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hypnotism),源自于
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它是运用
心理暗示和受术者
潜意识沟通的技术,因为人类的潜意识对外来的信息的怀疑、抵触功能会减弱,因此施术者会用一些正面的
催眠暗示(又称信息,例如信心、勇气、尊严)替换受术者原有的
负面信息(又称经验,例如焦虑、恐惧、抑郁),从而让受术者能够产生和原有不同的状态。
发展历程
简单地说:催眠术是利用心理暗示进行沟通的技术。
复杂地说:催眠术是绕过表面意识而进入潜意识输入语言或
肢体语言的行为。
理论地说:催眠是心理暗示行为,施术者通过语言、声音、动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术者的潜意识输入信息,改变其
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受术者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闭上眼睛,甚至会无意识接受了催眠师的心理暗示。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
据历史记载,公元1774年
奥地利的
麦斯麦医生,他以“动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术开创了催眠术治疗的先河。
1841年英国医生布雷德尔出版了一本书——《神经催眠术》,在此书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术定名为“催眠”。
在催眠定名后的170多年历史,催眠术最初是多应用于心理治疗,在近代的数十年间,催眠开始涉及到更多领域,比如医学麻醉、婚恋、教育、运动、职场、警务和演艺等领域。
在一些对催眠术不太熟悉的人眼中,可能会觉得催眠术非常的神秘,类似于一种巫术或者说魔术,其实催眠术就是在古代的巫术中发展过来的。催眠状态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
心理状态。而催眠术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到催眠状态的一种心理暗示技巧,这种心理暗示技巧包括如放松、单调刺激、
集中注意、想象等方法,将人诱导进入到催眠状态之中。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只是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其催眠更偏向于宗教,当然其也可以“制造记忆”,直到了十八世纪奥地利的麦斯麦医生以“动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术开创了催眠术治疗的先河,他的理论也不科学,依然带着宗教神秘色彩。
到了1841年,英国著名的
外科医生布雷德才以科学的理论来证实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并将这种使人进入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
催眠主要有两种基本形态,那就是父式催眠与母式催眠。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发布指示,让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过程中,常常根据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所谓母式催眠就是用温情去突破受术者的心理防线,也就是一种柔性攻势。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被催眠的,而且催眠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主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催眠师的素质和技能要高,二是被催眠者情况。被催眠者如果受暗示性较强,对催眠术持信任态度,催眠即可进行。
催眠术起源于18世纪,最初带有欺骗性质,被称为“江湖魔术”。当时德国医生弗朗茨·梅斯梅尔博士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疗法,可以治愈各种无法解释的怪病。在昏暗的灯光和虚无缥缈的音乐中,他向病人灌输一种只有他可以控制的看不见的“催眠气流”。这样经过催眠之后,病人就会痊愈了。尽管最终证明梅斯梅尔博士所言并非全部属实,然而他是第一个发现思想可以控制而影响身体的人。
英国
眼科医生詹姆斯·布莱德博士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这个发现,1842年他根据
希腊语的“睡眠”一词发明了
英文单词“催眠”。19世纪,印度医生成功地运用催眠术作为
麻醉剂,甚至用于截肢手术,直到发现麻醉用的乙醚后这种做法才弃之不用。
总体来说,催眠术在19世纪曾引起研究的热潮,包括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曾深受催眠术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的前三十年间,人们对此的研究被冷落下去。它在治疗
精神病方面受到了一些重视与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相对而言,在
一战期间,这种治疗方法还只受到少数人的重视,到了
