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弱化是指企业通过加大借贷款(债权性筹资)而减少
股份资本(权益性筹资)比例的方式增加
税前扣除,以降低企业
税负的一种行为。
基本定义
资本弱化又称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收益抽取,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用
贷款方式替代募股方式进行的投资或融资。由于各国对股息和利息的
税收政策不同,当纳税人筹资时,会在贷款或发行股票两者中进行选择,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一些国家在税法中制定了防范资本弱化条款,对企业取得的借贷款和
股份资本的比例作出规定,对超过一定比例的借贷款利息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借鉴国际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其
关联方接受的
债权性投资与
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详细信息
基本信息
资本弱化,是指企业和企业的投资者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或其它目的,在融资和
投资方式的选择上,降低股本的比重,提高贷款的比重而造成的
企业负债与
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超过一定限额的现象。根据
经济合作组织解释,企业
权益资本与
债务资本的比例应为1:1,当比值小于1时,即为资本弱化。
企业资本由权益资本和债务
资本构成。权益资本是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投入的
资本金、
资本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和
未分配利润等;债务资本是从
资本市场、银行、关联企业的融资及正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短期债务等。在企业的
生产经营所用资金中,债务资本与权益
资本比率的大小,反映了
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劣状况。这种比率如果合理,
债务资本适当,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防范
市场风险的
资金需求,并获得财务上的良性效应,即
资本结构的优化;如果债务资本超过
权益资本过多,比例失调,就会造成资本弱化。
理论来源
1958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
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和
默顿·米勒在《
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目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标志着现代
资本结构研究的开始。他们的理论被称作
MM定理。主要内容是:
(l)无公司税情况下企业的
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即负债企业的价值(VL)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VU)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如果有更多的债务,企业的价值(
息税前利润与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比)并不会增加,因为债务较多的成本,会引起风险的增加,从而使权益成本的增加而抵消。他们认为企业的价值和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会因其资本结构而变化;
(2)有公司税情况下债务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原因是利息是纳税可抵扣费用,因此更多的
经营收益流到了投资者手中。1963年,他们发表了第二篇文章,加入了公司税存在的条件,他们认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杠杆的利得即VL = VU十TD。杠杆的利得为纳税节省价值,又称
税盾效应(Tax shield),即公司税率(T)与债务额(D)的乘积。由于(1-T)小于1,公司税所引起的
股本成本上升的速度会低于杠杆增长的速度。税率会减少债务的
实际成本,从而企业的价值会随着杠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应当说,这种税盾效应的存在是合法的,但是它往往被跨国公司所滥用,明明是要进行
股权投资的,但通过
资本运作,将其转变为债权投资,这在事实上削弱了国家的税基。因此,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反对资本弱化。
税收表现
资本弱化在税收上主要表现为:增加税前扣除的利息。根据
企业所得税原理,
权益资本以股息形式获得报酬,在
企业利润分配前,要先按照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而
债务资本的利息,却可以列为财务费用,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减少企业的
应交所得税。债务资本是没有
税收负担的,权益资本则要缴纳所得税。因此,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尽量减少
股权投资,通过高负债、低投资,使资本弱化,增加利息支出,减少应税所得。依据MM定理,企业也可以适当利用债务资本来进行
税收筹划,通过节税或避税的方式以达到增加企业
市场价值目的。因此,适当提高企业的
债务比率对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负债太高也会加大企业的
经营风险,一旦出现管理不善和
经济波动,可能会对企业投资者、企业、所在行业、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弱化原因
定义
资本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企业资本弱化的客观基础
这里的经济
不平衡包括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不同
国家和地区在资金的需求上存在差异,进而在资金的引进、利用方式和方法上存在差异,这就为投资者选择不同的
投资方式提供了空间条件。当股权投资方式为投资者带来的收入低于债权
投资收入时,投资者就会
选择债权投资方式。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为获取更多的
经济利益企业经营者也会吸收更多的债务资金。当债权超过股权的一定比例时,资本弱化现象就出现了。 国家或地方经济管理部门不是不了解这一现象及其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害。出于利益和效率的权衡——如果以暂时的利益损失能换取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在他们看来,放任资本弱化就是值得的。另外,从国内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这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成本和有效措施。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
客观存在决定资本弱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也是各国资本弱化
技术指标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
制度的缺陷和差异是此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
任何制度都是客观基础(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建立在
客观规律上的普遍的主观需求以及立法者的认知和
表达技术的产物。立法者虽然可归为社会某一领域的精英,但是现实中的人都是
有限理性人,对客观规律、社会普遍的主观需求的认知和未来不确定事项的把握总会存在不足或失当,加之制度制定当时的社会表达技术和其掌握的表达技术都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制度的失时和
