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俗称(
蛇皮癣),70%属遗传(
遗传病),多于儿童时发病,好发部位四肢躯干仰面,
皮肤干燥粗糙,皮屑边缘略翘起,状似蛇皮,或
汗毛孔有
颗粒物堵塞,长不出汗毛,重者皮肤呈灰褐色
鳞屑和深重斑纹,随着年龄增长波及全身,本病特点冬重夏轻。
分类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
遗传性皮肤
角化性皮肤病,中医称为
蛇皮癣。依
遗传方式不同而分为:
① 常见。常于生后数月开始发病,病情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症状冬重夏轻。
② 基本特点:皮肤干燥、疹色为黄褐色或污褐色
鳞屑呈菱形或多角形,边缘翘起,中央紧贴于皮肤,细小或糠状。
③
皮疹主要发生于四肢伸侧,其次为背部,头部可有轻度鳞屑,重者可波及全身,但
腋窝、臀皱折部位常不波及,手背可有
毛囊角化性损害。
④ 多数患者因全身皮肤的
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致使皮肤干燥
少汗,患者因此感到不适。
(1) 少见。属性联
隐性遗传,仅发生于男性(女子为携带者),出生后不久发病。
(2) 皮疹分布广泛,屈侧和皱折部位亦可累及,腹部较背部为重,皮疹鳞屑较大而明显,可波及
肘窝、腋下、脶窝。
(3) 眼裂隙镜检查,男、女均可见到在角膜后壁或弹性层膜上具有多数小的混浊点。
3、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
红皮病)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过去称为
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此病出生时即有皮肤增厚如角质样,有铠甲样鳞屑覆盖整个身体。出生后
脱屑留有粗糙的潮湿面,可见
松弛性大疱。其上再度形成鳞屑。四肢屈侧和皱襞部
腹股沟、腕,腋和
肘部有灰色厚的或疣状鳞屑,局部呈疣状损害,所以又称
豪猪状鱼鳞病。
4、
层板状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过去称为无大疱的鱼鳞病样红皮病,可分轻重二型。
(2) 轻型者即所谓层板状鱼鳞病,出生后即发病,外被的
角质层较薄如
火棉胶状角质层脱离后,皮肤呈红色并有脱屑。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层板状鱼鳞病的一种变异。
鱼鳞病久治不愈给患者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表及身心健康甚至遗传下一代,多年来困扰着人类的这一顽疾。
临床研究发现:鱼鳞病的发病是由于遗传原因导致体内热、
血毒形成某种物质
代谢障碍,这种代谢遗留物不易从
肾脏排泄,却与皮肤有较强的亲和力,由于这种代谢遗留物的熔点和溶解受气温、湿度的影响很大,夏季皮肤水分充足,气温高,这种物质处于液化和溶解状态,因此对皮肤的损害相对较轻。但是一进入秋天,气温降低,气候干燥,该物质一经分泌到皮肤表层就迅速凝固,并且皮肤水分减少,无法有效溶解该物质,因此它就凝结,沉积于皮肤角质层,所以会出冬重得夏轻的症状,其结果一方面对皮肤产生损害,使皮肤角化速度大大加快产生大量的鳞屑;另一方面堵塞了毛囊和汗腺导管,导致皮脂腺、汗腺分泌障碍,最终使皮肤失去滋润,变得异常干燥。由于全身皮脂腺、汗腺的分布差异以及每个人体质的不同,分别从皮脂腺,汗腺上分泌代谢遗留物的多少也不一。因此不同类型的鱼鳞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
发病原因
鱼鳞病系遗传性疾病,根源在于基因的异常,不同类型的鱼鳞病,异常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定位不相同,目前对致病基因的定位还处于研究之中。但是基因异常如何致病,常染色体显显性遗传
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为什么出生时都正常,而到一定年龄才出现症状呢,这些目前都还不得而知。
精神神经因素
“鱼鳞病”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吗?
