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亦称南粤国,是秦末至
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从开国君主
赵佗至亡国君主
赵建德,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
国号
南越又名南粤,原为古民族名,是古代越人的一支,分布在五岭以南地区。因其人口众多,同时赵佗立国的核心地带也在南越族居住的地区,因此国名定为“南越国”。
历史
先秦时期
据2014年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地区在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距今约14.8万年以前的
旧石器时代中期,岭南出现早期古人垌中岩人。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
马坝人。在广东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曾出土苏岗、何屋岗两处贝丘堆积遗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即具备了相当发达的石制、陶制工艺品制作工艺。
商与
西周时代,广东地区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距今约4900年—4700年,广东北部、西北部,广西的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大致是
苍梧古国的统治地域,广东
石峡文化就是位于此范围内,学术界已公认,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珠江三角洲露出海面,形成肥沃的平原地貌,是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东部的闽越、吴越族系西渐,西部、北部的苍梧、瓯、骆族系东渐、南渐,共同开垦
珠江三角洲,形成多种文化汇合。
进入方国时期,苍梧古国又遭到楚国的致命打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继苍梧国之后,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有“
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
缚娄国”;在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
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省有“
儋耳国”、“
雕题国”等。2013年在广东博罗县横岭山发现先秦时期墓葬300余座,出土铜鼎、铜钟等青铜器以及大量的陶器、原始青瓷器和玉石器、铁器,学术界多认为这是古缚娄国的文化遗存。从出土遗存看,当时缚娄国已进入方国社会形态,广东境内的其他方国大致也是这样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
楚庭、
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
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
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秦统岭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大将
屠睢率兵五十万南征岭南,秦军分成五路大军。其中,进攻闽越的军事行动非常顺利。但是进攻南越的过程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最后连秦军主帅屠睢也在乱军中被杀死。在这种格局下,秦军不得不调整作战计划,暂停对西瓯族人的攻伐,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整个岭南战事进入了秦越对峙的阶段。为了解决秦军的粮草、装备等供给问题,秦始皇下令开凿
灵渠。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同年,秦始皇任命
任嚣为主将,与
赵佗继续进攻广西地区的西瓯、骆越各部落,同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个郡,三郡皆受南海尉任嚣节制。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朝爆发了
陈胜、吴广起义,并因此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四面楚歌的秦王朝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南海郡郡尉任嚣看到秦朝廷无力南顾,便起了割据的野心。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任嚣病重,他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嘱其依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之利建国,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去世后,赵佗就向横浦、阳山、湟谿等关隘传布檄文,说:“强盗的军队将要到来,要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保卫自己。”封锁了五岭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断绝了与岭北地区的一切联系。同时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此时,由于中原大乱,桂林郡、象郡的一些越人部族亦纷纷独立,不再受南海尉的节制。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赵佗发动了对桂林郡、象郡的战争,通过武力镇压,赵佗基本上恢复了秦所置的岭南三郡,实现了岭南地区的统一。此后,赵佗迅速修筑城池,加强岭南的防御力量。
