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羌镇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下辖镇
黄羌镇,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位于海丰县北部,东北与陆河县新田镇交界,西北与惠东县高潭镇相邻,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平东镇公平镇接壤。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51.5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黄羌镇户籍人口44271人。截至2022年10月,黄羌镇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16781人。
历史沿革
清代为海丰县石塘都罗輋约、里仁约和黄泥塘约和西坑约的部分村庄。
民国时期属公平区,称公北乡。
1949年7月,镇域解放,改称平北乡。
1950年,建政属海丰二区。
1953年,属公平区。
1957年,撤乡成立黄羌乡。
1958年冬,并入公平人民公社。
1961年,从公平人民公社划出,成立黄羌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废社设区。
1987年5月12日,撤区设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黄羌镇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黄羌镇,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位于海丰县北部,东毗邻陆丰市陆河县,南临公平水库西连紫金县,北与惠东县高潭镇接壤。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5°19′~115°30′,北纬23°5′~23°14′。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51.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黄羌镇以丘陵、田园、水系等自然地貌为基础,东北部绵亘着崇山峻岭,向西南方向低平延伸,地势平坦。山峰多在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的五马归槽山海拔1054.4米。尖髻山位于黄羌东北面,海拔726米。
水文气候
黄羌罗輋为海丰第一大河流黄江的发源地,黄江原无统一的名称,上游叫罗輋河、中游叫赤岸河、下游分东溪和西溪,全长67千米,流域面积涵盖大半县境。1956年首次河流规划,统称黄江,取义于汛期水质混黄又源出黄羌。
黄江是海丰县主要水系,发源于黄羌镇内西北部五马归槽之蜡烛山南侧,流经南方背再经龙潭至王爷坝,与东侧上游一段长22千米源于黄羌东北部尖髻山的罗輋水汇合,及黄江的支流双圳河、松林河、虎瞰河流经黄羌墟出落歧寨入公平水库,占据公平水库水源的6成以上。全镇有7座小Ⅱ型水库、3座小水电站。
黄羌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温度21.9℃,年积温为78.5℃,无霜期为362天,年日照时数为2049小时,年降雨量2258毫米。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区。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黄羌镇森林覆盖率达63.8%,其中生态林1.8万亩,特别是龙潭山林区,面积约30公顷,奇石瀑布遍布,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是天然绿色氧吧,徒步休闲的首选之地。
生物资源
黄羌镇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公平水库湿地保护区,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黑脸琵鹭等大量珍禽云集,是中国南部水鸟重要的栖息地。
矿产资源
黄羌锡矿丰富,优质布板材储量25万立方米。
地热资源
远古时期,莲花山系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逐渐隆起,伴随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岩浆,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随着地壳缝隙侵入地表含水岩层;高温的热水在静水压力差下通过裂隙上涌地面;而且大部分会沸腾成蒸气,多为硫酸盐泉。因此,海丰县温泉资源丰富,都出露于公平断裂带和南涂山断裂的第四纪冲积层覆盖的低洼地。黄羌合门村委热水村热隆温泉是其中6处之一。热隆温泉温度高达65℃,流量1.648升/秒,PH值为8.6,无色透明泥臭,构造部位位于公平断裂带。
人口
截止2019年末,黄羌镇户籍人口44271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黄羌镇共有常住人口16781人,比2010年减少10499人,比重由2010年的3.75%下降至2.28%。
经济
1992年,黄羌镇农村社会总产值4481.01万元,比1991年的1971.33万元增加了509.68万元,增长率12.9%。农业总产值3487.61万元,其中农作物占43.7%,林业占11.6%,畜牧业占18%,副业占25.5%,渔业占1.2%。可耕地1335公顷。造林面积8926公顷,占宜林面积的92%。林业产值逐年上升。工业总产值343.8万元,有石板材厂、竹木器厂、锡矿等企业12家。商饮业产值135万元,供销社承包门市18个,个体商业户114户。商业进货额620万元,零售额566万元。建筑业总产值460.6万元,运输业总产值54万元。
