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指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儒客将帅。文采武功都很出色的将领,也指从军的儒客。儒将应该是具备儒家的气质,兼备兵家的智慧,才能够称为儒将,否则最多只是文武皆备的将领而已。
基本解释
[a general who is an equally accomplished man of letters] 有文人风度的将帅。
引证解释
唐 薛能 《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 郄縠 ,未闻诗句解风流。” 宋 苏辙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之一:“千夫奉儒将,百兽伏
麒麟。”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
陈毅 同志是一员‘儒将’,能征善战,又精通文墨。”
基本概念
儒将指既有胆量又有谋略,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儒家大将,常用来比喻文才和武功都很出众的儒门将帅。如:冯奉世、
祭遵、
贾复、
曹操、
鲁肃、
周瑜、
杜预、
李靖、
岳飞、
袁崇焕、
曾国藩、
左宗棠、
吴起、
辛弃疾等。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七 ◎兵部八
儒将
《汉书》曰:冯奉世以良家子选为将,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史书。
又曰: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虽在军旅,不忘俎豆。
又曰: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广雅》曰:剽,削也。谓除甲兵。《东观汉记》曰:复阖门养威,重授《易经》,起大义。)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候就第,加位特进。
《吴书》曰: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书。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弘远,有过人之明。贾复之后,肃为之冠也。
《晋书》曰: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有大事,辄居将帅之列。
两晋南北朝期间曹操也是儒将典型代表
《魏书·裴延俊传》:时世宗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俊上疏谏曰:“臣闻有尧文思,钦明稽古;妫舜体道,慎典作圣。汉光神睿,军中读书;魏武英规,马上玩籍。
《魏书·羊深传》:是时胶序废替,名教陵迟,深乃上疏曰:“……陛下中兴纂历,理运惟新,方隅稍康,实惟文德。但礼贤崇让之科,沿世未备;还淳反朴之化,起言斯缪。夫先黄老而退《六经》,史迁终其成蠹;贵玄虚而贱儒术,应氏所以亢言。臣虽不敏,敢忘前载。且魏武在戎,尚修学校;宣尼确论,造次必儒。臣愚以为宜重修国学……”
《梁书·钟嵘传》载其《诗评》:……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冀。
《宋书·礼志》:昔魏武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以为世之所须者,治之本宜崇。……魏武帝于驰鹜之时,以马上为家,逮于建安之末,风尘未弭。然犹留心远览,大学兴业,所谓颠沛必于是,真通才也。……”孝武帝太元九年,尚书谢石又陈之曰:“……光武投戈而习诵,魏武息马以修学,惧坠斯文,若此之至也。……”
典型人物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是儒将中的典范。诸葛亮才智高,善书法,著有兵书,通晓天文地理,五次北伐不断蚕食曹魏,魏国经济、农业等方面严重倒退,被评价为“天下奇才也”。
周瑜
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待人谦恭有礼。当
孙权还是将军的时候,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周全,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对待。所以孙权曾谓公卿曰“孤非公瑾不帝矣”。
陆逊
忽报:“江东
陆口守将
吕蒙病危,
孙权取回调理,近拜
陆逊为将,代吕蒙守陆口。今逊差人赍书具礼,特来拜见。”
关公召入,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来使伏地告曰:“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见陆逊曰:“关公欣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
岳飞
极善治军,谙熟兵法。
善诗词,岳珂《金佗稡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文有律诗《
题翠岩寺》《
寄浮图慧海》,词《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题记《
五岳祠盟记》《
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东松寺题记》《
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宋·
赵与时《
宾退录》还收有岳飞绝句《
题青泥市寺壁》。《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南宋晚期的《
藏一话腴》、《
鹤林玉露》中都有记载,此词从明代开始被广泛传诵。此外流传下来的岳飞诗词还有《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池州翠微亭》《
过张溪赠张完》《
题雩都华严寺》《
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
题骤马冈》《
题鄱阳龙居寺》等。
善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气韵生动,法度森严,刚中见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含文臣气质。传世书迹有《书
谢朓诗》《前后
出师表》《
吊古战场文》等。
辛弃疾
谢枋得;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