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日语:西郷 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通称吉之助,号南洲,生于
萨摩藩(今
鹿儿岛县)。日本
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
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与
木户孝允(
桂小五郎),
大久保利通并称“
维新三杰”。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文政十年十二月七日(1828年1月23日)西乡隆盛生于日本
萨摩藩鹿儿岛城下下加治屋町山,是御勘定方小头西郷九郎隆盛(后改名吉兵卫隆盛)的第一个孩子。幼名小吉,通称从吉之介,善兵卫,吉之助顺次变化。成人式时名隆永,后来改为武雄隆盛。号南洲。
天保十二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在这个时候加入下加治屋郷中的青年组织“二才组”。他自幼受到严格的武士训练,这使他养成尚武的习性,具有浓厚的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观念。
弘化元年(1844年)担任“郡方书役助”。后为郡书记官先后共10年。和
维新三杰另一位的
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卫门学习
阳明学及
朱子的「
近思录」,向福昌寺(现
鹿儿岛市立玉石龙高级中学所在地的
岛津家菩提寺)的无参和尚门学禅。他跟随郡长巡视农村,接触农民,通晓农政。其间,郡长迫田因荒年要求藩政府减免年贡不准而愤然辞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出身于濒临破产的下级武士阶层,长期担任低级官吏,使他对下层人民有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对幕府末期的政治腐朽有所认识,从而走上了矢志改革的道路。
岛津齐彬继承萨摩藩藩主之后,西乡隆盛为首的“诚忠组”上书阐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其政治主张得到岛津齐彬的赏识。
1844年起任下级官吏。1854年成为开明派藩主
岛津齐彬(1809-1858)的亲信扈从,随其住江户(今东京),参与藩政,并为
尊王攘夷运动奔走。1858年幕府兴
安政大狱,两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
京都掌握藩的陆海军实权。同年参与镇压
尊王攘夷派长州危机,并成功化解敌对派(第一次长州战争并未交战,因此称长州危机更合适),后预料幕府将亡,遂积极投身
倒幕运动。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长州藩
倒幕派领导人
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
倒幕联盟密约。
1868年1月3日,与
岩仓具视(1825-1883)、
大久保利通等人发动
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
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在同年的
戊辰战争中任大总督参谋,指挥讨幕联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他在倒幕
维新运动和
戊辰战争中的功勋,在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1870年初,由于与大久保等人在内政方面的分歧,辞职回鹿儿岛任萨摩藩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参与藩政改革。1871年到东京就任明治政府参议。1872年任陆军元帅兼
近卫军都督。跟随岛津齐彬期间,西乡隆盛受到齐彬改革藩政以求富国
强兵的思想影响,并受到勤王家
藤田东湖和
桥本左内等人的影响,使他立志勤王和改革
幕府政治。
公武合体
1854年(安政元年)随岛津齐彬至
江户居住3年,为齐彬等人倡导的王室公卿和
幕府将军合作的“公武合体”运动四处奔走联络,十分活跃逐渐成为晓有名声的改革派志士。在“将军继嗣问题”上,与齐彬一起拥戴一桥庆喜。
1858年,由于岛津齐彬暴病而疫,由
岛津忠义任藩主,实权掌握在其父
岛津久光手中。西乡闻讯,曾打算为齐彬殉死。经僧侣
月照的劝导,他才打消此念,立誓要继承齐彬的遗志,进行幕政改革。此后,他依旧往来于京都与
江户之间,进行勤王活动,策划除掉幕府最高行政官
井伊直弼大老。9月,井伊制造“
安政大狱”,残酷镇压勤王志士。西乡和月照逃出京城才幸免遭难。二人先后回到鹿儿岛,不料却被勒令离开萨摩藩。他们感到勤王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当船行至锦江湾,相抱投海自尽。被救起时,月照已溘然长逝,西乡亦奄奄一息。岛津久光把他流放到