2004年,黄羌镇山地面积10767公顷,台地面积6447公顷,林地面积8667公顷(含生态林1200公顷),总耕地面积1107公顷,利于农业生产的综合开发,适宜栽种水稻、番薯、花生、黄豆、甘蔗、金针菜等农作物,林果业开发潜力较大。
2004年,黄羌镇粮食种植面积1933公顷(复种),粮食总产量8668吨,良种覆盖率达到95%。虎瞰金针菜是海丰县著名土特产。2004年,有金针菜种植户380户,种植面积53.33公顷,生产总值达760万元,成为黄羌镇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虎噉村摆脱了单家独户耕作、松散经营的落后种植方式,开始步入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干品总产量约600多吨,亩产值约1.8万元,带动农户种植2000多户,人均年增收近8000元。
宜林面积9667公顷。1993年11月,造林绿化经省验收达标。1998年,泰国顺和成集团在黄羌租地种植速生桉,黄羌林业由低值薪炭林逐步向丰产经济林转变。2004年,水果生产面积919公顷,总产1552吨,主要种植品种为荔枝、青梅、李、龙眼、菠萝等。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7247.4万元,其中,工业总值3540万元,农业总产值1370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55元。
林业主要栽培杉、松、竹。场办企业生产松香,年产量80吨,松节油10吨。1988年,水果面积80公顷。2004年,水果面积67公顷。2004年,农业总产值576.2万元。林农人年均纯收入1795元。
黄羌镇是广东省有名的黄花菜生产专业镇,2016年已种植黄花菜2000多亩,所产产品符合无公害蔬菜标准,年产黄花菜干品400吨以上。该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所产黄花菜历史悠久,产品在港台澳等地享有盛誉,价格是一般花雕黄花菜的5倍以上,产值利润较高,有适合种植黄花菜土地1万亩。
2017年,黄羌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3.7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农业总产值2.25亿元,比增分别为2.7%、5.2%;固定资产投入6.12亿元,比增1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元,比增1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558元,比增4.1%。
2019年,黄羌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6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亿元,农业总产值2.61亿元),比增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9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113元,同比增长4.1%。
2021年1-11月,黄羌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172万元。
交通运输
黄羌镇有省道S242经过双圳、双新两村,县道X126穿境而过。以镇址为中心点,向西,双(圳)黄(羌)公路(12千米)和海(丰)紫(金)公路相接,可达深圳、广州等地;向东,黄(羌)平(东)公路通平东镇、陆河县、陆丰市至汕头市;向南,黄(羌)(合)门公路通公平水库、台门温泉;1992年,黄羌镇还有4条公路通往管理区、村庄。有中巴8辆、货车5辆。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88年,黄羌有中学1所,学生568人,教师31人,普及率85%,升学率42%;小学12所,学生2548人,教师146人,入学率99.5%,毕业率100%。1996年9月如期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4年在校中学生1455人,教职工63人;普及率98.5%,升学率80%。小学生3885人,教职工205人;入学率99.6%,毕业率100%。
1988年,林场有中学1所,学生40人,教师8人,普及率与升学率均为80%。小学4所,学生280人,教师23人,入学率100%,毕业率95%。2004年,有小学4所,学生330人,教师23人,入学率100%,毕业率95%。
1992年,黄羌镇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33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
2020年,黄羌镇有9所小学:林场小学、中心小学、东坑小学、东岭小学、松林小学、双圳小学、坑联小学、田心小学、虎噉小学。1所初级中学:黄羌中学。
文体事业
1992年,黄羌镇文化娱乐场所12个。医疗保健设施有医院1所、个体医疗站30个。
黄羌山歌曾经沉寂了数十年,近年来,在黄羌镇党政重视下,在有“山歌王子”之称的黄羌当地人曾宪元等人的努力下,全镇掀起了山歌热,举办了多次客家山歌大赛并派出参与客家文化文艺演出。2016年11月13日,黄羌客家山歌代表队仅凭一首“黄羌山歌特出名”的山歌演唱荣获了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两岸暨港澳地区”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荣获金奖。2017年10月30日成功举办了“山歌悠扬颂老区”原创歌曲发布仪式,打响了黄羌客家山歌特色品牌。
医疗卫生
