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
疾病
细菌感染是
致病菌
或
条件致病菌
侵入
血循环
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
代谢产物
所引起的急性
全身性感染
,临床上以
寒战
、
高热
、
皮疹
、
关节痛
及
肝脾肿大
为特征,部分可有
感染性休克
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
全身性感染
。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
紫绀
、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
慢性病
或
免疫功能低下
者、治疗不及时及有
并发症
者,可发展为
败血症
或者
脓毒血症
。
临床表现
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
功能障碍
。
毒血症
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
寒战
、
高热
、
发热
多为
弛张热
及或
间歇热
,亦可呈
稽留热
、
不规则热
及
双峰热
,后者多系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
头痛
、恶心、呕吐、
腹胀
、
腹痛
、周身不适、肌肉及
关节痛
等。
皮疹
:见于部分患者,以
瘀点
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
关节症状:可出现
大关节
红、肿、热、痛和
活动受限
,甚至并发
关节腔
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
产碱杆菌
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
: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
尿量
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
DIC
,系严重
毒血症
所致。
肝脾肿大
:一般仅轻度肿大。
除外伤性、手术后、挤压疮疖后发生的
败血症
有较明显的
潜伏期
外,大多发病急骤,病人有反复寒战、持续高热、全身不适、头痛、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
、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
惊厥
、抽搐、昏迷、面色及皮肤苍白或
发花
、
口唇
和甲床紫绀、四肢湿冷、脉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
无尿
,有的还发生
皮肤粘膜
或内脏广泛出血、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等毒血症症状。部分患者大关节有
红肿
、疼痛、活动受限,
关节腔
积液或积脓,肝脾肿大,
皮下脓肿
,
肺脓肿
,
肝脓肿
,
心包炎
及
骨髓炎
迁徙病灶。
由于新生儿及
老年患者
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其
败血症
亦各有特征。新生儿的
皮肤粘膜
屏障功能、淋巴及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功能
尚不健全,
补体
尚缺乏,
体液免疫
水平低,
细胞免疫
也未完善;
脐带
残端
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孕母泌尿
生殖道感染
或
全身感染
等均可使
新生儿败血症
发病率高、表现复杂、
并发症
多。
临床表现
常缺乏“典型”症状,体温不升、体重不增、
精神萎靡
、
嗜睡
、烦躁、
惊厥
、
面色苍白
、口周发青、呼吸急促、心率快、皮肤发花、
黄疸
加重、拒乳、呕吐、腹胀、腹泻、肝脾肿大。
老年人败血症
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由于
机体反应性
差,早期临床表现较隐蔽,热型往往不规则;又因
免疫功能低下
,病情常较严重,进展迅速且不易控制;老年人脏器功能多有减退或原有慢性病,败血症极易诱发脏器功能衰竭。故新生儿及老年
败血症
预后
差、
死亡率
亦高。及时发现新生儿和老年
败血症
,主要依据年龄特点和提高警惕。
检查
一,病原菌检测
(一)标本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⒈区别取材: 根据不同病原菌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排出部位,采取不同的标本.尽量采取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⒉严格
无菌
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无菌取材,防止
杂菌
污染.
⒊妥善处理:标本采集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⒋尽快送检: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多数菌可冷藏运送,粪便标本应加
甘油
缓冲盐水
保存液
.
⒌作好标记,祥填化验单.
(二)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
⒈显微镜放大法
细菌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通常用
光学显微镜
油镜头,放大1000倍左右观察细菌的形态,而细菌的内部
超微结构
,则须用
电子显微镜
放大数万倍方能观察.
⒉
染色法
.
⑴
单染色法
用单一
染料
染色,可以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特点,但不能鉴别细菌.
⑵复染色法 用两种以上的不同染料染色,可将不同细菌染成不同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
形态特征
外,还能鉴别细菌.最常用的有
革兰染色法
方 法 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后,先用
结晶紫
初染1分钟,再加
碘液
媒染
1分钟,然后用95%的酒精脱色30秒,最后以稀释复红复染30秒.
结 果 菌体呈紫色的为
革兰阳性菌
,呈红色的为
革兰阴性菌
.
原 理 主要由于 G+菌与 G-
菌细胞
壁结构不同;其次G+菌
等电点
(pI2~3)比
G-菌(pI4~5)低,故G+菌与
碱性染料
的
结合力
强于G-菌.
实际意义 可鉴别细菌,选择使用抗生素,研究细菌
致病性
.
