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风
物理,天文名词
太阳风,天文名词,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2012年3月,5年来最强的一次太阳风暴在7日上午喷发,无线通讯受到影响。
简介
太阳风,是指太阳外层大气向外射出的高速稳定粒子流。太阳外层大气。日冕,具有极高的温度,稳定地向外膨胀,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就形成太阳风。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或被称为等离子体,充满了他们整个太阳系。等离子体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可见物质形式,通常是一种叫作湍流的高度动荡、明显混沌状态。这种湍流将能量转移至等离子体粒子上,导致这些粒子加热并载有能量,从而使得湍流和相关加热现象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太阳风是带电粒子的一种近乎强劲的外溢,它们从太阳的日冕释放到行星际空间。这些微粒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它们以每秒200~900千米的速度在地球轨道附近移动。其密度虽低(约8个/cm3),但还能和地球的*磁层相互影响。
这种等离子体不断加热到太阳引力无法抑制它的程度。然后它沿着径向向外延伸的太阳磁场线行进。随着太阳自转(每 27 天一次),它会将其极区上方的磁力线卷成一个巨大的旋转螺旋,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风”。
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千米至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地球大气之外的地球磁层给地球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成分
太阳是一个高温的气体球 (严格说来是一个等离子球体),可分为三层,平常用肉眼所见到的是光球层,光球层上面的是色球层,再外面的是日冕。色球层和日冕的物质都很稀薄,远不如光球那样明亮,平时无法直接看见。在日全食时,人们可观察到暗黑的天空背景上,月掩日轮周围呈现着血色的光区,这个太阳的最外层大气就是日冕。由于日冕具有高温,气体的动能较大,因此可克服太阳的引力向星际空间膨胀,形成不断发射的一种较稳定的粒子流,这就是太阳风。
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质子和电子,还有少数是氢原子核等,这些挣脱了太阳引力的粒子沿着日冕的磁力线,飞向星际空间。在太阳附近,太阳风基本沿径向行进;在远离太阳的区域,太阳光线由于受太阳自转的影响,形成阿基米德螺线,太阳风就伴随此螺线射向太空。
太阳风离子体中发现的多种材料的混合物:痕量重离子和原子核,例如 C、N、O、Ne、Mg、Si、S 和 Fe。也有一些其他原子核和同位素的稀有痕迹,如 P、TiCr、Fe 54 和 56,以及 Ni 58、60 和 62。
组成
太阳系中,太阳风的组成和太阳的日冕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氢,25%的是氦,还有其他少量杂质。但2004年的Genesis 探测器的取样分析还没有结果。它在返回地球时因为没能打开降落伞,而紧急降落,被损坏了。在地球附近,太阳风速为200~889km/s。平均值为450km/s,大约800kg/s的物质被以太阳风的形式从太阳逃逸,这同太阳光线的等价质量相比是很小的。
如果把太阳光线的能量换算成质量,大约每秒钟太阳损失4.5Tg(4.5×10^9kg)的质量。因为太阳风是(zh-hant:电浆;zh-hans:等离子体),所以太阳磁场被它承载。一直到大约160Gm(100,000,000英里)的地方,由于太阳的转动,太阳磁场被太阳风拉扯成螺线形状。超过此距离,太阳对太阳风的影响减弱。
通常太阳风的能量爆发来自于太阳耀斑或其他被称为太阳风暴的气候现象。这些太阳活动可以被太空探测器和卫星测到。主要标志是强烈的辐射。被地球磁场俘获的太阳风粒子储存在Van Allen辐射带中,当这些粒子在磁极附近与地球大气层作用引起极光现象。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磁场的其他行星也有极光现象。在星际介质(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中,太阳风就像是吹出了一个大泡泡。
在太阳风不能继续推动星际介质的地方称之为日球层顶(heliopause)。这也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外边界。这个边界距离太阳到底多远还没有精确的结果,可能根据太阳风的强弱和当地星际介质的密度而变化。一般认为它远远超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主要形成
原因
为了能够清楚的表述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先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情况。