回答是肯定的。精神对人的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您是否听过“杯弓蛇影”这个典故吗,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精神。神经因素对人情绪健康的影响。在我们诊治的上万例病例中,由精神原因诱发的病例占35%,有的精神受到过刺激,有的
精神过度紧张,还有的是思想过分压抑。
遗传性
鱼鳞病系遗传性疾病,根源在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异常,是遗传性疾病。所以鱼鳞病可以遗传,但不会传染。
在鱼鳞病类型中,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和
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他们的遗传方式完全不同。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
顾名思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从病名上就可以判断,它的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可是不时有患者问:我的父母没有鱼
鱼病,而我被遗传了鱼鳞病,或者父母的上一辈有,而父母正常,自己又患病了,这是否就是隐性遗传?实际上这种方式理解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是完全错误的。
人类除
红细胞外,每个细胞中都有一个
细胞核,细胞核的主要成分就是染色体,是遗传的
基本单位。人的每个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各23条,它们成对结合分别组成23对,其中22对是
常染色体,另一对决定性别的是
性染色体。因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其中任何一对染色体存在着缺陷都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在相互结成对的23对染色体中,如果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异常就表现出疾病的是显性遗传;而单独一条异常不会表现出症状,只是在二条染色体的等位点都异常时才表现出症状的是隐性遗传。因为单独一条
染色体异常的概率要大大高于成对染色体同时异常的概率,所以
显性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要大大高于
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患者,其根源在于22对常染色体中的某一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异常。目前具体那一条染色体的那个基因异常还不明确,所以还不能开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胎儿
产前诊断。相信随着基因水平的研究,不久将会搞清楚,到时就可以开展本病的产前诊断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遗传具有如下特点:
1、由于
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遗传与性别无关,也就是说男女都可以发病,机会均等;
2、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是患者,但绝大多数为
杂合子(也就是成对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是异常的),患者同胞中约有1/2的可能性也成为患者;
3、家庭系谱中可见本病的连续传递,即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当然由于我国实际的是
独生子女政策,这种状况目前可能已不典型。
4、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
那么也许有病友会问,那么我的父母都好的,为什么我会发病呢,这可能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可能有一方存在着基因异常,只是症状轻微不被注意,或者本身症状轻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基本看不出来,而作为患者可能不了解父母的情况。二是父母不存在着基因异常,而本身在胚胎分裂发育中发生基因突变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在论坛中不时有鱼鳞病患者相当悲观,认为此生还是也找个鱼儿结婚为好,这是要不得的。因为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患者(考虑均为杂合子情况下),那么子女的患病可能性将达到3/4。
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遗传方式隐性遗传。
人类除红细胞外,每个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各23条,它们成对结合分别组成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一对决定性别的是性染色体。其中男性为XY,女性为XX。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病变根源就在这对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有此基因异常就可以表现出鱼鳞病的症状;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是一条X染色体的基因异常不会表现出症状,只有当两条染色体都异常时才会表现症状。因此性联性鱼鳞病属
X连锁隐性遗传。因为女性两条染色体都异常的概率相对极少,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就发病,所以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多见男性,女性少见。
