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是广府人向
珠三角迁徙的通道,是古代
中原及
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
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对
广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说是重要的“桑梓地”。唐开元四年冬,
张九龄开辟梅关古道,重塑了岭南的商路,便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便有了
广府人故里之称的
珠玑巷。
简介
赣州下辖的大余县的梅岭,又称梅关,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代赣粤二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
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唐初,大庾岭道并非称梅岭道,随着大庾岭因山上逐渐多梅而称作梅岭、梅山,至五代末宋初时,梅山、梅岭已成为大庾岭的代称。
唐开元四年(716)冬,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庾岭路,此道便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
交通道路。举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
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庾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庾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
唇红,亦有纯红者。
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
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历史沿革
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
横浦关、阳山关、
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秦时所建的关道,历经800多年没有进行过任何正式的或大规模的维护和修葺,中间又历经战火摧残,旧关道更是残破,至唐初时遂成为“
岭东废路”一条,丛林侵道,数里不通。因此,才有了
张九龄重修关道之举。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
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
张九龄负责扩展
梅岭古道。
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
大庾岭古道。在古道庾岭
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
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
章水,南连广东
浈水,像一条纽带,把
长江和
珠江连接起来。梅关古道成为沟通南北军事、政治、经济的最短、最快、最方便、成本最低的古代“高速公路”,也成了历代中原、江南向岭南移民的最大通道。梅关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大批中原百姓途经此古道,暂住“歇脚”,或滞留长住,经几代繁衍后再中转南下
珠三角,故珠玑巷成了
广府人最大的来源。梅关古道上的
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是古代中原人和中原文化向岭南迁播的中转站,是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祖先的发祥地,“黄花遍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关道自唐代以后,便成为连接赣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重要通道。频繁的往来使道路破损严重,唐以后各朝都对梅关道及两旁行道树加以养护,以确保这一中外商贸交流的孔道畅通无阻。史料记载,宋代江西提点刑狱蔡挺与广东转运使蔡抗两兄弟,联合修凿梅关道。大庾岭以北的南安军境由蔡挺负责,大庾岭以南的南雄州境由蔡抗负责,双方以梅关为界。这是史载自唐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后,对该道路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整修。此后,历朝都十分重视梅关道的作用,宋嘉佑八年,古道进行重修及扩建,并在岭上建立关楼。宋淳熙年间,南安知军管锐又在大庾岭加种红梅,以实梅岭之名。
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重修梅关关楼,砌岭路90余里,重刻“梅关”石碑立于关前,并在道旁补种松梅。
明代,梅岭道上仍然一片繁忙,“庾岭,
两广往来襟喉,诸夷朝贡,亦于焉取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
寒土。清代,梅岭道仍“为江广襟喉,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清政府实行海禁,广州成为
通商口岸,全国各地商品都要集中在广州出口,梅岭道更趋繁荣。直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元年(1851),清政府对古道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
民国时期,梅岭道仍是粤赣省际贸易往来的中枢。随着
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
历史使命。
大余-南雄古道
梅关古道是一条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位于古老县城
大余县境内的梅岭脚下,
赣州与
韶关的交界处。它穿越梅岭直达广东的
南雄市。在梅岭之巅,有一座古老的关楼叫梅关,关楼所处的位置正是
江西与
广东的交会点,它的一侧是岭北,而另一侧就是岭南。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
一步跨两省的有趣现象,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梅关两侧分别留影,这边拍照是在广东,而另一边拍照就到江西了。
进入景区后,行走在婉转的古道上,遥想古人当年也好象我们一样,穿过这条小道穿州过省,一种别人的感受涌上心头,听说这个景区最出名的还是
梅花,只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能是干赏梅树了,我们爬上两省交界的地方,在那个城楼前我再次回望江西,曾经留下过我们欢声笑语的地方。
历史地位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
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
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
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
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
嘉佑年间,为
砖石结构,古朴雄伟。
