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
异质性心肌疾病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
心肌疾病
,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脏机械和电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心室不适当的肥厚或扩张。严重心肌病会引起心血管性死亡或进展性
心力衰竭
。心肌病通常分为
原发性心肌病
和
继发性心肌病
,其中原发性心肌病包括
扩张型心肌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限制型心肌病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和未定型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指心肌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病因
心肌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原发性心肌病
的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心肌病主要与感染、代谢疾病、
内分泌疾病
、
缺血
、过敏等因素有关。
1.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2.继发性心肌病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感染性
原因:多见于严重的细菌、
病毒
、
立克次体
、
原虫
等感染,细菌或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者其毒素影响心肌,引起心肌病,即所谓的
心肌炎
后心肌病。
(2)代谢性原因:最多见的是
糖尿病
引起的心肌病。其次为家族性
糖原累积症
、
脚气性心脏病
、
酒精性心肌病
、心脏
淀粉样变
等引起心肌改变。
(3)内分泌性原因:常见的有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
机能减退
、
肢端肥大症
等导致心肌病变。
(4)
结缔组织
疾病:多见于
红斑性狼疮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硬皮病
等引起心肌损害。
(5)缺血性原因:主要是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痉挛
引起
心肌缺血
性改变,导致心肌病变。
(6)
过敏性
原因:
多指
磺胺药
、
青霉素
以及其他
药物过敏
引起的心肌改变。
(7)中毒性原因:
烧伤
、
白喉
、
伤寒
等
细菌毒素
直接损害
心肌引起心肌病。
分类
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
1.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指的是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一种心肌损害,引起心脏扩大,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的一种
心脏病
。一般所说的心肌病是指原发性心肌病而言。
按病因和病理予以分类,被分为三型:
(1)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张为特征。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也有称之为充血型心肌病。最常见,占心肌病的70%~80%。
(2)肥厚型心肌病以
心室肥厚
为特征。由于不少患者有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而造成
心室流出道
梗阻,故以往称之为梗阻型心肌病,实际上还有部分患者虽有
心肌肥厚
但并不造成梗阻。此型占10%~20%。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
瘢痕形成
为特征,心室腔可能闭塞。过去以心肌瘢痕形成而无肥厚者为限制型心肌病;心室腔因纤维增生及附壁血栓而闭塞者为闭塞型心肌病,现在将这两种情况合并成限制型心肌病。
对于不能分入上述各型,具有轻度异常,进展或者不进展为显著心肌病的患者,列入“未定型心肌病”或者“隐匿性心肌病”。
2.继发性心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又称“
特异性心肌病
”,指由已知原因或者是发生在其他疾病之后的心肌改变。
临床表现
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肌病,临床表现略有差异。
1.扩张型心肌病
以中年人居多。起病多缓慢,有时可达10年以上。症状以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为主,其中以气短和水肿最为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短,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短,或有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患者常感乏力。
体检见
心率增快
,
心尖搏动
向左下移位,可有抬举性搏动,
心浊音界
向左扩大,常可听得第三音或第四音,心率快时呈
奔马律
。由于
心腔
扩大,可有
相对性
二尖瓣
或
三尖瓣关闭不全
所致的
收缩期
吹风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减轻。晚期病例血压降低,脉压小,出现
心力衰竭
时
舒张压
可轻度升高。
交替脉
的出现提示
左心衰竭
。脉搏常较弱。
心力衰竭时两肺可有
啰音
。
右心衰竭
时肝脏肿大,水肿的出现从下肢开始,晚期可有胸、
腹腔积液
,出现各种
心律失常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心室颤动
、窦房阻滞可导致
阿-斯综合征
,成为致死原因之一。此外,尚可有脑、肾、肺等处的栓塞。
2.
肥厚型心肌病
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
心悸
、
劳力性呼吸困难
、
心前区
闷痛、易疲劳、
晕厥
甚至猝死,晚期出现
左心衰
的表现。梗阻性肥厚型心肌患者
胸骨
左缘可出现粗糙的收缩中晚期
喷射性杂音
,可伴震颤,应用
洋地黄
制剂、
硝酸甘油
、静点
异丙肾上腺素
及
Valsalva
动作后杂音增强,反之应用
β受体阻滞剂
、
去甲肾上腺素
、下蹲时杂音减弱。有些患者闻及S3及S4
心音
及
心尖
区相对性
二尖瓣关闭不全
的
收缩期杂音
。
3.