武王建国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正式建国称王。赵佗称王后,考虑到一旦中原归于一统,很可能会派人前来征伐;同时,也为了防备衡山国(汉长沙国)可能进行的突袭,再一次加强了边防力量,主要是在南越国北部边界地形险要之处再建关筑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
汉高祖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反而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
吴芮。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夏季,汉高祖派遣大夫
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
藩属国。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赵佗认为汉高祖立其为南越王,双方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汉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把蛮夷视为异类,断绝南越所需要的器物的来源,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劳。于是赵佗就擅加尊号,自称南越武帝。
汉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九月,赵佗因恼恨长沙国图谋自己,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吕后派遣将军隆虑侯
周灶前去攻打赵佗,正遇上酷暑潮湿的气侯,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汉军就停止了进攻。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赵佗竟然乘坐黄屋左纛之车,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同汉朝地位相等。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汉文帝
刘恒即位,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又经丞相
陈平推荐,命高祖时出使南越的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再次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复归汉朝,到汉景帝时代,赵佗仍向汉朝称臣,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天子。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只是他派使者朝见天子时才称王,接受天子的命令如同诸侯一样。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驾崩,其孙赵胡继位。
文王明王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在吞并了
东瓯故地后版图大增,闽越王
驺郢发兵南侵南越国,赵胡派人向汉武帝报告此事。汉武帝赞扬南越有忠义行为,遵守职责和盟约,为他们出兵,派遣两位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军还没越过阳山岭,闽越王的弟弟
馀善杀死了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停止了讨伐行动。
汉武帝派
庄助向赵胡讲明朝廷的意思,赵胡很感谢汉武帝,于是派太子
赵婴齐到朝廷去充当宿卫。他又对庄助说随后就去京城朝见天子。但在庄助离开后,他的大臣却向赵胡进谏。于是赵胡就以生病为借口,最终也没去朝见汉武帝。过了十多年,赵胡生病,病得很严重,太子赵婴齐请求回国。
约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赵胡去世,谥号文王,太子赵婴齐继位。
赵婴齐到长安做宿卫时,娶了邯郸樛家的女儿做妻子,生了儿子叫赵兴。待到他即位为王,便向汉武帝上书,请求立妻子樛氏为王后,
赵兴为太子。汉朝屡次派使者婉转劝告他去朝拜天子,但他喜欢恣意杀人,惧怕进京朝拜天子,会被强迫比照内地诸侯,执行汉朝法令,因此以有病为托辞,未去朝见天子,只派遣儿子赵次公入京当了宿卫。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赵婴齐向汉武帝进献经受训练的大象和鹦鹉。
约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赵婴齐去世,谥号明王,其子赵兴继位,樛氏为太后。