1、性联性鱼鳞病遗传家系中最常见的是表现正常的基因携带者女性与正常的男性
婚配,子代中将有半数的儿子受累,半数的女儿为基因异常携带者
2、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所有的儿子和女儿都表现为正常,但父亲的X异常基因一定给了女儿,因此所以的女儿均为基因异常携带者。
性联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遗传具有如下特点:
1、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家系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
2、双亲无病,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肯定是一个携带者中,女儿也有1/2的可能性为携带者;
3、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
姨表兄弟、外甥等也可能是患者;
4、如果女性是患者,其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根据遗传学的特点,如果男性是性联性鱼鳞病患者,最好能选择生男孩,这样就可以切断后代的遗传,以后的子女不会再受遗传之苦。如果女方家系中有性联性鱼鳞病的患者,建议在怀孕时到有关医学部门做产前咨询检测,发现如果是女孩基因携带者或者是男性基因
异常者可以
终止妊娠。性染色体只有一对,目前已研究得比较多,性联性的鱼鳞病基因异常也已基本定位清楚,现在已有医学部门开展产前检测研究。
四大类型
1、
寻常型鱼鳞病:主要表现在四肢伸侧和躯干的燥性褐色菱形,或多角性鳞屑,上臂及大腿伸侧常有明显的毛囊角化性
丘疹,掌趾受累。发病率很高,其角化性鳞屑是数层
角质细胞不脱落堆积所致,多于出生后数月出现,5岁左右最重,青春期后症状可能减轻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治疗不当病情加重。
2、性连锁隐患性鱼鳞病:可于生后或婴儿发病。皮损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腋窝、及肘窝等部位亦可受累;腹部、背部尤重。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掌趾处皮肤正常,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有时反而
增重。
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又称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具有高畸变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少见。生后或生后数月,可有泛发性及局面限性损害。泛发性者出生时全身即有铠甲样厚层
鳞甲,生后即脱落,出现泛发性潮红及鳞屑,剥除鳞屑呈现润面,红斑可逐渐消失,可再发生较厚疣状鳞屑,局面限性者仅在四肢屈侧及皱壁部可有较厚的鱼鳞状角质片。
4、
板层状鱼鳞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后全身即为一层广泛的
人棉胶状的膜紧紧的包裹,多引起眼睑及
唇外翻。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漫性潮红,上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往往
对称性发于全身,以肢体屈侧,肘窝、腋窝和外阴等部较为明显。掌趾过度角化,指甲及毛发
过度生长,病程经过迟缓,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
相关综合症
鱼鳞病相关综合征,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除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组织外,伴有不同程度的鱼鳞病样损害,也是这些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症状各不相同的IAS,可能是
基因多效性的一种表现。鱼鳞病的相关综合征主要有:
为一少见的,由先天性鱼鳞病、痉挛性
肢体瘫痪和智能障碍三联症构成的综合征。几乎所有患者出生时就有广泛的鱼鳞病损害,约一半有不同程度的红皮病。红皮病随年龄增长逐步缓解,成年后消失殆尽。终生存在的鱼鳞病有3种类型:皱褶部位常为
半透明黑色或黑黄色的角化过度损害,
皮纹明显加深;肢体和下腹等处的板层状鱼鳞病损害;其他损害较轻处表现为大量细薄干燥鳞屑。同一患者常同时具有3种皮损。
睑外翻常见。个别患者毛发干燥、纤细、无光泽。
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4~30个月内发生
神经系统病变,主要为
智力障碍,痉挛性
四肢瘫痪或截瘫。双下肢
痉挛性瘫痪进行性加重,至少持续至青春期方缓解或停止进展。多数病人上肢有类似病变,但轻些。绝大多数患者有智能障碍,且不会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这是一个由鱼鳞病样红皮病、侏儒、智能障碍和痉挛性瘫痪构成的综合征。在
病案记载中:一
近亲婚配夫妻的5个子女中,发现3例患者。
先证者为一18岁女性,身高137cm。出生时面部即有红皮病表现,双
足背少许大疱。出生数月全身
弥漫性发红,足背等处
皮肤萎缩变薄似
羊皮纸。16岁后发现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致步行困难。智商38。年龄分别为12岁和8岁的
胞妹及胞弟,除无痉挛性瘫痪外,有相似的皮损、智能障碍和侏儒体形。
婴儿期发病。主要由轻度的鱼鳞病样红皮病、智能障碍和
癫痫三联征构成。但有的患者还出现
生殖器发育不全、侏儒等症状。智能很差,不能自理生活。癫痫多为大发作,本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但也不能排除
性连锁遗传。
Dykes和Harper(1979~1980)首次报告本病。先证者为一69岁男性。儿童时有全身
