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轨道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路径
地球轨道(Earths orbit)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路径,大体呈偏心率很小的椭圆,其半长轴(a)1.496×108千米;半短轴(b)1.4958×108千米;半焦距(c)25×105千米;周长(l)9.4×108千米。地球椭圆轨道的偏心率(e)和扁率(f)分别为(1/60或0.016和1/298.25),太阳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变化在1.471×108~1.521×108千米之间,平均距离为1.496×108千米。地球轨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黄道面
轨道演变
地球受太阳的引潮力的作用,地球公转所具有的动能将会逐渐转化为潮汐能。从一个长远的期限来看,地球会逐渐远离太阳,不过这个速度会非常小。还有一个更小的因素,那就是宇宙的膨胀,但是在这个阶段,宇宙膨胀起的作用更加小,和上面那个已经很小的数字相比还是忽略不计。这两个因素的作用都是长期作用,可能从这个短时间的范围来看,这两个因素所起的作用还没有一个微小的流星体(就是一颗流星啦)撞击地球所起的作用大。 不过,最多几十亿年地球轨道在这之中变化不会太大,但是会有的,而且会影响气候变化。
形成原因
因为椭圆的轨道是地球对附近的天体引力的折中。仅有一个行星和一个恒星的系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早期的太阳系在形成过程中,原始的行星受到了小行星的撞击和其他一系列扰动,才导致椭圆轨道的形成。这叫行星徙动理论。
首先:正圆轨道也是椭圆轨道的一种,只不过是特殊的椭圆轨道。
如果要地球完全按照正圆轨道运转条件是十分苛刻的,首先就必须让太阳的其他行星消失,接着离太阳比较近的恒星也必须消失,否则他们就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导致地球运转轨道的改变。
地球绕太阳公转,在给定的能量的条件下,可能的轨道有无数条,圆轨道只是其中的一条而已。如果想要地球按正圆轨道运行,地球的能量,动量要满足一定条件。就是任一时刻,地球的动能Ek和势能Ep的关系满足 Ek = -Ep/2。或者说当 Ek = -Ep/2时,地球运动方向垂直于日地连线。这个条件非常苛刻,即便是地球在正圆轨道上运行,一点微小的扰动都可以改变这种状态,使得地球在新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渐行渐远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8曾刊登《对不上的碎片》一文,作者为米格尔·安赫尔·萨巴代尔。文章称,科学界有人对寻找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幽灵实体的行为提出批评,但如果不假设这些幽灵实体的存在,广义相对论就解释不通。或许应该修改甚至使用新的引力理论来替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在加大,原因不明
文章称,当天文学家确定天文单位(AU)的值时,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天文单位是长度单位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误差范围在1米到10米之间,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确切的12位数来确定它的数值(1AU=149,597,870,700米)。然而JPL研究员厄兰·迈尔斯·斯坦迪什在2004年指出,AU似乎随着时间在增长。同一年,圣彼得堡应用天文学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查看了20万多份观察资料,发现看似稳定不变的AU每100年增加15米。2005年俄罗斯科学院科研人员叶连娜·皮季耶娃公布了一份更为详细的分析,内容包括从1913年到2003年的31.7万份记录,结果显示AU距离每一个世纪拉伸7米左右。
测量方法
最早古希腊的阿利斯塔克斯通过测量月食时掠过月面的地影月球的相对大小,利用几何学方法,算出以地球直径为单位的地球至月球的距离。后来古希腊的依巴谷利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地球到月球距离是地球直径的30倍,而古埃及埃拉托塞尼根据不同纬度间夏至时正午影子的夹角变化和不同纬度的距离,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样,综合起来,依巴谷就得出了地月距离。再利用三角函数,就得出了日地距离
未来发展
科学家设想用超级太阳帆改变地球轨道
在大约50亿年左右,太阳将开始慢慢转变成一颗膨胀的红巨星。它的外层气体将会不断膨胀,70亿年后,它的体积和亮度达到最大值,届时,太阳将会吞没整个地球。我们地球人如何避免被太阳烤焦的命运?
但是在这之前的11亿年内,太阳的亮度将增加11%,陆地温度平均上升到大约50摄氏度(120华氏度)。海洋受热升温,海洋水会像放在阳光充足的厨房灶台上的一锅水,在没有沸腾的情况下慢慢被蒸发掉。植物和动物将很难适应这种温室环境,不过一些被称作古生菌的单细胞有机体将会幸存下来。
但是稍后不久,一旦水蒸汽进入大气层,太阳发出的紫外线将导致分子分裂,构成生命细胞所需的氢将会慢慢泄漏到太空中。如果我们的后代或者我们之后的其他智能生命形式想幸存下来,他们必须移居到其他地方。但是他们要移民到哪里呢?而且怎样才能移居到那里呢?
