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全称是“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由
张之江先生等创办,以培养军队教官、中等以上学校教中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为目的,建于1927年,地点在南京
中央体育场(现
南京体育学院)以南。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
创办历程
遇挫
中央国术馆最初名为“国术研究馆”。建馆的宗旨,除行政管理和编审教材书刊外,另设学生武术训练队(班),培养武术师资,以便推广武术教育。按说属于学术教育机构,
张之江向教育部申请备案,可是教育部不承认,他们认为武术是已被淘汰的东西,教育部不提倡这个旧玩艺声称如果一定要提倡,只能属于民众团体,不属于教育系统。百般刁难,坚不批准。
成立
张之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找到
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李烈钧先生,(当时国民政府由主席
林森负责外,李烈钧算是第二把手,他能发号施令)李烈钧和张之江是
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友,有深厚的友谊,李烈钧当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认,那么就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经费由国库开支。于192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备案。国术研究馆即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于是便改为中央国术馆,并发表成立宣言。
筹备
这时,
张之江奉中央令赴各省视察军务,中央国术馆的筹备建馆工作,即派我和
王子平负责筹备,筹建处设在南京韩家巷,暂借
中华基督教会几个房间,当时副馆长李景林也迁到筹备处办公,还有武术专家
马英图、刘印虎等人。
发起
中央国术馆建馆的发起人有国民党的著名人士
蔡元培、
孔祥熙、
于右任、
钮永健、
张之江、
张树声等。该馆设有理事会,由冯玉祥先生担任理事长,并设参事会,聘请当代名人担任参事,每季度召开参事会议,提出各项宝贵意见,起到建设性作用。
组织
中央国术馆的组织,分为三处,即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教务处负责教学,培养师资,设处长一人,第一任处长为
王子平,此后
朱国福、
吴俊山、吴翼晖、
杨松山等继任。编审处负责编辑教学资料,审定教材,整理武术传统项目,设处长一人,由
姜容樵、吴伯年、
金一明等先后担任。这些人都是文武兼备的武术专家,他们编写了大量武术书刊和理论报道,为我国的武术理论建设和技术传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总务处负责行政后勤、财务、文书等工作,设处长一人,由李滋懋、竺永华、庞玉森先后担任。
训练
附设学生武术训练班,训导主任由张瑞堂担任,朱国桢为队长,兼教搏击,队付
朱国禄兼教
长拳,
杨法武兼教
摔跤,
刘洪庆兼教器械,
何福生为幼年班班长,
马正武为副班长。另有武术名家
孙禄堂教授(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教
形意拳,
杨澄甫教
杨式太极拳,龚润田教
吴式太极拳,
陈子荣教
陈式太极拳,
吴俊山和孙玉昆教
八卦掌和擒拿,
马英图教
劈挂拳和
八极拳,李玉山教
燕青拳、太极鞭,孙玉铭教
棍术,张本源教
查拳。
馆训
中央国术馆的馆训:“术德并重,文武兼修”学习武术的目的是健身强种,自卫御敌,不能恃武逞强,寻隙斗殴,更不能欺善压弱,在不得已自卫还击时,要适可而止,不可置对手于死地。在练武的同时,还要修身养性,学武也要学文,学文化,学科学,要精通武术各项理论和消化各项教材。
口号
中央国术馆的口号:“强种救国,御侮图存”所以中央国术馆培养的武术人才,几乎都是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武林俊杰,分布在国内外,如国内的:国家体系的吴江平,北京体院
张文广,云南省武协主席
何福生,
上海复旦大学李锡思,东北师大
康绍远,武汉体院
温敬铭(已故)等,海外的:台湾
傅淑云,美国
张震海,英国黄济复,新加坡陈玉和,马来西亚宫邦杰,泰国刘景行,巴西
刘振元,印尼林瑞兴,缅甸邝荣涛,越南
张俊,香港燕棠华等,这些人为武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色
说明
传承
中国武术,术德并重,提升国民健康,以国术救国,整理武术资料,建立全国国术馆体系。
教育任务
编审国术教材书刊、培育国术师资人才。基本上央馆就是个教育机构,但是民国初年的氛围几乎笼罩在对西洋文化的学习与推行,对于传统文化的
中国武术却是受到了冷漠对待。
《国术周刊》是由南京中央国术馆创办的全国性武术专业刊物。1929年创刊,终刊于1936 年5 月,共出版169 期。主要编校者有:张文江、姜容樵、金一明、陈敦正、胥以谦。
《国术周刊》对传统武术套路进行搜集、考证。经它发表的拳术、器械套路有百余种,包括张之江等人编著《联珠刺枪术》( 第127 期一一第136、137合刊)、《新编练步拳图说》(第127期一一第135 期)、胥以谦的《八极拳》(第138、139合刊一一152、153期合刊)、《穿拏拳图说》(128期一一第136、137期合刊)、《三才剑》(第146 、147期合刊一一第155、159、160期合刊)等等。
馆训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强种救国 御侮图存
全国国术体系
一·中央国术馆
二·省市级国术馆
三·县级国术馆
迁馆始末
1928年央馆初建地址位于南京韩家巷,他们还向基督教协进会借几间房间。 1929年央馆迁徙至南京
西华门头条巷6号。 1937年,搬迁到湖南长沙杜家山中学。后来又经由
广西桂林,取道越南,迁至昆明拓东路湖北公所。之后又迁往四川重庆
北碚。 1946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南京廖家巷2号。
组织架构
初期结构
理事会
监事会
行政部门
副馆长:李景林。
顾问:张洪之。
门长(两名)
少林门
武当门
门长:
高振东。 科长:柳印虎。 教学项目:八卦掌、形意拳、
太极拳。
后期结构
因为门户冲突之关系,该馆即于1929年进行改组,组织如下:
理事会
监事会
行政部门
二·副馆长:
1.李景林2.
