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报》创刊于1936年,是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类学术期刊。
历史沿革
1936年,《田野考古报告》创刊。
1947年,《田野考古报告》改名为《中国考古学报》,以季刊发行。
1953年,《中国考古学报》改名为《考古学报》。
1954年,《考古学报》刊期变更为半年刊。
1956年,《考古学报》刊期变更为季刊。
1960年,《考古学报》刊期变更为半年刊。
1978年,《考古学报》刊期变更为季刊。
2014年12月,《考古学报》入选中国原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2018年11月,《考古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权威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发表考古发掘调查报告,刊登考古学理论和专题研究论文,报道考古学与古代历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代建筑、古人类、古生物鉴定的研究动态。
人员编制
据2020年3月期刊官网数据,《考古学报》编辑委员会有编委19人,顾问12人。
学术交流
2016年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考古学报》编辑部在北京举办“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纪念《考古学报》创刊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以纪念《考古学报》创刊80周年为契机,围绕“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这一前沿话题展开研讨。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25年4月3日中国知网数据,《考古学报》共出版文献1264篇。
据2025年4月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考古学报》共载文481篇,基金论文量为109篇。
收录情况
《考古学报》是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来源期刊、武大RCCSE核心权威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014年考古学类权威期刊、2018年A刊权威期刊、2022年A刊顶级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平台、维普资讯、
CAS化学文摘(美)(2025)等收录。
影响因子
据2025年4月3日中国知网数据,《考古学报》总下载次数为2143779次、总被引次数为87607次,(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24、(2024版)综合影响因子1.167。
据2025年4月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考古学报》被引量为15086次;据2023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考古学报》影响因子为1.33,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90种)中排第2021名。
荣誉表彰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称号。
2023年,获得“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史学刊物奖(提名奖)。
文化传统
1、所投稿件须为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作品,充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注明转引出处;如使用了外文资料,作者有责任将相关内容及版权页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该刊编辑部备查。
2、投给该社刊物的稿件,应确保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且稿件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不得先于我社刊物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
3、刊物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稿件正文中请勿出现作者个人信息,行文也请避免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4、稿件审理期限一般不少于90个法定工作日。通过初审的稿件,编辑部将在此期限内向作者寄送“拟用稿通知”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知作者。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