一般情况下,他们把太阳大气分为六层,由内往外依次命名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和日冕。日核的半径占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左右,它集中了太阳质量的大部分,并且是太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能量的发生地。光球是他们平常所见的明亮的太阳圆面,太阳的可见光全部是由光球面发出的。
而日冕位于太阳地最外层,属于太阳地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地。用X射线或远紫外线拍下地日冕照片上可以观察到在日冕中存在着大片地长条形地或是不规则行地暗黑区域,通过人造卫星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拍摄地照片,他们可以发日冕上长期存在着这些长条形地大尺度地黑暗区域,这里地X射线强度比其他区域要低得多,从表观上看就像日冕上地一些洞,他们形象地称之为冕洞。冕洞是太阳磁场开放区域,这里地磁力线向宇宙空间扩散,大量地等离子体顺着磁力线跑出去,形成高速运动地粒子流。粒子流在冕洞底部速度为每秒16km左右,当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速度可达每秒300~400km以上。这种高速运动地等离子体流也就是他们所说地太阳风。
太阳风从冕洞喷发而出后,夹带着被裹挟在其中的太阳磁场向四周迅速吹散。太阳风至少可以吹遍整个太阳系。当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的偶极磁场发生作用,并把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吹得向后弯曲。但是地磁场磁压阻滞了等离子体流的运动,使得太阳风不能侵入地球大气而绕过地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一个空腔,地磁场就被包含在这个空腔里。此时的地磁场外形就像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蛋状物。但是,当太阳出现突发性的剧烈活动时,情况会有所变化。此时太阳风中的高能离子会增多,这些高能离子能够沿着磁力线侵入地球的极区;并在地球两极的上层大气中放电,产生绚丽壮观的极光
太阳风构成人类活动的外层空间环境。太阳大气的扰动通过太阳风传到地球,通过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引起一系列影响人类活动的事件。例如通讯卫星失灵、高纬区电网失效,及短波通讯、长波导航质量下降等。太阳风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由于21世纪人类将进一步利用地球的外层空间环境,空间环境预报(或叫空间天气预报)将会十分重要。搞清楚太阳风的起源及其加热和加速机制,对于建立有效的空间天气预报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宇宙中,许多恒星,以至许多星系都会向外发出它们自己的风,导致其物质的损失并影响其周围的星际空间或星系际空间。太阳风是能直接观测到的恒星风。对太阳风起源和加速机制的研究必然对这一普遍的风的现象宇宙等离子体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种类
人们经常能够在科幻小说或者科技文章中看到太阳风这个词汇。不过,太阳风仅仅是一种形象地说法,此风非彼风,它和他们地球上空气流动形成地风性质完全不同。简单地说,太阳风指地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地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地物质粒子流。太阳风地得名还和彗星有关。当人们通过先进地观测手段发现彗星离太阳越近,彗发就越明显,彗尾就越长,而且彗尾地方向总是背对着太阳地时候,就开始猜测,也许太阳会放射出一种类似于风地东西,对彗星产生影响。
此后的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上的粒子探测器,探测到了太阳上有微粒流从日冕的冕洞中发出,因此美国科学家帕克将其形象的命名为太阳风。太阳风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持续太阳风或称宁静太阳风,即射流速度比较小,而微粒含量也不大的太阳风。这种太阳风起源于平静的日冕区,开始时日冕物质以较低的速度作膨胀,渐渐离开太阳表面。随着离太阳距离的增加,膨胀的速度变大,密度不断减小,等到达地球的时候,射流速度一般在每秒钟450千米左右,每立方厘米含质子数通常不超过10个。这种太阳风通常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很大。
另一种则是扰动太阳风,即在太阳活跃时期喷射出的粒子流。这种太阳风与太阳抛射物质事件或爆发现象有关,还有时伴有高能荷电粒子的大量增加,其射流速度一般可以达到每秒钟1000~2000千米,粒子密度也比较大,每立方厘米可含质子几十个。扰动太阳风由于其高速高粒子含量的特点,可以对地球产生产生比较明显的干扰。这是因为太阳风所含的微粒主要为氢粒子和氦粒子,当到达地球的电离层时,就会对地球磁场产生扰动,因而对地球的通信等方便造成影响。比方说,太阳风会造成人造地球卫星短路,因而对全球的卫星通信造成障碍,甚至使通讯中断。而对于飞机的飞行以及人造卫星而言,这样的通讯故障有时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飞机失去了地面导航,犹如瞎了眼睛一般;而卫星失去了地面通信,则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于脱离地球轨道。
