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正统14年(公元1449年)7月,瓦剌部进兵明境,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
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仓促率兵20余万人亲征,因准备不足溃败损失数万,
兵部尚书邝野、
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记载
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
李贤之《天顺日录》:“明日于土木驻营。
宣府报至,遣
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
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
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正统中迁
考功郎中,改文选。正统14年“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英宗复位,命贤兼
翰林学士,入直
文渊阁。自此,李贤“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对明代中期政治的改良颇为有力。李贤不仅亲历土木其事,而且还以一位以国事为重的官员的面貌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在英宗亲征之前曾与同僚一起劝说
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章留驾; 在行军途中,又与一些御史谋划击杀王振,制止亲征,使英宗安全返回北京。在李贤对土木之变的观察中,这种热忱的历事者的背景所具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5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土木镇里还能见到几处当年明军赖以抵御的城墙遗迹,几米高的
土墙在田野上和民房间断断续续地延伸,有的被村民当成了院墙。这些历史遗迹还保存至今。
能“诉说”那段历史的还有
显忠祠,它是“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为祭祀死难将士而建造的,历经几度毁坏和重修,还保存着三间大殿和一些碑刻,从正中一间大殿锁着的门往里窥望,可见一块写着显忠祠简介的牌子和一块写着死难大臣
官衔和名字的牌子与
输水管道、农具等杂物堆放在一起。
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
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
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
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
樊忠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
英国公张辅、时任户部尚书王佐(山东
庆云县人)、时任兵部尚书
邝埜(
湖南省
宜章县人)、时任
刑部尚书丁铉(江西人)、时任
工部尚书王永和(
昆山人)与时任
都察院右
都御使邓棨俱于土木堡丧生。
羁縻宣化、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互通贸易。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来进马,诈称3000,以冒领粮食,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
导火索。七月瓦剌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主力进攻大同,明军失利,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挟持下,御驾亲征,率20余万大军贸然进入大同,大同
镇守太监郭敬向王振交待敌情,王振恐惧,决定班师。大同都佥事
郭登紫荆关蔚县出发。途中王振又恐大军毁他的庄稼,行40里又折东改道宣化,从而延误了时间。十日到宣化后,瓦剌追兵赶到,
恭顺侯吴克忠及其弟战死,所部溃散。成国公
朱勇率5万骑增援,在鹞儿岭遇敌伏兵,全军尽没。八月十四日英宗到达土木堡(今河北省
怀来县东),瓦剌兵将堡
团团围住,水道也被也先军占据,明军人马饥渴,都指挥终夜拒敌,敌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下令将兵营移至近水之处,军队刚移动,也先集中劲骑四面冲来,明兵争逃,行阵溃乱,王振等皆死于乱军之中,官兵死伤10万余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
分水岭。
现今的土木堡位于中国河北省
张家口市
怀来县境内,在明代曾发生
土木堡之变,现今已变成了一个普通不过的小村庄,但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应刻在每一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