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动物(nekton)是指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水生动物生态类群,绝大多数游泳动物是水域生产力中的终级生产品,产量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90%左右,是人类食品中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简介
游泳动物(Nekton)是水生生物的一个生态类群,是指能在水层中自由选择其行动途径的水生动物的总称。研究游泳动物发生与发展的一般特性的分支学科为游泳动物学(Nektonology)。 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相比较,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但个体巨大并有明显的结群习性,多数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还可用作工业原料,因而对人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游泳动物的主要成员是鱼类、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无脊稚动物中的少数头足类、甲壳类。
生物学特征
游泳动物能主动活动,其活动主要靠发达的运动器官,这
类器官不仅可克服海流与波浪的阻力,进行持久运动,还可迅速起动,以利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为了适应水中运动,游泳动物往往具备典型的流线体型(如
鲐鱼、
梭鲻鱼类、
海豚等),并且有发达的肌肉系统、神经系统、视觉以及适应不同生境的各种形态结构。
游泳动物始终处于水体之中,特别是在大洋
水层区没有任何隐蔽体,因此游泳动物多具有发达的伪装隐蔽、接收传递信息和摄取食物的适应性结构。
分类
游泳动物主要由脊椎动物的
鱼类、
海洋哺乳动物、
头足类和
甲壳类的一些种类,以及
爬行类和
鸟类的少数种类组成。其中,鱼类中的
硬骨鱼纲、
头足纲中的
鞘形亚纲、海洋哺乳动物等大多数种类,都是游泳动物。例如: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身体被角质鳞片覆盖,在陆上繁殖的
变温动物。其中与海洋有关的海龟类和海蛇类等,在
中国海共发现有24种。
海蛇
海蛇是一类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
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启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水渗入和体液的丧失。舌下的
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小海蛇体长半米,大海蛇可达3米左右。 它们栖息于沿岸近海,特别是半咸水河口一带,以鱼类为食。除极少数海蛇产卵外,其余均产仔,为
卵胎生。
我国有
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
青环海蛇、
平颏海蛇和
长吻海蛇。
海蛇可供药用,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滋补强身的功效。
海龟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生活在我国海洋中的海生龟类有5种(全世界也只有7种),主要分布在
西沙群岛和广东省
惠东县港口,其次在海南省三亚市郊沿海和陵水县沿海。中国海记录的海龟有
棱皮龟、海龟、蠵龟、
玳瑁和丽龟等5种,都是国家级
保护动物。
海龟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
爬行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要算是
棱皮龟了。它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公斤,堪称
海龟之王。
海龟的祖先远在2亿多年以前就出现在地球上。古老的
海龟和生代不可一世的
恐龙一同经历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后来地球几经沧桑巨变,恐龙相继灭绝,
海龟也开始衰落。但是,
海龟凭借那坚硬的背甲所构成的
龟壳的保护战胜了大自然给它们带来的无数次厄运,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海龟步履艰难地走过了2 亿多年的漫长历史征程,依然一代又一代地生存和繁衍下来,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古老、顽强而珍贵的动物。
种类繁多的海鱼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在我国海域里,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
软骨鱼类237种、
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因此,
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
1.会爬树的鱼
鱼类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鱼儿离开水,鳃丝干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生活着一种能够适应两栖生活的