相关发现
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些的危害。
太阳会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时产生太阳风暴,它是由美国“水手2号”探测器于1962 年发现的,它是太阳因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科学家把这一现象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由于太阳风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 万到300 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
19世纪
1859年,一位名叫卡林顿的英国天文学家在观察太阳黑子时,发太阳表面上出现了一道小小的闪光,它持续了约5分钟。卡林顿认为自己碰巧看到一颗大陨石落在太阳上。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更精致的研究太阳的仪器。人们发现这种太阳光是普通的事情,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例如,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
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有时候,闪光正好发生在太阳表面的中心,这样,它爆发的方向正冲着地球。在这样的爆发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会很强烈,有时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磁暴”。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他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
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被电离,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太阳风暴是太阳因能量增加向空间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由于太阳风暴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万到300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太阳风暴爆发时,将影响通讯、威胁卫星、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太阳的活动对地球至关重要,因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往往会发高烧。太阳风暴随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每11年发生一次。
据悉,70年代的一次太阳风暴导致大气活动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1989年,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供电系统受到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由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太阳风暴对商业卫星也是重大的考验。
各国科学家正在积极研究太阳风暴,但是对太阳剧烈活动、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预防,还需进行不懈的研究。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作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人们最初根据彗星的尾巴 (彗尾) 总是背离太阳这一现象,猜想也许存在太阳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观测,证明确实存在太阳风。 20世纪70年代的空间观测发现,在X光日冕照片上有条状或块状的局部暗黑区域,称为冕洞。冕洞是日冕上的某些辐射和亮度比周围弱很多的区域,它反映了日冕物质分布并不均匀。
地球轨道附近的太阳风速度一般约为450千米/秒,而来自冕洞的太阳风速度则要快得多,约为1000千米 /秒。太阳风可以吹得很远,一直吹到太阳系最远的大行星冥王星之外,进入辽阔的星际空间
相关影响
太阳风虽然猛烈,绝大部分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场。
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尽管它们仅是一小撮;但还是会给地球带来一系列破坏。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他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