细菌染色法中还有
抗酸染色
和荚膜,
芽胞
,鞭毛,
细胞壁
,
核质
等特殊染色法.
⒊分离和鉴定 是确诊细菌性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鉴定的主要内容有:
⑴培养特性 标本接种于
培养基
,以获得纯培养.根据细菌所需营养,生长条件,
菌落
特征做初步鉴别.
⑵形态特征 通过
分离培养
,对菌落或
纯培养物
,经涂片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的形态,排列,大小,染色性和特殊结构等做初步鉴别.
⑶
生化反应
不同的病原菌有不同的
酶系统
,
代谢产物
也不尽相同,因而有助于鉴别细菌.
⑷
血清学鉴定
用含已知
特异性
抗体的诊断血清与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菌作
玻片凝集试验
,以确定病原菌的种或型.也可用
免疫荧光
,
协同凝集试验
,
对流免疫电泳
,
放射免疫
,酶免疫等快速,敏感的方法,从标本中直接检测特异抗原,有助确定病因.
⑸动物试验 主要用于分离,鉴定病原菌,测定菌株产毒性等,常用
实验动物
有
小白鼠
,
豚鼠
和
家兔
.
⑹药物敏感试验 对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及时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方法为单片纸碟法和
试管稀释法
.
⒋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用已知特异性抗体测未知抗原.其优点:快速,灵敏,特异性高.常用的免疫技术有
⑴
沉淀反应
:
⑵协同凝集试验:
⑶
免疫荧光法
(IF)
⑷对流免疫电泳(CIE):
⑸
酶免疫测定
(EIA)
⑹免疫印记技术
⒌其他检测法
⑴气-
液相色谱法
常用于
厌氧菌
的检测.
⑵基因诊断法 不同种的细菌有不同的基因或碱基序列,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特异基因序列是否存在的
诊断方法
,称为微生物的基因诊断.常用的有
核酸杂交
,
PCR
和
DNA
指纹图谱等.
[核酸杂交] 可从标本中直接检出
病原体
核酸,对不能或难分离培养的病原体尤为适用.
原理:应用已知序列的核酸单链作为探针,在一定条件下按照碱基互补规律,与经处理的标本中未知的单链核酸杂交,通过
放射自显影
,得知是否有特异序列与已知探针结合.
方法:有液相与固相之分,固相较常用,有
原位杂交
,
斑点杂交
,
Southern印迹
,
Northern印迹
等.
[
PCR技术
] 是一种选择性
体外扩增
DNA
或
RNA
片段的无细胞
分子克隆技术
.具快速,特异性强和
敏感性
极高等特点.
[
DNA指纹
] 主要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
等方面的研究.包括细菌染色体DNA和质粒DNA指纹图谱.
疾病病因
人体因素
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或发生
化脓性炎症
时,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
人体的
免疫反应
可分为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及
特异性免疫
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
细胞免疫
与体液免疫两方面。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感染;
条件致病菌
所引起的
医源性感染
也逐渐增多。
细菌因素
主要与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强或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
败血症
的可能性较大。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引起感染,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
天然屏障
,破损后细菌易于从此处侵入体内,挤压皮肤炎症部位或脓肿时细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严重烧伤时,创面为细菌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故极易发生感染。尿路、胆道、
胃肠道
、
呼吸道
粘膜受破坏后,若同时有
内容物
积滞
、压力增高,细菌更易进入血中,保留
导尿管
、静脉等血管内留置导管、人工辅助呼吸时插管等,也使细菌易于侵入。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进入血中的细菌迅速被血中防御细胞如
单核细胞
、嗜
中性粒细胞
等所清除,而患
肝硬变
、
糖尿病
、
血液病
、结缔组织病等慢性病者,可因
代谢紊乱
、体液免疫及
细胞免疫
功能减低,易招致
败血症
发生;各种
免疫抑制
药物的使用、
放射治疗
亦是导致败血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虽被抑制或杀灭,而一些
耐药菌
乘机繁殖,亦可酿成
败血症
。
发病基础
⑴病人方面的因素:①年龄:好发年龄是幼婴及老人,他们
抵抗力
差、发病率高。新生儿由于
免疫功能
不成熟,更易发生这种病症。
出生体重
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国外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统计。婴幼儿时期还可能发生
隐性菌血症
,患儿除体温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这类
菌血症
的
发生率
约为3%~10%。②病菌侵入途径:婴幼儿菌血症起源于皮肤、粘膜及脐部感染者最多。
泌尿生殖道
和消化道感染常为
大肠杆菌
或
革兰氏阴性菌
、
厌氧菌
侵入途径。
呼吸道感染
可发生
肺炎球菌
败血症
。由于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穿刺、
内窥镜检查
、各种管道插管、引流及
透析疗法
、体外循环等手术都使细菌易于进入血流。
⑵病菌方面的因素:①病原菌数量大分泌
毒力
强大的内、
外毒素
、酶和
致病因子
,
侵袭性
强,以及
侵入门户
血循环