弹涂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的鳃腔很大,
鳃盖密封,能贮存大量空气。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肤亦布满血管,血液通过极薄的皮肤,能够直接与空气进行
气体交换。其
尾鳍在水中除起鳍的作用外,还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这些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们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在空气中生活此外,弹涂鱼的左右两个
腹鳍合并成
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发达的
胸鳍呈臂状,很像
高等动物的
附肢。遇到敌害时,它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之为“会爬树的鱼”。
2.“魔鬼鱼”
“魔鬼鱼”是一种庞大的热带鱼类,学名叫
前口蝠鲼。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只要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叫它“魔鬼鱼”。有的时候
蝠鲼用它的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实际上是蝠鲼的恶作剧。
“魔鬼鱼”喜欢成群游泳,有时潜栖海底,有时雌雄成双成对升至海面。在
繁殖季节,
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腾空,能跃出水面,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
蝠鲼看上去
令人生畏,其实它是很温和的,仅以
甲壳动物或成群的小鱼
小虾为食。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
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
3.能发电的鱼
在鱼类王国里有一类是会发电的或会发射无线电波的鱼,它们猎食和御敌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会发电的
电鳐,它的发电器是由鳃部肌肉变异而来的。在头部的后部和肩部
胸鳍内测,左右各有一个卵圆形的蜂窝状的大发电器。每个
发电器官最基本结构是一块块小板——电板(纤维组织),约40个电板上下重叠起来。形成一个个六角形的柱状管,每侧有600个管状物,称为电函管。其内充填有胶质物,故肉眼观察为半透明的乳白色,与周围粉红色肌肉显然不同。每块电板具有神经末梢的一面为
负极,另一面为
正极,
电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
电量70伏特~80伏特,有时能达到100伏特,每秒放电150次。人们解剖电鳐时,发现其胃内完整的
鳗鱼、
比目鱼和
鲑鱼,这是电鳐放电把活动力强的鱼击昏然后吞食之。因此,电鳐有“海底电击手”之称。
除电鳐外,
刺鳐、星鳐、
何氏鳐、
中国团扇鳐等均具有较弱的
发电器官。瞻星鱼发电器位于眼后,呈卵圆形,发电量可达50伏特。 还有
电鳗。
4.会发声的鱼
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
康吉鳗会发出“吠”音;
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
箱鲀能发出犬叫声;
鲂鮄的叫声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有时像鼾声;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
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
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
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出种种不同声音。有经验的渔民,能够根据鱼类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断鱼群数量的大小,以便下网捕鱼。 象鼻鱼也是。
种类分布: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称为“海中霸王”的鲨鱼遍布世界各大洋,在中国海就有70多种(全世界约有350种)。大部分鲨鱼对人类有利而无害,只有30多种鲨鱼会无缘无故地袭击人类和船只。鲨鱼的确有吃人的恶名,但并非所有的鲨鱼都吃人。
嗅觉:鲨鱼的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沟,连接在鼻口隅之间,
嗅囊的褶皱增加了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有人测定,1米长的鲨鱼的嗅膜总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因此鲨鱼的嗅觉非常灵敏在几公里之外它就能闻到血腥味,海中的动物一旦受伤,往往会受到鲨鱼的袭击而丧生。
食物:鲨鱼一般只吃活食,有时也吃腐肉,食物以鱼类为主。有人在
鼬鲨胃中发现了海豚、水禽、
海龟、蟹和各种鱼类等;在
噬人鲨胃中曾取出一头非常大的
海狮;
双髻鲨的食物是鱼和蟹;
护士鲨、
星鲨的饵料以小鱼、
贝类、甲壳类为主。
