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陆军的前身是
中华民国陆军,1949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台湾当局陆军。
发展沿革
“攻势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陆军”建设主要围绕“反攻大陆”进行整编,强调进攻能力,部队侧重加强“前瞻师”、“轻装师”及特种作战部队建设,以适应对大陆的攻势与山地作战。整个时期,“陆军”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整编。至1956年,“陆军”进行较大规模整编便有4次,从1950年的12个军部、40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整编为2个军团部、6个军部、21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空降团,共约36万人,“台军”总兵力约为53万人。由于大量补充台籍新兵,使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兵员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几次整编,建立了台“陆军”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规模和基础。
1958年以后,又进行了2次整编,陆续将5个军部、15个步兵师改编为“前瞻军”(重装军)和“前瞻师”(重装师),其余1个军部和6个步兵师改编为轻装军和轻装师;仿照美国“特种部队”,成立了特种作战司令部及4个特种作战总队。60年代中期,又将1个“前瞻师”改编为陆战师,空降部队扩编为2个空降旅,同时成立了空降部队司令部。在大陆“文革”动乱之时,“台军”加紧了“
反攻大陆”的军事准备。
“攻守一体”时期
7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军事战略开始调整,由攻势转向侧重“防守”。为了适应防御作战需要,按照“建军备战同时并进原则”和“厉行精兵政策”,“陆军”开始了转折性第7次精简整编。先后将准备“反攻大陆”的14个“前瞻师”、6个轻装师和2个装甲师按甲、乙、丙三种类型进行改编,编成3个装甲步兵师(甲种师)、11个重装步兵师(乙种师)、6个轻装步兵师(丙种师)。后又撤销装甲步兵师,将其中2个师改编为4个装甲旅,另一个师改编为重装步兵师。预备师先后改编为重装预备师。特种作战司令部与空降部队司令部合并为空降特战司令部,下辖4个特战总队和2个空降旅。此次整编至1974年结束,使“台军”总兵力一度降至约48万人,“陆军”约29万人。
1979年,中美建交,美军撤出台湾,美台“协防条约”废除,使台湾当局大为恐慌,提出要“独立固守台湾”,“巩固地区防务部署,增强三军持续战力”。为此,1979~1980年“陆军”进行了第8次整编,将“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改编成“军团部”,使“军团部”由2个增至3个;将4个“特战总队”改编为“宪兵部队”;“陆航指挥部”划归“空降特战司令部”建制;将2个军团所属装骑团和12个重装师的战车营改编为2个装甲旅和4个战车群,使装甲旅增至6个;撤销“反共救国军”支队部,将驻宜兰的2个“反共救国军”大陆预备师并入。此次整编意在加强台岛防御力量,扩充兵力,以备大陆乘机攻台。
至1982年,“台军”总兵力达到历史最高点,约56.1万人,“陆军”30万余人。此后,“台军”又开始推行“精兵”政策,重点整编“陆军”。1982、1989年又先后两次对“陆军”进行较大规模整编,先后成立了“莒光指挥部”和“花东防卫部”;合并了4个轻装步兵师;撤销了6个军部机关;使常备师增至13个,预备师由9个减为7个。迄1990年,“台军”总兵力约为51万人,其中“陆军”约28万人,编为3个“军团部”(第6、8、10军团部)、4个“防卫部”(金门、马祖、澎湖、花东防卫部)、2个“指挥部”(“莒光”、“东引反共救国军指挥部”)、2个“兵种部”(“空降特战司令部”、“防空导弹指挥部”)。作战部队计有2个机械化师、11个步兵师、7个预备师、6个步兵旅、2个空降旅、6个独立装甲旅、2个战车群、2个航空大队、8个步兵营、6个防空导弹营等单位。