二战期间,它已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治疗由战争带来的身心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家们的介入,使得对催眠术的研究与探索步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英国、美国医生催眠家协会陆续建立,并出版了各自的
科学杂志。
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在《内经》中也有提及。古代的“
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
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在
欧美,很早就有人倾力研究催眠。记录较早的是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心理治疗的
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1775年,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用磁铁作为催眠工具,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并用神秘的动物磁气说来解释催眠机理,按现代理解那就是一种暗示力。据传
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
后来,一位
苏格兰医生布雷德(James‘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于19世纪提出“催眠”一词,并对催眠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词改为“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术有了广泛的传播,一直沿用这一术语。后来,在前
苏联生物科学家巴浦洛夫带领一班人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长足的发展,催眠真正成为一门有理有用的
应用科学。如今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
可行性研究。
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 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重视。心理学家发现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 它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而最主要的,它作为一种
心理治疗技术,能使许多疑难怪症康复如初,使焦虑忧郁的情绪瞬间即逝,从而体验到人生的温馨与乐趣。数千年的
实践证明,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催眠术长期以来为宗教
神职人员所掌握,又为一些江湖术士所利用,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
分类
心理治疗催眠技术诱发催眠的方法各异,命名繁多,至今仍无统一的分类,现根据不同的施术方式、时间和条件,为您介绍几类最常见的心理治疗催眠术划分方式。
1.按施术者来分:
①自我催眠,即自己为自己进行催眠的方法;
②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师负责施行的心理治疗催眠方法。
2.按暗示条件来分:
①言语催眠,即运用语言进行暗示的催眠法;
②操作催眠,即非言语性的催眠法,它是运用行为、动作、音乐或电流等作为
暗示性刺激,达到催眠状态。
①觉醒时催眠,即在意识清晰时进行暗示性催眠;
②睡眠时催眠,即在
睡眠状态下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催眠技术。
4.按催眠程度来分:
①浅度催眠,即受术者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如呈宁静、
肌肉松弛状态;
②中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中层催眠状态,如呈无力、迷茫状态;
③深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深层催眠状态,如呈僵直或梦行状态。
5.按催眠对象和手段来分:
①人的催眠,即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心理治疗催眠术;
③麻醉药物催眠,即应用麻醉药物,如
阿米妥钠、
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使人进入催眠状态;
④非麻醉药物催眠,即用无
麻醉作用的药物作为暗示性刺激,以达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
葡萄糖酸钙等药物。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治疗催眠技术并非对所有人均起效,只有
受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催眠的效果才比较理想。另外,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催眠的全程并不会失去全部的主观意识,因此患者也不必对催眠产生抵触心理。