法律条文与立法宗旨的脱节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制度缺陷也是客观存在的。制度上的缺陷和客观存在的国际税制差异为纳税人进行
纳税筹划、
合理避税提供了现实条件。
经济人的功利性是资本弱化存在的内在动因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纳税人是经济的人--作为追求自身经济
利益最大化的
市场经济主体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财产的强制性转移,以税收为
对价的
公共产品和
公共服务的
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品质使其他受益者具有“搭便车”的可能。换句话说,税收成本与纳税带来得收益不是密切相关,
税收支出直接表现为纳税人自身经济利益的一个减项,为了能有效地减少这种利益损失纳税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的运用力争实现纳税义务的规避与
税收负担的减轻。因此,纳税人受
利益驱动,有力图减轻直至排除其税收负担的本能欲望。
主要方法
定义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税务当局的密切关注,那采取何种方法来控制资本弱化呢?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倡采用两种方法对付资本弱化:
正常交易法
在决定贷款或
募股资金的特征时,要看
关联方的
贷款条件是否与非关联方的贷款相同,如果不同,则关联方的贷款可能被视为隐蔽的募股,要按资本弱化法规处理对利息的征税。
如果公司
资本结构超过特定的债务一股份率,则超过的利息不允许税前扣除,可以将超过的利息视同股息征税。
对比
发达国家税务当局主要采取此两种方法来对付资本弱化。美国、
加拿大、
新西兰、
澳大利亚等大多数国家采用固定比率法,英国等少数国家采用正常交易法。
措施评价
定义
我国是吸引外资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然而,由于资本的趋利性特征,国外跨国公司同样在
中国会运用其资本弱化手段来减少在中国的
纳税义务,以貌似合法的手段争夺中国的
税收利益。我国没有非常系统的手段来对付这种资本弱化,甚至在官方文件中并没有提及“资本弱化”的概念。但是在很多方面,我国已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资本弱化对我国
税基的侵蚀。虽然没有像国外“资本弱化规则”那样的专门名称,但这些规定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资本弱化的效果。这些规定和措施包括:
(1)在
合营企业的
注册资本中,
外国合营者的
出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25%;
(2)在
合营期限内不得任意减少注册资本,股东不得抽回其出资,体现了
资本不变原则;
①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下的,注册资本至少占投资总额的7/10;
②投资总额在300万
美元以上至1000万(含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1/2,其中投资总额在420万美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10万美元;
③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至3000万(含3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2/5,其中投资总额在1250万美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美元;
④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1/3,其中投资总额在3600万美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200万美元。
(4)公司缴纳
所得税后的利润应计提三项基金。所有这些规定和措施,都是为了
资本保全完整,防止
资本金实质减少,以有利于保障
所有者权益和
债权人权益。保证公司的资本金与其所经营的行业、项目相适应,具有一定的
生产经营能力和
偿债能力,这实际也是防止资本弱化的有效规定。
对关联方的规定
对
关联关系的认定和解释,我国从股权控制、融资控制等八个方面作出了明确,其中包括“相互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的;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者拥有或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的;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
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是由另一企业担保的等等。企业间存在上述任何一种倩况,均可认定为有控制或被控制关系的
关联企业。
对负债利息规定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55条规定,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
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
关联关系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其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的,当地
税务机关可以参照正常利率进行调整。
对比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有比较严格的
资本金管理要求,对关联方也作了严格规定,对关联方的利息支付和收取的
利率水平有参照“正常利率”的标准。从某方面看,我国的规定类似于英国的“
正常交易原则”。以上的规定适合中国国情,对
反资本弱化起到了一定效果,有利于贯彻
税负公平原则,维护我国的
税收利益。
弊端
一
我国没有类似于国外普遍采用的固定比率法规定的外资企业的债务/
股本比率,因此只要外资企业向国外关联企业支付利息所便用的借贷利率符合“正常利率”水平,那么,外资企业对在中国的合营企业的借款规模就不会受到税法的限制,这容易导致资本弱化现象的产生,造成我国税收的大量流失;
二
在关联方的规定上,我国的限制水平是25%,而且还有其他一些要求,应当来说是比较严格的,甚至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限制标准,这对资本的流动产生了不小的限制,有悖于我国经济大环境下引进大量外资的需求。
分析
从以上分析看,我国在不该严格的方面规定的过于严格,抑制了资本向我国流动,而在需要严格的方面规定的过于宽松,造成了
税收流失。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整理零散的法规,建立一套系统的资本弱化
税收制度。
弱化规定
概述
近些年来,企业特别是
跨国企业通过减少
股份资本、扩大
贷款规模,从而以增加
利息支出来转移应税所得,实现
税收负担最小化,对相关国家的税收权益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
负面影响。在我国即将上台的新税法第46条中有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
债权性投资与
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根据
经合组织的解释,企业
权益资本与
债务资本的比例应为1:1,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是资本弱化。每个国家对这个“
安全港”的设定都不同。我国虽然在新税法中有提出了有关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规定,但是这个“安全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标准,具体规定尚未出台。这个“安全港”一旦出台后,今后将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企业的营业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利润-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作为
借款费用的利息支出,可以作为财务费用在
税前列支。企业通过增加