干皮病。62岁以后发生进行性加重的
构音障碍和步态不稳。干皮病以肢体伸侧最明显,
掌纹很深。肝脾肿大、质硬但
肝功能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有
老年性痴呆表现。肢体及躯干运动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双眼向上凝视困难。
本病有类似鱼鳞病样红皮病,发干异常引起的脆发症、智能障碍、
生育力降低和
身材矮小。以发现此类患者中患病家庭中双亲无同病,男女同患,故认为本病多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
为一少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都缘于神经系统受累。婴儿期发病。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意向震颤和
眼球震颤,并有四肢软弱、远端
肌无力,甚至
肌萎缩。深发射减弱或消失。此外还可出现
神经性耳聋、
嗅觉丧失。大多数患者有轻微的鱼鳞病皮损。患者多死于急性
多发性神经病、肾功能衰竭或
心力衰竭。
本病主要由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竹状发和遗传过敏素质三联构成,罕见。患者多为女性,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有弥漫性红皮病和脱屑。但是红皮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鱼鳞病临床表现与局限性线状鱼鳞病无异。头发稀疏细软、无光泽、发干异常,表现为套叠性脆发,状如竹节故称竹状发。
治疗原则
1、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增加角质层
含水量和促进正常角化;
2、全身治疗,可试用
维生素A,13-顺维甲酸、
银屑灵或
氨甲蝶呤;
3、局部可用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去除
过度角化的物质,如
鳞康等;
5、中药治疗以祛屑生新、荣肌润肤、改善血液微循环系统,强化皮肤新陈代谢,调节人体自生免疫机能为主
诊断依据
1、遗传性疾病;
3、组织病理改变
(1) 能显性遗传性鱼鳞病:表皮中度
角化过度,伴
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2) 性联
寻常型鱼鳞病: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厚;
(3) 表皮松解角化过度鱼鳞病:角化过度,
表皮细胞松解,
颗粒变性。
结婚与生育
鱼鳞病患者能否结婚、生育?
鱼鳞病属
遗传性疾病,根源在基因,目前尚不可能根治,也不可能通过治疗来改变遗传的基因,因此是否治疗对遗传概率并没有影响。鱼鳞病并不危害健康,对患者的生存和寿命都不会有影响,只是对外观和心理会造成影响。在医学上鱼鳞病患者并非是不宜结婚的疾病,患者可以结婚,也可以生育。不同类型的鱼鳞病会有不同的方式及遗传概率。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双方鱼鳞病患者结婚,那么子女的遗传概率会显著提高。对于性联型鱼鳞病患者,如果男性是患者,可以选择生男孩,这样男孩子就不会发病,也不会再携带
遗传基因;如果女性是性联型的基因
携带者,那么可以选择生女孩,这样女孩不会发病,但仍然有一半的概率是性联型鱼鳞病的基因携带者,如果是生男孩,那么有一半的概率是发病者。
目前对性联型鱼鳞病的产前检测已有相关的医学机构开展研究检测,可以到相关的医学部门进行咨询。如果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那么只能是听天由命了,生男生女的发病概率都是相同的,都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因此是否需要考虑子女得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
基因定位尚不清楚,所以目前还不可能开展产前的
基因检测。
专家提示
鱼鳞病是一种角化障碍性
皮肤病,通常有遗传
家族史。临床表现四肢伸侧躯干部
皮肤干燥粗糙,伴有淡褐至深褐色鱼鳞屑和深重斑纹,
汗腺分泌减少,冬重夏轻,严重时皮肤
皲裂僵硬。若长久不治或治疗不当,可波及全身遗传后代。
饮食注意事项
首先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饮食中不宜吃鱼、
海鲜、
辣椒等生冷、油腻的食物。多吃含
维生素C、A、E的水果及蔬菜,如
苹果、
香蕉、
西红柿、
萝卜等。多吃一些
滋补肝肾的食物。避免饮用各种
酒类(包括白酒、
啤酒、
葡萄酒)。
一般需要注意的食物有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蒜、葱、
韭菜、辣椒等;动物蛋白类如鱼虾、
羊肉、鸡肉、
牛肉等;其他如
香菜、香椿、芹菜、
蘑菇等。
中医
鱼鳞病相当于中医的“蛇皮癣”。如隋《诸病源候论·蛇皮候》中说“蛇皮者,由风邪客于腠理也。人腠理受于风,则闭密,使血气涩浊,不能荣润,皮肤斑剥,甚状如
蛇鳞”。现在认为多由先天
禀赋不足,而致
血虚风燥,或瘀血阻滞,体肤失养而成。禀赋不足者,肾精衰少,皮肤失于
精血濡养而
肌肤甲错,精血不能濡润,日久化燥生风,或外受风邪而成;瘀血阻滞者,因禀赋虚弱,气血瘀阻,经脉不畅,体肤失养所致。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病,其共同特点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发生很多干燥、粗糙状如鱼鳞的、角化性鳞屑、有深重斑纹、好起白皮。寒冷干燥季节加重,温暖潮湿季节缓解。好治而容易复发,鱼鳞病虽然对
人体健康没有直接的危害,但与正常人相比有一些不适的感觉,特别影响人体的外形美,严重者也会出现皮肤裂口、出血等症状,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时代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鱼鳞病的治疗与康复渴望至极。医学界对如何攻克鱼鳞病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
鱼鳞病能否彻底治愈?