哀王时期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朝派
安国少季前去规劝赵兴和王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
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辅助不足之处,卫尉
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赵兴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曾同安国少季通奸,此次安国少季来当使者,又和她通奸。南越国的人们多半知道这事,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赵兴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把银印赐给南越丞相
吕嘉,也赐给内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余的官职由南越自己安置。废除他们从前的黥刑和劓刑,用汉朝的法律,比照内地的诸侯。使者都留下来镇抚南越。赵兴及王太后整治行装和贵重财物,为进京朝见天子做准备。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他在南越国内的地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赵兴。赵兴要上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赵兴放弃这个举动,赵兴没听。他产生了叛乱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赵兴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但在宴席上,使者犹豫不决,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回去后就托病不肯再去会见赵兴和使者,并暗中同大臣们准备发动叛乱。
汉武帝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于是派郏地壮士
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他们进入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反了,吕嘉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赵兴、王太后和汉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
赵建德当南越王。这时韩千秋的军队进入南越境内,攻破几个小城镇。之后,南越人径直让开道路,供给饮食,让韩千秋的军队顺利前进,走到离番禺四十里的地方,南越用兵攻击韩千秋等,把他们全部消灭了。吕嘉让人把汉朝使者的符节用木匣装好,封上,放置到边塞之上说了些好听的骗人的话向汉朝谢罪,同时派兵守卫在要害的地方。
并入汉朝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秋天,汉武帝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出桂阳,直下汇水;主爵都尉
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直下横浦;原来归降汉朝被封侯的两个南越人当了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出零陵,然后一军直下离水,一军直抵苍梧;让驰义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调动夜郎的兵卒,直下
牂柯江,各军最后都在番禺会师。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冬天,杨仆率领精锐兵卒,首先攻下了寻陕,然后攻破石门,缴获了南越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前推进,挫败南越的先头部队,随后与路博德会和。两军一同围攻番禺,后番禺降于路博德,吕嘉和赵建德出海西逃时被路博德捕获。至此,南越国灭亡,传国五世,共九十三年。
疆域
范围
南越国最强盛时,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包括今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兴安、恭城、贺州,广东北部的连山、阳山、乐昌、南雄、连平、和平、梅州,蕉岭一线,大部分地区与长沙国交界;东部边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国交界;南部疆域包括今整个香港、澳门及海南岛在内,边界一直向南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的地区;西部边界到达今广西百色、德保、巴马、东兰、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
毋敛、
句町等国交界。
行政区划
南越国是在秦朝
南海郡、
桂林郡、
象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立国之后,赵佗沿袭了秦朝的
郡县制。在郡的设置上,赵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为
交趾郡和九真郡。