债务资本可以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利润,从而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在国内,利用资本弱化的特点是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
资金融通转移利润。企业的
关联方将资金无偿的借给关联企业使用,基本上就相当于是
权益投资,但是挂上了债务资本的名义之后,企业只需花少许的成本(
委托贷款费用、
印花税等)就可以获得一笔融资,并且将利息支出列支。
新税法
新税法的实行将对这种现象产生很好的遏制作用。
为规范企业利息支出税前扣除,加强
企业所得税管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第四十六条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关于企业
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
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21号) 将企业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利息支出税前扣除的
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除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外,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
投资比例为:
(一)金融企业,为5∶1;
(二)其他企业,为2∶1。
二、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
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
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三、企业同时从事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其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应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没有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条有关其他企业的比例计算准予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
四、企业自
关联方取得的不符合规定的
利息收入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
企业所得税。
但是同时也会对一些有真实业务背景项下的债权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企业
现金池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现金池就是以
公司总部的名义设立现金池,通过子公司向总部
委托贷款的方式,每日定时将子公司资金上划现金池账户。日间若子公司对外付款时帐户不足,银行就可以提供以其上存总部的
资金头寸额度为限的透支支付。这样一个
债权债务的关系就将受到“安全港”的影响。如果子公司对母公司没有一定的权益性投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子公司将不能获得足额的资金划拨,同时不足的部分就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呢?那么企业设立现金池获得
外源融资变
内源融资的收益将大打折扣了。
“安全港”设定的难度
同时,这个“安全港”的设定难度比较大,既要确保所有的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可以使用的
权益资本和
债务资本的固定比率,且这个标准也不会妨碍到企业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在运用正常交易法时,税务机关必须以非关联企业之间不会依此借款条件相互之间提供信贷为由,将企业间
债权关系重新定性为股权关系,或认定该债务的利息支出不得税前列支。若遇到第三方贷款,税务机关必须以如果贷款人和借款人不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企业的话,贷款人不会在相似的贷款条件基础上向独立企业提供贷款为由,对第三方贷款进行重新定性。这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是比较差的。再次,若资本弱化税制过严,会限制资本的跨国自由流动,不符合
国际经济大趋势,对宏观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超过增加税收的好处。
建议
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弱化规则。
1.选定固定比率法作为我国资本弱化规则的基本方法
OECD推荐使用的方法中有正常交易法和
固定比例法。如前介绍,大部分国家(除英国等少数国家外)适用的是固定比率法作为资本弱化规则的基本方法。因为正常交易法对于独立各方的
可比性做法,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或依据,
主观性较强,易给跨国纳税人带来
不确定性。固定比率法由于是根据债务/股本比率来确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利息,这种事前确定的方法对于税务当局和打算向外国子公司提供贷款的跨国公司来说都有较强的
确定性。英国是一个传统的
判例法国家,更崇尚法官根据具体案件的
主观判断,而我国有很深厚的
制定法传统,因此从这一角度看采用固定比率法更适合我国国情。从国际实践看,这一方法也为多数国家所采用。为了给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一个确定的
投资环境,同时也为了遵循
WTO的
透明度原则,我国应选择固定比率法。
2.制定合适的债务/股本比率
既然采用固定比率法,那么制定债务/股本比率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债务/股本比率越低,说明资本弱化规则越严格。严格的资本弱化法规虽然有利于抑制税前的利息扣除从而增加
税收收入,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抑制
国际资本的
自由流动,影响跨国公司对本国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给国家的
宏观经济利益造成损害。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得到增强,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让需要引进大量外资继续促进我国
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资本弱化法规时应采取从宽政策。债务/股本比率应较发达国家略高,定为3:l到4:l之间,允许跨国公司在此比率内的债务利息进行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抵扣。
3.制定合适的关联方认定标准
关联方最低控制水平我国目前是25%,比许多发达国家都高,也就是比他们认定的认定标准要严格。这有背于我国引进大量外资的宏观需要,所以应适当提高,一般认为40%到50%较为合适。
4.将公司不能税前扣除的利息视同股息分配,并征收
预提所得税反资本弱化是一项
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它要求税务人员具备相当的财务会计知识、税法原理和征管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外语能力,因此对税务干部加强上述方面的培训对我国的反资本弱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弱化问题已经引起大部分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资本弱化规则,越来越多的国家也会相继制定此类规则。资本弱化规则维护的是本国的税收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本弱化规则的存在使
国际重复征税的可能性也会加大,而国际
重复征税同样会有碍跨国资本的流动。因此,我国在制定资本弱化法规的同时应积极与有关国家协商,适时修订双边税收协定,使各自根据资本弱化规则适用的超额利息视同分配股息的情况避免发生重复征税,
公平税负,平衡各国税收利益,促进资本的跨国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