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原名吴眺,后改吴敬恒。江苏
武进人。他是
国民党内著名的
右派人物,是
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基本上脱离了政治活动的前台。1949年1月赴台湾,1953年10月30日因病死于
台北。
人物生平
读私塾10年后教书,1889年入江阴南菁书院就读,1891年考中举人。1892年起连续三次赴北京会试均落第,其间曾在天津、上海教私塾。1897年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汉文教习,1898年任上海南洋公学国文教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因带领留学生大闹清政府驻日使馆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爱国学社,兼任教员,并在文明书局任职,经常为《苏报》撰文鼓吹反对清王朝统治。1903年《苏报》被封,逃往香港转赴英国。1905年春在伦敦会见孙中山,同年冬加入中国同盟会。与李石曾、张静江等在法国创办《新世纪》周刊,任主编,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君主立宪,倡导反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主持国语注音工作。1913年6月在上海参与创办《公论》杂志。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去伦敦。1915年组织世界编辑社。1916年秋回国到上海任《中华新报》主笔。他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与蔡元培、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1921年成立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任校长,拒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入校,勾结法国当局与北洋军阀政府将蔡和森、李立三等104名学生代表驱逐回国。1924年1月在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后到上海任国语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主持“西山会议”第一次预备会议,参与反共活动。会后略有收敛。1926年5月任国共两党联席会议国民党中央代表之一。后任国民党中央江苏特务委员,负责江苏上海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1927年春反对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随后积极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6月任徐州特别会议主席,调解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各派间矛盾,促成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史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等职,他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右派人物,是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基本上脱离了政治活动的前台。1949年1月去台湾。1953年10月30日因病死于台北。主要著作编入《吴稚晖先生合集》、《吴稚晖先生选集》。
家庭背景
吴稚晖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亲邹氏。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
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操持家务,服侍翁姑。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
谶语:“郭巨埋儿
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吴稚晖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
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间,薄田三亩,
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
茶馆,聊以补贴生计。
吴家人丁也不兴旺,数代单传。有成夫妇头胎生下个儿子,全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吴家还是摆脱不了单传的命。吴稚晖三岁那年,其妹美宜出生,过了两年,又得一妹,但不久即患
惊风而夭折。当时邹氏年仅25岁,因痛失幼女悲伤过度,加上饮食失调,旋即患上痢疾。邹氏患疾后,因无钱医治,拖了数日,便离开人世。
吴母去世前,曾哭泣着对邻居钱老太太说:“我病将不愈,死不足惜,惟小儿年幼,无人照料,一切烦请代为照应。”话刚说完,即入弥留状态。
钱老太见状,心中也极为悲痛,乃一面以手指紧捏其唇皮,一面高呼纪灵快来。正在玩耍的吴稚晖听到呼声,跑到母亲床边。钱老太便令其将扫帚垫地,跪在天井里的一块大石头旁,祈求上天保佑,能使母亲转危为安。吴稚晖虽然年幼,
