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姓为中文姓氏之一,邝的拼音是Kuàng。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邝(Kuàng)姓源出有四:
以国名为氏。
罗泌《
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
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
见姓苑邝
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邝氏,广东南海、
高要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邝,谨按《唐叛臣传》:
高骈故吏
邝师虔,收葬骈。”邝姓与
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旦改
旷姓,丞改邝姓。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
吉州(江西)。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侯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
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
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
原姓黄,因败关灭族。
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
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
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出自
方姓,为
南宋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
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
二世祖。
迁徙传播
邝氏,是中国
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它却是
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
文化传承。
邝乃
古姓,
罗泌《
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
高州多此族。”据陕西
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
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
邓禹之孙女,生子
黄贤,家于河南
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
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
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
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
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
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
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
临武、
宜章,一居宝庆、
武冈,一居衡州、
攸县,一居蜀之
遂宁,一居东粤之
连州,一居西粤之
罗城,先后以甲第显,
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
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
吉水中村、
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
南昌以东的
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
明万历年间,
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
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
吉安)为郡望,号“
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唐末及
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
惠州、
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
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
湖南省最南部,
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
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迁入三户12口。宋时,江西客民130
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
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
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
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
中山水,至
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
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
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
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
陕南(尤其是
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
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
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年)远徙
陕西省
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
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
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
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
汉阴县蒲溪铺
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
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
安康市的汉阴、
汉滨、紫阳三县区的
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
观音河、沈坝、
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
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
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
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
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
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据调查,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
湘南音调的
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
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
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
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8%的邝姓人群。
重庆市
湖南省
湖北省
河南省
河北省
江西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山东省
陕西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他地区
邝姓人口
邝姓是占
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姓氏分支
炎陵东坑邝氏:始迁祖良恪公,清
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
至元16年(1279)由
拔贡授
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
邝埜,字孟质,
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
得胜门。
宜章白石邝氏: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车田邝氏: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
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
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
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
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永兴邝氏主要分布在
马田镇,人口约15000+。
临武寿塘邝氏: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
郴州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始迁祖代宇公,明
正德间由
宜章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始迁祖洪基公,清
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
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
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
宋真宗景德年间由河南
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
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
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
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湖南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泰和、永新、遂宁,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宜阳邝氏:清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庐江郡:秦代的
九江郡,在
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
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庐江西南、长江以北庐江一带)。隋废。
隋唐时期曾以
庐州为庐江郡。
邝姓的主要堂号有:宣城堂、南阳堂、庐江堂、三忠堂等。
姓氏族谱
部分资料来源:
字辈排行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全联典指邝氏之先,始自
方姓,方氏始自
雷姓,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市
水口镇中山东路的
溯源家塾的这副门,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三姓上溯源自神农氏(即
炎帝)是
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居陕西
岐山一带,后发展到中原一带,取莽水氏生子临,临生帝承,帝承生
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帝
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
黄帝有功,封于方山(今
河南省
禹州市西北),遂以地为姓取方氏,方氏始于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
方纮。方纮世居河南
光州固始县,
王莽之乱举家迁到江左,为江南方氏始祖。
七言通用联
——佚名撰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南海人
邝露,字湛若,工诗
善书,慷慨而自负,曾游历
粤西及
吴越。
李自成灭明后,
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
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邝露为中书舍人。
永历帝时,他奉使回广州,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杀。下联典指明代宜章人
邝埜(同“野”),字孟质,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英宗正统年间,
蒙古族瓦剌部也先南犯,太监
王振极力怂恿英宗率兵亲征,邝埜力谏阻止,但未被采纳。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邝埜战死。
邝氏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
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
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姓氏名望
《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古代名人
邝怀忠: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科特奏名进士,
曲江人。
邝靖:嘉祐三年(1058年)进士,
潮阳人;嘉禾人,前
中华民国中将。
邝暐:按《
广东通志》:“暐,
新兴县人,由荐辟任
修职郎。”
邝淡: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特奏名进士,曲江人。
邝埜:(公元1385~1449年),永乐九年(1411年)进士,字孟质,宜章人,
兵部尚书。
邝颐: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南海人,
丰县知县。
邝璠:字廷瑞,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瑞州太守。
邝珩:字廷用,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
平凉府知府。
邝约: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南海人,任河南
按察副使。
邝灏: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
邝汴: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河北任邱(广东高要)人。
邝彭龄: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南海人,1571年(隆庆五年)任上海
知县。
邝湛之:邝露的从兄,
番禺人,是
袁崇焕部将,战死于
辽东。
邝露(公元1604~1650年),字湛若,号海雪;广东南海人(今
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
邝曰广: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南海人,明代
襄阳推官。
近现代名人
邝兆雷: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广东新宁(今
台山)三八冲云人,钦点即用知县。
邝子崇:中华民国中将。
邝杰:中华民国少将。
邝书霈:中华民国少将。
邝国祯:中华民国少将。
邝润球:中华民国连长。
邝振翎(1885-1932年):江西
寻乌人,中华民国少将。
邝任农(公元1910~2003):江西寻乌人,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邝健廉(1927-2013):广东
开平人,又名
红线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邝美云:1963年12月24日出生于中国
香港,祖籍
广东省珠海市
斗门区,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商人,邝美云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
研究考证
《
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
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在
宋朝出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
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
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