奄美大岛。
1862年(
文久2年)西乡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权的大久保利通帮助下返回萨摩藩。解除处分后作为尊攘派开始活动。久光本想借助西乡的声望,以便实现自己入京勤王,继续搞“公武合体”的计划。不料,西乡反对,表面上是认为久光威望和身分不够。实际上其新的政治主张“尊王攘夷”与藩主的“
公武合体”有矛盾,而且西乡又与激进的藩士们联络。久光一怒之下,将他流放到
德之岛,两个月后再转送到流放死刑犯人的
冲永良部岛的牢狱中。然而再次被流放到小岛。在狱中两年,西乡受尽磨难,却阅读了大量儒家著作,不时吟诗抒怀。他的一首诗写道:“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纵不回光葵向日,若无开运意推诚。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这表达了他对死于安政大狱的志士们的追念之情,也阐明了他的生死观和忠君勤王的志向。
参与维新
1864年,因倒幕派势力增大和藩士们的要求,久光下令召回西乡,并委以掌握萨摩藩陆海军实权的重任。此后五、六年间,是西乡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他开始还是作为久光的谋将,后来则成为尊王倒幕派的领导人。他与大久保利通密切合作,在萨摩藩内进行政治改革,并为完成日本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大业,立下了功勋。
1864年7月,幕府对
长州藩志士们发动的
禁门之变进行镇压。在京都的西乡遵从久光之命,参与镇压活动,在战斗中负伤,因而受到褒奖。9月,西乡在
大阪会见了
胜海舟。胜对西方十分了解,对幕府内情也有很深的认识。这次会见使西乡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幕府的腐朽和没落,思想发生转变。但这时的西乡仍有“萨藩主体”的地方意识,所以在行动上表现得十分动摇。当幕府于9月组织军队讨伐长州藩时,西乡仍从本藩利益出发,参加并指挥了征长讨伐军。但在翌年4月幕府组织第二次讨伐长州行动时,西乡已在行动上贯彻其强藩联合对抗幕府的主张,不顾幕府一再下令催促,坚决拒绝出兵。12月他派人与长州藩联络,并在1866年正月,于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
木户孝允缔结了“萨长倒幕联盟”的密约。从此他作为一位倒幕派领导人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倒幕活动。
1866年7月,幕府将军
德川家茂死,
德川庆喜继任。12月,一贯压制倒幕派的
孝明天皇神秘死亡(多数认为被公卿
岩仓具视等毒死),由年仅14岁的
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利用宫廷的形势,开始准备武装倒幕。在
土佐奇人
坂本龙马的斡旋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结成“
萨长同盟”。之后萨摩与土佐藩也结盟。这几个“西南强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权,共同讨伐幕府。西乡等人还与英国结成了“萨英同盟”,想从英国那里购买武器和取得财政援助,但他们对英国的侵略企图有所警惕。1867年7月27日,西乡在
大阪会见英国公使馆官员沙托时表示:“关于变革日本政体问题,应由我辈尽力而为,如与外国人相商,则有失体面。”西乡的回答,表明他已有较强的民族意识。
1867年9月,西乡、大久保通过岩仓等公卿,事先做好了用天皇名义发布《讨幕密旨》的准备。10月14日,萨长两藩得到了《讨幕密旨》。在部署就绪后,12月9日,西乡、大久保等倒幕派发动政变,发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将军制度等,要德川庆喜立即“辞官纳地”。倒幕派于当天组织了新政府,西乡、大久保等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
以德川庆喜为代表的旧幕府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发生
国内战争,因是戊辰年间,史称
戊辰战争。1868年1月在
京都之南的鸟羽、伏见地区,幕府军与政府军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西乡指挥了这次决战。由于兵士的奋勇和人民的支持,政府军打败了3倍于己的幕府军队,取得了胜利。西乡被新政府任命为陆海军负责人。2月,讨幕军从京都出发东征,包围了
江户。这时,防守
江户城的胜海舟,向庆喜说明了国内外形势,促使庆喜下决心投降。3月,西乡向幕府提出了7项投降条件,并去江户会见了胜海舟。最后签订了幕府投降协定,史称“江户
无血开城”。8月,西乡又率讨幕军转战于关东和
东北地方,征讨幕藩残余势力,取得节节胜利。凯旋回师后,西乡由于军功卓著受到了奖赏。9月,他以在倒幕