少不更事,但聪明伶俐,于是很乖巧地按照钱老太的话做了。
可是,跪了一会,就听到钱老太的哭声,吴稚晖立即奔入母亲房中,只见母亲仍有一只眼睛尚未瞑合,而唇皮微微颤动似有所言。他从钱老太的哭声中,隐约感到母亲已是撒手人寰,也跟着放声大哭。
其时吴有成并不在家,而是拿着好不容易借到的一点钱,正前往无锡城中,准备为病妻购药治病。等到他傍晚购药回家,夫妻相见已
幽明异路,情状甚为凄惨。
对于幼时的记忆,吴稚晖年长后说,其他均已相忘,唯有母亲去世的惨景时常
历历在目。
邹氏去世后,吴有成为谋生计,乃在无锡城里开了一家陶器行,小本经营,以资糊口。可这样一来,子女家务,便无人照料。吴稚晖的外祖母住在无锡城郊的江尖,离雪堰桥镇不过二十余里,外祖母心疼外孙与外孙女,见姐弟俩无人照料,乃将其接到家中抚养。这时,吴稚晖年仅六岁。自此之后,吴稚晖便长住在外婆家.直至
中举之后。
出生清贫
家贫苦读崇尚维新
吴稚晖,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1865年3月25日)出生在
常州府阳湖县雪堰桥(今属常州市
武进区)。他的
曾祖父叫吴玉裕,
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
北门人。他出生在农历二月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眺”,故取名吴眺。后来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晖,晚年自称老人,笔名燃、燃料、夷。
1943年建立“私立道南初级中学”,1955年改为公办,2000年学校改名为“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稚晖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
松木板,然后用纸把缝糊起来。吴稚6岁时,年方25岁的母亲就病故,下葬时,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外祖母陈太夫人可怜他,把6岁的他带到无锡抚养成人。由于吴稚晖一口无锡话,至老弥淳,许多人多认同他作无锡人。吴稚晖总是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吴稚晖7岁进了无锡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颖特,学习刻苦。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艰苦,在吴稚晖十五六岁时,更是窘迫,往往断炊,衣衫褴褛。1882年,18岁的吴稚晖应聘担任私塾教师,外祖母将自己的外衣典当后给他买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旧走上讲台的难堪。以后,他白天在私塾教书,晚上便常到无锡
崇安寺春源茶社,与
孙揆均等一边喝茶,一边讨论
八股及
时务,这种讨论对他学业的长进帮助极大。他的文章长于
史论,研究《
皇清经解》颇有
功力,对诗赋喜读而常作,“稚晖”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
南朝诗人谢玄晖而取。1887年,吴稚晖考中秀才。1889年,他进入江阴
南菁书院读书,入学第一天,他去谒见书院山长
黄以周调人”8个大字,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称:一生只认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调和。可以说,就深受这八个字启示的彻底的精神之影响。27岁外祖母去世,吴稚晖对外祖母的感情极深,说“其恩至笃”。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乡试中了
举人。次年,到北京参加会试而未中,仍回到南菁书院。有一天,江阴
知县经过
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与同学纽永建等看到后,认为这是“非圣无法”之举,便拾起石子掷击,知县大怒,把吴稚晖押入
县署,后经
黄以周交涉,知县承认
拘捕举人为非法,便用轿和音乐队送回书院,风波才算平息。但黄以周怕以后招惹麻烦,便请他们离开
书院,后来吴稚晖转读苏州
紫阳书院肄业。在这一段时间里,吴稚晖只想以苦读求功名,他自称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为何物,但慕
咬文嚼字”的“
陋儒”。
不久,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迫签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康有为、
梁启超等
维新派领导了波及全国的
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吴稚晖一则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一则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始觉中国要学习西方工艺造大炮机关枪才能抵抗敌人,所谓“兴学之不容缓”,乃开始冒充为维新派小卒。后来,他到天津北洋学堂教书。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
南海会馆拜访了康有为,大家谈到最重要的问题乃
八股、
小脚、
鸦片三害,吴稚晖认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他说:“八股,我们可以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鸦片,可以相戒不染。”他还写了一个3千字的折子,在1898年阴历那天地候在彰仪门大街,拦下了朝贺回宅的