“守势防卫”战略时期
90年代初期,台当局军事战略开始调整,此时,台湾当局的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军事上公开放弃了“反攻大陆”的军事目标;政治上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分裂分治”。
1992年初,台湾当局首次公布了逃台后的第一版“防务报告书”,提出了要“建立一支有效吓阻战力”的新的“建军目标”。据此,是年底“台军”出台了“十年兵力整建计划”(1993.7.1~2003.6.30),拟分三个阶段对“台军”进行调整整编,精简重点为“陆军”。
第一阶段(1993.7.1~1996.6.30),重点调整“三军”编制,提高编现比,使“台军”编制员额由49.8万人减至约46万人;
第二阶段(1996.7.1~1999.6.30),主要调整“军队组织体系”,裁并“军事院校”,使“台军”减为45万人;
第三阶段(1999.7.1~2003.6.30),主要简并“参谋本部”与“三军总部”,将非军事任务单位转移军外民营,健全军制结构,使“台军”兵力不超过40万人。
该计划由“海军”出身的“参谋总长”刘和谦主持拟订,刘一贯坚持反对“大陆军主义”,并深得李登辉赞同,在其上任之初,便提出了“海上防卫、空中防卫、陆地防卫”的新作战指导思想,以代替以往“制空、制海为首要,反登陆决胜”的作战指导,变强调“岸滩决战”为“海空决战”。因此,“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裁撤高层机构和“三军”发展计划失衡等原因,一直受到高级将领尤其是“陆军”系统的强烈抵制。
1995年,“陆军”出身的
蒋仲苓和
罗本立接任台湾当局“防务部门”“部长”与“参谋总长”后,根据“十年兵力整建计划”第一阶段执行情况,大陆对“台独”采取的军事威慑行动及台当局“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指导思想,于1996年底重新拟订了“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即“精实案”。
该案在“建军”方向上,在强调“三军”平衡发展的同时,侧重加强“陆军”建设。“军方”当局拟用4年分三步推进,1997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6月30日完成,前两步各为1年,第三步为2年。
第一步是“准备调适期”,各“军种”组织暂不调整,但采取“离退不补”的自然消化方式,逐渐降低现员;
第二步是组织减并期,此间各“军种”精简员额1/3,总兵力降至43万人,各战斗、支援、及勤务保障部队满编率分别达到95%、90%和85%;
第三步为“完成定编期”,各部队按新编制、新准则运作,满编率要达到100%,完成该计划。至时,“台军”总兵力40万人,其中“陆军”约20万人,占总兵力50%;“海、空军”各5.6万人,各占14%;“联勤”1.6万人,占5.75%;其余为“军管区司令部”(海巡防)、“宪兵”、台湾当局“防务部门”机关及其他部队等7.2万人。依“精实案”规划,至2001年,“台军”将精简“将官”25%,“校官”20%,“尉官”11%,“士官”10%。
组织机构
台“陆军”作战指挥体系分为作战区(防卫部)、师指挥机构、联兵旅、营、连等层级。作战区(防卫部)为“陆军部队”编成的最大战略单位与最高指挥机构,直接接受“
参谋本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指挥,对辖区内所有部队的地面作战行动负有作战指挥与勤务支援责任,可指挥若干个师指挥机构和联兵旅等担任某一战略方向的独立作战任务;师为军团次一级作战指挥机构,依命令指挥纳编部队遂行作战任务,但不负责勤务支援;联兵旅为基本战略单位,负有作战指挥和勤务支援责任,可作为作战区(防卫部)与师之一部遂行作战,或独立遂行作战;营为基本战术单位,负有战斗指挥和勤务支援责任;连为具有战斗和勤务职责的基本战斗单位。
另外,台“陆军”还设有“航空特战司令部”和“飞弹指挥部”两个兵种部。这两个兵种部对所属3个空骑旅、1个特战旅和27个防空导弹连仅行使行政管理权,遂行作战任务时则分别由所在作战区和“空军作战司令部”负责作战指挥。
战区构成
台“陆军”编为3个军团部和4个防卫部,并将台澎金马地区划分五个作战区和金门、马祖地区。
