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
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陈梦家(1911年4月19日—1966年9月3日),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
人物生平
1911年4月19日陈梦家生于南京的一个牧师家庭中,兄弟姐妹共有十个,陈梦家排行第七。
1916年,陈梦家在南京四根杆子礼拜堂附设的小学读书。
1919年,父亲遭仇敌诬陷,被赶离了神学院,举家迁居上海,他改进圣保罗小学。
1920年春,他随其三姐陈郇磐回南京,第二年升入中学。
1927年夏,陈梦家高中尚未毕业,就考入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法律系。在这时,他遇到了在中央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常去听课,受到各种多样的语言熏陶,他的早期创作和生活道路不难发现两位老师给他带来的影响。
1929年夏,安徽桐城方玮德进中央大学外文系学习英国文学,与陈梦家结为诗友。
1930年前后,他与方令孺方玮德商议,拟继当年《晨报副刊》的《诗刊》后,再办一个《诗刊》。1931年1月20日,由徐志摩主编、陈梦家担负实际编辑工作的《诗刊》季刊在上海以“诗社”名义出版,撰稿人除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梁镇、沈祖牟等前期新月诗人和南京诗人群成员外,还有林徽音、卞之琳孙毓棠曹葆华等新加入的北京青年诗人,标志后期新月诗派的正式形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年龄还不到二十岁的陈梦家已成为新月诗派的一员主将。
1930年初,陈梦家写下《秦淮河的鬼哭》一诗,描绘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城的恐怖阴森的画面。
1930年1月,年仅19岁的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卷7期上发表诗论《诗的装饰和灵魂》,宣告了指导他诗歌创作的完整的艺术主张。同月,陈梦家的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由新月书店出版,书很快销售一空。1931年7月,《梦家诗集》增选后再版发行。
1931年,陈梦家所作的中篇小说《不开花的春天》,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1年夏,陈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获得律师执照,从南京小营移住市郊兰家庄。7月,应徐志摩之邀赴上海,住天通庵,负责编选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作——《新月诗选》。
1931年9月,徐志摩将《诗刊》交予陈梦家主编。11月19日,徐志摩亡故,他在徐志摩逝世后的第四天,创作了新诗《致一伤感者》。
1932年1月,陈梦家编完了老师徐志摩的遗稿《云游》集,整理了自己1931年7月到1932年1月的诗稿,结集为《铁马集》,便毅然停办了后期新月诗派的刊物《诗刊》,结束了交织着迷惘与痛苦的学生时代。
1932年10月22日,陈梦家应邀在北平青年会南厅发表题为《秋天谈诗》的讲演。在讲演时,陈梦家大声呼吁:“让我们个人的感情渐渐溶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我们的声音化作这大群人哀泣的声音,不只是哀泣,还有那种在哀泣中一声复兴的愿望。”
1932年2月13日,陈梦家等亲临淞沪前线,抢救伤患。写下了诗篇——《在蕰藻浜的战场上》,季家桥前线用民歌的风格写下《老人》一诗。2月下旬,陈梦家从淞沪前线返回上海。3月,应闻一多先生之邀到青岛大学任闻先生的助教,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4月,陈梦家修改他在淞沪前线所写的诗,结集为《陈梦家作诗在前线》。
1933年初,陈梦家决心自行出榆关到前线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月15日,陈梦家离北平经古北口奔赴塞外。并作《古北口道中》、《承德道中》等诗篇。
1933年9月,他到安徽芜湖任广益中学的国文教员,住在狮子山青阳庐。在芜湖陈梦家创作了长诗《往日》与《泰山与塞外的浩歌》。
1934年1月,陈梦家的诗集《铁马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同月,陈梦家赴北平为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
1935年8月,陈梦家从他历年所作的100馀首诗中精选出23首,结集为《梦家存诗》,以作为其“七年写诗的结账”。他在诗集的《自序》中总结了自己创作道路的成败得失,倾诉了自己心目中的审美理想
1936年9月,陈梦家获硕士学位,留燕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从此全力专注于中国古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陈梦家由闻一多先生推荐,到长沙清华大学教授国文。是年秋,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4年秋,经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和清华大学金岳霖教授介绍,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1947年夏,曾历游英、法、瑞典丹麦荷兰等国。他在国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与惊人的毅力,备尝艰辛,致力于收集流散于欧美的我国铜器资料。
1947年秋,他自美国启程回归祖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转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
1957年,陈梦家先生被错划成右派,但陈梦家仍在工作室里埋头工作,并将故宫的九百张铜器拓片与夏商周“三代”的著录一一核对。