进食:鲨鱼在寻找食物时,通常一条或几条在水中游弋,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快速出击吞食之。特别是在轮船或飞机失事有大量食饵落水时,它们群集而至,处于兴奋狂乱状态的鲨鱼几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为争食而相互残杀。
类别:
鲨鱼属于
软骨鱼类,身上没有
鱼鳔,调节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脏。例如,在
南半球发现的一条3.5米长的
大白鲨,其肝脏重量达30公斤。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
鲨鱼的肝脏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酸脂轻得多的二酰基甘油醚的增减来调节
浮力。
用途:
鲨鱼虽然凶猛,
面目可憎,但全身都是宝,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鲨鱼的肝脏特别大,富含
维生素A、D,是制作鱼肝油的重要原料;鲨鱼皮可以制革,其鳍即是海味珍品——
鱼翅。
鲨鱼还可作药用。据科学家研究发现
鲨鱼极少患癌症,即使把最可怕的癌细胞移植到鲨鱼体内,鲨鱼仍安然无恙。因为它的细胞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不仅能抑制癌物质,而且还能使癌物质逆转。
当人们见到陆地上飞舞的蝴蝶时会赞声不绝,而
蝴蝶鱼的美名,就是因为这种鱼犹如美丽的蝴蝶。人们若要在
珊瑚礁鱼类中选美的话,那么最富绮丽色彩和引人遐思的当首推
蝴蝶鱼了。
蝴蝶鱼谷称
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
珊瑚礁鱼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
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
无脊椎动物。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
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其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
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
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
许多蝶蝴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
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
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入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
珊瑚礁中游弋、戏耍,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
蝴蝶鱼由于体色艳丽,深受我国
观赏鱼爱好的青睐。它们在沿海各地的
水族馆中被大量饲养。
美丽的珊瑚礁吸引着众多的
海洋动物竞相在这里落户。据科学们估计,一个
珊瑚礁可以养育四百种鱼类。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
珊瑚鱼的变色与伪装,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达到与周围物体乱真的地步,在亿万种生物的顽强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刺盖鱼俗称
神仙鱼,是珊硼鱼中最华丽的鱼。因为它们生活在比
蝴蝶鱼更琛而且较暗的环境中,故需展现出更加鲜明的色彩。它们中的许多鱼,在幼鱼的
变态发育过程中,幼鱼与成鱼形态和色彩截然不同,同一种鱼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两种鱼。
甲尻鱼的身体呈土黄色,体侧有八条具有黑色边缘的蓝紫色横带,好似陆生之斑马,俗称
斑马鱼。另一种
神仙鱼,身上的花纹好似小虫蛀成,黑色粗纹把眼睛巧妙伪装起来,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是一条鱼。
石斑鱼不喜欢远游,它们喜欢栖息在
珊瑚礁的岩洞或珊瑚枝头下面。它们是化妆高手,可以有八种体色变化,往往顷刻之间便可判若两鱼。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配合的斑点和彩带,在
洞隙中静观动静,遇有可食之物,便迅游而出捕促之。
淡抹粉装的粗皮鲷,它们大都以
海藻为生,体色与
海藻颜色相似,身体的尾柄处长着一块突起的骨状物,像把手术刀,这是它们求生的武器,常用其尾鞭挞敌人,使敌害受到严重创伤。
在
珊瑚礁的
海藻丛中常生活着一种躄鱼,它形成保护色和
拟态,其体色和体态都与周围的海藻色相似,将身体全部隐藏在海藻丛中,只露出由第一背鳍演变成的吻
触手,触手端部长穗状,形似“
钓饵”,用以引诱小鱼小虾。
有美就有丑,在
珊瑚礁中有一种看了
令人生畏的玫瑰
毒鮋,其长相丑陋,体色灰暗,间有红色斑点。它常隐伏于
珊瑚礁或海藻丛中,活像海底的一块礁石或一团海藻,小鱼小虾游近身边,被其背棘、头棘刺中,便会立即死亡,成为其果腹之物。它是最剧毒的
毒鮋,人被其刺伤,若不及时抢救,4个小时之内亦会死亡。
生活在
海藻丛中的
叶海马,身上长有各种类似海藻的叶片状突起,若不仔细观察,你还会认为这是一片海藻呢!