维新运动和戊辰国内战争中的功勋,授正三位官职,赏典禄为两千石,成为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功成名就的西乡,出于封建思想,认为自己功名地位高于萨摩藩主
岛津家,有损“忠臣”的声誉,遂于1870年1月辞职,回鹿儿岛做了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西乡离开中央回到地方,还因为他对明治政府实施有损于下级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满。他很同情下级武士们在明治维新后的悲惨遭遇。他在请求萨摩藩政府救济一个参加内战的士兵的信中写道:“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抛弃,影响德义。”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言志诗写道:“几经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他看不惯许多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穷奢极侈,指责他们为“利”忘“义”。西乡的个人品德,在日本一直被人们推崇。正是在这些内政问题上,西乡与大久保等人产生了矛盾。西乡、大久保等人尽管有矛盾,但他们都认识到要建立近代国家,使日本摆脱
半殖民地危机,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局面,建立
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从1871年起,他们又在这个目标下联合起来,全力进行
废藩置县的改革。
1872年7月,西乡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次年7月,政府公布《地税改革条例》等5个文件,实行变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税改革。在此前后,政府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项资产阶级改革。西乡主持和参与了这些改革,虽在改革内容上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他统帅军事力量,以武力为后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应该说是他的特有贡献。西乡、大久保、木户三人以在倒幕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被人们誉为“维新三杰”。
在此前后,参与
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资产阶级改革。1873年10月,因“朝鲜派遣使节问题”与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1877年1月—1877年9月,被旧萨摩藩
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
西南战争。9月24日兵败,死于
鹿儿岛城山。
愤而辞职
明治维新是一次资源与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旧权拥有者必然会失去原本拥有的资源和权力;维新,用句时髦的话讲,也是一个管理扁平化的过程,一部分中间阶层,必然会被淘汰。这就是一个从最上和最下两个阶层向中间阶层挤压的过程,而这中间最终被剥夺出的权力和省出的资源,就会重新分配到最高和最低的人群中去,从而使管理和生产都达到新的平衡。好比“攘夷”,实质是剥夺西洋殖民者的资源和特权为本国所用,然而相对当时的日本,西洋殖民者是十分强大的,即便萨摩
长州这样的强藩在与他们对敌后也深深意识到无法与他们抗衡,如果硬要剥夺他们在日本的资源,很有可能反倒被这些船坚炮利的家伙彻底打倒,连主权(本国政府分配自国资源的权力)都丢个干净。因而不如承认他们在日本的存在,甚至与之结盟,换取他们的支持,和必要的军事技术援助,以获得更高的发展资源(所谓“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和挤压其它阶层的能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倒幕);“倒幕”实质是把矛头指向天皇之下,各诸侯之上的幕府将军这一阶层,剥夺他的特权,领地,剥夺他所拥有的资源和分配资源的权力,所谓“解放生产力”;“倒幕”成功之后的“废藩置县”则等于把这把刀又砍向了诸侯,剥夺他们的资源和权力。然而进一步呢,进一步的军制改革,使得普通平民也拥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让更多的人有为国尽忠的荣誉感和升迁的机会,于是,这把刀又砍向了下级武士。如果要说到背叛,倒幕过程中出过力的诸侯和下级武士都是被新政府背叛了的,而最终得益的,有最高层的人,也有更大多数的日本平民。