瞿鸿禨,请他专呈
光绪皇帝,但瞿鸿禨说:“你的折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然后轿即如飞而去。过了一天,吴稚晖知道不会有什么回音,便离京返津。
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
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他闻讯后就在无锡
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就变法,推行新教育,并与朋友约定不再读
线装书,又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与“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投身革命
如果说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吴稚晖开始觉悟“中国不能不学西方工艺,那么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刺激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吴稚晖离开财洋公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不久,清政府开始实施“
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办
新学堂。他便于这年12月从东京回到广东。吴稚晖在广东办学招生,直接接触到官场
内幕,深觉与他个性
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摇头而去。1902年他便带了26个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师范。时清驻日
公使为蔡钧,吴稚晖请求他保送江苏、浙江、江西自费学生9人入
成城学校,那是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一年后即可升入
士官学校,但蔡钧不答应
保送。吴稚晖与
孙揆均带着26个学生赴使馆与蔡均争论,吴稚晖
伶牙利齿,
据理力争,其余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亦广为声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
蔡钧恼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吴稚晖气愤异常,写下了绝命书,愤而投水自杀,幸被警察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国
邮轮回国时,正在日本的
蔡元培先生闻讯赶到船上护送他回国。吴稚晖由此次事件,认识到
清政府的腐败。回到上海后,便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辞,痛斥
清廷腐败,丧权辱国,革命思想由此引发。
清末推行新政,然而文化教育界仍十分恐惧。结果,
章太炎在租界被捕,
邹容主动投案,吴稚晖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后转赴英国。
1903年8月,吴稚晖抵达英国,他在英国积极为当地中国留学生
排忧解难,在留学生中声望很高。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位革命家相见之始。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
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会晤给吴稚晖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后回忆:“
国父是一个很
诚恳、平易近情的
绅士。然而祗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
世俗所谓伟大,都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或者是有贵人气,又或者有
道学气,又或者有英雄气,或者摆出
名士气,而国父品格的伟大,纯出于自然。”是年夏,孙中山到日本,各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立
中国同盟会,以实现
三民主义为奋斗目标。是年冬,吴稚晖抱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在伦敦加盟。1907年,他与
张静江、
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
鼓吹革命。巴黎《新世纪》
创刊于1907年6月26日,停刊于1910年5月21日,每周1期,共出121号,吴稚晖始终主持其间。《新世纪》成为革命党的一大
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
民报》东西相呼应。
吴稚晖在主持《新世纪》其间,以雄健
犀利的笔锋论述了许多重大问题。他屡屡著论培击
清室,认为清贼不除,卟使四百兆人浮沉于进步之地位。欲争起直追,能左右于优等之民族,同趋于公善,非破弃一切
障碍不可。破弃一切障碍则以毁灭皇统为根本之图,万以毁灭满洲皇统为根本之根本,故他说:“
排满革命,非种族上之问题,乃革命条件上之