操作流程
催眠的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
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
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暗示是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催眠就是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心理现象。催眠是采用特殊的的行为技术并结合
言语暗示,使正常的人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也可由药物诱发,分为
自我催眠与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
病历,病情,
内心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既
催眠疗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以及其他的
身心疾病。催眠是用来改善和治疗人们心灵创伤的疗法。
咨询范围
神经症
抑郁症,
酒瘾症,烟瘾症,
强迫症,
焦虑症,
紧张症,
恐惧症,口吃症,怯场症,自卑症,
厌食症,固执症,恐病症,
厌学症,
疑病症,网瘾症,
神经官能症,妄自菲薄症,自我完美症,自毁自贱症,
神经衰弱症,脾气
暴躁症,过度压力症,惶恐不安症,自信缺乏症,
书写痉挛症,过度食欲症,
食欲缺乏症,情感挫折症,失恋痛苦症,亲子代沟症,择业茫然症,精神紧张症,离休综合症,抑郁
自闭症,
社交恐怖症,
产后忧郁症。
生理障碍
过度自慰症,
阳痿早泄症,异常性心理,
性心理障碍,急慢性胃炎,洁癖,
胃痛,神经性
哮喘,
神经性尿频,
遗尿,性欲缺乏症,
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梦精遗精,麻痹性癔病,
舞蹈症,
癫痫,
面神经麻痹,神经性
心脏病,月经闭止,
痛经,
经血过多。
儿童行为障碍
包括咬指甲,拔头发,
遗尿,
口吃等儿童不良行为,
儿童退缩行为,
儿童多动症。
神经系统疾患
包括面神经麻痹,
偏头痛,
神经病,失眠,先天性
神经衰弱,
神经性头痛,
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
其他用途
增强自信心,增强
行动力,提升
销售业绩不良习惯的改变,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克服恐惧,如戒酒,戒烟,减肥,减轻压力,术后镇痛,疼痛控制,无痛分娩,减轻癌和
关节疼痛,改善肌体
抵抗力,破坏或消除由于
病毒引起的
湿疣和其他疾病等等。
催眠作用
(1)催眠可以建立信心,肯定
自我价值:改善你的自我观感,导正负面行为。增进自信与自许,强化自尊,善处逆境心情。
(2)催眠可以增加心灵财富:心灵财富丰富的人,它是对自己满足的,金钱无处不在,当你需要时,它自然能出现,让我们时时刻刻丰富自己的心灵。
(3)催眠可以控制体重与饮食问题:更新
饮食习惯,促成体重增减,维持适当
目标体重,增强体能与运动动机。
(4)催眠可以消除睡眠困扰:脱离事务、职业烦恼。自我催眠带来欲睡前奏,醒来有如充电饱满。
(5)催眠可以处理生活各式压力:学习减压或消除压力技巧,改善特殊
行为模式,降低血压,
放松身心。
(6)催眠可以掌握演说能力:不再害臊,终止羞怯。获得谈话信心,消除面谈紧张,降低演出、 演讲或讲课的恐惧。
(7)催眠可以终止焦虑、恐慌、恐惧与
恐怖症:消除对事务的恐惧,如登高、航空旅行、人群、
蜘蛛、疾病等。学习面对事务之不同反应,以新的正确的态度克服恐惧。
(8)催眠可以改善生活品质:以积极的动机,目标的设定及达成,实现个人的满足。以成功般的满足舒适心灵。
(9)催眠可以克服
学习困难:增强
教学技巧,改善
学习习惯,提升
记忆力与集中力,导正
学习态度,增强应试技巧。
(10)催眠可以增强运动表现:强化运动成效,集中重点,启发
成功感、胜利感、成就感。增强毅力与
协调性。增强全方位的意向态度。
(11)催眠可以提升
个人创造力:开启写作、绘画、
表演艺术潜能。启动
创作动机。增强洞察力,
问题解决能力。
(12)催眠可以促进健康身体:缓解及减低
慢性病症状,如
结肠炎、
肌肉痉挛和
溃疡。控制气喘、
偏头痛等。缓解皮肤疾病。改善
免疫系统与促进自然痊愈。
(13)催眠可以
疼痛控制:安全、自然的方法以替代
麻醉,如
外科手术止痛、
烧伤止痛,牙医止痛等。控制慢性病的病痛,如
关节炎或背痛。
(14)催眠可以革除坏习惯建立新习惯:增强积极动力,提升正面行为。消除负向思考,解脱忿怒、忧郁、挫折。
(15)催眠可以协助自然生产:减低疼痛,轻松分娩,恢复迅速,建立亲子
亲密关系。
(16)催眠可以解除感情与肉体创伤:重现并去除人生创伤或悲剧事件。搜寻记忆,年龄回溯,时间回溯。
催眠理论
1. 部分退化(partial regression)理论
催眠使
受试者思维退化至某种较幼稚的阶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时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种较原始的
思维方式,因而凭冲动行事并进行幻想与幻觉的制作。
2.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理论
认为是受试者在催眠者的诱导下过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受试者对角色的期望和
