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
中国汉族人民已创造了民歌。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
歌曲创作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代民歌的精华。
历史发展概况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其中“国风”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余年间复杂的
社会生活、阶级关系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其中多数为四言句,如《硕鼠》(
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上乐土,爱得我所。”这是四言句式,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对剥削者的仇恨以及对“乐土”的向往。“国风”中也有二言至八言的其他句式,也有在句中、句末使用“兮”、“之”、“矣”等语气词的。如《伐檀》(魏风):“ 不嫁不樯,胡取禾三百鹰兮?不狩不错,胡瞻尔庭有悬桓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幽风·七月》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歌,它以时令季节为序,展现了奴隶终年劳累、倍受压榨的痛苦生活。
《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诗集。其中部分是伟大诗人
屈原.
宋玉等伤楚国民歌的佳作。如《
离骚》、《
九歌》、《
天问》等;部分是诗人搜集整理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楚南部
民间祭祀巫舞,屈原加工成乐舞.以钟、鼓、琴、瑟、竿、笙等伴奏。《楚辞》在形式上,较《诗经》更为活泼,由四言句发展为长言句,句式参差不齐,变化不定;文辞较华丽.大胆运用想象、夸张、象征和虚拟等手法,富于浪漫色彩。
汉魏六朝以
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
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7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
战城南》、《
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限上桑》等,其文体校《
诗经》,《
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
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忧秀代表作。汉代盛行的“相和歌”初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即徒歌,无伴奏之歌),中间插有“羊吾夷’、“
伊那何”等衬词;后发展为“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有伴奏之歌;再后则发展为”相和大油”(是以笙、笛,节、琴、瑟、筝等伴奏的歌舞)。由汉至南北朝,
清商乐替代了相和歌在民间歌坛的地位,清商乐主要包含
吴歌(江南)和
西曲(荆楚)。
民歌类别
汉族,由于人口较多,
文化发展历史一般也较长,从全国角度来看,是有其
特殊地位的。
汉族民歌,分布地域辽阔,又因
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与类别上大体定型的现状。
从音乐特点上区分,可概括为号子,山歌与小调三种类别。
民歌体裁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
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民间器乐5部分。
汉族民歌的体裁(哪几类?划分依据?各自特点)
体裁划分依据:社会生活条件、歌唱场合、
社会作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分类:汉族民歌划分为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信天游、花儿、
山曲、爬山调、
神歌]
小调:1.由明清
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
绣荷包调、
剪靛花调)2. 地方性小调。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
花灯调、
采茶调、秧歌调、
跑旱船)
(一)劳动号子的种类
搬运号子,江苏北部《挑担不怕扁担弯》四川《板车号子》工程号子,四川《打夯歌》湖南《
打硪歌》农事号子,浙江
海宁《
车水号子》
涪陵《圆场号》作坊号子,四川
自贡《人工号子》渔船号子,
陕北《
黄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号子》
(二)劳动号子的特征
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2.歌词:
实词,领唱者。
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
独唱、对唱、齐唱。5.
曲式结构:短小简朴,
重复性。
(一)山歌的种类
1.放牧山歌、2.田秧山歌略。3、一般山歌 :
.信天游名词解释: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
宁夏、甘肃的东部,高亢奔放、深沉质朴,反映了
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者为多。特点:
上下句结构(
七字句较多),上句喜用
比兴,下
句点主题,句尾押韵。《
脚夫调》《槐树开花》《蓝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花儿[宁夏,甘肃、青海。]“花儿会”,定情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对鸽子虚空里飞》.山曲(酸曲)山西西北,陕西。
走西口。特点:内心痛楚、凄切的深情。《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
河曲).神歌[
川南宜宾地区、
重庆市郊县和川西
崇庆县等地。]神歌神歌歌词含蓄、
文学性较强,感情细腻深厚,四句体结构较多。《
槐花几时开》、《郎打哨子应过沟》。
B.山歌按不同的歌唱方法分为:
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二)山歌的特征
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
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
乐段较多。a''b''
三、小调﹡概念:又称小曲、
俚曲、俗曲等。一般指休闲娱乐时演唱的歌曲。
作用:咏叹心情、消遣助兴
(一)小调的分类
(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善于表达凄苦哀怨、婉转动人之情。多徵调式及起、承、转、合的句体单乐段)鲜花调(部分都是
茉莉花原词)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2.地方性小调。2.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
(二)小调的特点
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有着曲折、多样的
旋法。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歌词比较固定,4,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常有乐器伴奏。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民歌分区
东北平原民歌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
苏北北部等
黄河下游地带,以及
辽宁、
吉林、
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
沿海平原地带。使用东部
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
沂蒙山小调》、《
小看戏》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
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
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
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
秦岭以北。使用
西北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
信天游”、“山曲”、“
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
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
五哥放羊》、《
刨洋芋》、《
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
包括
淮河流域的
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
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使用
江淮方言。民歌以
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
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使用方言为
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
紫竹调》、《
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
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
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
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
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地民歌
包括
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
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使用
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为该区一个重要的
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
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
春牛调》、《
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
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
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
西南方言。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
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
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湘楚民歌
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
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
乡里妹子进城来》、《一塘荷花一塘莲》、《
上四川》等。
赣地民歌
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
赣语方言。具有
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
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
送郎当红军》等。
西南高原民歌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
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
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
赶马调》、《
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
郎在对门唱山歌》等。
客家民歌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主要包括
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
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
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