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葡萄球菌
微球菌科葡萄球菌属细菌
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是滋生于生物体表皮上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存在于人体的皮肤,阴道等部位,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命名为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被噬菌体裂解,根据生化反应和产生酶类的不同可分为6型。
生物学性状
形态特征
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约0.5-1.5微米。因在多个不规则平面上进行分裂,故排列成葡萄状。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4。具有耐盐性,生长时需要生物素。在肉汤培养基中经37℃,24小时孵育后,呈均匀混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凸起、光滑不透明的圆形菌落,直径1-2毫米。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产生白色或柠檬色色素,故菌落呈现白色或柠檬色。自1955年起,在北美陆续发现少数产生紫色色素的表皮葡萄球菌。
细胞壁化学组成
表皮葡萄球菌细胞壁的基础成份是粘肽,间肽桥中的甘氨酸可以被一个或多个L丝氨酸代替。表皮葡萄球菌胞壁中也有磷壁酸,多数株是含有带α葡萄糖残基的甘油磷壁酸,仅个别株中发现核糖醇磷壁酸。细胞壁组成与金就菌的另一不同点是表皮葡萄球菌没有SPA。
生化反应
在有氧或无氧下,都可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也分解乳糖和麦芽糖产酸。在厌氧下,一般不分解甘露醇。还原硝酸盐。可以通过精氨酸水解酶,分解精氨酸产氨。水解马尿酸。不能水解溶素(lysin)或鸟氨酸。很多表皮葡萄球菌株都产生磷酸酯、脂蛋白类脂酶和酯酶。有些菌株可产生溶菌酶和不耐热的核酸酶。
分类与分型
表皮葡萄球菌包括白色葡萄球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产生白色脂色素,呈白色菌落者,称为白色葡萄球菌,而产生柠檬色色素,使菌落呈柠檬色者,称为柠檬色葡萄球菌。现统称为表皮葡萄球菌。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抗原构造复杂,已发现的在30种以上,其化学组成及生物学活性了解的仅少数几种。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位于菌体表面,与胞壁的粘肽相结合。它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lgG的 Fc 段结合,因而可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进行协同凝集试验。A蛋白有抗吞噬作用,还有激活补体替代途等活性。SPA是一种单链多肽,与细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是完全抗原,具属特异性。
2.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借此可以分群,A群多糖抗原体化学组成为磷壁酸中的N-乙酰葡胺核糖醇残基。B群化学组成是磷壁酸中的N-乙酰区糖胺甘油残基。
3.荚膜抗原。几乎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表面有荚膜多糖抗原的存在。表皮葡萄球菌仅个别是菌株有此抗原。
微生物学诊断
不同病型采取不同检材如脓汁、血液、可疑食物、呕吐物及粪便等。
1.直接涂片镜检
取标本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甘露醇和高盐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根根菌落特征、色素形成,有无溶血、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和血浆凝固酶试验,进行鉴定。
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传统方法进行动物试验,取呵疑污染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等,分离培养,鉴定后挑取单个菌落肉汤增菌,取上清滤液腹腔注射至6-8周龄幼猫,注射4h后动物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或死亡.提示有肠毒素存在可能。近年来,多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法微量检测肠毒素,快速敏感;也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探针、PCR等技术检测产肠毒素菌株.但要防止假阳性出现。
致病性
表皮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鼻腔、外耳道中的正常寄生菌群,有大量的细菌存在,空气和人的周围环境中,特别是医院的环境中,也常有表皮葡萄球菌存在。
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产生外毒素(溶血毒素)、杀白细胞毒素和肠毒素,故侵袭力较弱,属于非致病性葡萄球菌。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致病,引起化脓性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另外,少数表皮葡萄球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也可产生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杀白细胞毒素和红疹毒素,引起化脓性感染,成为细菌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的重要原因,特别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乳幼儿、老年人和某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发育不全,或是严重外伤、烧伤、大型手术、长期卧床、昏迷的病人。
另外,也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样,容易产生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由于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对过去敏感的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同时也是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和败血症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所以对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有力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防治原则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避免污染。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33
目录
概述
生物学性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