梅关古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都是海陆联通的立体网络,即海路与内河、内河与陆路联通的交通网络。江西大余县境内的梅关古道正是海上丝绸之路海陆联通的主要通道。唐代以后,大批物资通过这条路转运至江淮或长安。中原的物资经过鄱阳湖水运至南昌,经梅关古道后卸车装船到达广州,再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东南亚。作为“黄金通道”、战略要塞,梅关古道是当时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快捷的“高速公路”;作为商贸要道,梅关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广州之后与中原的连接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海路与内河、内河与陆路连接的通道。
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
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
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
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人文古迹
珠玑巷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代巷内住着张氏家族,族长名张昌。张家人兴财旺,七世同堂,长寿孝义远近闻名,当时岭南街谈巷语,人人称颂。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为表彰其孝义,皇帝亲赐一件宝物——珠玑绦环给张家。后为避唐敬宗讳,改名为珠玑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珠玑巷的繁华于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拓宽路面后,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最重要道路。而珠玑巷就在古驿道上,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被广府人视为“祖宗故居”之地。历史上曾有三批百万余中原人经此处南迁,在岭下珠玑巷落籍,后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又迁至港澳及海外,才有了如今遍布海内外的广府人后裔。
接岭桥
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它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
石拱桥。
桥长8.5米,宽3.65米,
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
柱洞可见。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
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
驿馆
梅岭
驿馆,驿站,亦称“
置邮”,是古代官员、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
信报的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
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古代驿站主要起着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梅岭驿,又称大庾驿。县志载:水城南20公里,峻岭盘蹬,上山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梅花国”。明、清时馆驿移于城内驿使门,称
水马驿。“陆睡有车马、水路有红船”。
驿馆内还有
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今重建的梅岭驿馆,是1991年县人民
政府拨款兴建的。位于接岭桥东,梅岭脚下,旧址传说是古代的
下马坪。
坐东朝西,
仿古建筑,为客家转屋式设计,分两部分,前部为曲折走廊,后部为数根立柱组成的
半圆形房屋。走廊与房屋间,形成半圆形院落。大门为
歇山式顶,黄色琉璃覆盖,红色漆粉柱,楹联云:剪取南安半江水,即是
梅城一岭花。
憩云亭
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今名。憩云亭是梅岭景区景点之一,今亭建于1991年,由
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兴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周围有栏杆、水泥坐凳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光。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在今亭的原址上还建过“介梅亭”。那是为纪念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十分不满,因此,“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
将军祠
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
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
楼船将军杨朴在乎抚
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
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
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
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
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
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
廊柱楹联题: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
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国家的一种形式。
关楼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始设横浦关。旧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称小梅关。今残存的梅关关楼称大梅关。它是
江西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始建于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县志载:“江西
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立梅关以分江广之界。”梅关因战争,使关楼累圮累修,现存的残关关楼,是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关楼分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今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说明关门也重叠数层,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城门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