事类也。”他又屡屡著论痛斥满清之所谓,立宪“决不能真”。因为真立宪就意味着清政府自割头,丧失
统治权。而由于
清政府只会搞假
立宪,革命也就必不能免。他又针对
国人的
麻木,作文
鞭笞,甚而至于将昏睡的中国人讥讽为“猪生狗养”,话虽
尖酸,却能惊醒国人的灵魂,促国人毅然
奋起。他又大谈
科学教育,学习西方工艺,认为要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要造就一代新人,非注重教育不可。
吴稚晖在巴黎主编《新世纪》周刊时,正值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盛行之时。当时处于
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出身俄国的克鲁泡特金创立了互助论,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
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互助是
生物界以及人在
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
共产主义社会。吴稚晖在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中接受了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宣传
无政府主义,鼓吹实现一个理想的
大同世界:它没有
强权、军队、法律,消灭
阶级、去
国界、毁政府,众生平等,人我无界,无争无优,怡然四海如春。在这个社会里,
物质文明十分发达,凡劳动都归机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2小时,便已各尽其能,人们享用的东西,应有尽有,使人
各取所需,全世界共用一种语言80%的经费用于教授人民生活科学知识,20%的经费教授人们的无政府思想。这个社会不再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别,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人人
正直无私,诚实守信。从吴稚晖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其
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联系,受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影响,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吴稚晖还进一步论证了无政府主义
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为“
人性本善”。他认为“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只是接触到环境的影响才使“本善”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世界的发展是善恶交替发展、斗争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使人性接触万事万物时能不受环境影响而达到善呢?他认为这有待于“
理智”的“
审查”,即通过理智的作用使恶制于善,使善善相续。吴稚晖一再宣称,“人类向于进化,本由良德”,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性之良心、良德不断推动发扬的结果,无政府主义
社会制度的建立不过是人性本善之善的实现。
吴稚晖又揭示了
三民主义是实现无政府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他认为,进入
大同社会,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
天下为公”,使天下的人必须人人为公,不可为私,做到这一点,办法有三条,即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其中重心是
民生主义。实行民生主义,可以使地尽其力,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用无需为了
物质财富去你争我夺,自然可以做到人人为公,社会进入无政府的大同时代。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和教育,所以吴稚晖充分肯定了科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意义,强调科学与教育是产现无政府主义的手段。
需要指出,吴稚晖的在
流亡欧洲时开始接受无政府主义而逐渐服膺之的;在创办《新世纪》时,他对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是与反帝、反清、反封建主义和宣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结合的;
辛亥革命后,把无政府主义看作
社会发展必然阶段,认为
共和制是现实的奋斗目标。这一切都在历史中起了进步的作用,表现了一个要求国家富强、人类幸福的思想家的胸襟。而在
北伐战争以后,他鼓吹无政府主义主要是为了与共产主义思潮相对抗,反对阶级斗争,而实质上,他已经把无政府主义束之高阁,并逐步摆脱其影响,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党
蒋介石统治的竭诚拥护者。
致力教育
致力国音统一倡导勤工俭学