南海郡大体包括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区域,秦时设有番禺、龙川、博罗、四会、揭阳五县,南越国建立之后,赵佗又在此基础上增设浈阳、含洭两县。
桂林郡包括了今广西的大部分区域,下设的县有
布山县(约在今广西贵县辖境),是桂林郡的郡治。四会县(约在今广东四会县及附近地区)。
交趾郡、
九真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下设的县可考者只有
象林县,其余的不见记载。
番禺是南越国的都城,最初是任嚣攻取岭南后所建,作为南下秦军的指挥中心和秦军的驻扎地,后成为南海郡 郡治。赵佗建立南越国后立即将其扩展为了周围十里的都城。结合文献记载,其范围大致为:其南界大约在今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向南约300米处,即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东侧;西界大约至今人民公园;北界与宋代子城北界相接,约相当于今东风路以南;东界在今仓边路。
政治
政治制度
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对秦在岭南实施的政治制度的沿袭。汉朝建立不久,南越国又臣属于汉,所以汉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南越国产生影响。而南越国的独立性由来已久,所以它的政治措施也有一些系由南越国统治者自行决定的。但总的来说,南越国的政治制度的独创仍是少数,大部分仍为对秦汉之制的沿袭,即以仿秦、汉为主。
中央官制
中枢官员
⑴丞相:南越国设有丞相官职,越人吕嘉就曾担任此职,先后侍过四任南越王,其在南越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⑵内史:据史汉分析,内史治国民,是丞相的助手,还掌刑狱。南越国的内史,其职掌亦应同此。
⑶御史:御史当为御史大夫的简称,在汉乃三公之一,直接负责督察地方官员及监察中央百官。南越国曾有“御史平”,其职掌应同于汉朝。
⑷中尉:《史记》等载南越国有“中尉高”,中尉是秦朝官制,主管京畿治安。南越国沿袭秦制,仍设此官。此外,结合南越国中尉高曾出使长安,请求吕后改变对南越国的政策一事来看,可能南越国的中尉还兼管一些政务。
⑸大傅:《史记》等史籍皆提到南越国设有大傅一官职。大傅即太傅,为周朝之古官,秦统一六国后,未设此官。南越国大傅的职掌也应同周朝一样是“辅王”。
上述的丞相、内史、御史、中尉、大傅皆系南越国的重臣,从其职掌分工来看,他们实际上起着中原汉王朝“三公”的作用,把持了南越国的内政外交。中央司法机构则至少是由王、丞相、御史等组成。
其他官员
⑴郎:南越国有郎官,当同汉制,分为多种,有文职之郎,如议郎、侍郎;有武职之郎,如郎中、中郎。
⑵中大夫:汉制,诸大夫等系谏官,没有什么实权。南越国中大夫应同汉制。
⑶将、将军:将即将军,大致应同于汉,职掌军事。
⑷左将:《汉书》中提到南越国有“瓯骆左将”黄同,它的职责犹如汉朝的胡骑都尉、越骑都尉分别为主胡、越骑之官职一样,“瓯骆左将”是南越国所置以主瓯、骆军众的官职。
⑸校尉:南越国有校尉之职,是职掌军事的武官。
⑹食官:汉制食官有两种,一是主管祭祀所用食物的食官;另一种是詹事属下负责皇后、太后膳食的食官。南越国应同此职。
⑺景巷令:南越国仿汉制永巷令设有景巷令,可能是詹事属官,职掌为南越王室家事,由宦者充任。
⑻私府:私府系私府长的简称,应同汉制,主要执掌太子。皇后家事。
⑼私官:南越国仿汉制,设有私官,以专掌南越王后的饮食起居。
⑽乐府:南越国仿秦汉制,设有乐府,以主管音乐事宜,并有下属之官。
⑾泰官:即太官、大官,仿秦制,是主管南越王膳食的官职。
⑿居室:仿汉朝居室令,是执掌诏狱的主要官员之一,同时也主管一部分陶器(如瓦)等的监制。
⒀长秋居室:很有可能是南越国仿效汉制而改革官制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原属少府的居室令与原置的长秋令合并而成,所以“长秋居室”主要应是宫官,同时可能兼管一些属于居室令的事务。
⒁厨官:厨官是为太子厨事服务之官,也可能是不仅为太子,也为皇后、太后服务。
⒂厨丞:詹事之下为太子服务的官职。
⒃常御:可能是南越国中少府所属尚方、御府的合称,是职掌王室服饰、车架、用具、玩好的机构。
⒄少内:应同汉制,统属于内史,分掌财货。
地方官制
⑴.假守:假以郡守之职谓之假守,掌治其郡。
⑵.郡监:监察一郡政务。
⑶.使者:系南越国根据实情而特设,是南越国特制。仅在名义上“主民”,当地部族首领仍保留原来的特权。
⑷.县(令)长:为治理一县的最高长官。
⑸.啬夫:可能是南越国所册封的王侯之国的属官,也可能是仿汉制有寝庙园陵啬夫之例。
南越国的郡、县的行政长官均兼理司法。
南越国的郡县制是秦平岭南后所推行的郡县制的继续,仍设有南海郡、桂林郡。对于象郡,赵佗考虑到其特殊情况,将其地分为交趾郡、九真郡,赵佗仅派遣行政官员主持处理重大事宜,而具体的一般事物仍由原来的军事部落联盟首领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有着较大权力的地方自治。郡下则设县。
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南越国在岭南还以中央王朝的姿态,沿用汉制,又分封了几个王侯,形成了“国中之国”。按文献记载,南越王所封的王、侯有以下几位。
⑴苍梧王
赵光,或云赵佗之孙。苍梧国在今广西梧州市及其附近一部分地区。
⑵西吁王,据考证,这有可能是秦军平岭南时所杀的西瓯君的后代。西吁当在交趾郡境内。
⑶高昌侯赵建德,赵婴齐长子。高昌是南越国内何地,不详。
法律制度
南越国存在笞刑,也存在黥、劓等肉刑。南越国早期对交趾、九真郡的统治采取“雒将主民如故”的原则,因此在法律制度的选择上交趾、九真两郡更多的还是适用其已经形成的习惯。第三代南越王婴齐仍“犹尚擅杀生自恣”,“惧用汉法”,直至第四代南越王赵兴才“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表明了南越国的法律在很长一段时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越人的习惯。