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未注落款。城门二侧有联曰:“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系
光绪癸未年闽汀
李化题。北面城门上石碑刊刻的是“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落款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东侧是登关楼的惟一蹬道。西侧3米,竖立有一块
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是
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近代孙中山领导的
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
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
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峙,后与
红一军团汇合,打了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
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
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
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
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
印花税。是
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据史载,清
嘉庆年间,
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1200两税收多两倍。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关是人们的寻古觅胜之地,近段时间到梅关
参观访问过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有陈丕显、毛致用、张震和社会知名人士
李葆华、
于光远、
赵忠祥等。影视界并以梅岭、梅关为
外景拍摄过《
梅岭星火》、《
从奴隶到将军》、《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闻
记录片,梅岭、梅关因此更是名扬海内外。
云封寺
云封寺,又名
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云封寺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
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
大余丫山创寺弘法。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
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因此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
丫山,成为灵岩寺。
挂角寺有联曰: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六祖庙
六祖庙、卓锡泉出梅关往南,沿驿道下约200米处东侧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六祖庙,西侧是卓锡泉。这里流传着一段佛家故事。
六祖是指
佛家禅宗六祖慧能—今广东“南华寺”的
开山祖,
达摩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唐朝
武则天时,禅宗五祖
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弘法,受徒很多,年老圆寂前,他想在众僧中选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诺:谁的偈能参透佛的要义,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继为六祖。因平时大弟子
神秀博得五祖器重,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认为他的偈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然而却有二个不太识字的和尚慧能,这时冒出来,针对神秀的偈,也请人写了一偈艾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后,认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决定把衣钵袈裟传于他。可是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他只是个舂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会加害于他。因此五祖圆寂前,便秘密将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并嘱咐慧能马上离开
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五祖圆寂后;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于第三
日立即召来武僧慧明,要他率领500僧众,追拿慧能,夺回衣钵等物。话说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一日逃到大余,投宿于东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岭,正值
暑热天气,上到山顶时已精疲力倦,欲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有水?于是慧能把
锡杖往地上一顿,说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
卓锡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轻爽,正要起程赶路,忽见慧明已追上山来,自知不是慧明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去。然而慧明用尽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合取这些
法物,又见慧能诚实,便对六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说后自己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和尚说:“慧能早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因此,慧能才从梅关脱险。日后回到家乡,隐居16年后,他才公布身份。传说,慧明放了六祖之后,也没有回黄梅,而是找了一处山寺,自己修炼去了。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险遇,后人便在此兴建六祖庙。
卓锡泉,又称
锡杖泉。梅关古道有两处,一在梅岭山巅北山口处,今名六祖泉。一处在南坡,泉水较大,已引入六祖庙,今已作井水,旁置大石块,为“放钵石”,供游人观瞻。
主要景点
古枫
古枫是梅岭一大景观。现尚有三株千年古枫,若站立在驿馆前,可看见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的古枫大树,高耸入云。尤其驿馆西侧的那棵古枫,几乎遮住了半个山岭。树高有43米,
树径两三个人才能合抱;驿馆下云封寺前那两棵古枫也高有38米,左右耸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对守候着山门的卫士,十分壮观。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