生活在热带
红树林之间的
蝙蝠鱼,往往像一片
红树叶,常懒洋洋地在水中漂浮或
装死,人们误以为是一片红树叶,但只要你一动它,它便迅速地游走了。
在礁盘上的
小丑鱼,常与
大海葵共栖,色彩艳丽的
小丑鱼常外出引来其他小鱼小虾,这些小鱼小虾被大海葵
触手中的刺细胞刺中便被麻痹,进而被卷入口中吞食。一旦遇险,小丑鱼便钻入
大海葵的触手丛中,成为理想的防空洞而受到保护。
在海洋世界里,无论是广袤无际的海面,还是万米深渊的海底都生活着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
发光生物,宛如一座奇妙的“海底龙官”,整夜鱼灯虾火通明。正是它们给没有阳光的深海和黑夜笼罩的海面带来光明。事实上,在黑暗层至少有44%的鱼类具备自身发光的本领,以便在长夜里能够看见其他物体,方便捕食,寻找同伴和配偶。有些鱼类发光,例如我国东南沿海的
带鱼和
龙头鱼是由身上附着的
发光细菌所发出的光,而更多的鱼类发光则是由鱼本身的发光器官所发出的光。
烛光鱼其腹部和腹侧有多行
发光器,犹如一排排的蜡烛,故名烛光鱼深海的光头鱼头部背面扁平,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覆盖,该大型发光器可能就起视觉的作用。
鱼类发光是由一种特殊酶的
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应。发光的
萤光素受到萤光酶的
催化作用,萤光素吸收
能量,变成氧化萤光素,释放出光子而发出光来。这是
化学发光的特殊例子,即只发光不发热。有的鱼能发射白光和蓝光,另一些鱼能发射红、黄、绿和
鬼火般的微光,还有些鱼能同时发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例如,深海的一种鱼具有大的发光颊器官,能发出蓝光和淡红光,而遍布全身的其他微小发光点则发出黄光。
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有四点:一是诱捕食物,二是吸引异性,三是种群联系,四是迷惑敌人。
翻车鱼长得很离奇,它体短而侧扁,
背鳍和
臀鳍相对而且很高,
尾鳍很短,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一样。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
头鱼。
翻车鱼游泳速度缓慢。它生活在热带海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
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
发光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故又有“
月亮鱼”之美名。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鱼虾为食。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
海兽吃掉。而它不致灭绝的原因是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三亿个卵,在海洋中堪称是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了。
翻车鱼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国沿海有三种翻车鱼,即翻车鱼、黄尾翻车鱼、矛尾翻车鱼。
根据起源的不同,所有的水生生物可分为原生水生生物和次生水生生物。整个进化过程都在
水环境中进行的生物是原生水生生物,其中属于游泳动物的有鱼类、甲壳类等。另一些水生生物的近代祖先在其
系统发生过程中,已在陆地上生活了相当长的时期,此后又重新移居于水环境,其中属于游泳动物的有水生哺乳动物。
根据生物的
流体力学特征,还可对游泳动物作进一步区分。例如,底栖类群的活动范围小,一般不善游泳,而在大洋水层中觅食的生物却需要高速持久的游泳能力。
水生动物低速游泳时,贴身水层不乱,阻力不高。但速度增高在某一临界值时便会在身周出现不规则的涡流(
紊流),阻力骤增。有个流体力学参数叫
雷诺数(Re),可用来估测这个
临界速度。对于水生动物来讲,