情景因素,使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很多学者坚持催眠是意识的另一种状态,而不是角色扮演,即使最合作的受试者也不会同意在不给
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3. 意识分离(
dis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理论
希尔加德根据
实验观察,认为催眠将受试者的
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分流。第一个分流是受试者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分流是受试者难于察觉、被掩蔽的意识活动,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
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一种经常出现的正常体验,例如长途驾车的人对路上状况作出了一些反应,多不能回忆,即是由于当时意识明显地分离为驾驭汽车与个人思考两部份了。
注意事项
一.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
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
头昏、
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
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
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 .脑
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
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4. 对催眠有严重的
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自我催眠
人类具有利用
自我意识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资源,进行
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实际上.人们早已应用自我
催眠暗示,如
宗教仪式、印度的
瑜伽术、中国的气功术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实施自我催眠。 催眠暗示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很大作用。当人在
清醒状态下暗示虽也有作用,但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的内容进入
潜意识领域更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威力。在催眠状态下的暗示,不仅能够改变身体的感觉、意识和行为,而且还可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前
额叶不仅与意识和思维等
心理活动有关,而且前额叶与调节内脏器官活动的
下丘脑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纤维联系。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可能是人类能主动利用意识和意象来调节和控制内脏
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潜意识对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环、
免疫反应、
物质代谢以及各种反射和反应均起着很大作用。许多研究证明,在催眠状态下暗示身体处于不同状态,
代谢率就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催眠暗示正在从事重
体力劳动时,代谢率可上升25%,应用自体发生训练法进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松后,代谢率比平时的安静状态降低15~20%。
通常采取仰卧或
坐位,使身体各部均处于舒适放松的姿势下练习。先把注意集中于自己的身体感觉,内视自己,进行自我催眠和暗示。首先不断地利用“信心、勇气和满足等积极性情感和美好的意象驱除“烦闷、不安和悲伤”等各种消极性情感,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强化、提高自我
控制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期练习应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每天多次练习,逐渐变为每天有规律地练习2-3次,较易收效。每次5-20分钟。初学者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时间稍长容易出现
注意涣散,入睡和不知不觉中使注意紧张等缺点。因此应适当缩短每次
练习时间,甚至也可把一次练习分为几个阶段,每段只练习几分钟。
(1)减除
心理应激,改善睡眠和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和身体的
免疫功能,防治各种心身疾病;
(3)矫正各种不良习惯及减肥;
(4)治疗性功能障碍及痛经、
盆底肌松弛、
更年期综合症;