1988年,黄羌镇有个体医疗站19间,乡村医生19人,镇卫生院1间,医务人员10人。2004年,镇卫生院有病房5间12张床位,医生12人,个体卫生站19个,医生19人。2004年11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全镇铺开。
基础设施
2019年,黄羌镇推进海丰县黄江(黄羌段)治理工程、S242线(双新)至陆河新田海丰段第一期工程和第二期工程,新建敬老院已竣工使用,实施汕尾35千伏黄平输变电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
脱贫攻坚
2019年,黄羌镇完成2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针对未列入危房改造计划的贫困户,发放补助30余万元,支持12户贫困户对其住房进行修缮加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公共服务
2022年1-11月黄羌镇政务服务中心受理咨询和办理办结各类业务约6850条,人社、医保窗口业务受理业务约8840件。新增设3个新社工点,新招募社工人员10人,现黄泉镇社工人员有18人,其中具有专业证书的6人。
新农村建设
2017年,黄羌镇继续塑造全国文明村品牌,投入800多万元修建坑联道德广场、设立文明基金、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借助移民后扶资金,在官田仔、麻塘、西仙坝、隆美、新金5个移民村投入资金1173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争取资金完成东坑王爷宫桥改建工程建设;完成坑联、双新2座老人幸福院建设,完成坑联黄坑、东坑太公坝、石山分水布、双河和顺田村头公园建设;实施亮化工程,实现全镇主干道路灯村村通。
2022年,黄羌镇优化虎噉金针菜种植技术,双圳村、双新村、松林村、建林村皆已引进玉米种植大户。全镇选址17处安装便民器材。推进黄羌村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先行试点工程,改造升级文武门广场、黄羌村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修缮红军医院旧址。推进黄羌镇灰陂河及周边山体整治提升工程,已争取到深圳帮扶汕尾指挥部500万支持资金,12月完成招投标工作。
历史文化
综述
海丰县黄羌镇是纯客家地区,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具有特色,另外这里还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红色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地名文化
黄羌之名始清乾隆四十二年。因驻地明中叶盛长黄姜(澄黄色,可入药)而得名。也有一说指与黄麂即麂子黄猄山羌有关。
石头坪在海丰县城东北25.5千米。属黄羌镇。相传清初建村。原以石头垒墙,盖竹棚经营小生意,故名。
乌泥塘在海丰县城东北18.5千米。属黄羌镇。相传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村。有一泥土乌黑的大池塘,故名。
红色文化
黄羌位于海丰县东北崇山峻岭之间,是海丰陆丰陆河惠东紫金五华多县的交汇处。黄羌人民历来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据史载,早在康熙40年间(公元1701年),黄羌麻竹村宋牛牯领导农民起义,震惊清政府。到了近代,当地农民群众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
黄羌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年代一度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机关驻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活动的主要据点,徐向前、董朗、颜昌颐杨其珊古大存尹林平张善铭林道文曾生赵自省等革命将领都曾在黄羌战斗过。其中的黄羌林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区,石山村在1957年被海丰县人民政府评为“第一等红色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整个区域不仅涵盖了海丰陆丰两县,还包括惠阳紫金和潮梅大部分区域。海丰黄羌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是因为这里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党的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也是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的示范试验基地。
黄羌是海陆丰革命运动的缩影,从打土豪分田地,迎东征,建立苏维埃,创建工农武装根据地,成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部队的大后方,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海陆丰农运最壮烈的乡镇之一。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春,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黄羌农民纷纷加入农会,官背洋村农民余坤等6人在海丰总农会的支持下与海城地主朱墨进行法庭斗争取得胜利,震动全县,成为彭湃著作《海陆丰农民运动》中闪亮的一页。
民国13年(公元1924年)春节后,海丰县总农会副会长杨其珊与麻竹村的宋耀南、宋家贤、陈桂招等来到石山村,组织召开了农友大会,号召农民加入农会组织。不久,彭湃到该村视察时作了重要部署,他把黄羌地区划为海丰县特别分区,定为海丰县农军防地,朝面山为大本营,石山、黄羌、激石溪、中峒为大本营的四大哨口。
