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在1936年冬被围困于梅山时,于荒山野岭间所创作的一组诗歌。全诗分三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首七言绝句所组成。第一首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与敌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第二首回顾了作者从北伐到打游击的战斗生涯,希望在自己死后战友们能前赴后继、勇敢战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第三首诗展现了陈毅诗人早年投身革命的坚定初衷,清晰地揭示了他的心路历程:为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全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作品原文
梅岭①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其一
断头②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③招旧部,旌旗④十万斩阎罗⑤。
其二
南国⑥烽烟正十年⑦,此头须向国门⑧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⑨。
其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⑩应有涯⑪。
取义成仁⑫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梅岭:即大庾岭。
②断头:斩头。这里指战死、牺牲。
③泉台: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④旌旗:旗帜的统称;这里代指革命队伍。
⑤阎罗:梵语译音。佛教中称鬼王为阎罗;这里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蒋介石。
⑥南国:祖国的南部。
⑦正十年:从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至一九三六年冬作者梅山被围,其间恰好十年。
⑧国门:城门;这里指大庾岭上的梅关。
⑨纸钱:旧俗以烧纸钱表示对死者的祭奠;这里借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战,以胜利的消息告慰牺牲的战友。
⑩血雨腥风:喻指反动派的血腥统治。
⑪涯:边,尽头。
⑫取义成仁:这里指为革命事业而牺牲。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入侵元兵,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就义前写《自赞》∶“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作者借此寓以新意,表明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白话译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地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其一
如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是多么不容易。
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其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
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其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必定有结束的时候。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国民党四十六师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
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
瞿秋白和
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
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旧部陈海叛变,引诱陈毅等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二十多天。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在斋坑的一处山坳里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窝棚用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即可到达。敌人虽近在咫尺,但终未发现,于是恼羞成怒地放火烧山。陈毅自知难免一死,便写下《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以示绝笔。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以设问开篇,一则交代个人的险恶处境,面临生死考验;再则振起下文,表示自己的态度。开创革命事业原本就是极端艰难困苦的,百战沙场,与敌人殊死搏斗,流血牺牲自然难以避免。言外之意就是个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挂怀,或生或死,都要义无反顾,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庄严宣告:“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自己即使魂飞九泉之下,也要把已经牺牲的部下重新集结起来,高擎革命红旗,与那里的反动派继续战斗,突出表现了作者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战斗精神。
组诗的第二首,作者首先从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历程方面落笔。“南国烽烟正十年”,涵盖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五次反“围剿”乃至赣南游击战争在内的整整十年的战斗历程。无数可歌可泣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壮烈的诗句中,洋溢着作者的这种革命自豪感。作者坚信斗争遭受挫折是暂时的,革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首是组诗的结尾部分。前两句追叙往昔,表述自己自从“投身革命”,即以革命为家,决心为中国的新生、人民的解放而忘我战斗,深信敌人的血腥镇压势必徒劳,黑暗统治终有覆灭之日。“取义成仁”一句,转入眼下严峻的现实,与前面的“断头”、“此头”两句照应,似重而非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大都被害前夕,写下《绝笔自赞》:“孔日成仁,孟云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认为自己为正义而死,符合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所以死而无憾。作者在诗句中化用这一典故,以故为新,自明心迹。陈毅根据“梅山被围”的险恶局势,预料牺牲在即,遂毅然表示:纵使落入敌手,面对屠刀,也要坚贞不屈,誓为革命理想捐躯。诗至最后,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煞尾。诗人通过借喻这种艺术手法,展现光明美好的革命前景。作者认定共产党人的鲜血断不会白流,革命者的献身精神必将在全国播下革命的种子,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开创出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梅岭三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三首诗均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内容上按时间安排,互相呼应。首章追述往昔,豪情无限;次章面对今日,勉励战友;末章展望未来信心满怀。这种安排让读者体察了诗人过去,现在,未来感情的全貌,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读全诗,可知陈毅同志意在人生关键时刻,抒写个人的政治怀抱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全诗贯穿着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无惧,生死不渝的彻底革命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名家点评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秦建华在《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鉴赏辞典》中评价此词:《梅岭三章》抒发了一位身经百战的革命将领于“虑不得脱”之际的豪情壮怀,诗中充满撼天动地之情,回荡着风雷浩然之气。“惊风雨,泣鬼神”未足喻其悲;“挟泰山,超北海”未足喻其力。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
陈毅军事文选》、《
陈毅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