第一作战区
由“澎湖防卫部”负责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为
澎湖群岛64个岛屿。澎防部下辖“战斗部队”包括第168守备旅和第503装甲旅;“战斗支援部队”包括通信营、防空连、化学兵连和工兵连等;“勤务支援部队”有“第1后勤指挥部”。
第二作战区
由“花东防卫部”负责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为台湾本岛
中央山脉以东、和平溪以南至大
竹溪以北地区及其近海
绿岛、
兰屿等离岛。“花东防卫部”下辖“战斗部队”包括第128、129两个守备旅及防卫部直属战车营;“战斗支援部队”包括防空连、通信营、化学兵连、工兵连等;“勤务支援部队”有“第2后勤指挥部”。
第三作战区
由“第6军团部”负责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为台湾本岛
后龙溪(含)与和平溪(不含)以北地区及其近海离岛。“第6军团”下辖“战斗部队”主要包括第16、26、49、51等4个师指挥机构和第106、116、118、152、153、176、178等7个守备旅,以及第269摩步旅、第351装步旅、第542装甲旅、第601空骑旅、第862特战旅等5个打击旅;“战斗支援部队”包括第21炮兵指挥部、第53战斗工兵群、第73通信兵群、第33化学兵群等;“勤务支援部队”有“第3后勤指挥部”。
第四作战区
由“第8军团”负责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为台湾本岛
八掌溪(不含)与大竹溪(不含)以南地区及琉球屿。“第8军团”下辖“战斗部队”主要包括第33、46两个师指挥机构,第103、108、117、137等4个守备旅,以及第298摩步旅、第395装步旅、第564装甲旅、第603空骑旅(战时由“陆军航空训练指挥部”扩编而成)等4个打击旅;“战斗支援部队”包括第43炮兵指挥部、54战斗工兵群、第75通信兵群和第39化学兵群等;“勤务支援部队”有“第4后勤指挥部”。此外,防区内还驻防有“海军陆战队”“第99守备旅”和“基地警卫旅”(欠)。
第五作战区
由“第10军团”负责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为台湾本岛中央山脉以西、后龙溪(不含)以南至八掌溪(含)以北地区。“第10军团”下辖“战斗部队”主要包括第19、34两个师级指挥机构,第102、104、157、169、192等5个守备旅,以及第200摩步旅、第373装步旅、第586装甲旅、第602空骑旅等个打击旅;“战斗支援部队”包括第58炮兵指挥部、第52战斗工兵群、第74通信兵群、第36化学兵群等;“勤务支援部队”有“第5后勤指挥部”。
“金门防卫部”
担负金门地区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包括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虎仔屿等大小12个岛屿。金防部下辖“战斗部队”包括第119、127、158等3个守备旅、第584装甲旅以及第101两栖侦察营(欠)等;“战斗支援部队”包括“金防部炮兵指挥部”、780通信营、战斗工兵营、化学兵营等;“勤务支援部队”有“后勤支援指挥部”。
“马祖防卫部”
担负马祖地区作战指挥任务。防区范围为马祖南竿、北竿、高登、西引、东犬、西犬、东引等大小18个岛屿。马防部下辖“战斗部队”包括第193、194、195等3个守备旅和步兵第1、2、3营;“战斗支援部队”包括69炮兵指挥部、781通信营、战斗工兵营、化学兵连等;“勤务支援部队”有“后勤支援指挥部。
部队编制
装甲兵步旅
主要由“独立装甲旅”和“机械化师”改编而成。编制原则为小型、机动、平稳、多功能,每旅编制约4300人,下辖旅部直属部队及7个营。直属单位包括:旅部连,主要装备M-577装甲指挥车和CM-21装甲步兵战斗车;装骑连,主要装备M-41型轻型坦克;反装甲连,主要装备M-113“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此外,还有通信连、工兵连等。主要作战单位有:3个装步营,主要装备CM系列装甲步兵战斗车;2个坦克营,主要装备M-48H勇虎式坦克;1个炮兵营,主要装备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1个支援营,负责机动打击所需各种后勤补给。装步旅注重快速机动与及时的火力支援,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战时可有效执行反突袭、反空降等作战任务。未来“台军”将编配3个装甲步兵旅。