张骧伍3.
钮永健 4.
张树声 5.1939年
陈泮岭三·顾问:张洪之。
四·教务处
五·编审处
处长:
唐豪、
姜容樵。 副处长:
黄柏年。 审编员:金一明、胥以谦。
六·总务处
教育制度
师资阵容
李景林、
杨澄甫、
孙禄堂、孙玉铭、
马英图、
马良、马金标、马永胜、马庆云、
吴俊山、吴民清、吴异辉、严乃康、
陈子明、高振东、
王子平、朱国福、
黄柏年、
于振声、
郭长生、
郝鸿昌、
张骧伍、徐宝林、
李玉山、毕凤亭、刘鸿庆、龚润田、
常东升。
开设班别
一·教授班: 1928年央馆一成立即开设了教授班。初期学习年制相当灵活,常根据学员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二·师范班:1933年成立。
三·练习班
四·青年班
五·少年班
全国国术考试
全国国术考试简称为“
国术国考”或“国考”,为
中华民国历史上正式的官方学术机构所举办的武术考试,前后只有举办过两次,地点均为南京公共体育场;然而国术国考办理的相当不理想,正试项目出现了流血场面,相当不合现代化
体育精神。
一·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 二·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
考科
一·预试:
套路演练
二·正试:
正试乃为双人武术对打,不分级别与体重,采
三战两胜制。试科如下:
1.拳脚门 2.摔角门 3.刀剑门 4.棍枪门 5.搏击
三·口试:
1.国士
2.侠士
3.武士
国术大师
刘云龙(1885~1975年),男,江西省
永新县西乡洋口村人,师承湖南
南岳衡山铁佛寺主持王超英,擅长铁砂毒掌及五佰钱
点穴术。
严度万(1887~1975年),男,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门外人。师承家传武技,擅长软、
硬气功及空手入刃术、圈步撞法。
童仁富(1868~194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童家营人。师承清代光绪初年
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擅长死五毒与五凤齐鸣十八连环母架。
肖锦章(1889~1969年),男,浙江四明人。师承不详,擅长虎啸
金钟罩与浑元五行手,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伍任福(1870~1959年),男,江苏省
淮阴市人。师承李德贵大将军,擅长死五毒与板功八大线架。
徐立春(1885~195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东花洞人。师承清代光绪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擅长
五毒垒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剑。
佟忠义(1879~1963年),男,河北省
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搏击与
摔跤。
章麒麟(1890~1980年),男,山东省
菏泽市人。师承家传,擅长
铁砂掌及
潭腿、流星
双锤,15岁起便随父其闯荡江湖。
韩庆堂(1901~1979年),男,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及伤科诊疗。
韩会清(1886~欠详),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
八极门名家
张景星等,擅长青龙偃月刀等。
张本源(1899~197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
四路查拳等。
张金江(1892~1967年),男,江苏省
句容县人。师承童仁富,擅长死五毒及武当六路交手等。
李元智(1903~1972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陈玉山、傅万祥等,擅长
八极拳、
梅花单刀等。
高振东(1879~1960年),男,河北省
雄县人。师承程子和、马玉堂、
王芗斋等,擅长
铁砂掌、形意拳等。
郭长生(1876~1967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刘玉春,擅长白猿
通臂拳及苗刀等。
张英振(1876~1977年),男,山东省
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
查拳等。
朱国福(1897~1968年),男,河北省
定兴县人。师承
张长发、
李存义、
张占魁等,擅长形意拳、
武当昆吾剑及铁砂掌等。
傅振嵩(1881~1953年),男,河南
泌阳县人。师承
陈延熙、贾凤鸣等,擅长
陈式太极拳、
八卦掌等。
李书海(1899~198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李家岗人。师承李松如、于振声等,擅长五毒垒塔四重绝、大小梨花枪、武当六路交手法等。
赵连和(1900~1973年),男,河北省
景县人。师承不详,擅长十二路潭腿、地煞剑等。
马承智(1888~1977年),男,安徽省
霍邱县人。师承
黄树生、王兴隆等,擅长北少林拳、
八极拳及
中国式摔跤等。
马金镖(1881~1973年),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白子敬、
杨鸿修、沙正清等,擅长
洪拳、
查拳及铁砂拳等。
马英图(1897~1956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张拱辰等,擅长通臂拳、
劈挂拳、八极拳等。
米连科(约1895~1971年),男,陕西省渭南县人。师承家传,擅长
红砂手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张洪之(1881~1969年),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师承家传,擅长软、硬气功及易经等。
徐宝林(1901~1977年),男,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家传,擅长
铁砂掌及
查拳、三义刀等。
孙琨(1900~?),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师承不详,擅
燕青拳及擒扑
散手等。
胡炯(1900~1979年),男,湖南省
平江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
猛虎下山拳、三义刀及伤科诊疗术等。
韩儒瑛,男,其他不详。
陆林(1890~197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师承李德贵、
李书文、李凤岗、金佳福等,擅长五毒垒塔、
十八罗汉功及
雁尾单刀、南派少林八法门
洪拳六路等。
阚莺莺(约1909~1989年),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轻身腾跃术、五毒垒塔、鸳鸯响金镖等。
王子庆(1899~1980年),男,河北省