风景线,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叹。 元代
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明代大
戏剧家汤显祖在《
秋发庾岭》诗中也说:“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把个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梅岭的古枫也和梅岭的梅花一样,与一般
红枫不同,而有其特异之处。一般的
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甚是好看。
望梅阁
望梅阁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后亭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在阁楼上,人居高临下眺望,
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
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
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
人造沙漠,或像
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友》图,令人赏心悦目。
春落梅枝头,一年一度的赏梅季节到来。早春赏梅,寻访赏梅胜地,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岭梅花有梅花1000多亩。每逢2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
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海
涨潮,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
苏轼《题岭上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山中还建有“望梅阁”,是观赏梅花的绝佳处,是我国十大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
腊梅花开时节,梅花怒放之时,但见数百亩梅园,秀枝横逸,百态千姿,竞丽争妍,呈现一派“入山无处不花枝”的景观。游人慕名而来,漫步
鄢陵的乡野,犹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横碧玉,蕾破黄金,分外迷人。游人可以登上望梅阁,不仅可以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宏伟气势,还能看到梅花凌寒绽放,暗香浮动的景象
梅国碑
重来梅国碑的石碑系梅岭一小景点。石碑位于憩云亭前数十步的驿道旁。清同治年间立。为赭红砂质横碑,碑长2.7米,碑宽0.6米,阴刻有“重来梅国”四个大字,是
湘军管带、清军总兵
刘胜祥书题。同治三年(1864年)
农历八月,
太平军在侍王
李世贤率领下,曾在梅岭一带与湘军激战,后太平军主动撤退到广东,又转战福建,次年太平军在福建内讧,侍王被杀,太平军在
汪海洋率领下,再次回到江西,又在梅岭与清军激战、对峙数月后,湘军来增援清军,太平军才退到广东,而刘胜祥自鸣得意,傲慢地写下了这几个字。此碑也反映了太平军在梅岭的战绩,今保存作为历史遗迹供游人参观。
梅花诗
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
沈鹏、
陆石、
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岭诗碑林是近段时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
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
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
诗词
《度梅岭》 李家荣
千年古道曰梅关,特特风光瘴岭间。
虎踞龙盘争战地,云孤雁断夕阳山。
荒祠古树无人问,驿馆梅花独自闲。
草木深深深一径,画楼长夜月痕弯。
——摘自《连州诗坛》总第55期,2011年12月
陈毅隐蔽处
陈毅隐蔽处陈毅即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也一位著名的
儒将。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与项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梅山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
游击战争,在梅岭,他率部与敌人周旋,几次遇险。隐蔽处位于梅岭半山窝,过去这里林莽繁茂,茅草丛生,一派凄凉景象。由于驿道废置,行人稀少,梅岭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察看到大余县城白军的动静,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也是较好隐蔽的地方,所以陈毅选择此处,作为临时住所。但是,1937年5月间,由于派去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的
陈海叛变投敌,发生了史称的“梅山事件”。当时陈海叛变后,为了向敌人请功,他送
假情报进山,伪称党中央已派人来大余,要陈毅亲自到大余城见面联络。当时与党中央失去联络很久的陈毅,信以为真,次日在梅山区委黄占龙的护送下,化装成商人,来到原地下交通站——驿使门外的“糖铺”。远远一看,见“糖铺”已被敌人查封,始知出了大事,两人分别回到山里。据说,陈毅化装后穿着士林布
长衫,戴了黑色眼镜和礼帽,使守候的敌人未能识破他,陈毅一直从糖铺闯至梅峰桥,才拐弯逃出虎口。陈海诱捕失败,敌人就迫不及待出动大批军警到梅岭搜山,并放火焚山,企图把游击队烧死于山中,多亏老天有眼,那日傍晚后,岭上下了一场大雨,把
山火浇灭,陈毅才从草丛中出来,会合了其他战友。他料定敌人还不会甘心,可能会采取更恶毒的手段,于是决定把特委游击队及时转移至油山,避免遭受更大损失,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
赏梅
距南雄市区30公里的梅关古道,默默无闻几百年,石阶早已被岁月磨得溜光,如今却因“梅”而游人如织。每年花期,古道两旁
红梅、
白梅、
绿梅、腊梅花海如潮,穿行其间只见暗香盈袖,再衬上古朴的城门楼,登高而望远的悠悠意境,这一出赏梅似乎穿越到了
秦汉。
梅岭各种梅花先后开放的时间共三个月左右,白梅先开,红梅随后。随着气温下降,梅花将愈开愈多、愈开愈艳,一直持续到2月下旬。花期很长。元旦前后游览, 最好是从南雄上梅岭,到关楼再下十来分钟折回。若春节过后,还想碰碰运气看梅花,可从江西大余上梅岭。
实用信息
时节
赏梅时间:12月~3月,元旦前后游览。
韶关美食:
南雄菜以咸、辣、香、酸闻名,多用炒、焖使肉入味,善用
辣椒、
酸笋来调味。
南雄腊鸭、梅关鹅都非常味美。梅关鹅的制作工序很麻烦,但非常营养。从古道出来,道路两旁多为经营梅关鹅王的
农家乐,每一家各自有着自己的制作秘诀。
门票信息
成人票价:40元/人
(广东境内)[2016年]
〔江西境内30元〕
②
儿童票:身高1.2米~1.5米之间购儿童票(景区挂牌价
半价),1.1米以下免票
③ 老人票70岁以上免票。持老人优待证购老人票:景区挂牌半价
④军官持
军官证,残疾人
残疾证免票。持
教师优惠证:景区持
牌价半价
交通信息
可从韶关汽车站搭乘前往
南雄汽车站的班车,然后转乘前往
大余县的班车,跟司机说一声在梅关古道下,下车后往北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
售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