装甲旅
主要由“独立装甲旅”和“机械化师”及部分战车群改编而成。每旅编制约4200人,下辖旅部直属部队及7个营。7个营为:3个战车营,主要装备M-60A3型坦克;2个装步营,主要装备CM系列装甲步战斗车;1个炮兵营,主要装备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1个支援营。装甲旅强调火力强大,可以立即支援并进行压制,战时担负战区预备队,主要遂行机动打击作战。“台军”拟编成5个装甲旅。
摩托化步兵旅
以“常备兵步师”和“机械化师”改编而成。每旅编制约4100人,下辖旅部直属单位及7个营。7个营为:3个摩步营、1个装步营、1个战车营、1个炮兵营和1个支援营。未来“台军”将编配3个摩步旅。
空中骑步旅
以“空降旅”及“陆航大队”为主体,由攻击侦搜直升机等不同火力搭配编组而成。下辖旅直属单位和7个营,共配备各直升机80余架。2个空中突击营、1个空中战搜营、1个空中攻击营、1个空中运输营、1个空降特战营、1个支援营。“空骑旅”具有攻击、战搜、机动、运补等能力,能发挥立体作战功能,可迅速投入作战。未来“台军”计划编组3个空中骑兵旅。
空降特战旅
由“空降旅”改编而成,下辖6个营,包括1个105毫米炮兵营和5个特战步兵营(其中3个为基干营)。主要任务是在大陆地区和我攻台登陆部队侧后遂行空降特种作战。未来“台军”拟编成1个空特旅。
按照“精实案”计划,“台军”在1997年间完成“联兵旅”营级战术单位编装实验,1998年7月进入旅级实验,至2001年完成全部改编工作。实现“陆军”总兵力20万人目标。
数十年来,台“陆军”经历十余次精简整编,编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90年代后兵力虽不断减少,但作战实力明显提高,“陆军”仍然维持着“三军”中的“大哥大”地位,被台当局视为未来台海战争的“最后凭藉”。今后,台当局在强调“三军”协调发展中,“陆军”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导弹部队
“陆军防空导弹部队”是台湾当局整体防空体系的重要力量,其领导机关为“飞弹指挥部”。“飞弹指挥部”成立于1982年6月,现驻台北
泰山,下辖7个飞弹营、共27个飞弹连。现装备有“
爱国者”、“
天弓”、“霍克”等3种防空导弹发射架187部、导弹1566枚。其中“爱国者”导弹1个营共3个连,装备导弹发射架24部、导弹196枚,分别部署在北部地区的万里、新店和
南港;“天弓”弹2个营共6个连,装备固定发射架45部、机动发射架10部,“天弓”I导弹252枚、“天弓”Ⅱ导弹146枚,分别部署在台北三芝、台中大肚山、东引东小岛、高雄
大岗山、高雄林园和澎湖白沙岛;“霍克”导弹4个营共18个连,装备导弹发射架108部、导弹972枚,分别部署在台岛周边地区和澎湖地区。
各防空飞弹连行政上隶属于“陆军飞弹指挥部”,作战上受“空军作战司令部”作战管制,并在“空军作战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遂行防空和反导作战。
航空部队
“陆军航空特战部队”的领导机关为“航空特战司令部”。“航空特战司令部”于1999年10月1日由原“空降特战司令部”改编而成,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驻地位
屏东,主指挥所位太武营区。“航空特战司令部”主要下辖“航空训练指挥部”,特战训练中心,第601、602空骑旅和第862特战旅。其中601、602、862旅为常备作战部队,“航空训练指挥部”战时编成第603空骑旅,“特战训练中心”战时编成特战后备旅。“航空特战司令部”总编制10387人,共装备各型直升机200架。
空骑旅是具有高度立体化作战能力的直升机突击部队,具有反应速度快和作战不受地形限制的特点。空骑旅平时进行空中突袭的演训,并担负反突袭、反骚乱、反暴乱等特定任务;战时任战略预备队,投入特定地区执行特定任务。第601、602空骑旅主要编有1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战搜直升机营、2个突击直升机营以及1个特战营,第603空骑旅主要编有2个突击直升机营、1个攻击战搜直升机营、1个特战营、1个飞机保修营以及1个教练直升机营。