民国14年(公元1925年)春,在国共合作进行第一次东征时,黄羌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协助东征军讨伐陈炯明的反动军队,同时建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海丰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黄羌农会积极支持农民,不予交租。在革命斗争中,黄羌还出现了杨其珊宋耀南等革命骨干。
八一南昌起义前后,广东省委部署秋收起义,成立了以杨石魂为书记的东江特委,并准备在海陆丰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当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之后,中共海陆丰地委成员林道文在黄羌重建县农军,攻击公平和高潭二地的地主武装。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年9月4日,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在麻竹成立。8日,公平国民党驻军排长郭其宽杀死连长率全连到黄羌麻竹投奔林道文领导下的农军,使农军如虎添翼,全军从黄羌出发占领公平。全县农军纷纷配合,一起向海丰县城逼进,国民党驻军闻风丧胆,弃城西逃,第二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成立工农独裁性质的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开辟朝面山为后方基地。9月25日,国民党军队陈学顺团配合戴可雄保安团反攻海丰县城,中共海陆丰县委决定主动撤离县城,撤守黄羌山区。当时,东江特委驻朝面山,海陆丰县委驻黄羌圩,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驻官田村。黄雍(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张善铭(海陆丰县委书记,后为广东省委常委)、郑志云(东江特委主要成员)等主要领导都在黄羌指挥海陆丰的斗争。黄羌成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率领一队人马进入广东潮梅地区向海陆丰进发,沿途受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派刘立道来海丰招兵。1927年10月2日刘立道来到黄羌圩,各地青年在党组织负责人张善铭等的发动下,纷纷响应号召参军,仅两日时间就招募了700多人,由武装农军开路急赴潮梅地区。但新兵到揭阳边境时,得知南昌起义军在普宁遇袭失散,于是返回。此后,东江特委多方派员到陆丰联络失散的起义军1000多人,并由董正荣、董朗率领南昌起义军叶挺余部24师1300人在地方党组织的引导下,绕过敌军驻地于10月9日经碣石溪到达黄羌朝面山,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海陆丰县委还专门成立了黄羌特别支部,在坪岭村设立办事处,专门负责起义军的后勤供给。不久,起义军队经整编后成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董朗任红二师四团团长;10月12日,攻打高潭伪民团,18日又攻打南岭地主武装,10月21日,国民党陈学顺团进犯黄羌,企图推毁红色革命根据地,10月25日,林道文指挥的工农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军改编的红二师配合下,在黄羌诱敌深入,大败敌军。之后,彭湃同志领导海陆丰农民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创立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红二师在黄羌朝面山整编海陆丰农军,组建成第五团,原南昌起义军为第四团,并正式成立师部,师部驻朝面山。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2月初,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广东反革命军队三个师的兵力,由余汉谋李振球邓彦华等率领,分三路向海陆丰进犯,并派海军舰队到海丰汕尾和陆丰的碣石各地助战;钟秀南蔡腾辉等在英帝国主义的资助下,再次潜入海陆丰境内骚扰。革命军虽然作战很英勇,终因众寡悬殊,伤亡过多,与敌人苦战三昼夜后,被迫退出海陆丰县城,进入中洞山、激石山、朝面山、黄羌圩、杨梅水、炮仔圩一带山中,开展游击战争。海陆丰县城陷落,黄羌地区除祠庙外,几乎所有的民房被烧光,干部群众遭到惨无人道的屠杀,有的村庄被焚烧达60次以上,当时仅万人左右的黄羌地区,现在册登记的革命烈士就达二百多人。1928年冬至1929年6月,红二、红四师陆续转移外地。在革命的紧急关头,黄羌地区的党员群众没有屈服,坚持斗争。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10月,中共海陆惠紫特委在黄羌朝面山举行军事会议,研究红二、四师余部离境后如何坚持武装斗争,最终决定重整武装,当地青年男女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以原红二师第五团留下红军为基础,在朝面山宣告工农红军第6军17师49团(稍后改称独立师第1团,团长彭桂,政委黄强,下辖3个营)成立,发展游击战争,在黄羌大败陈济棠的海军陆战队。至1930年5月,部队从100多人发展至1000多人。成为东江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革命部队。在海陆惠紫苏区进行武装斗争长达4年半。