(5)控制疼痛;
总之,现代许多人都在成功地应用自我催眠暗示来保护心身健康。今后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疾病都将有相应的疫苗预防和治疗,以各种心理技术来控制疾病和开发人的心身潜能,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
催眠逻辑
在所有典型的
催眠现象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现象之一就是催眠逻辑。“催眠逻辑”一词由奥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在
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并不知道它们是互不相容的。奥恩(1962)说,如果要被催眠者对椅子作负性想象(即想象椅子已不在原处),那么当要他们睁着眼睛在室内行走时,他们会控制自己不碰到椅子,但她们仍然坚持说看不见椅子。这便是催眠逻辑的一种表现。没有催眠逻辑的人,就会碰撞到椅子上面(鲍尔斯,1976)。
在这类实验中,有的还不清楚被催眠者是否真正相信椅子已不在原处;或者椅子尚在原处,但他们已经不能看见它。如果他们相信椅子尚在原处,只是看不见它,那么
他们在看不见椅子的时候还能回避它,这也并不是违背逻辑的,因为被催眠者可能还记得椅子的位置。若将椅子移动地方,这种试验就要完善得多。其道理是,在椅子移动之后,如果被催眠者一方面报告看不见椅子,一方面又回避摸着椅子,这就更清楚地说明其反应的
不相容性,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凭记忆知道椅子的位置。
与此相似的另一种催眠逻辑现象是有人报告的“双重”幻觉。其表现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被催眠者
幻视见一个物体,而这个物体已在屋里;或者幻视见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步入室内。这都是双重幻觉催眠逻辑。
不过,麦克唐纳和
史密斯(1975),席汉、奥布斯托和麦康基(1976),以及席汉(1977)等人发现,并非所有报告讲的都是双重幻觉,有不少被催眠者是假装看见了双重幻觉。此外,双重幻觉的不相容性也有疑问。这里要分析一下被催眠者对幻视物体之真实性的相信程度,他们不能认为幻视物体只不过是想象的产物。如果他们真正相信幻视物体是
客观存在的,那么看见一个以上的物体便
不合乎逻辑。
当然,即便是这种情况,也有一些道理可以合理解释双重物体是能够并存的。如果被催眠者知道两个物体中有一个是幻觉,那既无不相容性可言。因为当被催眠者被告知幻视物体是幻觉时,它便可以消失。透明幻觉是催眠逻辑的又一种表现。所谓透明幻觉就是被催眠者报告,他们透过幻视物体看见了真正的物体(
约翰逊,马厄和巴伯,1972;席汉等,1976)。
同样,也有些被催眠者所报告的这一现象是假的。看见一个被另一物体完全遮掩住的物体,这显然是
不合逻辑的。不过,幻觉没多少规则可遵循,对大多数被催眠者来说,幻觉的一个性质可能就是被催眠者可以透过它看见对面的物体。催眠逻辑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虽然不少人报告了它的存在,但是越仔细地分析它,它就越难把握。
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被催眠者是真正相信看见的物体是真实的,还是认为那是一种幻觉:是真正相信并不存在那个物体,还是认为那是一种负性幻觉。若要否认催眠逻辑现象的存在,也并不困难。然而,催眠逻辑仍然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被催眠者的认识,使这里提出的一些问题获得解决。在作这些研究时,或许要采用与席汉和麦康基(1982)相似的方法。
催眠语
要点
抓住缓急强弱的节奏有人曾极端地说,催眠术的奥秘无非就是催眠说话术和呼吸法。
所谓说话术,并非像电视、电台的广播员念
新闻稿那样,只要念准确就行,也不像演员只要死记住台词便万事大吉。它有些象表演艺术家的工作,其实行过程可以称得上是在演出一场话剧:他将人物推上空白的舞台,以最初的情况设定并构成剧目,一边推敲剧情一边完成剧本。决定该剧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具体的说话方法,即施术者语言的缓急强弱的节奏。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助于剧情进展及烘托剧目效果的方法。口才是极具个性的,生来就有好有差,即使追随好的榜样,也不见得如期得到提高。况且,以文章的形式表示“说话法”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尽管如此,还是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一边研究抑扬顿挫的功夫,一边阅读
本章为好。重要的是,根据情况的发展及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做出适合自己的演出笔记之类的计划,不断加以练习。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暗示方法
关于暗示的做法,前面已经提到几次,有人对其要点进行了总结(分为两节介绍):
①不使用疑问式
像“你能做吗?能做好的话试试看”这样的说法,有时会使对方产生踌躇或表示出毫无理由的拒绝态度,以致阻碍进展。说话内容一定要把状况具体化并带结论性,如“你的胳膊已经不能弯曲”,“你就这样
倒向后方。”
②不用命令语气