充沛,都有利于败血症的发生。②致病菌的种类,随着病儿年龄的增长和药物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往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除
新生儿期
可能为大肠杆菌外,较多见的是
链球菌
,
葡萄球菌
及肺炎球菌,其次是
脑膜炎球菌
与
流感杆菌
;伤寒及
副伤寒
、
绿脓杆菌
等则很少见。自从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A组β
溶血性链球菌
及肺炎球菌败血症已明显减少。葡萄球菌则因其
耐药菌株
增多而更易导致
败血症
。目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及
凝固酶
阴性
表皮葡萄球菌
常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败血症的发病率又有超过
金黄色葡萄球菌
败血症的趋向,绿脓杆菌、
肺炎杆菌
及
产气杆菌
、
沙雷氏菌
、
变形杆菌
等
致病力
低的细菌败血症也可发生。B组β
溶血性链球菌
已成为
新生儿败血症
常见的致病菌。
四联球菌
在新生儿、婴幼儿败血症中也有报告。
厌氧菌
中以
脆弱类杆菌
多见。多细菌感染亦有发生。
病原学
由于抗菌药物、
免疫抑制
药物的广泛使用,致病菌种也有所改变,1950年前,以
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球菌为多见,主要致病菌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大肠杆菌,其次是绿脓杆菌、肺炎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
厌氧菌
及真菌性败血症也在增加。细菌的致病力与其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有
血浆凝固酶
、α-
溶血素
、杀白细胞素,常引起严重的
败血症
或
脓毒血症
;大肠杆菌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
的
内毒素
能损伤血管及心脏等,从而易引起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微循环障碍
、
感染性休克
等;
肺炎链球菌
等具有
荚膜
,可拮抗人体
吞噬细胞
的
吞噬作用
。
辅助检查
血象
:
白细胞
总数大多显著增高。
病原学
检查。
细菌培养。
细菌
涂片
:
脓液
、
脑脊液
、胸
腹水
、
瘀点
等
直接涂片检查
,也可检出
病原菌
,对
败血症
的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细询问病史和作详尽体检极为重要。凡有急性高热、白细胞及
中性粒细胞
明显增加,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感染的倾向时,或有局部病灶、导管及器械操作史等均应考虑有败血症的可能;血液或骨髓培养阳性为确诊的依据。应与
伤寒
、粟粒型
结核
、
结缔组织病
及
淋巴瘤
等疾病鉴别。
疾病治疗
一般和
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
电解质
及
酸碱平衡
。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
白蛋白
和
丙种球蛋白
。高热时可给予
物理降温
,烦躁者给予
镇静剂
等。
病原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
抗菌药物
是治疗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
给药
;
首次剂量
宜偏大,注意药物的
半衰期
,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局部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不论
原发性
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
化脓性胸膜炎
、关节
脓肿
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
手术治疗
。
关键在于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并予以休息及适量的营养。诊断基本肯定后应尽早治疗,在培养未获阳性结果前可根据细菌入侵途径及临床表现推测
致病菌
的种类给药,若获阳性培养而治疗效果欠佳时,则可按
药物敏感试验
选用适宜抗菌药物。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者可选用
青霉素
、
红霉素
、
头孢菌素
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
感染则选用
庆大霉素
、
丁胺卡那霉素
、
头孢菌素
及半合成广谱青
霉素
;
厌氧菌感染
则首选
甲硝唑
,也可选用青霉素、
氯霉素
、
氯洁霉素
等;
败血症
确为真菌所致则应选用二性霉素。此外,正确处理局部病灶及各阶段的突出矛盾(如
感染性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心
肾功能不全
)亦很重要。
疾病预防
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或用针挑刺
疮疖
,应积极治疗、控制
慢性病
,
合理使用
免疫抑制剂
和
抗生素类药物
,
烧伤病房
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发生。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
麻疹
、
流行性感冒
、
百日咳
等每易继发较重的
呼吸道
细菌感染,从而发生细菌感染。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
、
营养状况
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20:31
条目作者
小编
资深百科编辑
目录
概述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
Copyright©2024
闽ICP备2024072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