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5月,以海陆惠紫等县的游击队赤卫队为基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第17师49团,改编为红军11军第四纵队,在朝面山正式成立。团长彭桂,政委黄强。下辖三个营,第一营营长黄伯梅,政委颜云,第二营营长陈伯虎,政委彭元岳,第三营营长林君杰,政委古鸿江。队伍不久发展到一千多人,成为次年东江红军整编为红军第11军时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1930年冬,海丰、陆丰、紫金三县根据地设海陆紫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初期县委和县政府驻陆丰碣石溪,1931年冬,县委和苏维埃政府迁至黄羌苦竹园,继续领导海丰、陆丰和紫金三个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改革,并坚持至1933年5月。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4月中旬,中共党员曾生王作尧率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惠东宝抗日游击队)一百多人奉命东移海陆丰,不幸在高潭遇袭,500多人的部队减员至100多人。他们于4月上旬转移至黄羌石山与敌人周旋,当地群众则将100多掉队战士分散隐蔽,并帮他们找到党组织。国民党派重兵多次搜寻都没有找到目标,不久,这支部队经整编后,8月离开海丰开赴东江抗日前线。后来成长为屡建战功的东江抗日纵队。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3月,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广东海洋大学)来到黄羌镇坑尾头村,校址选在钟氏祠堂(石梁祠)。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1月,日军再次侵占海丰,全县三分之二的乡镇一下子成为沦陷区或半沦陷区,国民党的县政府和军队闻风逃迁黄羌山区。在2月底至3月初时间,日军作最后挣扎,企图打通沿海运输补给线,汕尾、海城、公平等地再度沦陷,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又一次内迁至黄羌坑尾头村。5、6月间海丰国民党军政当局在日本投降后,从罗輋山区迁回县城。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3月中下旬,江南主力对海丰县公北乡(今黄羌镇)展开进攻,诱伏钟肩度部的第2营,将其全部歼灭。7月1日,第一届海丰县人民政府在石山村成立。8月6日,中共粤赣湘边区纵队司令员尹林平率领的东江一支部队追击国民党胡琏副司令率领的国民党196师第587团及保安三师第八团,在黄羌坑尾头展开战斗,名曰“罗輋战斗”,激战15小时,歼敌大部(国民党军队被俘375人、伤员170人、死亡350人、失踪约300人),缴获甚多。
汕尾红色普查经过审核认可,海丰共有288个革命遗址,其中黄羌镇便有102个,占了三分之一强。其中的红二师师部旧址、四十九团团部旧址入选成为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红色游线景点之一。
黄羌境内有杨其珊故居、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旧址、海陆紫特委、海丰县委旧址、东江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师指挥部旧址、打响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第一枪旧址、红军医疗处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二师东线后勤处旧址黄羌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四十九团营地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指挥部、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旧址、罗西里总农会旧址石山村农民协会旧址石山农民自卫军旧址西线军需粮库旧址公平区赤卫队指挥部旧址红军四十九团作战指挥部、红军西线后勤处、东江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队部旧址曾生同志避难处、粤赣湘边纵队“钢铁队”宿营地、海丰县民主政府办公旧址、海丰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海丰县人民警卫排驻地旧址陈亚云故居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办公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指挥部旧址、黄羌革命史料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红二师战壕遗址、麻竹集体农场场部旧址红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曾生抗日游击队队部旧址等红色文化景点。
客家文化
汕尾市客家人绝大部分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客家人大迁徙时到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末年,已有先民在黄羌劳动生息。最初的中原先民从陕甘河南江夏江西跨兴梅山区而达海丰;后来世居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粤北,顺北江南下惠阳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陆丰客家人。明清以后,黄羌等地都有人接受招募到本省的鹤山高明恩平阳江阳春九龙香港四川省的宜陇等十几个县去开垦荒地,再次重建家园。而一些包括黄羌在内海陆丰客家人多次渡海谋生,主要移居地是台湾,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因此,如今的台湾印度尼西亚都有海陆客的语言社团。