催眠说话术大致可分为权威语气和教诲语气两种。权威语气——预言性地指示动作的方法,如“你就这样站立起来”;教诲语气——暗示可能性的温和说法,如“你可以那样站立起来”。相反,“快做!”这样的
命令式,会导致失掉信赖(基于信赖的依存关系),因此实属禁止之列。
“现在,你做……”这样的说法,不如像“下面,我拍一下手,你将……”用这种具有给与喘息之机的鱼贯的将来式预告暗示,更容易使被催眠者采取行动。
④注意拟造形象
比如在进行
催眠美容时,采用“你的腰部渐渐的收紧变细”这种说法,不如像“就像女明星的腰那样地……”的说法,更能使被催眠者容易从暗示中浮想其具体的形象来。
⑤注意反复效果
催眠说话法,换句话说就是“反复说话法”。因为在催眠状态浅的情况下重复暗示的效果更大,所以应该像领着幼儿学走路一样,反复暗示相同的动作,向表面意识的传达与向无意识的暗示传达,存在着相当的“时差”。要用实际的感觉抓住这种差别,并在注意反复效果的前提下说话。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利用人的受暗示性,通过言语暗示引到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即催眠状态。病人在这种状态中对治疗者的言语指示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疾病明显好转。
本疗法的具体作法如下:
1.治疗前,要向病人说明催眠的性质的要求,把治疗目的步骤讲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测试人的受暗示性程度,这是
催眠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测试暗示性的方法很多,现介绍以下四种简易方法,测前告诉病人要对他的
神经系统进行测查:
(1)测查嗅觉的灵敏度:用事先备好的3个装有清水的试管,请病人分辨哪个装有水,哪个装有淡醋或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挑出后两种的一种得1分,挑出两种得2分。
(2)测查
平衡功能:令病人面墙而立,双目轻闭,平静呼吸两分钟后,然后治疗者用低沉语调缓慢地说:“你是否感到有点站不住了,是否开始感到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你要集中注意,尽力体验你的感觉,是否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前后(或左右)摇晃”,停顿30秒,重复问话3次后,要病人回答,如感到未摇晃者得0分,轻微摇晃者得1分,明显摇晃者得2分。
(3)测查记忆力:令病人看一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个窗户,蓝色的窗帘和两把椅子。30秒后走彩色画。问:①“房间里有3把还是4把椅子?②窗帘是什么颜色,浅绿色的还是淡黄色的?③房间有2个窗户还是3个窗户?”若回答与问话一致,则具有暗示性,每一问得1分,若回答与画面一致则得0分,此项测查可得0~3分。
(4)测查
视觉分辨力:在白纸中画一直径4厘米、间距为8厘米的两个等大圆圈,中间分别写12与14(或14~15)两个数字。要病人回答哪个圆圈大,若回答一样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者得1分。通过四项测查病人可得0~8分,分数愈高者表示病人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2.治疗时,房内光线要雅淡,要静,室温适中。让病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先调整呼吸,使它平静有规则,进而使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治疗者在旁实施催眠时一般采用直接或间接两种方法。
直接法是凭着治疗者的威信,用简短、明确、权威性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头部即使病人进入催眠状态。
间接法是借助“
催眠药”如对面墙上发亮的灯光,或单调深沉的“拍节器”。
一般催眠治疗多采用间接法。令病人凝视或倾听催眠物,同时治疗者给予言语暗示,用单调、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语反复暗示,病人愈来愈疲倦、眼皮紧了、变重了、睁不开了……,随即暗示其上肢、下肢、全身都松弛无力了,病人随治疗者的暗示而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状态的深度一般分为三种:轻度、中度和深度。
轻度催眠状态:病人闭眼、躯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眼睑发僵,思维活动减少,不能按治疗者的暗示行动,如睁眼,只能扬动眉毛,有时出现自动活动,事后病人诉说他未睡着,周围一切都听到,都知道,就是不能也不想睁眼,只感觉全身沉重、舒适。
中度催眠状态:病人瞌睡加深,皮肤
感觉迟钝,
痛阈值提高,顺从。事后病人说他开始突然睡着了,后来又醒了,问他:治疗者跟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病人只能记起催眠初期治疗者的言语和行动。
深度催眠状态:病人的感觉明显减退,对
针刺不起反应,事后完全不能记忆起他在催眠中的言行,而实际上病人完全按照治疗者的指示回答和行动,故又称梦行。
3.本疗法的
适应症主要是
神经症和某些
心身疾病:如
癔症性遗忘症,
癔症性失音或瘫痪、恐怖症、
夜尿症、
慢性哮喘、痉挛性结肠、
痉挛性斜颈、口吃等。消除某些
心身障碍和顽固性不良习惯效果更好。一般采用轻度催眠用来消除各种症状,在催眠下直接向病人进行言语暗示,肯定其有关症状在醒来后必将消失。催眠加深时可进行