1966年9月3日,“文化大革命”中不忍屈辱,陈梦家自缢,年仅55岁。
1978年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京举行了陈梦家先生追悼会,对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主要影响
汉字学
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对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汉简和古代文献的综合研究方面。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一开始比较注重文字的分析和寻求卜辞中的礼俗。后从青铜器断代研究中得到启示,从断代入手全面研究卜辞。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该书是甲骨学史上少见的较早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著作。全书70多万字,共分20章。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看,其中的“文字”“文法”两章最为重要。在“文字”一章中,他概述了以前诸甲骨学家对甲骨文的考释方法,同时他还对汉字的起源及构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密切联系汉语特点开查汉字的构造。在“文法”一章中,他提出卜辞是研究中国语法史的最早材料,可以从中开始寻求汉语语法发展的规律。该书对研究古代史地、语言文字和考古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他在铜器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西周铜器断代》(分6期连载于1955年~1956年的《考古学报》上)。其中详细记述了不同时代的各类铜器98件。每件都记录了全篇铭文的释文,并加以详尽的诠释,有的甚至是逐字逐句地讨论。所以其中包括许多考释文字、词语,探求语法规则及语义的资料。这对研究上古汉语汉语史很有参考价值。
他对汉简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和《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两本书中。此外他还有专着:《老子今释》(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1946年)、《尚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论文:《释底渔》(《考古社社刊》1936年第4期)、《释“国”“文”》(《国文月刊》1941年第11期)、《关于上古音系的讨论》(《清华学报》1941年第13卷第2期)、《殷代铜器》(《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慎重一点“改革”汉字》(《文汇报》1957年5月17日)、《蔡器三记》(《考古》1963年第3期)等等,以及一些已经整理出版和一些将要整理出版的遗作,如《西周铜器断代》的后半部等。
诗歌
陈梦家是新月派诗坛俊彦,他留下了激情四射的诗作,古文字界堪称独到的著述,还有满堂稀世奇珍的明清家具。16岁考入中央大学,即开始写诗。从20岁到23岁,陈梦家先后发表了《梦家诗集》、《铁马集》、《梦家诗选》等诗集。
陈梦家20岁时,编选了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林徽因卞之琳和他自己在内的18人的80首诗,是为《新月诗选》。40多年后,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谈到《新月诗选》时说:陈梦家作为编者,为诗选写了几千字的序言,“他用还是相当稚嫩而近乎华丽的辞藻阐述了新月派有关诗歌的观点。这部不到三百页的集子选载了十八位诗人的作品,几乎没有例外都是篇幅不多的描写爱情和景物的抒情诗,内容、风格都表现了极大程度的一致……”
首先,他认为诗就其本质来说,“是美的文学”,即“诗应当是可以观赏的歌咏的思味的文学”,因此,“诗必须具有其独具之形象与灵魂。”
其次,他将诗的成分,“简要的可从其性质分为两种:一是外在的形式,就是韵律,”“一是内在的精神,就是诗感。”在诗的形式上,他主张用美术和音乐的调配,便因美观的格式与和谐的音韵所生出的美感,衬托“诗的灵魂”。同时他又指出:“诗的灵魂——就是诗的精神——应当较之外形的修饰更其切要。”诗在内容上“不仅是一些平凡的描摹与感慨,更其要有哲学意味。”
第三,在风格上,突出地强调“诗,要其有自然的格式,自然的音韵,自然的感情”,要“哲学意味溶化在诗里”。
陈梦家的新诗理论,纠正了前期新月诗派偏于强调形式因素的倾向;承认“诗感的来临是因于内心接受外物印象的击应”;在诗美学与新诗艺术规律上,继承了前期新月诗派“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赓虞:《志摩的诗》)的主张,并作了更为深入有益的探讨。但他在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即创作目的与创作动力问题上,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较之前期新月诗派用诗歌艺术表现“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徐志摩:《〈诗刊〉并言》)的认识大大后退了一步。陈梦家的这种反功利主义艺术观显然是与他的老师徐志摩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大革命失败后,在思想与创作上,徐志摩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徐志摩:《〈猛虎集〉自序》)虽然他对国民党新军阀的独裁统治有所不满,却同时又藉口“不崇拜任何的偏激”,“不能归附功利”(徐志摩:《〈新月〉的态度》),写下如《西窗》这样的攻击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歌。这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十年内战时期政治立场的反映。陈梦家当时身为徐志摩的入室弟子,与徐氏时相过从,头脑中不免打下徐志摩思想的印记,所以他跟在徐志摩后面亦步亦趋地宣传反功利主义的艺术观,攻击“所谓革命的新诗是变为无次序的无音韵的杂乱的烦嚣的呼声”(陈梦家:《诗的装饰和灵魂》),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个人因素的。