一般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
内分泌紊乱、免疫学异常、消化道疾患等有关,鱼鳞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几大因素:遗传、精神神经、化学、内分泌、感染因素或外份因素等等,可见此病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什么因素和任何部位都与
微循环障碍有关,我们在研究治疗药物时,着力在改善
微循环上下功夫。神经因素对人情绪健康的影响。在诊治的上万例病例中,由精神原因诱发的病例占35%,有的精神受到过刺激,有的精神过度紧张,还有的是思想过分压抑。
寻常型鱼鳞病表现为表皮变薄,角质层轻中度增厚,
颗粒层减少或缺乏,毛囊孔和汗腺可以有角质栓塞,皮脂腺数量减少;性联隐性鱼鳞病表现为角层、
颗粒层增厚,钉突显著,血管周围有
均匀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汗腺数量略有减少;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表现为角化过度和
棘层肥厚,颗粒层内含有粗大颗粒,颗粒层及
棘层上部有网状空泡化,表皮内可见
水疱,真皮浅层少许
炎症细胞浸润;
板层状鱼鳞病表现为中度角化过度,部分呈
局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稍增厚,棘层中度肥厚,真皮上层有炎症细胞浸润;非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表现为角化过度,伴有轻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解放军306医院
皮肤科的吕世超主任介绍吕大夫介绍,不妨试着用一些
维甲酸类的
外用药夏天之前用药改善鱼鳞的程度,就可以消除不敢穿短裤、短裙的烦恼,简单易用。但是,较严重的病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口服药治疗。
最新研究表明:病在表皮其根在脏腑和血液,鱼鳞病的发生是由于遗传原因导致体内某种物质代谢障碍,这种代谢遗留物不易从肾脏排泄,却与皮肤有较强的亲和力,当它在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逐渐通过皮脂腺、汗腺分泌到体外,从而达到了排泄清除的目的。由于这种代谢遗留物的熔点和溶解受气温、湿度的影响很大,夏季皮肤水分充足、气温高,这种物质处于液化和溶解状态,因此对皮肤的损害相对较轻。但是一进入秋天,气温降低,气候干燥,该物质一经分泌到皮肤表面就迅速凝固,并且皮肤水分减少,无法有效溶解该物质,因此它就凝结、沉积于皮肤角质层。其结果一方面对皮肤产生损害,使皮肤角化速度大大加快产生大量的鳞屑;另一方面堵塞了毛囊和汗腺导管,导致皮脂腺、汗腺分泌障碍,最终发生痿缩,皮肤失去滋润,变得异常干燥。由于全身皮脂腺、汗腺的分布差异以及个体体质的不同,分别从皮脂腺、汗腺上分泌代谢遗留物的多少也不一,因此表现为特定部位的皮损、不同类型的鱼鳞病以及轻重不同的症状。轻度患者只是在四肢、腹部、臀部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脱屑、
汗毛少、有冬天重,夏天轻或者完全好的特点;中度患者有明显的白色鱼鳞纹路;重度患者还会伴有褐色或灰褐色的
鱼纹;更严重者产生鱼鳞片。
通过药物与体内代谢遗留物质结合,促使其从肾脏中排泄,从而减少从皮肤上的分泌量,使其减少直至消除对皮肤的损害,皮肤依靠自身的修复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由于刚开始治疗时,体内该代谢遗留物质积聚量多,因此需要先予以清除。由于个体的差异,清除遗留物的过程时间长短肯定不一,因此多长时间见效因人而异,但是依据发病机理推算,应该在用药十天左右有较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