催眠分析,病人较易地将被压抑而遗忘的
精神创伤说出来而找出其致病的
心理因素,也可进行催眠麻醉顺利地进行外科手术。此外,还可利用此疗法进行集体催眠,治疗酒精中毒症或麻醉药成瘾者。
4.治疗初期,每周进行2~3次,以后每周1次,一般不超过10次,每次治疗结束时,用言语暗示病人继续睡下去,后转入自然睡眠。或告诉病人,听到计数10倒数至1后即可醒来,或让病人重复治疗者的计数,告诉他数到5时即可醒来一直数到1为止。解除催眠状态不宜过于急促,最好慢慢地让病人醒来。
5.据有经验的催眠治疗家统计,人群中能进入催眠状态的约占70~90%,仅有25%的能达到深度催眠。在有经验的治疗者指导下轻度的催眠或觉醒状态下暗示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由于此疗法的实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选择病人要严格,一般须由受过训练的
精神科或其他
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担任。
催眠与睡眠
尽管谁都要睡眠,但很明显,谁也不能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大量的睡眠知识。在这一领域里,正是由于科学
研究方法的诞生,特别是
脑电图(EEG)的发明,便使得关于睡眠与梦的知识爆炸性地增长。在做脑电图记录时,要将电极置于头皮上,测量脑的电活动变化。德门特和克莱曼(1957)通过记录脑电图而分别出睡眠的四个不同阶段。在第1期睡眠中,脑电图呈现高频、低幅的波形,与清醒休息状态(0期)的波形相近,只是较不规则。在这期睡眠中,人们正在打瞌睡。而且若从这期睡眠中醒来,人们甚至否认正在瞌睡。
第III期睡眠的脑电图以大而低的波形为其特征,偶尔见有短时的、有节律的低频波(称为“棱形”波)。第2期睡眠较第I或睡眠为深。第3期睡眠又较第II期睡眠为深。在这一期睡眠中,脑电图的波形更不规则,其间也有梭形波,只是其
波幅较高;偶尔也可能出现大而慢的波形。第4期是最深度的睡眠,在脑电图上以大而慢的波(6彼)为其特征。此外还有眼快动(REM)期睡眠,这时人们正在做梦。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们平均要经历5段眼快
动睡眠,每段间隔大约90分钟。眼快动睡眠穿插在一夜睡眠的各期之间。
被催眠者脑电图的波形与睡眠者脑电图的2、3期波形和4期的波形好像有很大差别(埃文斯,1982)。例如在催眠过程中几乎没有第4期6波的迹象出现。彻脱克和克拉乌兹(1959)讨论过第1期睡眠与催眠在
脑电波上的
相似性。这种相似当然部分是由于催眠师暗示受术者感到瞌睡,正在闭上自己的眼睛,甚至题上1—2秒钟。或者正如埃文斯(1979,1982)指出,它是由脑电图记录的
不敏感性所致;催眠与睡眠的
脑电活动本来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为脑电记录时的过多干扰所掩盖。可以预料,如果为受术者施加“觉醒”诱导,而不是相反的“睡眠”诱导,那么其脑电波将有很大差异。(班亚,梅扎罗斯、格雷古斯, 1981)
为什么催眠曾被视为是与睡眠相同的状态,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在别人看来,正在睡眠的人与经过“睡眠”诱导催眠了的人在表现上报相似;二者显然都可产生不随意活动,如生动的做梦。睡眠与催眠的另一个可能的相似之处在于,有人(埃文斯,1977)发现受术者在接受
哈佛集体催眠易感性量表A表的测试时的得分与他们的夜间入睡能力有关。埃文斯(1982)认为,这种相关可能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控制
意识水平或意识状态的机制;而该机制无论在人们进入催眠还是进入睡眠时都发挥作用。除了上述相似之处以外,人们一般认为睡眠与催眠是大不一样的两种状态。
催眠诱导
催眠诱导(hypnoticinduction)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
suggestibilit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
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
轻声告诉
被试他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
发热,
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被试就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
个体差异。有1/10的人对催眠诱导根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
催眠感受性量(Stanford
hyp— noticsu~eptibilitvscale,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c至于受暗示性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种
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时又对该催眠者表示信赖时,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并取得成功。这也与中国在
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谚语“心诚则灵”正相符合。
误解答疑
1 问:催眠术是否就是会让人睡觉?