特战旅是以特战步兵为主体的轻装化部队,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空降突击、空中突击及特种作战等方式,突袭深远目标或歼灭敌军。特战旅主要编有5个特战步兵营。
主战装备
M48H型勇虎主战坦克
发展过程
M48H“勇虎”坦克是台湾陆军现装备中性能较好的主战坦克之一。1984年,台湾当局装甲战斗车辆发展中心在美国
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的帮助下,开始研制这种坦克。1988年制成2辆样车,1990年4月14日首次公开露面,命名为M48H“勇虎”坦克,并于同年开始装备部队。
性能特点
1.主要硬件水平不高。该坦克基本上是美国M60A3坦克的底盘加装自行改进的M48A5坦克炮塔而成。车体两侧各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其负重轮与台湾当局现役M48A3坦克通用。悬挂装置为扭杆式。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第1、2、6负重轮处有液压减震器。履带为双销销耳挂胶履带,其上有可更换的胶垫。履带宽710毫米。车体两侧没有裙板保护。坦克炮是由台湾当局按美国许可证生产的105毫米M68型线膛炮。离炮口2/3处有抽烟装置,其前后均有防热护套。为使坦克炮能在行进间瞄准射击,它还配有双向稳定器。
2.火控系统较为先进。该坦克火控系统与美国M1坦克相似,为指挥仪式。它以数字式弹道计算机为中枢,炮手控制面板输入的指令、倾斜传感器测出的车体倾斜、横风传感器测出的横风速度及风向、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机测出的目标距离以及弹种选择器选定的弹种等数据都输入计算机,并由它解算出弹道诸元后操纵伺服机构驱动炮塔和主炮对准目标。除主瞄准具之外,还有1具辅助瞄准具。主瞄准具、热成像瞄准镜和激光测距机是三者组合为一体的,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车长除有
潜望镜外,还可通过炮手热成像瞄准镜的光学支路观察目标。驾驶员有1具微光夜视仪。
3.防护水平较差。M48H火力机动能力与美国第二代坦克中的M60A3相当,防护能力还略有差距,装甲最厚部位仅110毫米,侧部和后方为50~76毫米,无法抵御普通专用反坦克弹药的打击。烟幕弹发射器可在车前30米远处形成遮盖100度弧面的烟幕。车长可在车内控制烟幕的发射,装填一次可发射两次。烟幕除可隐蔽自己之外,还可阻碍对方激光测距。
基本数据
战斗全重 53吨
乘员 4人
车长(炮向前)9.306米
车宽 3.086米
最大公路速度 48公里/时
最大行程 480公里
爬坡 30°
越壕宽 2.4米
通过垂直墙 0.9米
涉水1.2米(无准备)
发动机功率 552千瓦
主要武器 105毫米线膛炮
辅助武器 7.26毫米机枪2挺
12.7高机1挺
弹药基数 105毫米炮弹60发
7.62毫米机枪弹
12.7毫米高机弹
装甲厚度
车体前上 101毫米
侧前部 76毫米
侧后部 51毫米
顶部 57毫米
底部 12.7~63毫米
炮塔前部 110毫米
侧部 76毫米
后部 50毫米
顶部 25毫米
装甲输送车
云豹八轮装甲车正式名称为台湾当局步兵战斗车(Taiwan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TIFV),“台军”编号为CM-32,2005年1月11日由
陈水扁亲自命名“云豹”。
云豹甲车重22吨,操作人数3人,可额外运载6~7名士兵。“台军”预计采购652辆云豹装甲车,量产型的云豹装步车大部分采用包括7.62mm口径机枪搭配40mm口径榴弹发射器的炮塔,为了跟上世界主流轮型装甲车潮流,云豹甲车未来可能采用105mm口径主炮。
台“陆军”机步200旅于2011年底接收首批云豹八轮装甲车。“宪兵司令部”亦编组云豹装甲车作为“领导人”随扈车队(称为万钧车),于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时,依“特勤中心”命令,遂行“三军统帅”安全维护任务。