军事
军官设置
南越国的军事制度以仿效汉制为主,南越国王是南越军队实际上的最高领袖;在其下,则是大大小小的各级军官,这些军官的具体名称有将军、左将军、校尉等。
军队数量
南越国军队的总数量,不可能是赵佗自夸的“带甲百万有馀”,但根据
史汉的有关记载推测,整个南越国的军队有数十万是完全可能的。秦始皇平岭南的军队即达50万之众,他们后来留在岭南,因此成为了南越国的主要兵力。大约50万军队,这应该是南越国军队总量的最低起点。赵佗称王后,为了对付中原可能进行的征伐,曾一度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战争准备,如大修城池,增筑关防,屯兵险要之地等,很可能又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征兵。据此,宜定南越国军队总数为50万人以上。
兵种构成
南越国军队分化出了步兵、舟兵、骑兵等兵种:
①步兵:秦平岭南时的五路大军中,步兵应占相当分量,这些步兵不少是秦统一六国时历经战争考验的精锐之师,配备有先进的武器,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因而战斗力很强。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他们多留在岭南,为南越政权效力。
②舟兵:舟兵也就是水兵。岭南地区河网密布,溪涧众多,所以越族很早就学会了使用舟。以至于后来秦平岭南时,秦始皇动用了一些水兵。平定岭南后,留守岭南的汉兵中也有也有这些汉族水兵。但是,南越国军中更多的舟兵是由岭南越族担任的,这是因为:其一,越族习水善舟;其二,在历史上,越族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舟兵。
③骑兵:岭南越族除了擅长行舟,还有部分善于骑射。南越国赵氏政权正是征募他们为骑兵的;另外,秦平岭南的50万大军中也有少数骑兵,这两种骑兵构成了南越国骑兵的主体部分。
经济
农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和南越国建立后,岭南地区受中原先进文化、经济的影响,原来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迅速被铁具牛耕所代替,农业生产经济结构迅速改变,水稻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并且已经掌握了选择、培育和引进优良稻种的技术,以适应本地发展所需。除了水稻之外,南越国还种植有其他的粮食作物,考古出土的有黍、粟、菽、薏米、芋、大麻子等,反映出岭南种植的农作物种类颇多。除了粮食作物外,人工栽培的瓜果,亦发现不少种类。广州、贵县、梧州、合浦等地南越国时期墓葬或稍后一些汉墓中屡有瓜果发现,经鉴定的有:柑橘、桃、李、荔枝、橄榄、乌榄、人面子、甜瓜、木瓜、黄瓜、葫芦、姜、花椒、梅、杨梅、酸枣等,反映出南越国的园圃业非常之盛。
畜牧业
在广州南越国时期墓中,发现有鸡骨和其他家畜的骸骨,装在陶器或铜器中,象岗南越王墓中,更发现了大量猪、牛、羊和鸡的骨头,可见南越国时期饲养家禽家育十分普遍并有了一定规模。
渔业捕猎
南越国的墓葬和遗址中,屡有鱼骨、龟足、青蚶、笠藤壶、楔形斧蛤等发现,说明南越国时期岭南的劳动人民,由于长期采集、捕捞鱼类鳖类等水产动物,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了从事渔业生产的娴熟技能。
当时,捕猎也是南越国的一项副业,南越王墓中出土有黄胸鹀(禾花雀)200余只,还有竹鼠等残骸。
水利
南越国时期,已开始重视凿井取水,当时所凿的水井和修筑的水池,主要是供应人们汲引之用,但部分也被利用来灌田。
手工业
①青铜器
在南越国的冶铸业中,青铜器占的比重最大,从出土的南越国青铜器来看,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其器型和花纹大多数都和西汉初年中原地区所出相同。这时期南越国青铜器基本上摆脱了中原地区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那种庄严、厚重、古拙的风格,追求实用为主,器型一般比较轻巧、生动和多样化。铜器上复杂的花纹和富丽的装饰并不多见,素面的青铜器普遍流行,有铭文的铜器相当少。同时,南越王墓出土的不少铜器,表面还进行过鎏金处理,或镶有宝石金银等。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娱乐品、兵器及专门为陪葬而制的“冥器”,还有其他杂项,器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南越国的青铜器,可分为铸造、锻造两种,其中以铸造的铜器数量最多。铸造的铜器可分为
范铸法和失蜡铸造法两种,以前者为主。而从出土的遗址和器物来看,岭南地区在南越国时期,不但已具有开采铜、锡、铅矿的能力,并且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南越国的铜器铸造提供了原来的来源。
②铁器
从出土的铁器数量和品类看,南越国时期使用铁器已经十分普遍,已有铸铁业生产。不过本身的冶铁生产规模十分有限。
③金银器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银器来看,当时贴金、鎏金、错金银等工艺在岭南地区广泛使用,金银制品的来源有部分可能是中原地区传入的,有部分是海外输入,但大部分应是南越王室工匠所制。其制法有铸、压、
锤鍱、抽丝、焊接、镶嵌等工艺。