为了日本能真正实现军事上的近代化,对下级武士这一阶层,是必须背叛的。西乡是赞成新的军制的,他知道从公而言,新的制度能够让日本更加强大。可是从私而言却不好说了。诸侯在倒幕过程中出过力,他们的资源和权力被剥夺以后还可以成为新的财阀、地主,就算不过奢侈糜烂的生活吧,至少生计不愁,而下级武士,数目庞大,作为个体而言,原就拥有不多的资源,再被剥夺从军特权,往往就衣食无着了。西乡在把自己的武士之刀砍向幕府和藩主时根本就不曾犹豫过,可要砍向一贯支持维护自己的群体--下级武士时,他就犹豫了。西乡不能忘记这些与他并肩的战友,因而在初始阶段,他进行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近卫军的编制,就是为了给这些并肩的战友一个容身之处,可近卫军的编制也是有限的。虽然西乡本人非常豪爽大度,每当有萨摩武士来找他的时候,假如他不能解决他们的私人问题,就任其在门口的钱柜那里取用。然而这点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很易遭忌,容易给政治上的对手制造类似“西乡又要收买人心造反啦”的谣言的机会。
于是西乡想出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堤内不足堤外补”,让下级武士们去侵略别的国家,从新的领地内和其它国家的人民身上取得新的特权和新的资源。为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本身计,其时这也确是一条出路。可是说说容易,当时世界列强环伺,好地儿早就被抢占一空。大清也还处于“
同治中兴”阶段,看不出是条龙还是条虫,咋办,那就只有台湾、朝鲜两处可打,此二地远离大清统治中央,列强还未染指,也许不会造成清的强烈反弹。其实当时日本朝野都有征韩征台之念,就连后来反对西乡最力的大久保、山县等人也一概赞成扩张,无非是“急征”还是“缓征”的区别。而西乡恰恰是站在多数朝臣的对立面上,强烈呼吁“急征”的。他急于在以平民为主的政府军还不具备强大战斗力时,用世世代代以战斗为专业的军人--下级武士们来进行这些对外侵略,也使他们迅速在新的殖民地上找回他们在本国丧失的特权和利益。西乡主张对台湾、朝鲜要“夺取此等之地,归为我有,以永镇皇国之南门”。具体方案是由他自任使节使韩,使用外交手段激怒朝鲜(“无一事不可为外人道”的西乡,对外还是想用激幕府先行进攻的那一套谋略啊),假如朝鲜中计,杀了他,日本就可名正言顺派兵征伐,此时的西乡,于日本人观之,不可谓不勇,谋国亦不可谓不忠。然而倘于
韩人观之,则他也要被列入诡诈奸徒的行列了吧。一个人的历史定位,原本就是只定义在他所维护和维护他的人群的基础上的啊。与西乡对立的大久保等人,认为应以内治为主,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国家体系和后勤制度,才能展开对外征伐,贸然用武士征伐,很有可能因后勤、补给不足,又因大清的强烈反弹和西方强权的干涉而失败。因而极力反对“急征”,先前倒幕时期的好友,如今倒成为政治上的死敌。大久保等人采用多种政治手段到处游说。站在大久保一边的
山县有朋也运用谋略于台前幕后多方奔走。因为,他要维护新的政府军的利益,同时也维护自己在政军界的利益。另外还有不少
长州武士出身,已经成为政府高官的人,也准备充分利用西乡和大久保之间的这一矛盾,搞倒西乡,从中渔利,以抬高长州派在政府中的地位。
而与他们相对的西乡,此时却似乎真的仅以一个英雄和偶像的形象出现,他把一切政治工作都只做在明面上,希望仅以自己的忠心和名望打动公卿大臣和参议们,希望他们不要背叛曾一起战斗过的下级武士们。他似乎真的想作那个心目中“无一事不可为外人道”的司马温公了。然而,政治斗争是一场特别的战争,需要特别的技术手段,需要特别的谋略机巧,仅仅靠“光明正大”四个字是无法在这场关乎公私两种利益和理念的战争中胜出的。朝议之中,西乡派终于落败。他要求出使朝鲜,要求由武士征伐四方的愿望彻底破灭。愤怒的西乡随即向天皇提出辞呈。第二日,天皇便批准西乡辞去参议和近卫军
都督之职,保留了陆军大将军衔。而西乡所代表的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武士们,也即永远失去了他们所能独享的荣誉。如果说,武士们的生命,如那樱花,那么,西乡一定已经清楚地看到,那比樱花更为令他们珍视的荣誉,此时已经轻轻地落去了。
西南战争
士族问题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陆续叛乱。规模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
江藤新平在九州
佐贺县发动的
佐贺之乱。该事变平定后,日本政府为安抚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识最强的萨摩士族,于同年(清同治十三年)藉口
琉球难民在台湾被原住民杀害,出兵台湾(中方称为
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将西乡隆盛之弟
西乡从道升为中将,并任命为台湾蕃地事务局
都督,领兵三千余名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部落。
