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原名郁锺正,
上海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5年7月5日,于光远出生在
上海,青年时代追求社会进步,心怀救国救民的志向。1932年,考入
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转到
清华大学物理系三年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蹂躏,于光远放弃了成为一个大物理学家的梦想,参加了1935年底爆发的“
一二九”学生运动,继而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事业中,193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开始了社会科学研究。
职业经历
1939年,于光远前往
延安工作,兼任延安
中山图书馆主任。1941年,从事
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任教于
延安大学财经系。1948年起,在
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担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1955年被推选为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学部委员中仅存的四位院士之一,且年龄最轻。1964年,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任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77年至1986年期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1978年,兼任马列所第一任所长;同年,作为代表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那篇后来被认为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著名讲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的手写提纲就一直保存在于光远那儿。1981年起,他又利用参与讨论中央文件的机会,多次主张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写入中央文件,他的意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于光远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作为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大学问家,于光远首先是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的。2005年,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候选人资料中,推荐人对于光远的评语是:他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总是试图寻找二者间的支点,来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20世纪50年代,于光远倡导社会主义经济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1979年以来,其在经济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经济学方面,倡议并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廓清了在这些问题上的理论认识。提倡并率先进行了一些新学科的研究,如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发展战略学、国土经济学、经济效益学等。
关于经济效果,于光远提出要以个人使用价值(或个人需要的满足)作为社会经济效果的基础,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将政府目标等同于全社会目标的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他正是从这一价值理念上认识到中国改革是必要的;关于所有制形式结构,他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指出,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越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看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他特别强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最高原则,其他任何原则,都不能和这个原则并列。
于光远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已阐明的原理运用于现代经济生活,重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经济理论发展;他强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关于改革的基本原则,于光远认为应当把
商品生产问题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发展商品生产在各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阶段中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关于改革和经营的关系,于光远指出,改革应当为经营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因为经济效益只能通过经营来取得。他的这一思想,为后来实行承包制改革以完善经营机制的改革措施在理论上做了准备。
教育成就
于光远写了很多教科书和培训读本。如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的教材,发行量大,影响面广,对培养新一代经济干部和经济学家,起到了作用。
于光远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家
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赵人伟等。
特色理论
于光远不仅重视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已阐明的原理运用于现代经济生活,而且还十分重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经济理论发展。
1978年访问南斯拉夫以后,他开始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与被看作是继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又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伟大变革,中国当前所进行的这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跨世纪的任务。他并强调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983年,在首都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他提出了要“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在理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5年,于光远又提出了著名的“三个30年”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是从思想发动经过三次革命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从1949年全国解放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我们取得政权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曲折前进的30年,在这30年后期,我们觉悟到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了又一新的伟大革命;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第三个30年,在这个30年末,即2008年,中国经济改革可以基本完成,并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作品
图书
截至2013年9月,于光远撰写出版的专著和文集达90余部,约两千多万字,其主要著作有: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于光远出生于
上海一个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和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蹂躏,于光远放弃了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参加了“
一二九”学生运动,继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事业中。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他(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即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尤其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哲学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方面、在反伪科学方面等等,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龚育之 评)
“他(于光远)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在中国的学术界中,他是以思想敏锐、学识渊博、勤奋多产而著称的。”(《
上海证券报》 评)
“他(于光远)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总是试图寻找二者间的支点,来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2005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推荐人 评)
“于光远对中国诸多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法制晚报》 评)
“于光远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徽网 评)
“ 于光远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尤其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哲学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方面、在反伪科学方面等等,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改革开放以来,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几乎所有重大的问题都有所涉及,并在很多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他长期致力中国软科学事业发展,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推动了中国生产力学会等诸多经济研究和学术活动组织以及智库平台的建立,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中国青年网 评)
于光远不仅仅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学者,许多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是由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他还是一个长于行动的学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