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们观测到太阳突然喷发出一股巨大的火焰(它就是太阳风的风源)。几天后,7月21日,也就是这股猛烈的太阳风吹袭到地球近空时,竟使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减慢了0.85毫秒,而这一天全球也发生多起地震;与此同时,地磁场也发生被称为磁暴的激烈扰动,环球通信突然中断,使一些靠指南针和无线电导航的飞机、船只一下子变成了瞎子和聋子······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只是乘虚而入的漏网分子所为。由此可见,在无所阻拦的星际空间,太阳风的威力有多大了。
在太阳风和外面的星际物质交汇的地方,会产生冲击波。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据说在2003年的时候碰上了这种冲击波。那个冲击波距离太阳大约128亿千米~180亿千米。
太阳风对人类的影响:
1.当太阳风掠过地球时,会使电磁场发生变化,引起地磁暴电离层暴,并影响通讯,特别是短波通讯。
2.对地面的电力网、管道和其它大型结构发送强大元电荷,影响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
3.对运行的卫星也会产生影响。
4.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车祸增多。
5.会使气温增高。
6.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启示源头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天文学家查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太阳风之一缺失的起始点。太阳风是太阳经常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的一连串带电粒子流。这些粒子从太阳到达地球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0天,并且当太阳风变成风暴时,它们与地球磁场结合,就会产生在极地的天空中舞动的美丽极光。
从太阳的赤道区域发射出来的太阳风,起源于太阳大气内部的亮区边缘,当两个亮区的磁场结合时,就会产生这种太阳风。上周,相关科学家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举行的皇家天文学会国家天文学会议上宣布了这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的领导人,伦敦大学学院的路易斯·哈拉说:“最终能查明这种太阳风的起源非常了不起,科学家已经对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最终结果。”太阳随同太阳风一起发射出来的放射物是纯粹的能量,太阳风迅速将物质转移走。
太阳的磁场为太阳风的粒子提供了加速度,并且这种磁场的结构会影响太阳风冲进太空时的速度。天文学家根据它们的速度辨认出两种太阳风。据悉,速度较快的太阳风起源于太阳极点附近的冕洞,它的运行速度每小时大约可达180万英里(每小时290万公里)。速度较慢的太阳风来自太阳赤道区域,时速大约可达43.2万英里到110万英里(每小时72万公里到180万公里)。
速度较快的太阳风的运行速度之所以会如此之快,是因为从极点发出的磁场经常向四面八方展开,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在太阳的表面聚拢。哈拉表示,因此,“所有气体都能迅速飞出,没有任何事物能挡住它们的脚步。”另一方面,在赤道上既有闭合的磁场,也有展开的磁场,闭合的磁场促使太阳等离子体重新返回到太阳表面。只有磁场展开时,太阳风才能从这个区域飞入太空。
哈里告诉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说,因此从赤道区域发出的太阳风的速度会更慢,而且非常非常稳定非常非常稳定。哈里和她的同事们利用日出太空天文台,首次发现炙热气体以很高的速度从太阳亮区(当从两个地方发出的磁场汇合在一起时,在赤道附近形成的活跃区域)边缘喷发而出。日出天文台目睹了这种汇合情景,它观测了从一个巨大的活跃区域和一个婴儿区域发出的磁力线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展开的过程。
哈里说:“我们现在知道与更小区域结合能展开磁力线。”他表示,即使这些区域相距50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40个地球直径相加的结果),它们也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如果两个区域要连接在一起,这些区域的磁力线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强度也要适中。哈拉表示,较大区域“必须找到能产生互动的伙伴。”了解太阳风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测它将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有助于保护围绕在太阳周围的人造卫星。
科学研究