一种可能的方法将是利用火箭移居到其他行星上。然而要运走67亿人,大约相当于要发射10亿架航天飞机。即使我们能在一天内发射1000架航天飞机,也需要2700年才能将所有地球上的人送走。人们到达新驻地后,生活方面又会遇到麻烦。移居到其他行星需要将这些行星地球化,才能为地球移民提供生活所需的食品、水和氧气。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地球一起移民呢?
卫星跟踪系统上录入了地球轨道上700个卫星的数据,基本物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实际上是可以移动行星的。将一枚火箭发射到太空时,它产生的反冲力会把地球推向相反方向,尽管推动的距离微乎其微,这就像开枪后枪要后挫一样。
科幻作家和训练有素的物理学家斯坦利·施密特在他的小说《罪恶之父》中就采用了这个事实。这部小说描写了外星人在地球南极安装了巨大的火箭引擎,用来推动地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地球非常庞大,一枚火箭几乎对它的运动没有任何影响。向正确方向发射10亿枚10吨的火箭,仅有可能将地球每秒的速度改变20纳米。
一些天文学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移动行星的问题,不过这并不是为了处理人类时段内发生的紧急事件。圣克鲁兹加州大学的格雷格·劳林表示,实际上他们正在设计试验,通过这项试验理解行星系动力学。
劳林和他的同事丹·柯里肯斯基,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佛瑞德·亚当为了了解行星系统如何重新自行排列,他们开始着手解决如何推动地球,以便不让不断升温的太阳把它“蒸熟”的问题。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三人选择地球的最终目的地作为一个轨道,这条轨道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轨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1.5倍,相当于火星轨道。在63亿年内,当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它的亮度将是2.2倍,那时距离太阳那么远的行星获得的阳光大约跟地球获得的阳光一样。他们表示,通过改变遥远太阳系的冰体的轨道,让它们从地球附近经过,将它们的一些轨道能量转移给地球,可以实现推动地球的目的。
位于海王星外的冰体环内的天体被称作柯伊伯带(Kuiper Belt),更远处一个由彗星构成的球状云团叫做奥尔特云(Oort cloud?)。因为它们远离太阳,这些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轨道能量,因此可以利用专门用于偏转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的方法推动它们。这些方法从轻微的引力拖拽,到利用大型推进器猛推,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跳地球日
德国艺术家劳希曼2005年成立“跳地球”站点,发起“跳地球日” (WorldJumpDay),号召西半球民众2006年7月20日格林威治11时39分13秒(台北时间7月20日19时39分13秒)一齐往空中一跳,说只要有六亿人同时这么一跳,将能改变地球在宇宙里的位置,亦即使地球改变轨道,退出太阳一点,从而“停止全球暖化、延长白天时数,创造更适合人居的气候”。
劳希曼当初向科学家和部落格提出“跳地球日”,只当朋友圈里说说,结果消息传开,变成全球话题,好奇、好玩、好事的人纷纷上网,站点挤爆好几次。齐跳日转眼就到,已达598,104,080人登记参加,已近全球上网人数的一半。该站点声称20日达到六亿人没的说。
六亿人同步一跳,把地球离轨道,属于一种“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用意不错,但问题很多,难以当真。从道德层面看,谁能承担地球轨道改变的后果?有人说,地球走上新轨道,日历不是要改写吗?也有人说,谁能保证这么多人真的同一秒起跳?
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么一跳真的有用吗?根据专门讨论怪点子的“疯狂物理学”。假定每人体重一百公斤,六亿人就是将10先11平方,再乘6,他们齐跳产生的动能相当于7.5兆焦耳(TJ),等于一百万吨黄色炸药(相当于一枚现代氢弹)所释能量的2%,造成的地球移位只有一个氢原子半径,亦即地球轨道不变。
天体正悄无声息地向地球轨道飞驰而来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科学家计算,地球再远离太阳2.4公里,就能抵消大气里二氧化碳增加两倍之害,但这需要用数百万枚氢弹来炸地球。到时地球还在吗?
人定胜天的想法自古从没断过,例如人类从来就想控制或改变气候,用温室废气把生活环境搞砸后,此念益切。救地球有治本,有治标,治本是迅速减少或根本停止排放温室废气,看当前人类的表现,大不易。
治标即“地球工程”,例如取法火山爆发,把无数硫化小球(sulphurpellet)射到空中,增加把太阳光挡回去的反射力,但硫化物会破坏臭氧层,暖化问题解决,人类也死光了。
美国国家科学院知道,让5万5000面镜子进入轨道,把太阳光反射掉,能抵消二氧化碳加倍的效应,但每镜子必须有一百平方公里大,不可行。看来,“地球工程”说易行难,还是想法治本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09:17
目录
概述
轨道演变
形成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