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溃已成定局。孙中山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业,定
青天白日旗为
国旗,于
伦敦唐人街首先悬挂。孙中山临回国时,关照稚晖也要及早回国。这样,吴稚晖在孙中山抵达上海3天后即12月28日也到了上海。民国肇建,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孙中山非常重吴稚晖,邀请他出任教育
总长一职,但吴稚晖恰恰与一般人相反,坚决推辞。此后直到孙中山逝世的10多年时间里,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学。吴稚晖走遍中国南北,到过英、德、法、日,深知汉语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无法听懂,而其文则因无注意,让人骓以学习。
吴稚晖认为,“无音可读”是汉字的一大缺点,如若能为汉字“娶一注音老婆”,并把所注国音并入汉文内,在全国推广,不仅可弥补汉字的缺陷,且可便利平民,成为他们真正的“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早在1895年,他便草创了“豆芽字母”,与卢戆章的“第一快音新字”同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在巴黎时期,他又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进行过研究。1913年1月,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并在该年2月召开的全国读音统一会议中,用3个月时间,主持制定注意字母。1917年在此基础上取6000余字编定《国音字典》,1918年出版。自1919年起,他主持
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在国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汇》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并出任上海国语师范学校校长,亲自在国语师资班兼课,以训练推行国语的人才;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谷教材,力图国语推行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吴稚晖以后仍继续关注这一工作。他以自己毕生精力推行国音统一工作,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语同音”的基础。
吴稚晖十分关心教育。民国建立后,他就中国传统教育的缺点,以及今后的教育目的、方针、作用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还发起俭学会,设立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倡导组织青少年赴法勤工俭学,将其新教育思想付诸实践。1915年他与李石曾等发起勤工俭学运动;1917年初在《中华新报》辟“客座谈话”专栏,介绍留学欧洲应具备的知识和外国风俗见闻;1919年初与李石曾等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20-1922年间筹建了中法里昂大学并出任校长;1925年又创办了海外补学校,为国民党要人子弟出国留学作准备。
吴稚晖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前者有利于提高全国平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后者培养了科学技术和政法人才,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都接受了他的教育和影响。
吴稚晖抱着革命不是为做官,但仍十分关心国事。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所以,他以民国元勋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他以普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1913年春,
袁世凯派人在
上海火车站刺杀国民党重要领导人
宋教仁,吴稚晖愤然离开北京,回到上海与蔡元培创办《公论报》,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竭力鼓吹讨袁运动。后来,袁世凯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孙中山流亡日本,吴稚晖出走英国。吴稚晖十分关心国事,当1915年1月法国报纸披露袁世凯与日本谈判签订“
二十一条”内容后,吴稚晖与蔡元培等函件来往,揭露袁世凯权辱国。有趣的是,袁世凯自以为地位巩固,革命党人已是穷途末路,只要稍加笼的一个有影响人物,他便授勋位于吴稚晖,不料,吴稚晖毫不领情,立即写信回绝,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宝贵精神,专注于国难勿更以揶揄为消闲,侮辱书生。公民吴敬恒敬上。”这一封信诙谐而讽刺,传诵一时。
1922年,孙中山组织
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发生了
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逃到
