第一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2010年,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2011年12月,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北京签署《重点共建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9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获中国教育部批准建设,开办本硕博教育,是国家重大境外办学项目建设之一,分校于2016年投入使用。同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学校牵头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4月6日,学校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下设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三个系。截至2016年1月,厦大共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为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物理学、数学。
2017年2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2019年3月,学校整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组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12月,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合办的“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自贸区研究联盟成员。
2022年11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宣布撤销,将原人文学院下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调整为学校直属教学科研单位,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3年11月26日,厦门大学成立国际传播研究中心;12月1日,发起成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
2024年3月,厦门大学新增运动训练本科专业;3月9日,厦门大学成立未来教育研究中心。11月25日,厦门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12月13日,厦门大学-东软医疗磁共振联合研发中心签约仪式暨物理智能磁共振技术与产学医合作论坛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开设10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共有两院院士35人(含双聘1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7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23人次;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博士后流动站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5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第六、第七、第八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
2017年3月,第2届世界芭蕾舞比赛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24名选手参赛,厦门大学副教授李娜携其学生欧锐代表厦门大学参加该赛事。欧锐凭借原创独舞作品《萌动》获得现代芭蕾舞成年组金奖,李娜获教师奖。
交流合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已与境外259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52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已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建设14所孔子学院和48个孔子课堂,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承建数量最多、孔子学院分布最广的中方合作院校之一。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奠基,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被中央媒体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已开设2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4个博士专业。马来西亚外交部长表示,分校已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重要典范。
马来西亚总理阿普杜拉·巴达维、新加坡副总理贾古玛、韩国前总理李洪九、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英国前副首相彭仕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统乔治·理查兹、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蒙、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登、马来西亚上议院议长敦·澳马尔·翁毓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马耳他总统阿加塔·巴巴拉女士、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玻利维亚副总统兼国会主席路易斯·奥西奥·圣西内斯等相继参观访问了厦门大学。另外,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马来西亚外交部长希沙慕丁等中马两国政府官员都对厦门大学设立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表示支持及肯定。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共拥有11家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7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32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3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2022年9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格里菲斯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两国多所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澳大利亚《诊断治疗学》期刊上。
2024年1月,厦门大学两项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分别是“首个戊肝病毒尿液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和“在研国产九价HPV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当”。同年3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全球海洋生物碳泵估算研究取得突破”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
学术资源