限制型心肌病
乏力、
呼吸困难
和运动耐力下降是
限制性心肌病
的常见
主诉
,严重者还会出现水肿、
端坐呼吸
、肝脏肿大、
少尿
、
腹水
及消化道
淤血
的症状。
体格检查
可见血压偏低、
脉压差
小、
颈静脉怒张
、Kussmaul征阳性(吸气时静脉压升高)。心脏浊音界扩大、心律失常、可闻
第三心音
、
第四心音
。当合并有二、
三尖瓣
关闭不全时,
常会
听到二、三尖瓣
收缩期反流性杂音
。双肺可闻
湿啰音
。肝脏肿大,有时会有腹水。双下肢水肿。
检查
心电图、
X线
、
超声心动图
、
心导管检查
、心内膜心肌活检、CT和
磁共振
、
放射性核素
心室造影等。
诊断
通过了解病史、查体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CT和磁共振、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等可诊断。
治疗
主要是针对
病因治疗
和
对症治疗
。
1.扩张型心肌病
(1)治疗原则
1)保持正常休息,必要时使用
镇静剂
,
心衰
时
低盐饮食
。
2)防治心律失常和
心功能不全
。
3)有栓塞史者作
抗凝治疗
。
4)有多量胸腔积液者,作
胸腔穿刺
抽液。
5)严重患者可考虑人工
心脏辅助装置
或
心脏移植
,可以行
心脏再同步治疗
。
6)对症、支持治疗。
(2)心衰治疗
1)必须十分强调休息及避免劳累,如有
心脏扩大
、心功能减退者更应注意,宜长期休息,以免病情恶化。
2)有心力衰竭者采用
强心药
、
利尿药
和扩血管药。由于心肌损坏较广泛,洋地黄类、利尿药有益;在低
肾小球滤过
时,
氢氯噻嗪
可能失效。此时,需用袢利尿药,如
呋塞米
。扩血管药,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避免
低血压
。心力衰竭稳定时用β受体阻滞剂有利于改善
预后
。
3)有心律失常,尤其有症状者需用
抗心律失常药
或电学方法治疗,对快速室性心律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有猝死危险者应积极治疗。
4)对预防栓塞性
并发症
可用口服抗凝药或抗
血小板聚集
药。
5)对长期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心脏移植,术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
免疫抑制
,纠正排斥,1年后
生存率
可达85%以上。
(3)用药注意事项
1)心肌病变时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应用剂量宜较小,并注意
毒性反应
,或使用非强心甙
正性肌力
药物。
2)应用
利尿剂
期间必须注意电解质平衡。
3)使用抑制心率的药物或电转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应警惕同时存在
病窦综合征
的可能。
4)对合并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者可安装
永久性
人工
心脏起搏器
。
5)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期间,应定期复查
心电图
。
6)使用抗凝药期间,应注意出血表现,定期复查
出凝血时间
、
凝血酶原时间
及
INR
。
(4)
特殊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移植治疗可延长生命,心脏移植后,预后大为改观。
2.肥厚型心肌病
(1)
一般治疗
1)对无症状、
室间隔
肥厚不明显及心电图正常者暂行观察。
2)避免
剧烈运动
,特别是竞技性运动及情绪紧张。
(2)
药物治疗
避免应用洋地黄制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心得安
、
氨酰心安
、
美托洛尔
、
比索洛尔
。
2)
钙离子拮抗剂
:
异搏定
、
硫氮卓酮
。
3)抗心衰治疗(终末期)可用利尿剂及扩血管药。
4)抗心律失常:
乙胺碘呋酮
、双异丙比胺,有抗心律失常及负性
肌力作用
。
(3)室间隔肌切除术
对药物治疗无效,
左室
流出道严重梗阻者适用。
(4)
双腔起搏
预后尚难确定。
(5)经皮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是将
无水乙醇
经导管注入
供应室
间隔
心肌组织
的间隔支血管,造成人为的间隔
心肌梗死
,以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是近年治疗
肥厚性心肌病
的一种新方法。
(6)预防猝死
对于高危患者,除避免剧烈运动和药物治疗外,还应安装植入式
心脏复律
除颤器
。
3.限制型心肌病
(1)
对因治疗
对于那些有明确原因的限制型心肌病,应首先治疗其原发病。如对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的患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是该病的始动因素,造成
心内膜
及心内膜下
心肌细胞
炎症、坏死、
附壁血栓
形成、栓塞等
继发性
改变。因此,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对于控制病情的进展十分重要。
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
)、
细胞毒
药物等,能够有效地减少
嗜酸性细胞
,阻止内膜
心肌纤维化
的进展。一些与遗传有关的
酶缺乏
导致的限制型心肌病,还可进行酶
替代治疗
及
基因治疗
。
(2)对症治疗
1)降低
心室充盈
压
硝酸酯类
药物、利尿剂可以有效地降低
前负荷
,减轻
肺循环
和体循环淤血,降低心室充盈压,减轻症状,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和活动
耐量
,但不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但应当注意,限制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僵硬度增加,血压变化受心室充盈压的变化影响较大,过度的减轻前负荷会造成
心排出量
下降,血压下降,病情恶化,故硝酸酯类药物和利尿剂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延长心室充盈时间,降低
心肌耗氧量
,有利于改善
心室舒张
功能,可以作为
辅助治疗
药物,但在限制型心肌病治疗中的作用并不肯定。
2)以舒张功能受限为主洋地黄类药物无明显疗效,但
房颤
时,可以用来控制
心室率
。对于房颤亦可以使用
胺碘酮
转复,并口服预防。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预防限制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无效,亦可置入
ICD
治疗。
3)抗凝治疗本病易发生附壁血栓和栓塞,可给予抗凝或抗
血小板
治疗。
(3)
外科
治疗
对于严重的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可行心内膜剥脱术,切除
纤维性
心内膜。伴有瓣膜反流者可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对于有附壁血栓者行
血栓切除术
。手术
死亡率
为20%。对于特发性或家族性限制性心肌病伴有
顽固性心力衰竭
者可考虑行心脏移植。有研究显示儿童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心衰症状,仍有较大的猝死风险,所以主张对诊断明确的患儿应早期进行心脏移植,可改善预后。
4.
继发性心肌病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9 14:56
条目作者
小编
资深百科编辑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
Copyright©2024
闽ICP备2024072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