雷霆2000火箭炮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统由台湾当局“中科院”研制,据称在90年代初期即完成了样车研制。它采用M977轮式载重车装载,全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装填3种弹箱,发射MKl5、MK30及MK45共3种不同口径的火箭弹。雷霆2000系统类似于美国在1993年发展的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系统,重量比美军现装备的
M270火箭炮轻,造价也相对较低,但同M270一样使用模块化设计的一次性弹箱,再次装填速度很快。
在雷霆2000使用的3种火箭弹中,MKl5最小。弹径117毫米,长2.2米,重42.6公斤,是改良现装备的工蜂六型火箭,但原来的碰炸引信改为定时或空炸引信,弹头也改为钢珠高爆弹,最大射程15公里。MKl5的发射箱为20联装,每辆发射车可带3个弹箱,共60枚火箭弹,MK30型火箭的弹径比MKl5大,射程增至30公里,引信与MKl5相同,但除钢珠弹外,还配备了双用途杀伤弹头,既可用于杀伤人员,也能用来打击轻装甲目标。MK30的发射箱为9联装,每车可载3具,共27枚火箭弹。最大的MK45型火箭弹,射程达45公里,引信也与MKl5相同,但配有更大的弹头。MK45的发射箱为6联装,每车可载2具,共12枚火箭弹。
雷霆2000型火箭发射系统可左、右旋转120度,发射车装有高精度定位定向系统,数据、语音无线电通信装备和火控计算机。可进行全天候射击指挥、控制,并配备电动发射架微调装置,能自动调整发射架方位,使设计圆概率命中误差达到1%。该火箭系统同时还拥有自主进行补给和检查维修能力。
雷霆2000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应该说是台湾当局自行研制装备中性能较高的一型大型装备,但至今尚未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155毫米榴炮
155毫米榴炮是台湾当局炮兵的火力骨干。“台军”现装备主要是美制
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和编号为65式的155毫米牵引榴炮。其新型的155毫米榴炮编号为XT86和XT86A1。XT86就是65式的改进型,将炮管长度由原来的23倍口径换为6米长的39倍口径,并加大了发射药室容量,可容纳更多的发射药以增大射程。XT86型155毫米榴炮全长10米,火炮全重7300公斤,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18.1公里,使用增程弹时最大射程30公里。仅从射程来看,尚未达到顶级水平。XT86榴炮的另一项改进是缩短了反应时间,火炮尾架上加装了液压助力装置和辅助轮,火炮发射时间减为3分钟,炮班人数也由11人减为7人。
XT86A1型155毫米榴炮则是XT86的改进型。火炮加装了国际流行的液压辅助动力系统,使火炮可作360度旋转,炮班人数也减为4人。火炮长度则减为7米,全重10400公斤,最大射程与XT86相同。
另一项与155毫米榴炮相关的装备是“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该弹是美国在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主要用于打击运动或静止的坦克和其他点状硬目标。台湾当局于1994年少量引进,此次是首度公开实弹射击。实弹射击由M109自行榴炮实施,共发射4发,其中2发由地面前进观察员使用激光照射器制导,另2发由OH-58D侦察直升机制导,4弹准确命中,但均为静止目标。由于“铜斑蛇”炮弹的制导部分较为“娇气”,无法承受全装药发射的巨大加速度,因此其最大射程只有16公里。此次台军发射距离为9公里。为了避免战场烟雾对激光制导产生不利影响,“
铜斑蛇”炮弹的发射是在地面炮火准备之前进行的。
野战防空系统
80年代以前,台湾“陆军”
野战防空装备一直以双管40毫米高炮为主,台湾当局自行研制了“天兵”防空系统并从美国购买了“复仇者”车载
FIM-92“毒刺”防空导弹,实现了弹炮结合的野战防空体系。除“天兵”防空系统外,台湾当局野战防空系统中还出现了其他几型新的野战防空装备。
