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粒子在
物理学是指带有
电荷的
粒子。它可以是
离子,像是有多余或欠缺
电子的
分子,或
原子与
质子的联系。它也可以是电子或质子本身,或是其它的
基本粒子,像是
正电子。它也可能是没有电子的
原子核,像是
α粒子、
氦核。
中子没有电荷,所以除非它们是带正电的原子核的一部分,否则他们不是带电粒子。
等离子是原子核和电子分开的带电粒子的集合体,但也可以是含有大量带电粒子的气体。等离子因为性质和
固体、
液体和
气体都不同,所以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太阳风(英语:solar wind)特指由
太阳上层
大气射出的超高速
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非出自太阳的类似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
恒星风”。
在
太阳日冕层的高温(几百万
开氏度)下,
氢、
氦等
原子已经被
电离成带正电的
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
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
引力束缚,射向太阳的外围,形成太阳风。 太阳风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认为在太阳极小期,从太阳的磁场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阳风,从太阳的磁场
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阳风。太阳的磁场的活动是会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
太阳风一词是在1950年代被
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证实了它的存在。长期观测发现,当太阳存在
冕洞时,
地球附近就能观测到高速的太阳风。因此
天文学家认为高速太阳风的产生与冕洞有密切的关系。太阳表面的磁场及等离子体活动对地球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太阳发生强烈的活动时,大量的带电粒子随着太阳风吹向地球的两极,就会在两极的
电离层引发美丽的
极光。
在太阳系中,太阳风的组成和太阳的日冕组成完全相同。73%的是
氢,25%的是
氦,还有其他一些微踪杂质。可是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测量结果。2004年Genesis的取样分析失败,因为在它返回地球时的紧急降落没有打开降落伞。 在地球附近,太阳风速为200-889 km/s,平均值为450 km/s。大约800 kg/s的物质被以太阳风的形式从太阳逃逸。这同太阳光线的等价质量相比是很小的。如果把太阳光线的能量换算成质量,大约每秒钟太阳损失4.5Tg(kg)的质量。
太阳风中的电子、质子的平均能量是1.5至10
电子伏特,太阳喷射出的粒子数目为1.3×10每秒。因此太阳风的功率为1.95至13×10电子伏特每秒,即3.1239至20.826×1017瓦特。这与太阳的辐射通量3.846×1026瓦特相比,太阳风的能量是太阳的电磁辐射的0.812至5.41×10-9,即十亿分之一量级。
因为太阳风是
等离子体,所以太阳磁场被它承载。由于太阳的转动,太阳磁场被太阳风拉扯成螺线形状。通常太阳风的能量爆发来自于
太阳耀斑或其他被称为“太阳风暴”的气候现象。这些太阳活动可以被
太空探测器和卫星测到,主要标志是强烈的
辐射。被
地球磁场俘获的太阳风粒子储存在
范艾伦辐射带中,当这些粒子在
磁极附近与
地球大气层作用引起
极光现象。 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磁场的其他
行星也有极光现象。
在星际媒质(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中,太阳风就像是吹出了一个“大气泡”。在太阳风不能继续推动星际媒质的地方称之为
日球层顶(heliopause),这也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外边界。 这个边界距离太阳到底多远还没有精确的结果,可能根据太阳风的强弱和当地星际媒质的密度而变化。一般认为它远远超过了
冥王星的轨道。
在1930年代,科学家已经知道太阳的
日冕层有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这是通过在
日全食时观察到的日冕的突出形状推算的。一些相关的
光谱分析工作也证实了这个高温。 在五十年代,英国数学家Sydney Chapman计算分析了在如此高温及如此好的导热条件下气体的性质。他发现日冕一定会延伸到
地球轨道以外的空间中。同样在五十年代,德国科学家Ludwig Biermann对彗尾的逆太阳方向现象(即无论彗星运动方向是朝向太阳还是远离太阳,其尾部总是指向远离太阳的方向)开展了相关研究, 他推测是太阳吹出来的稳定的风压迫彗尾产生了这个现象。
1958年,Parker预言应该有一股强劲的风从太阳不间断的吹出来,使等离子体充斥行星际的空间。 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这个空间是一个真空。 Parker 意识到在Chapman的模型中太阳向外发散热量与Biermann得用来解释彗尾的假设应该是同一种现象。Parker证明即使日冕被强烈的太阳引力束缚,由于它是热的良导体。日冕仍然会在离太阳很远的距离处保持高温。这是因为引力的大小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在日冕外层的太阳大气会逃逸到空间中去。
当时对Parker太阳风假说的反对意见是很强的。 他给
天文物理期刊投递的论文被两个评审员拒绝了。但是当时的编辑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他后来获得了198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保存了这篇论文。
在1960年代,这个太阳风假说被直接的卫星观测证实了。此发现永远的改变了科学家对
行星际空间的看法,并得以解释很多现象,像“
磁暴”(可以使地球上的供电网络瘫痪)、
极光还有其他一些太阳地球现象甚至遥远的恒星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