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
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
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
明代。
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
高邮古城
南门大街外,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
鸡鸣山驿在河北
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公文传递靠的是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物流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古至今,谈到古代的物流不免要提及到驿站。驿站简单讲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以后功能逐步有所扩展,最后被
新生事物取代。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因受(今
朝阳市)
东百八十里,九递至
燕郡城(今
义县),自燕郡城东行,经汝罗守捉(今
北镇),渡
辽河十七驿至
安东都护府(今
辽阳市)约五百里”。这里所说的九递十七驿虽无具体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
辽东。到了辽代,中京
大定府至
东京辽阳府之间设置了驿站,有十四处
驿馆。到金
代时,则在
上京会宁府至
燕京之间,沿
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
递铺。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
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
站赤”,实际“站赤”是
蒙古语驿站的译音。
到了明代除开通
沈阳至
旅顺的驿站外,在其它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这与元代只在两条大干线上设驿站是不同的。在明代还设立了
递运所,这些独立与驿站,专门从事
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
贡赋和赏赐之物。由各地卫所管理。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明代陆路运输,基本上是采取定点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递运所除担负驻地指定
运输路线的任务外,还要做好海、河运输的集散工作。
清
顺治帝入关后,建都于北京,称原来的都城
盛京为留都。盛京在全国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盛京驿站也与其他省不同。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盛京驿站基本上是沿袭明代驿站设置,不受
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是根据交通状况而定。铺递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铺递传送。盛京的铺递遍布全区。
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公文限“
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报局的设立开始与驿站相辅而行,继而废除了驿站,同时有文报局专司其事,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
运行情况
驿使(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砖画) 邮驿分
陆驿,
水驿和水陆兼并的共三种,各驿站都设有驿舍,
驿丁,
驿马,驿驴,驿船及
驿田等。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
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
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都要填写连排单。
驿站驿长和驿卒都负有责任,各朝在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唐朝规定,驿长负有的职责中必须每年呈报驿马的死损肥瘠,以及
经费支出等
帐目明细表。对驿卒他们的身份低下,但是最重要的邮递人员,不论烈日,寒风,大雨,冰雪都身背公文袋,日日夜夜奔跑在驿道上。规定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朝还规定,凡文书在途中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最重可处
徒刑两年。若耽误是重要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如因文书耽误而导致军事上严重后果者,判处
绞刑。
一般来说盗贼是不敢抢劫偷盗驿卒他的重要文件,以免遭受官方剿杀。但交战的敌方往往会派间谍途中拦截情报,所以常采取派兵保护或变化传递途径等各种措施。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
邮驿的速度与数量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
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来说并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础的一部分。驿站与当今的邮政系统、
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
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等,砝有异曲同工之美。
历史地位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
手续完备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局限,其速度与数量与今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
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础的一部分。
相关介绍
秦朝的驿站的建立
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
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
秦始皇所制定的统一文字、
度量衡、车轨、道路等制度,对我国后代有深远影响。
虽然秦王朝仅仅存在15 年,但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
通信网络。
驰道是秦朝
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汉书·贾山传》)。秦朝驰道十分壮观:“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一步为5 尺,50 步合今25 丈(约80 米),10 米左右就栽一棵青松。一路绿影婆娑,十分美观。这样的大道遍布全国。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
匈奴的“直道”,从咸阳北的
云阳开始,途经
黄河,直抵今
包头市的秦
九原郡。这是由名将
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800 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
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
这些大道,路平
道宽,沿路驿站、离宫、馆舍和
军事设施遍布。考古工作者近年曾在陕西
旬邑县子午岭发现一处秦朝直道建筑遗址,是一座约40 亩左右的大平台。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当时既作防卫又作