“天兵”系统包括双管35毫米高炮,4联装“麻雀”地空导弹发射装置及“天兵”火控雷达车等全套系统。和“天兵”雷达几乎完全相同的是台湾当局“中科院”研制的MPQ78型火控雷达,它与“天兵”雷达一样,由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及光电跟踪
系统组成,可搜索、跟踪中或低空飞机,距离精度为10米,具有多种抗干扰能力,能够结合35毫米或40毫米高炮及“天剑”I型导弹形成野战防空系统。该系统实际上早在1991年即已问世,一直苦苦等待台湾“军方”的订货。首次亮相的新型野战防空系统是“精兵”系统,包括:辆厢式操纵车和雷达拖车。其中的警戒雷达采用了大功率的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此外还配备了射击管理系统、
敌我识别系统、通信数据链和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整套系统具有中或低空搜索,多目标跟踪以及预警和火力分配等功能,具备了一定的先进性能。
另一套新型防空装备是由“天剑”I型
空空导弹发展而来的防空导弹系统。整套4联装导弹发射装置装在美制“
悍马”越野车上,长5.8米,宽2.2米,高3.2米,重4600公斤,外形与美国的小槲树导弹系统类似,但发射塔上没有射手位置,估计是采用遥控方式发射。该系统是以雷达、热成像仪及光学瞄准等方式进行制导,具有抗电子和红外干扰的能力。
可以看到的台湾当局野战防空系统的一大缺陷是:所有的系统均不具备行进间进行伴随掩护的能力。
AH-1W型攻击直升机
发展过程
AH-1W型“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是AH-1系列中AH-1T的改型。1992年,美国批准向中国台湾出售42架AH-1W攻击直升机,1993年底首批交付了8架,1994年底又交付了9架,预计,其余25架于1997年底交付完毕。AH-1W是台湾当局“军队”现役主力
攻击直升机,是其立体抗登陆作战、攻击地面装甲目标的主要空中火力平台。
性能特点
AH-1W的主要用途是用一赤运输直升机护航和实施火力支援,还可以用于攻击地面装甲目标。其主要特点如下。
1.技术先进,飞行性能好,并有较强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2.采用流线形机身,体积小,外部轮廓低而窄,不仅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便于伪装隐蔽和在丛林中飞行。
3.主要部位均有装甲防护,生存能力强。
基本数据
乘员 2人
动力装置 2台1690轴马力T700-GE-401涡扇发动机
载油量 945公斤
最大时速 282公里/小时
巡航时速 279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4270公里
巡航高度 4495米
最大航程 635公里
续航时间 2.5小时
载弹量 1119公斤
机宽 3.28米
机长 17.68米
机高 4.15米
桨叶数 2片
翼展 14.63米
尾桨直径 2.97米
最大起飞重量 6690公斤
步兵轻武器
T91步枪全长80厘米,枪托伸出达88厘米,比起“台军仿造美制
M16的现役T65K2步枪,重量减轻约半公斤,重量是3.17公斤,口径为5.56厘米,有效射程约600米,弹夹容量30发,长度也更短,不但适合中国人体形,也利于从事城镇、丛林等地突击战斗。由于枪身较短、重量轻,因此执勤与战斗官兵持枪的方式也与现役T65K2步枪不一样,多了枪背带有效强化值勤时的枪支安全。
“台军”称,“军中”使用的T65K2步枪,自1986年量产至今,使用已近20年以上,枪管严重麻膛,妥善率偏低,无法满足战备需求,加上出现药室易腐蚀、结构复杂不易保养、枪身过长不易操作,以及无法与各式光学器材结合等问题,更重要的,近年台当局防卫政策已调整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步兵作战形态亦朝向“适合台湾岛之住民地、机动化作战方向发展”,T65K2步枪受限于基本设计,已无法满足部队任务需求。
报道称,台湾当局从2004到2008年度,编列18亿元新台币预算,筹购10万余支台湾当局制造T91步枪,优先配备“陆军装甲、
机械化步兵、
卫戍部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