一间窗户被风刮开的房子,虽然总体上能抵御猛烈风暴的袭击,但破窗而入的狂风会将屋里刮得一团糟。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在太阳风面前就像是一间容易漏风的房子,其漏洞会持续透风长达数小时,为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扰乱通信和电力系统等提供可乘之机。
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公布了这一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说,新结果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太阳风暴等恶劣太空天气可能给地球造成的影响。
太阳上不时会刮出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太阳风。如果太阳活动变得剧烈,太阳风也会跟着狂暴起来。地球自身有一个绵延至太空中数万公里的磁场,能够构成抵御太阳风的保护性屏障。不过,这道屏障并非没有破绽。早在1961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邓恩盖博士就曾预测,当太阳风所包含的磁场朝向在局部上与地球磁场朝向相反时,两个磁场的磁重联过程会导致地球磁场保护屏障产生缝隙,使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得以乘虚而入。其他科学家后来证实了缝隙的存在,但地球磁场的这种缝隙是时开时合,还是会长时间保持洞开,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弗雷介绍说,他和同事借助美国宇航局的IMAGE探测器和欧美合作的星团计划所属卫星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地球磁场缝隙会长达数小时处于敞开状态。据他们测算,在距地球表面约6万公里的地球磁场屏障边界上,缝隙面积可能达到了地球面积的两倍,由此进入的太阳风最终在北极上方电离层中产生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小的质子极光。
太阳风的发现是20世纪空间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经过近40年的研究,对太阳风的物理性质有了基本了解,但是人们仍然不清楚太阳风是怎样起源和怎样加速的。太阳风是怎样得到等离子体的供应及能量的供应的问题,是空间物理学领域中经长期研究仍悬而未决的一大基本课题。
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和纳米离子探针分析,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估算出太阳风质子注入为嫦娥五号月壤贡献的水含量至少为170ppm。
2023年,中英研究人员认为,太阳风中的氢离子,与月表物质中的氧结合,形成羟基或水分子,并维持月球表面的水循环。
最新应用
2010年10月4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人类寻找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太阳能和风能长久以来就是两个主要竞争者。对于这两个竞争者,美国华盛顿州大学的科学家并没有简单地选择其中一个,而是双管齐下,即将太阳能和风能结合在一起。借助于一个宽8400公里的巨型太阳帆收集太阳风的能量,这支研究小组希望他们的设想能够产生10亿的3次方瓦特电量,远远超过人类所需的数量。如果所产生的电量能够传回地球,便可以满足全人类的用电需求。
华盛顿州大学科学家、研究论文合著者迪克·斯楚尔泽-马库奇表示:“可产生的电量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这种发电方式基本上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但一些实际操作问题仍有待解决。”研究论文刊登在《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上。
太阳风与地球上的风截然不同,卫星无法像风车一样发电。卫星并不是利用涡轮上的叶片旋转发电,而是利用一根带电铜线捕获快速远离太阳的电子,这些电子的移动速度可达到每秒数百公里。根据研究小组的计算,安装在一个2米宽接收器上的300米长铜线,以及一个10米宽太阳帆所产生的电量,足以满足1000个家庭的用电需求。一颗携带1000米铜线的卫星,以及大约位于同一轨道的8400公里宽太阳帆,便可产生10亿的3次方瓦特电量,大约相当于地球当前用电量的1000亿倍。
当然,所有这些电量都必须传回地球,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卫星产生的一些电量将被输送到铜线,以产生电子收集磁场。余下电量用于为一道红外激光供能,以帮助实任何环境条件下满足整个地球用电需求这一目标。这种发电方式的一大缺陷就是地球与卫星距离太远,达到数百万公里,即使最强大的激光束也会发散,进而丧失大部分能量。斯楚尔泽-马库奇表示,虽然用于研制这种卫星的绝大多数技术都已存在,但研发聚焦程度更高的激光却是一大挑战。
爱荷华州大学科学家格雷格·豪斯指出:“太阳风中存在巨大能量,这一点毋庸置疑,利用太阳风的能量产生惊人电量需要借助一颗体积庞大的卫星,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限制将是一个大问题。”研究论文的另一位合著者布鲁克斯·哈尔鲁普说,这种发电方式面临巨大的工程学挑战,所有这些问题必须在卫星部署前得到解决。