信息传递站的驿站。有的专家则戏称为“一号
兵站”。
秦朝修筑的大道也还有遗迹可寻。
考古学家在
直道遗址进行了勘测,测出当年直道最宽处为50 米,转弯处更宽到60 米。路基全是夯打结实的坚硬层面。据历史记载,当年秦始皇曾出动大小华贵车辆80 余辆,官员兵丁1000 余人,在此大道上浩浩荡荡前进,足见路面的宽阔平坦。
秦朝的
邮驿统一了称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邮驿通信的称呼都不一样,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
通信系统的
专有名词。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另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隋唐的主要驿道与驿站
隋唐时期是我国
封建社会的盛世,“
贞观之治”和“
开元之治”是我国历史上历来为史学家称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
邮驿,也达到空前繁盛的阶段。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隋唐继续发展南北朝时的
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驿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
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
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隋唐时期的驿遍布全国,像一面大网似地密布在全国交通大路上。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水驿260 个,陆驿1297 个。那时,专门从事驿务的员工共有20000 多人,其中驿夫17000 人。这是一支很庞大的邮政队伍。驿夫又称驿丁。根据不同的驿站等级,驿丁的配备数目不同。《
大唐六典》载,唐代最大的驿称为都亭驿,是
国都所在的驿站,每驿配驿夫25 人。各道陆驿分为六等:第一等驿配驿夫20 人,二等驿配驿夫15 人,三等以下递减,最后一等第六等驿为驿夫二至三人。水驿则根据驿务繁闲,也分为三等:事繁水驿配驿夫12 人,事闲配驿夫九人,更闲水驿配备驿夫六人。有些学者据有关各种资料统计,有唐一代,全国的驿夫数实不止上述17000 人,有许多盛唐时期新增之驿,尚未统计在内,其总数合计当在25000 人以上。这和1949 年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全国
邮政人员总数几乎相当。这说明唐朝
邮驿事业确是发达的。
那时,
交通线路畅通全国各地。著名散文家
柳宗元在《
馆驿使壁记》中记载,唐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第一条是从长安到西域的西北驿路,自长安经
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
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北)、兰州、
鄯州(治所在今青海
乐都)、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
武威)、
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直达安西(今
库车)
都护府。第二条是从长安到西南的驿路,自长安经兴元、
利州(治所在今四川
广元)、
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成都、
彭州(治所在今四川
彭县)、
邛州(治所在今四川
邛崃)直达今川藏地区。第三条是从长安至岭南的驿路,由长安经襄州(治所在今湖北
襄樊)、鄂州(治所在今
武汉市武昌)、
洪州、吉州、
虔州(治所在今江西
赣州)直达广州。第四条是从长安至
江浙福建的驿路,由长安经
洛阳、
汴州、泗州、
扬州、苏州、杭州、越州(治所在今浙江
绍兴)、
衢州(治所在今浙江
衢县)直达福建
泉州。第五条是从长安到北方草原地区的驿路,自长安到
同州(治所在今陕西
大荔),再经
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
永济)、
晋州(治所在今山西
临汾)、
代州(治所在今山西
代县)、
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县),直达北方
单于都护府。其他两条各自长安至山东、
东北地区和荆州、
夔州(治所在今四川
奉节县)、
忠州等四川云贵地区。这些驿道,通过的驿站,在《唐书·地理志》和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中都有具体的记述。可见这是唐朝驿道纵横的实际情况,丝毫没有夸张成分。在宽敞的驿路上,则是:“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那时邮递效率非常之高,据推算,中央的政令一经发出,两个月内便可推行全国。
除国内七条主要
邮路外,唐朝对外还有若干国际性的驿道。中唐有一位
地理学家贾耽,写过一篇《记四夷入贡道里》,说到唐朝的
国际交往线也有七条:一为从
营州入安东道,二为
登州海行入
高丽渤海道,三为从夏州、云中至蒙古草原道,四为入回鹘道,五为安西西域道,六为安南天竺道,七为
广州通海夷道。通过这些水陆通道,可通往朝鲜、日本、
中亚、印度和
东南亚各国。
因为全国空前的大统一,隋唐时期从中央发至各地和由各地送达中央的官方文书特别多。仅各州送到中央的统计材料,每年即达50 万张。《
新唐书》记载,中唐著名诗人
元结在道州(治所在今湖南
道县)任上做刺史才不足50 天,收到的各地文书就有200 函之多。
隋唐邮驿的发达,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中央各种制度在全国的推行。
历史上第一次驿夫起义
隋唐时期,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前面已提到其中的一种水驿中的“水夫”生活相当艰苦,“辛苦日多乐日少”。陆路上的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
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
奔驰在驿路上。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的壁画,就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的形象。他们日常的任务很繁重,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事。
更难以忍受的是当时
邮驿通信制度很严。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
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的处罚更严。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唐律对文书丢失或误投,也有很重的处罚。《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
员外郎的官,他处理一个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泄密应受到更严厉的处分,唐律规定,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私拆书信杖六十至八十。
驿丁中,大部分是被迫服劳役的百姓,也有一部分是各种犯法的囚徒。这些人本来就倍受
封建制度的压迫,罚配到边远地区充当驿户。唐朝中期以后,
邮驿制度开始混乱,一些贪官污吏利用
驿传任意克扣驿丁的口粮,使他们的生活更为艰苦。
唐武宗时候,终于爆发了
肃州(治所在今甘肃
酒泉)地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驿丁的起义。这次起义为首者汜国忠、张忠都是亡命的囚犯。他们从肃州一直打到沙州,一路上得到各驿户的支持。政府得不到情报或得到的是
假情报,仓皇不知所措,
起义军却“张皇兵威”。因为平时他们都是快马快步,“千里奔腾,三宿而至”。唐政府损兵折将,给统治者很大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