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禺国,战国时期没有君主的岭南地区小国,位于
缚娄国和马雚兜国附近,即今天
清远北部地区。因为清远以南,即入珠江三角洲以内。故阳禺国应在北江中游山地。
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
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扬越族系所建古国。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
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 广东境内,在珠三角地区有“
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
缚娄国”,在
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广东阳山地域,战国时境内有阳禺国,治所在今县之东,即青莲峡头一带。
阳禺国:战国时,此国也是没有君主的小国,位于缚娄国和马雚兜国附近,即今天清远北部地区。因为清远以南,即入珠江三角洲以内。故阳禺国应在北江中游山地。韩振华认为阳即南方之意,阳禺即“南越”了。按“阳”与“扬”同音,故“阳禺”亦即“扬越”,故《史记·货殖列传》:“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扬越多焉。”阳禺国也正好在九疑(湘南)和海南岛之间地方。谭其骧亦主此说,他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即把阳禺国注于英德附近。《广东新语·二禺》说:“二禺在中宿峡,相传轩辕二庶子,长大禺,次仲阳,降居南海,与其臣曰初曰武者隐此。大禺居峡南,仲阳居峡北,故山名曰二禺。在南者曰南禺,北曰北禺。”这座南禺山在《南山经》有记,云:“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这条说明南禺山是石灰岩地区的石山。因为石灰岩是可溶性的。山足的溶洞即有这种水文特性。夏天雨多,地下水面升高,溶洞中有水流出,冬天少雨,地下水面下降,即无水流出。春天初雨,地下水面仍低,故地表水流入地下了。今天英德、清远都是石灰岩区,故有此现象。阳禺兄弟所居之国,即被称为阳禺国,亦非无因。
秦军灭阳禺国是否以国建县,亦有可述。即清远县古名冽江县,郝玉麟《广东通志》即记清远县秦时为冽江县。民国《清远县志》亦从此说。如《沿革》即说:“清远秦为冽江,汉改中宿”。即因北江流行石灰岩区中,少泥沙,水色清澄,故后名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