雷诺数主要由这样几个因子构成:水的惯性和粘性,动物与水间的
相对速度,动物的体形。
雷诺数与水粘性成反比,与另外几个因子成正比。游泳快的水生动物都具有流线型轮廓,体表的粘液保证了表面的平滑且粘液溶于水后可减低水的粘性,躯体的和谐动作也有助于减低阻力。据计算,它们的
雷诺数都很高,多在105.5~107.5之间;也就是说,游速极高时才会出现明显
紊流。Ю.Г.阿列耶夫(1976)据此将游泳动物分为4个亚类群:
①底栖性游泳动物:它们游泳能力低,常栖息于水底。如
灰鲸属、
儒艮属等。
②浮游性游泳动物:游泳能力也不高,
雷诺数在5.0×(103~105)之间。如
箭虫、
灯笼鱼科等。
③真游泳动物:游泳能力强,速度快,可持久运动,
雷诺数大于105。如鲭亚目、
须鲸科、
大王乌贼科等。
④陆缘游泳动物:常出现于岸边,可能栖息于浅滩、岩石或流冰上。如
企鹅目、
鳍脚目、海龟
总科等。
生活习性
游泳动物多数具有
洄游习性。有的可长途跋涉往返千百海里,到产卵场生殖,到索饵海域觅食,冬季到深水处或
低纬度水域越冬。中国渤海和东海北部的许多种类,如带鱼、
小黄鱼、
真鲷、对虾等,每年都洄游到黄海南部或东海外海越冬,春季又向北洄游,进行生殖与索饵。在海中生长的中国鲥鱼、鲚鱼(
凤尾鱼)、
松江鲈鱼则是定期溯河生殖的有名鱼类。还有许多种类能够重返“老家”生殖,如鲑属和
大麻哈鱼属这类溯河性鱼类,每年定期进入其“出生地”
河川支流进行生殖。幼鱼降河入海,索饵育肥,
性成熟后又重返“老家”进行生殖,繁衍后代。太平洋北美沿海的一种
王鲑,竟可溯河洄游到离岸3 000~4000公里的
河川上游及湖泊中生殖。这类鱼有非常高强的逆水游泳的本领,甚至可奋力跃过瀑布那样的障碍。
鳗鲡则相反,属于降河性鱼,在淡水中生长后再到远离岸边的外海进行生殖。幼鳗入江河洄游的旅程可这4000~5000公里,美洲鳗甚至可到达2200米的高原地带。
生活在大海中的游泳动物,没有任何可供辨认方向的
目的物,却常常能定期进行有规律的远程洄游。一般认为这是对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有的游泳动物,如鲸类还具备完善的接受与传递信息的器官,有利用
回声定位的能力。游泳动物的游泳速度依种类而异,淡水中生活的某些种类,只能在几乎是“静止”的水体中游动。而
真海豚却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持续游泳很长时间,最快时速可接近60公里。
地域分布
游泳动物分布全球,在海洋中从两极到赤道水域均可见到。只是在一些水化学成分极为特殊的水域(例如含有
硫化氢的黑海深层)没有代表。游泳动物也广泛分布于
内陆水域,遍布所有纬度区,甚至发现于许多地下水体中,如盲
鳉科鱼类就生活于北美的地下水中。只是在某些
大型湖泊的超盐凹地、多盐盐水湖和所有临时水体(水坑、水洞等)缺乏游泳动物。
海洋游泳动物在分类系统中占门类较多(在具有游泳动物
生态类群的各个纲中均有代表),淡水则较少(在箭虫类和头足类中没有代表);在种的数目上,海洋游泳动物也远多于淡水游泳动物;另外,海洋游泳动物的个体比淡水者大,生态和形态变异也远较淡水者大。由于水体大小的限制,淡水中浮游性游泳动物的种类较多,而真游泳动物的种类较少。淡水与海洋游泳动物在适盐特性上的极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绝大多数不能互相交换。
游泳动物在纬度上的分布特点,和动物界的总分布特点相同。在
低纬度水域种类数目多,但各个种的种群数量相对为少。以鱼类为例,中国南海巳知的种类约1000余,而渤海、黄海仅约300种。南海的经济种类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很少,而渤海、黄海的
小黄鱼、
太平洋鲱等高产年份可达10万吨以上。
游泳动物在
水体中的分布取决于各个种的生态学特点。海洋中底栖性游泳动物的分布范围是从沿岸到数千米深处。浮游性游泳动物和真游泳动物分布于
沿岸带至离岸很远的区域,从水表层到深海,其中鱼类可达最
深海区,已有的记录超过1万米。呼吸空气的次生真游泳动物的分布范围,一般限于1000米水层以上。陆缘游泳动物的分布主要局限于100米水层以内,某些广深性分布种,例如韦德尔
海豹,可潜至 600米深的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