柏乡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及北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罗玉(1903~197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罗家涯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
武当君子剑等。
关福全(1899~1982年),男,山东
冠县人。师承不详,擅长五形混发绝手、
风波扫秦掸尘、
武当太极十三式等。
顾汝章(生卒名字等欠详)男,少林拳高手,擅长黑砂手等。
郑金娜(1903~不详),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不详,擅长
柔术与棉花缩骨术及雁尾单刀等。
张衡庆(1868~1950年),男,山东省枣庄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与
地趟拳、
地术犬法等。
李运智(1889~197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
猴拳、白猿刀等。
王子章(1901~1977年),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
五路查拳等。
齐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北少林拳。
陈子荣,男,河南省
温县陈家沟人。师承不详,擅长
陈式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推手。
杨松山(1906~1985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王维翰、王丹忱、马蔚翰等,擅长
查拳、
华拳、
洪拳、形意拳等。
杨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
永年县人。师承家传,擅长
杨式太极拳与太极打手等。
刘崇峻(生卒年不详),男,四川省
广汉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铁砂掌及
龙拳等。
郭锡三(约1897~1978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青萍剑等。
华风亭(约1899~1979年),男,山东省
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
鹰爪力与
中国式摔跤。
陈子隆(约1889~194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
铁砂掌及十二路
潭腿、
八极拳等。
田兆麟(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
杨少侯及
李存义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太极拳等。
龚润田(约1887~1970年),男,河北省
辛集县人。师承家传及
吴会清、
吴鉴泉等,擅长铁砂掌、八极拳、
吴式太极拳等。
刘鸿庆(约1897~1979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总教习,擅长五毒垒塔及雁尾单刀、哪吒闹海乾坤圈、
武当君子剑等。
杨法武(约1899~198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不详,擅长硬形气功、
中国式摔跤等。
李滋茂(约1899~1984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与李德源等,擅长五毒垒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双刀等。
张瑞堂(约1898~1979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
铁砂掌、
查拳等。
马庆云(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
中国式摔跤等。
李椿年(1894~1976年),男,河北省某县人。师承陈殿福、傅海田、杨澄甫等,擅长北少林拳、
杨式太极拳等。
李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年),男,河北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
燕青拳、青萍剑、
太师鞭等。
史布清(1899~1958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
于振声等,擅长
铁砂掌、
查拳及伤科诊疗等。
曹砚海(1899~1938年),男。师承不详,擅长
武当太乙拳、
六合拳、燕青拳等。
胥以谦(1891~1979),男,江苏通州人。师承李学群,自幼习武、亦精诗文,是“王家拳”第七代传人。
武术教学
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
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根据赏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学。
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
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
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
尾声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社)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社)相 继停办。1937年8月14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 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
北碚时,馆内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演、举办比赛,但都仅偏于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 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宣告解散。
馆长
该馆馆长
张之江(1882~1969),武术提倡者,河北省
盐山县人。张之江曾任
冯玉祥国民军旅长和代总司令等职。1927年脱离军界,同年创建“中央国术馆”,任馆长。张之江自青年时起即喜爱武术。有一时期,他身患重病,坚持练武术后恢复健康,因此他更加热爱武术。他任馆长期间,国术馆里聚集了一批知名拳师,研究整理武术,开展教学辅导工作,对武术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933年,他又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