最强爆发
2012年,5年来最强的一次太阳风暴在3月7日上午喷发,直接受其影响的就是无线通讯。大量质子经过30多小时的太空遨游,在8日晚8点左右抵达地球大气层外层。专家说,这个黑子群还在扩大。
黑子群面积比地球大得多
春节期间,太阳风暴让苏格兰加拿大挪威等国家都出现了壮丽的极光,但同时,让加拿大的居民们感到苦恼不已,输电线电流、无线电波传播电视信号和电话信号都受到了影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的办公室内,三台电脑监视着太阳。“太阳的表面上有5个黑子群,最大的一个黑子群就是11429。”电脑中的太阳呈浅蛋黄色,表面有5个黑色区域,其中11429最大。别看它就那么一点点,但实际面积大得很,“比地球大得多。长10万公里、宽5万公里。”季海生说,2012年3月1日,11429开始出太阳东面的区域,快速成长膨大,逐渐发威。
从1日到8日,已经喷发了几十次耀斑,光X级耀斑就有3次,M级13次,C级31次。
“黑子群11429在7日产生了11个太阳耀斑,目前频率已经在下降了。”季海生分析,尽管11429依然在变大,但它已经步入老年,即便产生耀斑威力已经不会大于X5.4级。“根据经验,它两天左右应该就衰老了。”尽管太阳黑子群在逐渐衰老,但它7日产生的X5.4级太阳耀斑威力却在逐渐显现。
季海生介绍,X5.4级耀斑经过30多个小时的遨游,8日晚8点左右抵达地球。
干扰电网
据了解,2012年和2013年是太阳活动极大期,太阳黑子从开始将更加频繁地出现,数量也会逐渐增多。太阳磁场活动将会带来更频繁的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大量的无线电干扰。在中纬度地区偶尔也能看到。
专家介绍,伴随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电讯设备,太阳风暴对人们的干扰也逐渐显现。GPS、电话通讯由于太阳风暴来袭,难免短路,而一些国际航班,要途经北极南极的都会绕道或者延误。“对于途经北极的航班来说,太阳风暴来袭的时候是个噩梦,飞机会受到更大的太阳辐射,而且飞机上的电子设备会突然失灵,让飞机陷入困境。”
爆发记录
2010年8月
各国天文台观测到太阳表面发生剧烈的太阳风暴,科学家预测,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将在2010年8月3日抵达地球,在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现象。据报道,上周末各国天文工作者目睹了一场剧烈的太阳耀斑爆发,耀斑下的太阳黑子足有地球大小,这次爆发随后引发了太阳表面更大范围内的太阳风暴,向上亿公里外的地球喷发出大量带电粒子,形成一股强烈的太阳风。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太阳风暴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将在2010年8月3日击中地球,冲击地球磁场,同时在地球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那将是非常壮观绚丽的景象。然而,专家警告,如果太阳风暴过分剧烈,将会破坏地球卫星,导致全球大范围的电力和通信系统中断
2013年6月,科学家曾预测太阳风暴将于2013年袭击地球,届时太阳将从沉眠中醒来,太阳表面史无前例的剧烈耀斑爆发将给地球带来无法预计的磁暴灾难
可能造成的影响
太阳物理专家、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首席研究员林隽则介绍说,并不是每一个太阳活动都会对地球造成影响,爆发方向是否正对地球、太阳风暴到达地球后所剩能量等都是参考因素。他介绍说,太阳风暴会对大气层外的卫星等宇航设备造成破坏,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太阳风暴造成大气加热,使电离层膨胀,从而造成短波通讯中断,以及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地磁层扰动,造成的输变电系统寿命减少或者烧毁。
林隽研究员指出,在他国还没有因为太阳风暴造成电力中断的事例发生过。之前造成电力中断的情况只发生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但是随着他国能源分布特点的改变,特别是西电东输西伯利亚石油管道的铺设,太阳风暴爆发后可能会对输变电系统造成影响或者锈蚀输油管道
林隽研究员表示,普通公众对于太阳风暴不必担心,因为太阳风暴不会对公众造成直接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即使有太阳风暴发生,远距离的输变电系统也可以通过降低电压等方式来避免影响。
2011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1年2月,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太空风暴,它将导致地球卫星通讯中断、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天文学家警告指出,在面对较大的太空风暴,人类则变得非常渺小和脆弱,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已得到证实。人类应当做好迎接一场全球性灾难。太阳风暴朝向地球释放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将损坏人造卫星、影响航班和手机网络系统,专家称,如果该太空风暴非常强大,甚至能够严重影响股市和全球经济,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由于太阳现已进入最活跃的11-12年的活动周期,来自太阳的干扰和影响将变得更加强烈。太阳带电粒子流将以每秒580英里的速度朝向地球飞驰,这将形成壮观的地面极光现象,并破坏无线电通讯系统。