答:催眠术并不是催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其实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催眠状态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高于一般的睡眠,有时只睡了十多分钟,感觉就象睡了很久。虽然催眠术对于治疗睡眠问题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
2 问:催眠中被催过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了?
答:催眠过程中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所以看起来受术者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他在和催眠师进行潜意识的沟通,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在催眠师的指令唤醒后就会醒来。当然,如果任其催眠状态持续下去,则可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经过充分睡眠后受术者也会自然醒复,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或者不良后果。同样,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状态中,也可以通过催眠术转入到
催眠状态,这称为睡眠性催眠术。
3 问: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答: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像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也都不会影响催眠的进行和治疗效果。当然,受术者越是按催眠师的指令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检验),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4 问: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隐私?
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
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
职业道德。
5 问: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哪些没有
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
答: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内容。催眠
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
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现象产生的第一层次是
物质层次——脑
神经系统功能;第二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由此看来,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
心理素质好、感受性敏锐的人越能够从催眠中获得好处,而过于年幼的儿童和过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为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而难于被催眠。
答:催眠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只要施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适,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会给受术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术的特殊性,在实施催眠,特别是带有心理治疗和
训练内容的催眠时,应该由接受过
专业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催眠师实施催眠, 在催眠中,还有不少即使在学理上也是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例如感觉超敏现象(催眠师如果暗示被催眠者正有一块烧烫的金属放在他的身上,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肤上就会真的出现
烫伤的痕迹)、行动和知觉的分裂、记忆的恢复和催眠后
遗忘症等催眠状态中常规出现的现象。
这也就是催眠术为什么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地方,也是迄今为止仍难以被学术界完全接受的原因之一。乍一看催眠给人以神秘、魔术般的印象,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认真研究一下催眠就会知道,催眠不是像魔术、占卜那样虚幻的东西,也不仅仅是催眠、被催眠这一单纯的过程,实际上,它有着非常严密、完整的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大有作为的科学。
催眠沟通
一般催眠是
催眠师利用催眠术与被催眠者的
潜意识进行沟通。藉由直接暗示与
间接暗示,引发被催眠者的原有但不被
觉知的潜能。如果本身没有的潜能则可透过暗示的方式联想模彷出来。譬如设定一个情境,让被催眠者进入,利用情境的情况设定,由催眠者体验。当情境设定是愉快的,被催眠者可将原本的悲伤情绪做转换或释放。这些情绪的转换可以引发被催眠者本身的情绪愈合能力,进而达到催眠师预设的效果。当被催眠者带者转换的情绪回到现实情况时,遇到类似悲伤的事件时,原有的悲伤情绪将会减低,进而演变成习惯。催眠是有
时间效力的。因为这是新加上的情绪习惯,必须常常配合自我催眠的练习,才可能将新加上的行为情绪习惯定型,成为自己真正的习惯。
超意识催眠沟通是结合催眠、
深层沟通、
NLP为技术基础,融合心理学、
超心理学、宇宙
实像、
灵学、行为分析为沟通理念,藉由个案本身困扰已久的事件、情绪、心理、
生理反应为探讨的媒介,由催眠沟通师引导个案自己道出过程,并由催眠沟通师引导个案深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想要表达的意念。引领个案通盘的了解事件始末,藉由语法的不同,让个案自己体会在同一个事件上,深层的自我所表达的多种意念及
情绪反应。超意识催眠沟通是让个案去了解原本旧有
行为习惯的形成原由,并从更超然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为了什么目的,又
要如何改善,让个案心甘情愿的用自己提出的新习惯去取代旧有的行为,并愿意持续将新的习惯转成正向的行为。即为由当事者内心去解脱自己原有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