南越国的制陶业继承和发展了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
几何印纹陶的制陶工艺,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制陶技术和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即它以各种几何印纹的图案作为主纹,用方格纹作地纹相衬,这种做法受中原青铜器的装饰花纹手法的影响,同时南越陶器的品种更加适应岭南经济急剧发展的需要而品种繁多,对以后岭南陶发展起很大作用。南越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其中也有不少是专门烧制来陪葬的明器,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烧制砖瓦等建筑材料。
南越国织造的原料以丝、麻两种纤维为主,其中又以蚕丝纤维占绝大多数。从出土丝织品看,大部分应是本地生产和织造的,南越国的纺织工业有一定的规模。
南越国时期,是岭南地区漆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出土资料看,南越国的漆器种类繁多,包括有日常用具、乐器和兵器等。南越漆器以木质胎为主,色调以黑红为主,大部分都饰有花纹图案。
除漆器外,南越工匠还掌握了竹木工艺制造。岭南高温多雨,竹生长较快,南越国的竹制手工业亦有发展。
从出土材料看,南越国已经有玻璃制造业,根据科学化验的结果,南越国玻璃属铅钡玻璃系统,这一类玻璃属低温玻璃,质地脆而不耐热,只适合做珠饰、璧等。另外,南越玻璃品类单调,常和玉石、水晶、玛瑙等装饰物共置在一起,只是当做玉石水晶一类的珍玩使用,其实用价值不大。这样,就影响了南越玻璃业的发展和普及。
南越国玉器的纹饰多种多样,依纹样主要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两大类。治玉方法主要有开料、造型、钻孔、琢制、抛光、改制等,还掌握了镶嵌工艺。
商业
南越国时期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大开发时期,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都取得很大的发展。赵佗十分重视与周围邻国及汉朝的关系和商业贸易,充分利用秦平南越时开辟的新道。赵佗“臣服于汉”后,曾大量从中原输入“金铁田器马牛羊”。到吕后临朝时,实行了“别异蛮夷”的政策,“禁粤关市铁器”,对南越实施经济封锁。汉文帝即位后,纠正了吕后“别异蛮夷”的政策,断绝了数年的汉越关市又得以恢复。
南越国与长沙国及中原等地的贸易往来,是南越最为主要的商业贸易活动。当时,开发南越所需的先进工具铁器及马、牛、羊等,都从长沙国等地通过贸易换得。而南越向汉朝输出的,主要是土特产等,如南越出产的白壁、
珠玑、玳瑁、犀牛角、翠鸟、
紫贝、
桂蠹、
生翠、孔雀、能言鸟,还有珊瑚树、荔枝、岭南佳果等。
此外,南越国与
西南夷、巴蜀、夜郎等也有商业贸易往来。
货币
先秦时期南越族没有金属铸币,秦统一岭南后,“
半两”钱流通至岭南。赵佗立国后,南越国没有铸自己的钱币,国中使用的是秦汉时期的“半两”钱。
赋税
《史记·平淮书》记载:“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说明,南越国内是不收税的。“毋赋税”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南越国不像汉朝一样定期向臣民收取实物和钱粮作为国家的税收,南越采取的是劳役和实物“地租”这一类的初级赋税的形式。臣民们每年为王室无偿劳动一段时间,或将实物交给统治者。
人口
《汉书·地理志》详细统计了当时各郡的人口,到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南越国人口统计如下:
文化
语言文字
岭南越族居民,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与中原地区汉族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异,以至汉、越民族因语言歧异难以沟通交流,须”重译乃通”。秦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郡县以治之,使用秦朝统一的文字——
秦篆。南越国时期,秦篆文字在岭南地区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并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
音乐
南越国时,有一种叫“越讴”的音乐较为流行,并传至中原地区。
南越乐器种类多,地方特色浓厚可分为以下几类:
③土类:响器,有扁圆和鱼形两种,以泥捏作两片再合成空心鱼形或扁圆形烧成,质硬,内装沙砾,摇动可出响声,为舞蹈作拍节之乐器,其作用应与汉代同期的“节”或现代轻音乐乐器中的“沙锤”近似。
④革类:主要是鼓。
⑥木类:柷、夯杵。
⑦匏类:主要是笙和竽。
⑧竹类:主要为竹笛。
舞蹈
从出土文物看,南越舞蹈既有“越式舞”,又有中原的“杂舞”:
①越式舞:目前南越国所见的越式舞与周代宫廷流行的
大舞和小舞不仅姿态相近,且也多与祭祀有关。主要可分为翔鹭舞、
羽舞、
武舞、
芦笙舞、
建鼓舞、
盘鼓舞、群舞、杵臼舞等。
纹饰
南越国时的汉越两大类别的陶器其纹饰大多较为繁杂而富于变化,通常一器都施多种花纹,某几种花纹常配于某几种陶器上,从而形成器型与纹饰之间一定的配合施用关系。在各种纹饰中占主体的是印纹和划纹,其构图基本上都是一种几何形的图案。常见的纹饰有绳纹、方格纹、米字形方格纹、几何图形戳印纹、弦纹、绹纹、水波纹、锯齿纹、篦纹、涡点纹、鳞纹等,种类很多。
南越国陶器的彩绘多施于鼎、盒、壶、
钫、熏炉等汉式陶器上,数量不多。大体以朱绘为主,黄白二色多为底色,黑色作勾勒用。这种彩绘的纹饰大多是卷云纹,间或也有水波纹。