永丰舰,返回上海。吴稚晖得知这一消息,便从法国回国奔走于京、沪、粤间,劝陈炯明悔过讨贼,虽因陈炯明不听劝告而未成,但吴稚晖的一片爱国热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北代誓师大会上,年过花甲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将孙中山的
遗像和党旗国旗授给时任北伐军
总司令蒋介石,致辞词激励全体将士。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汪精卫投降日本。吴稚晖最痛恨卖国求荣的汉奸,立即进行口诛笔伐,称
汪精卫为“汪精怪”;
陈璧君为“陈屁裙”;
褚民谊为“鼠狒黑”,使人一提到这些名字,就对这“臭了自己,臭了国家,还臭祖宗,更臭子孙,真是畜类”的汉奸深恶痛绝。抗战胜利后,他以81岁高龄当门而坐,欢庆胜利,其欢乐之情,无异于一般青少年。
由于吴稚晖坚持认为中国不能实行
阶级斗争,坚持认为
马克思主义不能实验于中国,故从北伐战争后积极反共,思想没有能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继续前进。1949年,他为国民党统治的行将垮台忧心忡忡,体力大衰,时病时好。2月24日他被蒋介石的专机接到台湾。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终年88岁。
吴稚晖一生十分简朴,敝衣败絮,安之若素,外出总是以步当车,经常罢车。他视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来接济别人。他身边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2万多册的藏书,还有从21岁开始日积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其中重要著作有《
客座谈话》《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在台湾出版的有《吴稚晖先生选集》(上、下册)、《吴敬恒选集》(共13册,分为哲学、文化教育、国音文字学、科学、政论、书信、序跋游记杂文、上下古今谈,各为1册或2册)。
历史争议
关于吴稚晖与陈延年之死的关系,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陈延年于1927年被捕后,起初并未暴露身份,是吴稚晖向杨虎告密才导致其身份暴露,并最终遭到杀害。这种说法的代表是黄逸峰《陈延年烈士在沪被捕和牺牲经过》及胡允恭的《陈延年同志牺牲经过》。
另一种说法,来自郑超麟《陈延年烈士死难前后》一文。郑超麟认为,陈延年被捕是出于奸细告密,其面貌和身份,“那个奸细完全清楚,所以陈被捕后不可能隐瞒身份,杨虎也不待有人营救才知道陈的身份”,不存在所谓汪孟邹托胡适转托吴稚晖营救陈延年一事。2021年,澎湃新闻刊登《陈延年之死探原》一文(署名胡彦祖),利用当时的新闻报道、台北“国史馆”档案等资料,支持了这一说法,认为陈延年牺牲在前,吴稚晖给杨虎发电报在后,吴氏在陈延年被害过程中未起到实质的作用。然而吴稚晖在未知陈延年已死的情况下,建议杨虎杀了陈延年却是事实。此外,李传玺《陈延年的牺牲,胡适被冤枉了吗?》一文也持相似观点。
人物轶事
“三不”
·1943年,
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病逝于
陪都重庆,蒋介石力邀吴稚晖为新主席,但被其
推辞,按其原话,吴稚晖的推辞理由是这么“三不”:
1、我平常的衣服穿得很随便简单,做元首要穿
燕尾服、打
领带打领结,我觉得不
自在;2、我脸长得很丑,不像一个
大人物;3、我这个人爱笑,看到什么会不
自主地笑起来,不要哪天外国
使节来递
国书,会不由得笑起来,
不雅。从此以后,吴稚晖也基于此三点,不任任何官职。
·1946年,国民政府宣布结束
训政,推行
所谓“
宪政”。在南京确立了《
中华民国宪法》,随后蒋介石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吴稚晖担任
制宪代表主席,将《中华民国宪法》递交给蒋介石。这个历史时候所拍摄下的照片,至今仍然是台湾历史教科书里的重要图片。因此,很多
台湾人对他的印象是“制宪领袖”。
·1949年,蒋介石派
专机“美龄号”将吴稚晖从广州接到了台北。
·1953年,吴稚晖病重住院。根据好友李石曾在吴敬恒住院期间探望时写下的
日记记录:“稚老在医院晤面,屡次表示欲到美国看子淑微就医情况,俟较愈再往,而卒未能成行,稚老憾事……”日记中还记录说,如果能成行美国,也不会有海葬
金门的壮举。
是年10月30日深夜,吴稚晖逝于台北,享年89岁。蒋介石
题词“痛失师表”,12月1日,
蒋经国遵从其遗愿,将骨灰洒向金门
南海。
翌年,连基座高达4米以上的
铜像于台北市
敦化北路跟
南京东路交叉口圆环竖立,成为当时台北市的地标之一。上世纪90年代,该铜像因政治风波与整顿交通等因素被
拆除,铜像今放于
士林至善公园。
另在
金门县金城镇水头附近,还有一座吴稚晖公园,于
海葬当年建成。与
水头码头比邻而座,由于公园地势较高,水头码头景致
尽收眼底。除此之外,还可
瞭望金门太湖、小金门、大陆及金烈水道等。园内有一
于右任题字的稚晖亭,亭中央是
蒋介石亲书的碑文“吴稚晖先生
水葬纪念亭”。公园
尽头则是敬恒先生半身铜像。
吴稚晖一生著述颇丰,编有《吴稚晖先生全集》,共18册。
“吴疯子”
·有一次,满族官僚、江苏学政
溥良坐着大轿经过孔庙,在
下马碑前没有下轿,恰好被吴稚晖碰见,他气愤地拾起砖石向轿中乱掷,弄得溥良衣帽歪斜,十分狼狈,差役将吴稚晖捉住了。他大声宣称:“
南菁书院学生吴稚晖是也!”溥良将他送交无锡县教谕查究。藩台、
臬台、将军、学政,是巡抚的几位主要助手。教谕对此案很难处理,就将吴稚晖转送南菁书院。当时南菁山长是著名经学家黄玄同,这位老夫子对吴稚晖的尊孔精神颇为欣赏,从轻发落,只给予羁押3天、游街示众的处罚。溥良也怕事情闹开去会有“非圣蔑贤”的坏名声,只好说了几句严加管教之类的话,便不再深究了。不过此事之后,无锡人背地里称他“吴疯子”。