厦门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总面积约10.3万平方米。其中总馆位于思明校区,另有法学、艺术、海韵学生公寓等分馆;翔安校区拥有德旺图书馆。总分馆之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随着漳州校区图书馆、马来西亚分校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厦门大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馆藏总量达1416万册。其中,纸本馆藏约486万册,电子馆藏约930万册,数据库计193个。纸本馆藏涵盖各个领域,哲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文献尤其丰富,在东南亚和台湾研究的资料建设方面颇具优势。馆内还藏有大量古籍线装书、缩微平片等资源,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主要成员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学科中心馆,福建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此外,与国内外多家大学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和出版物交换关系,是环太平洋研究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在此设有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此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授牌机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1994年以来,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居全国综合类高校前列,先后被国内外多家核心期刊和数据库收录为刊源,多次被评为全国、华东地区、福建省的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科技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年、2008年蝉联国家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荣获“首届福建省十佳期刊”。2009年在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三优”评比中被评为“编辑质量优秀期刊”。2011年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1-2012)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厦门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版)的数据,2009年该刊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总被引3122频次,复合影响因子1.692,位居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第7位。此外,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高校文科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1-2006年做的统计报告,该刊1998-2002年五年的平均摘转率,在全国文科学报中名列第一,2003-2005年三年的平均摘转率名列第四;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2004年第五,2005年第三。先后被选为全国各种文科“核心期刊”和各种评估系统的来源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南京大学)等。在各类期刊评比中,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举办的四次全国文科学报评优中,都获得最高奖项;多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福建省十佳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厦门大学校徽图案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确定和沿用的,其特定的内涵,简要说明如下:徽标圆环上方为繁体字“厦门大学”,下方为拉丁语“厦门大学”;盾形上的三颗五角星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即所谓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元素;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门图案象征着广纳贤才、开放办学;绶带上的“止于至善”四字为建校初期校训。
学校校旗为印有校徽、校名的旗帜。
精神文化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最早见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每年4月6日是厦门大学校庆日。
2021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校区情况
厦门大学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
思明校区
厦门大学校本部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坐落于厦门岛南端,依山襟海,素有海上花园学府之称,创建于1921年,现有占地面积2573亩,各类用房约109.1万平方米,是厦门大学的老校区。
漳州校区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与校本部隔海相望,相距3.5海里,2001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568亩,于2003年9月投入使用。厦门大学现有各类用房产权面积约30.6万平方米,是厦门大学的新校区,其余的房屋建筑归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所有。漳州校区目前主要为厦大一、二年级本科生和嘉庚学院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园区。现有教学科研单位包括: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厦门大学国际学院、厦门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翔安校区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北依香山山脉、南临翔安南路、东接沙美村、西连茂林村,总用地面积为243公顷(3645亩),规划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与校本部之间交通便捷,车程仅半小时。于2012年9月启用,现有学生18600余人,专任教师和实验室专业技术管理人员2000余人。校区目前共有11个学院,包括: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航空航天学院、能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另有少数民族预科班、化学化工学院和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部分学生在该校区学习生活。
马来西亚分校
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基地位于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南郊,在布城市区与吉隆坡国际机场连线中心,北端距市中心直线距离9.7公里,南端距国际机场距离9.2公里,用地总面积150英亩(约60.7万平方米)。校园分中区——校园核心教学办公区、东区——体育运动区、北区——学生生活区、西区——院系教学科研区等四大功能区,由校园道路、山体、水系将它们有机地分割与组合。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嘉庚楼群
嘉庚楼群是厦门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始建于1921年,由群贤、芙蓉、建南三个楼群共15座建筑组成。2006年,国务院公布厦门大学包含群贤楼在内的十五栋建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呈现中西合璧风貌。飞檐翘脊的绿色琉璃瓦大屋顶遵循闽南建筑传统,屋身仿照西方建筑模式,但没有闽南传统建筑法度与西方古典建筑美学的制约,构成了一种亦中亦西的新风格,俗称“穿西装,戴斗笠”。
鲁迅纪念馆
1952年10月,厦门大学创设鲁迅纪念室。纪念室设于集美楼二楼原鲁迅先生在校任教时居住过的房间。1956年,为纪念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及到厦大任教30年,原纪念室重新整理,并增设陈列室一间,陈列鲁迅在厦门的著作及有关资料,纪念室由宋庆龄亲笔题字。1976年10月扩建并将鲁迅纪念室更改为鲁迅纪念馆,同时采用郭沫若先生的题字。此后,纪念馆于1981年、1996年、1999年、2006年进行了四次重新布展。纪念馆现有6个展室,第一展室为“鲁迅生平”,第二展室辟作纪念室,第三展室是“鲁迅与许广平”,第四展室为“鲁迅与厦门大学”,第五展室为鲁迅故居,室内摆设按鲁迅当年居住时的原貌布置,第六展室为资料室,收藏鲁迅著作及相关研究资料。第三、四、五展室是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的展出亮点与特色。
德旺图书馆
厦门大学德旺图书馆坐落于翔安校区主楼群三号楼,于2014年投入使用。建筑高度47.7米,地上9层,地下1层,建筑单体面积7.3724万平方米,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对主校门,居全校区之中央位置,外观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充分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既体现了嘉庚建筑风格的气质与内涵,又与思明校区图书馆和漳州校区图书馆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完整体系。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厦门大学官网.
两院院士.厦门大学人事处.
厦门大学校史展.厦门大学网上展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