然而士族问题并未因此获得解决。
明治十年(1877年),萨摩不平士族攻击鹿儿岛的政府军火药库,揭开
西南战争序幕。当时西乡隆盛并不在鹿儿岛,闻讯之后慨然长叹,但依然回到鹿儿岛统率士族们,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并在
熊本城与政府军爆发激战。最后政府军击败萨摩军,西乡隆盛撤退回到鹿儿岛,在负伤的情况下由部下
介错砍下头颅(按:西乡隆盛并未切腹),结束日本最后一场内战。
个人作品
传说诗句
传说西乡青年时立志的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原诗为幕末
尊王攘夷运动僧人月性所作,原题“
锵东游题壁二首”,西乡隆盛可能引用修改过,而数十年后
毛泽东又作《
七绝·改诗赠父亲》,在中国广为人知。
月性原诗
男児立志出郷関,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処有靑山。
备注
在日本
山口县的月性遗品展示馆外有此诗的刻碑,为后人纪念月性而立。
狱中诗句
西乡安政大狱后被囚时诗句:
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
纵不回光葵向日,若无开运意推诚。
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
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
人物评价
西乡隆盛在萨摩推行的是把土地分给下级士族的政策,他对侵略战争的态度从他学生死谏反对战争可以看出,他也离开了主张对外侵略的政府,他的弟弟
西乡从道支持对外侵略,一直在政府中。西乡从道率军入侵中国台湾,西乡隆盛对百姓仁义,因此在日本人民中有巨大威望,尽管领导小资产阶级革命的西南战争失败,被定为叛逆,但是后来为了笼络百姓,而且很多“叛军”都是日本主要派阀萨摩派的亲戚,
东乡平八郎的弟弟也参加了起义,西乡从道和东乡平八郎在日本影响广泛,西乡隆盛最终被平反。
西乡好恶分明、热情洋溢、时而采取不合理的行动。在维新三杰中,西乡隆盛最受日本人喜爱,却以悲剧收场。
当时日本除了地位高贵的
华族,士农工商是属于四民。士族有42万户,占人口总数十分之一,上级士族俸禄三百石,最低的只有五石,是小生产者。西乡隆盛代表这些小资产阶级阶层,尽管比贫困农民和百姓稍微强,但是与华族成千上万的俸禄没法比,
德川氏兵败投降还依然保留七十万石俸禄,皇族也成为拥有数百万石的大封建主,他们和大资产阶级建立了封建军国主义政体,本质是帝国主义侵略性质的,是亚洲战争灾难的根源。
当时的士农工商四民阶层,比起华族那些世袭大名、藩主、高级武士地位低,与那些大地主、大商人比地位也是低下的。士族地位与农工商相近,他们主要是在倒幕运动中建立的民兵组织。在整编中被遣散的,解除俸禄的,都是战功卓著的人。他们被解散失业,生活无着,因此在各地起义。西乡隆盛领导西南战争时已经是日本
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阶段,1869年西乡隆盛离开中央回到萨摩,进行了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土地改革,是日本当时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资产阶级进步意义的土地改革,也使萨摩成为没有发生士族百姓叛乱的地方。他的弟子甚至因反对侵略朝鲜等
弊政死谏,西乡隆盛是个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步政治家,反封建立场坚决,1871年才回到中央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和
资本主义改良运动作出贡献。
人物轶事
西乡隆盛早先在京都时常出入茶屋,喜欢一个叫阿虎的艺妓。西乡长得粗眉大眼,腰肥体圆,在酒宴上常常是艺妓们取笑的对象,西乡也不恼,大概这引起了艺妓阿虎的好感。阿虎也是天生福相,体态丰满,被起了绰号叫“猪姐”。西乡和阿虎意气相投,后来西乡隆盛作为东征大总督府参谋,发兵征讨幕府时,阿虎听说西乡当了大官,到军中来找西乡,开口就向西乡要钱3000两。西乡见到阿虎哈哈大笑,据说出兵时“虎”到军中,乃是大吉大利之兆,爽快地拿钱给了阿虎。
人物影响
1877年西乡隆盛之官位遭到剥夺,然民间同情声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
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于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同时获得特赦,并追赠正三位之官阶。
文学形象
电影
2004年电影《The Last Samurai》(译名《
最后的武士》《末代武士》)中的森胜元以西乡隆盛为原型 。
小说
芥川龙之介曾写一篇短篇小说。借西乡隆盛死时
介错其头颅而不得其尸,乡人间流传其仍存活的故事,来说明史学考据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