骗得举人
·吴稚晖自幼学习
大篆,是当代无敌的篆体家,清朝科举他中举人,后来他对朋友说,这个
举人是我骗来的,因为我写的文章不长,但是全部是用大篆写的,所以科举考官看不懂字,但觉得字写的很好,就把我录取了。
虚名元老
·吴稚晖一生官衔多得数不清:1924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
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员、
总统府资政,等等。其实,这些官职绝大多数是挂个名的虚衔。他曾对族侄
吴余庆说:“开大会,把我这个所谓‘
元老’请上主席台,照相让我站在前排,很像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放在橱窗里摆摆样子。”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该是个重要的实缺,但吴稚晖并未到职。他终其一生只领一份中央监察委员的薪水,也从不去办事。监察院有紧急公文,于右任叫秘书长
狄膺亲自送去,他连摘要都不看,胡乱签署,闹了乱子他一笑置之。
关于生日
·1925年,吴稚晖60岁,上海的无锡帮为他庆贺
花甲寿诞。大厅上红烛高烧、寿幛高挂,桌上有寿桃、寿面和各种寿礼。上海滩的头面人物济济一堂,独不见老寿星出场。直等到不耐烦的时候,才收到一封发自杭州的信:
“诸位先生执事:奉赐帖感悚莫名。弟因先母早逝,故先外祖母不忍提及弟等出生之日,从未有所谓‘诞’,糊里糊涂,醉生梦死地白活在狗身上,不知到今几何年。有人登报说替我庆花甲,我才知道已登了花甲,这叫做谣言处处有,中国特别多。哈哈!我虽相信我或者已登了花甲,却不敢在月份牌上拣一个茶会日子就算生日。我最反对庆寿做生日,所以没有庆寿有我去拜祝的,这是一个硬凭据,我虽登了花甲,够得上弄个华诞出来玩玩,却不敢非之人者又来有之己。敬璧原帖,并叩谢诸先生,本日弟已赴杭州,亦不能陪座,歉甚。”
敬恒谨启吴稚晖给同乡好友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纸怪话弄得人哭笑不得,十分尴尬。60华诞的素席只好变做无锡旅沪同乡会的聚餐了。
·1945年,吴稚晖80岁了,
卫聚贤教授主办的《说文杂志》出了一期“吴稚晖八十大庆专集”。吴稚晖极不赞成,当即申明说:“我吴稚晖是偷来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托梦给外婆,说从阴间奈何池里用秤钩钩出来这个孩子,趁阎王爷打瞌睡时逃出了鬼门关,以左臂上有秤钩钩伤的伤疤为记。此子出生后,千万不能做生日,因为是阎王的逃犯。被阎王得知是要捉拿归案的。”吴稚晖臂上确有寸把长一块黑疤,这故事听来还真像有根有据似的。
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了。到农历2月28日那天,以蒋、宋夫妇的名义,给吴稚晖送去一盘大蛋糕。这当然是不能扔出门去的,恰好来了一群亲友,他亲自动手把寿糕切成小块,请大家分享。有人建议每人吃碗寿面,吴稚晖说什么也不答应。亲友故旧为他筹集的“八十大庆”基金黄金10两,吴稚晖坚决不受,后来全部赠给他家乡的一所中学做了新校舍建造经费。
卖字度日
·抗战时期,吴稚晖在重庆生活困难。吴稚晖便在重庆《中央日报》上登了则广告,表明开始鬻字(卖字)。直到抗战胜利,回到上海时,还是生意兴隆,被人戏称为“书画托拉斯”。他卖字得润笔金五六万之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可是到1948年通货膨胀,
法币贬值,兑换成
金圆券,不久金融券又雪崩几成废纸。而其间吴稚晖这书呆子信了蒋经国,把真金白银都兑换成了金圆券。结果赴台后,吴稚晖7年辛苦卖字所得,只换得台币147元。吴老只好继续卖字,以维持一批随他去台亲戚的吃粥日子。据影像资料《流转岁月——民国人物在台湾·吴稚晖》介绍,外界对吴的篆书评价极高,他自己却并不十分认同。就像自嘲自己的文章是“狗屁文章”一样,认为当年考举人用篆书写诗骗骗主考先生而获名,写字收人钱真有点不好意思。
晚年生活
·在重庆时,吴稚晖著有《斗室铭》一篇,也是滑稽文字:
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厌浊,有矾即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耸臀草际白,粪臭夜来腾(他喜到野外大便)。无丝竹之悦耳,有汽车之闹声。南堆交通(部)煤,东倾扫荡(报)盆。国父云: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
·1947年,吴稚晖去参加国民大会,家里人说无论如何要做一件新棉袍,他弟弟吴菊初是裁缝,说这件事由他来办。当时他弟弟也70多岁了,已有10多年没理本业,结果缝得七扭八牵,不成个样子。吴稚晖就穿了这件怪棉袍去南京出席国民大会,还当了主席团主席。
·1948年,他虽然已经83岁高龄,仍然在教课。有一天晚上他正讲课,突然晕倒了。恢复过来后,他女儿劝他再不要教书卖字了,说你偌大年纪还要这样劳苦,连做你的女儿也要给人笑话。吴稚晖说:“有什么可笑话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头磨成粉,掺在茅厕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有人送吴稚晖一部人力车,吴稚晖收下后,叫蒋经国把扶手锯掉。蒋经国不敢,吴稚晖说:叫你锯你就锯。后来这辆没有扶手了的人力车成了吴稚晖家中的沙发。
·蒋介石下野后的1949年6月24日,吴稚晖日记写道:
奉化父子来访。这天之后,蒋介石在台北
草山设置了“总裁办公室”。
·吴稚晖一生不愿见医生,后来实在病重了,中央强迫他治疗,吴稚晖生气地表示:“可以去见阎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