收藏
陈梦家不仅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他本人还是一个明代家具收藏家。前不久去世的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收藏方面是一代翘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陈梦家先生之家具收藏比起王先生也并不逊色。王世襄先生在收藏之余有两部著作《明代家具研究》《明代家具珍赏》,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里面的地位。但是我们尝试翻一下这两本书,会发现里面除了王先生的收藏之外,收录最多的就是陈先生的家具收藏,不过因陈先生早逝,这些收藏标注为陈梦家夫人(即赵萝蕤)所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一张元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张交椅,洵为宝贵。陈氏夫妇所藏现大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与王世襄先生所藏家具共同受人参观。
历史评价
闻一多虽然认为他的这名弟子“过于名士派”,但也毫不掩饰他的欣赏:“一个有天分的人而肯用功夫,陈梦家要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诗人陈梦家发长齐肩,不同凡俗,仙仙然有出尘之致。写诗为学,陈梦家都出类拔萃。同事评论他,“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
赵萝蕤中肯地评价:“梦家是新月诗人中的一名健将和代表人物,他师事徐志摩和闻一多两位先生,但他没有徐志摩那样精深的西方文学造诣,也绝没有闻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强烈政治责任感。”
轶事典故
弃法从文
陈梦家在中央大学学的是法律,最后得了一张律师执照。但是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出版了第一册诗《梦家诗集》,并立即出了名。那时他还不到20岁。
铜器编录
1944年秋,他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介绍,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古文字学。选读他这门课的美国学生寥寥无几,只四五人,但正像他初到纽约答一家小报的记者问时说的,他到美国来主要是要编一部全美所藏中国铜器图录。在美国3年中,他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从第二年开始他遍访美国藏有青铜器的人家、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清样。多数私人收藏家都是富贵之家。否则谁买得起一件、两件,乃至数件精美绝伦、价值昂贵的中国青铜器呢。梦家是无所顾忌的,只要是有器之家,他是必然要叩门的。他和所有藏家、古董商、博物馆几乎都有通信关系,并留有信件的存底。他胜利地完成了他尽全力想要完成的工作。
在美国的3年中,除编写庞大的流美铜器图录外,他还用英文撰写并发表了《中国铜器的艺术风格》、《周代的伟大》等文章,并和芝加哥艺术馆的凯莱合编了《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
回到清华的第一年,他为学校购买了许多祖国文物,并成立了“文物陈列室”。1952年院系调整,他由清华转到科学院考古所工作。1956年他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从此他一个人占有了一间很大的寝室兼书房,在里面摆下了两张画桌。这一大一小两画桌拼在一起成了他的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需要不时翻阅的图籍、稿本、文具和一盏台灯。梦家勤奋治学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他身体好,不知疲倦,每天能工作差不多十小时到十二小时。他肩上曾长过一个脂肪瘤,有几个拔掉了龋齿留下的空隙没有填补上。但是他终于把瘤子割除了,牙也修配好。在这两件事办完后,我笑对他说:“现在你是个完人了”。
家具收藏
陈梦家在燕京大学结识了小他三岁的同好王世襄。陈梦家和王世襄都收藏明清家具,两人乐此不疲,倾囊以求。建国前后,两人在北京常有来往。2008年,94岁的王世襄回忆,当年他到陈家,陈梦家赶紧把新买的家具或漆器拿给他看。王世襄说:“你买的这个太便宜了,归我了。”王世襄买到新奇的物什,陈梦家也缠着他要。“文革”前,王世襄见陈梦家放在家里的明清家具都用绳儿仔细地拦着,笑道:“好,你这儿比博物馆还博物馆。”
陈梦家几乎用他的全部收入购买明代家具。这些家具已如他所愿,全部归了国家。
研史忘寝
他的兴趣很广,但是他的主攻方向仍毫无疑问是古史、古文字和古籍的研究。1964年,家里有了电视机。他几乎天天晚上看电视。看到晚上9点半、10点、10点半,我睡觉去了,他才开始工作。有时醒过来,午夜已过,还能从门缝里看到一条蛋黄色的灯光,还能听到滴答——滴答——他搁笔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房间才完全黑了。但是他还是每天早起按时上班,傍晚按时下班。他在所里、家里各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常用书,在两处都能有效地工作。在30年的时间里,他在占有详尽资料的前提下,写了许多文章,看了许多书,编了各种图录,还留下了一本完成、未发表的大约二百万字的遗稿和未整理完毕的其他资料。考古所的同志们常常想念他,并为了整理他的遗稿作了不少工作
出版图书
人际关系
妻子:赵萝蕤,赵紫宸之女。
相关报道
2022年12月3日消息,陈梦家父亲百年前的遗著手稿,将首次公开亮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23: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