南越国的铜器花纹总的来说呈现出一种汉、越、楚诸文化因素并存的风貌,且纹饰的精美和繁缛居各类器物之首。这时的铜器花纹图案可分为铸印和彩绘两种,纹饰中既有谷纹、瓣叶纹、摺带纹、八角星纹、涡纹等代表百越传统文化的几何形图案,又有饕餮纹、山字纹、龙纹、勾连雷纹、蟠虺纹、卷云纹等中原汉文化的因素,并且这时南越的铜器还多见以雕铸手法制成的各种动物和人物形态,姿态十分逼真动人。此外,在南越国的铜镜、戟等器物上还见有用错金银,镶嵌红铜、绿松石等手法构成的乳钉、花瓣纹及几何图形等图案。
南越玉器的纹饰和图案多与铜、陶器近似,采用几何纹饰及汉式诸纹,有谷纹、涡纹、蒲纹、龙纹、凤纹、兽面纹、鹦鹉纹、云纹、勾连雷纹、柿蒂形纹、弦纹、绞索纹、鳞纹等。但此时南越玉器的总体造型则大多是以
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圆雕、双面透雕等雕刻工艺制作的各种人物与动物的立体造型,并多与金属、漆工钿工结合以错金嵌玉诸手法组成装饰纹样。
多用锤鍱、焊接工艺构成整体造型。
南越漆器大多表里
髹漆,一般外表髹黑漆,内里髹红漆,然后再在黑地上施彩绘(多为漆绘),采用的颜色多以红、白为主,也有绿、墨绿、褐、黄、金色等。装饰花纹主要有三种,一为几何云纹、方连纹、B型纹等几何纹;二为云纹、凤纹、卷云纹等;第三类是目前仅见于南越中心地区,即广州一带的特有写生动物类图案,如鱼纹、龟纹、蝉纹、犀牛纹等。
南越国丝织品的纹饰一般是采用印染、刺绣和绘画三种方法构成的。花纹大致有云气纹类和几何纹类两类,风格皆与中原近似。
科技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迹,它反映了当时科技在建筑园林上的突出成就:
(一)发达的建筑材料技术
宫苑石水池、石曲渠以及部分建筑构件都用石材,秦汉时期用大量石材造宫苑为中原地区少见。
(二)科学的建筑结构技术
一是石木结构的先进力学反映,从池中竖立两列巨型石板,把池分隔成3间,石板底部还横向铺垫有枕木,把建筑的荷载,经枕木传递分散到地面,以保持基础的稳固,这种结构力学在中国古代十分罕见。
二是板式和抬梁式混合结构为秦汉建筑典例。池中南北两次间中各立一根八棱石柱,石柱平置于池底石板之上,柱底与石板之间并没有榫卯相接,而柱头却有一方形凸榫,可见其上应有构件相套接。该建筑说明西汉早期已有板式和抬梁柱式混合结构,为研究汉代石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三是最先运用斜拉力学于石构建筑。池西墙地面上的三根残存的牛脚梁石,呈放射状向弯月石池张开,面向池中的石板、石柱。而朝池的一端突出处有一孔,很明显有磨损过的痕迹。可知这牛脚梁石与池中的石构建筑起斜拉的作用,与池中的石板和石柱当为一组整体建筑。在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大最精工烧制的方砖,遗址出土最大的方砖使用钻土烧制,边长为95厘米,厚达15厘米。
(三)先进的理水技术
利用形状、深浅不同的水池,大小不同及铺砌各异的卵石和弧形的石陂控制渠水的流速、波浪、水声,达到人造自然的效果。
(四)丰富的园林小品装饰技术
用石板以冰裂纹状密缝铺地是世界造园史上的首例。宫苑中石水池的池壁和曲流石渠的渠底,用不同形状的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就,为中国园林所首见。小桥、流水、步石的园景组合,为造园史上首见。
民族
民族构成
在南越国境内生活着的民族除了中原移民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越人各支系、部落,主要有百越、
扬越、
外越、南越族、西瓯族、骆越族。
民族政策
一、以越制越,吸收越人进入政权。
赵佗为争取越人上层的承认,吸收了许多越人进入南越政权,如吕嘉,赵佗拜之为丞相,并以其弟为将军。此外,南越国册封的一些王侯,如西吁王等,及任命的一批文武官员,如瓯骆左将军
黄同等都是越人。
二、入境随俗,遵从越人风俗习惯。
赵佗对于越俗采取的态度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赵佗抛弃了孔孟之说,不用中原的“冠带之制”,而与越族“同其风俗”,在他的带领下,汉族官吏也纷纷接受了越族的风俗习惯。赵佗也明令禁止一些恶习,如“越人好相攻击”,赵佗就下令禁止。
三、促进融合,大力提倡汉越通婚。
为了消除不同民族间的隔阂,赵佗与越族通婚,吕嘉家族中“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
四、因地制宜,让部分越人“自治”。
岭南越族支系众多,各部越人发展的极不平衡,因此,这些支系、部族不同的越人,其势力也参差不齐。针对这些不同情况,赵佗政权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比较灵活、变通的统治政策。
赵佗在兼并象郡后,针对象郡一带的历史情况,实行了由越人“自治”的办法。交趾一带,越族的部落势力十分强大,并且原部族的社会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已形成了比较严密的部落组织。针对此情况,赵佗仅派二使者前往“典主(管理)”,同时又在交趾地区分封了一位“西吁王”,并不断通过援助增强西吁地区的向心力,以加强对西瓯地区的控制。
民族关系
由于赵佗及其后继者的悉心治理,岭南百越诸部先后被统一,百越部落相互的攻击日益减少,经济文化的联系明显增强,这对越族的发展是有利的。在南越国统治时期,岭南越族与汉族也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越汉关系更为密切。
外交
汉朝
在南越国的历史中,它与汉朝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