美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埃丁顿(John Beddington)教授说:“太空气候将变得逐渐恶劣,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太空气候之下,但我们并不期望这一平静时期仍能持续。”
太阳高能粒子流侵袭地球10-20分钟之后将带来人造卫星大范围破坏,地球遭受超强等离子流15~30小时侵袭之后将严重干扰影响地球磁场。太阳等离子流可在地球上形成北极光现象,并在电力线上诱导形成电流。
2011年3月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3月7日12时至8日12时,太阳表面连续发生了9次中等级别的耀斑,并伴随有太阳风暴事件。专家表示,此次耀斑的高密度爆发对地球的影响轻微。 
监测显示,3月6日,太阳表面同时出现多个复杂的黑子活动区,能量迅速积聚。从3月7日12时至8日12时,黑子活动区相继爆发9次M级耀斑。其中3月8日凌晨4时左右,位于太阳表面西半球的黑子活动区(11164)爆发的M3.7级耀斑还伴随有太阳风暴事件。预计太阳风暴将于10日至11日影响地球,并引发磁暴和电离层的扰动。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研究员薛炳森介绍,多个黑子活动区同时在太阳表面出现,且活动区磁场分布复杂,是造成本次连续耀斑爆发的主要原因。经过集中爆发后,整个黑子活动区能量已迅速减弱。他表示,虽然此次高密度耀斑爆发事件在本期太阳活动周尚属首次,但从整体上来看只是相对普通的太阳爆发过程,是太阳活动周期性的正常表现,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轻微,公众不必恐慌。
专家提醒,地磁暴电离层扰动期间,短波通信和导航定位等部门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尽量避免进行对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依赖性较高的活动,短波通信使用较高频率。
记者了解到,太阳风暴是指太阳日冕磁场和等离子体的爆发现象,是日冕扰动引起的大范围物质和磁场从日冕突然向外抛射的过程,也称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通常在1至5天内就会从太阳抵达地球。
灾难事件
1989年3月13-14日,太阳风暴袭击加拿大魁北克电站,电压器被烧毁,造成该地区电网停电;很多近地卫星同步轨道卫星发生异常、轨道改变,甚至报废,全球无线电通信受到干扰或中断,轮船、飞机的导航系统失灵,日本一颗通讯卫星异常,美国一颗卫星轨道下降,美国海军的4颗导航卫星提前一年停止服务,预警跟踪目标丢失6000多个;宇航员、高空飞机乘客受到超警界的剂量。
1991年4月29日,强磁暴发生后使美国缅因州核电厂发生灾难性破坏。
1994年1月20-21日,两个加拿大通讯卫星发生故障。
1997年1月6-11日,日冕物质抛射使AT&T公司通讯卫星报废。
1998年5月19日,美国银河四号通讯卫星失效,同时德国一颗科学卫星报废。
2000年7月14日,欧美的GOES、ACE、SOHO、WIND等重要科学研究卫星受到严重损害,日本的ASCA卫星失控,AKEBONO卫星的计算机遭到破坏。
2003年10月28日,欧美的GOES、ACE、SOHO、WIND等重要科学研究卫星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日本“回声”卫星失控。
2006年12月13日,太阳风暴对他国短波无线电通信造成严重影响:广州、海南、重庆通信中断达3小时之后恢复正常;卫星也受此影响,故障频繁,比如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亚太2号通信卫星等等。
2010年8月4日,晚(格林尼治时间),受太阳风暴影响,英国出现壮观的极光现象;位于同一磁纬度丹麦和美国北部密歇根州也出现了壮观的极光现象;8月1日,太阳表面出现太阳风暴,数吨等离子体抛入行星际空间,当这些等离子体抵达地球大气,便产生绚丽的极光。
2012年3月风暴
2012年3月9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预测,爆发的太阳风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虽然强度较大,但由于其喷发物质未直接朝向地球,后期影响不大。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北京时间3月7日8时24分,编号为11429的太阳黑子群爆发了一个X5.4级的强耀斑,并喷发出速度达到2200公里/秒的日冕物质,日地空间中高能质子通量快速上升,仍旧强度很高。本次太阳爆发事件仅喷发物质的边缘在1至2日内可能扫过地球,有地磁扰动但没有促发大地磁暴。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13:5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