1.南越首次对汉臣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陆贾使越,赵佗受封,建立了对汉的臣属关系。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
吕后禁南越关市、别异蛮夷,于是赵佗反汉,汉越关系中断。
2.南越称帝、抗衡汉廷时期: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反汉,旋即称帝,吕后遣兵征讨,赵佗针锋相对,阻击汉军,汉军未能逾岭,赵佗抗汉成功,南越国声望提高,赵佗公开称帝达四年之久。
3.南越再次对汉臣服时期: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
汉文帝即位之后,陆贾再次受命出使南越,赵佗遂去帝号,复上书称臣,重新恢复了 对汉的臣属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南越国灭亡。
长沙国
长沙国位于南越国的北边,
刘邦在分封第一代长沙王吴芮时,把南越国实际统治的
南海、
桂林、象三郡也一并分封给吴芮,所以长沙国对南越国从一开始就怀有敌意,在长沙国和南越国交界的关口长期守有
汉朝派驻的重兵。长沙国的政令完全听从于汉中央朝廷,汉中央对南越国的政策,也就是长沙国对南越国的政策,所以长沙国与南越国这的关系,就是汉对南越国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长沙国不存在闽越国那样对南越国的附属关系。
闽越国
闽越国位于南越国的东方,秦朝时被
秦始皇所灭,设为闽中郡,国王
无诸被废。汉朝立国时,无诸因辅佐刘邦有功,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汉朝立为闽越王。南越国和闽越国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上参考资料)
夜郎国
夜郎国位于南越国的西部,两国的交往较早。在南越国建国之初,赵佗就遣使与夜郎联系。赵佗抗汉成功后,夜郎国更加倚重、役属于南越。夜郎的役属,壮大了南越国的势力。由史料来看,这种役属关系一直持续到南越国灭亡才结束。
西南夷
西南夷是南越国的西邻,君长有几十个,除夜郎国外,还有毋敛、
邛都、
句町、
滇等,还有一些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族。赵佗重视西南夷,在他叛汉自立后,就趁机拉拢西南夷,以壮大南越国势力。虽然赵佗没有达到让西南夷臣服的目的,但也加强了南越和西南夷在经济上的联系。而这些西南夷国家、部族也对南越国建立起一种比较松散的役属关系,并将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南越国的灭亡。
社会
生活习俗
迷信鸡卜
“
鸡卜”是南越国越族流行的一种迷信活动,即用鸡骨占卜吉凶。此外,南越国也存在龟甲占卜。
剪发文身
南越国越族民众的发式有断发,及剪断头发,还有椎髻与披发两种发式。越族还喜欢在身上刻刺花纹,并涂上颜色。
善舟习水
越族熟习水性,善于用舟。
龙舟竞渡
竞渡之俗是古代越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考证认为:端午节是断发文身的越族人民,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龙舟竞渡便是这种祭仪中的娱乐节目。
干栏巢居
巢居是南越先民为适应岭南森林稠密、高温多雨、瘴气较多、底下还有毒蛇猛兽等而发明的居所,就是将住所营建在树上。这种巢居住人有限,又极受树木等条件限制,于是,越族先民有发明了“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下面用多根柱子做支撑,房子建在柱子上,人栖其上,下面围栏拦起可养六畜等。
凿齿之俗
凿齿又称拔牙,百越民族很早就有拔牙习俗。即越族青年男女出于传统信念将健康的门齿或犬齿人为的拔除。另外,越人中还有一种漆齿的习俗,称为“黑齿”。
食蛇鼠蛤
南越族人很早就喜欢吃鱼类及江河湖海中的各种蚌蛤蚶螺等贝类,同时,还把蛇、禾虫、鼠类等视为美食。
厌胜解灾
南越有一种风俗,即流行用祭祀卜筮等迷信方法来治病及解灾。
喜嚼槟榔
南越产槟榔,当地人喜欢咀嚼之。
贵重铜鼓
在岭南的风俗中,铜鼓是一种特殊的器物,象征着权利与庄严,与中原贵重鼎,视鼎为国家之象征相类。铜鼓还作为珍贵的物品被赏赐给有功者。同时,越族还把铜鼓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央王朝,以表示臣服和忠顺。
猎首风俗
不少古籍记载,南方越人有猎首风俗。
丧葬习俗
从已发掘的南越国墓葬来看,赵佗实行的“汉越杂处”的政策,亦反映在丧葬制度上,王国统治者尊重越人的习俗,在丧葬上实行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的政策。汉人和越人同葬在一处,其随葬品既有汉文化的器物,又有典型的越式器物。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南越国的墓葬葬式,都是采用仰身直肢一次葬,即人死后,用棺椁装殓,直接埋入土中,死者仰面朝天,四肢平放,这是中国古代最为流行的葬式。另外,南越国墓葬还有如下特点,墓葬多分布在当时郡县所在城市的郊区(戍边者墓地除外),大墓、中小墓分区,各在山岗埋葬。中小墓数十座围在一岗上,成为一个墓群。大墓往往独占一个山岗。总体来看,南越国墓葬是“聚族而居,合族而葬”。由于越人重视丧葬,“事死如事生”,因此,厚葬亦成为南越国中上层人士丧葬习俗中一个显著的特色。总管南越国时期的墓葬,可分为4中类型:
竖穴土坑墓、
竖穴木椁墓、有墓道竖穴分室木椁墓和
石室墓。
世系
(以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