千百年来客家先民用勤劳与智慧在黄羌家园耕耘建设,沉淀了独特的客家文化风俗。黄羌的客家人秉承中华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以下是黄羌部分姓氏的来源。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秦氏世玉携眷从兴宁迁来海丰县石塘都黄泥约官田村定居。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范氏俊带家眷来海丰县石塘都罗輋约吉围寨居住。
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戴氏万贵从福建汀州永定县金丰刀头村迁至西坑约子村居住。以后分布在木棉树下、廖屋仔、营下、排仔面等地。
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丘氏雅山带眷12人从长乐迁至罗輋约鹿峒坑建基。
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钟氏开基始祖带眷从紫邑迁入罗輋约东坑田心老屋下定居。后分布在东坑、东岭、东陇一带。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张姓江氏带两男孩,长名日清,次名日明,从潮州迁至西坑约子,不久迁至里仁约下湖鉴居住。
宗教文化
石莲庵位于虎噉石莲庵,祀奉观音菩萨,有700多年历史。
和庆宫位于罗輋坝,祀奉蛇岳公王,俗称王爷宫,建于清嘉庆戊寅年(公元1818年),是黄羌地区“九月十五罗輋坝”节日的发源地。
丫髻山庵位于东岭村委茶园洞,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是海丰佛教开山第一庵。
龙山洞女娲庙位于上虎噉龙公窝,陈法汉祖师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从马来西亚马六甲离望岸万仙总坛恭迎女娲菩萨香火回归故里,建宫祀奉。
罗輋三山国王庙位于黄羌罗輋,建于明弘治年间。
民俗节庆
农历九月十五,是海丰县黄羌镇罗輋坝的民俗活动——蛇岳王爷诞,每年此时,在家的黄羌人就不用说了,出外乃至播迁南洋和香港的乡亲,也会放下手头的活计,不远千里的回来凑热闹。一连数日,罗輋坝都出现演戏宴客、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因此就有了“十五十六罗輋坝”的民谚。
黄羌客家有句俚语:“正月社,二月福”。这里包含了客家两大传统习俗,一是正月“做社”,一是二月“祈福”。在黄羌,不同的村庄,“做社”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春秋两季,有的却是“四季社”。从黄羌镇全镇“做社”情况来看,罗輋大部分地区是“四季社”,其他地区以属春秋两季社居多。在“做社”的时间安排上,各社都有或多或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全镇来看,在“做社”的时间安排上,主要有下面的特点:两季社(如简头埔村,官田仔村)主要是按播种和收获来安排。
在“做社”时间上,第一次(春社)是正月,第二次(秋社)一般是农历八九月,具体哪一天并没有固定,主要根据农历的节气和农忙来安排。在这里,主要是依水稻的播种和收割为根据。四季社,第一次做社主要是在正月十五至正月底这段时间,有些村庄有固定时间,比如“塘尾村”就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也有不固定时间的,每年都会根据社神的“安排”而变化。
相较于第一次,第二次都是固定在农历四月八日(四月初八俗称四月八,客家地区一重大节日,客家童谣便有“三月清明四月八”之说)。
第三次是在“秋插”(秋季插秧)之后,一般在农历七月,具体哪天并不固定,俗称“田了社”(“田了”意为插完秧)。
第四次时间较固定,主要分布在农历九月初九和九月廿八这两天。“做社”的祭品比较简单,由于“做社”这天,由有关人员在村里买一头活猪在社神边上宰杀,然后全猪祭祀,各社员也就不用备上五牲酒醴,只需备上香烛鞭炮即可。春社必定用“甜粄”(这是客家地区一种过年时用大米磨成粉而蒸的年糕),秋社必定用“禾串粄”(一种做成长条形的糕点)。
土地祭祀完后,“社头”便会根据参加户数的多少,每两户一份(两户人家回去后各自平分社肉),把猪肉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便是“做社”的最后一个步骤——分“社肉”。“社肉”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分法,有的地方是先收固定的“社钱”,“社头”会根据收到社钱的总额和支出总额来确定每户人家要分多少社肉。如果收到的社钱有多,那么社肉就可以尽数分下去;如果收到的社钱不够支出,那么就会留下部分社肉当场出售,其余的按户数平均分。还有的地方是在祭祀完之后,“社头”列出本次祭社神的总支出,然后平均分摊到每户人家,社肉按户数全部平均分,不卖。在社肉里面,有的地方是分“生肉”(如田心村),有的地方是分“熟肉”(如大渔田村)。所谓生肉是指除了猪头和内脏之外,其余为没煮熟的;而熟肉是指全部均已煮熟。猪脚不平均分给社员的,猪前脚平分给本次轮值社头,猪后脚送给下一任社头。在分社肉这里有些地方有例外,比如“回龙坑村”便有这样的习俗,如果哪户人家家里“添新丁”(娶亲生小孩),在祭土地时会供上一只鸡。祭祀完后,一半自己带回,另一半给社员平均分。
地方传说
古时,高輋坝西面的山上有一座千家富有、墙垣高筑的高岽寨。宋末赵氏行朝败退海丰当年的一个仲夏,部分残兵败将进入山寨避难,元番围困攻打,由于军民团结御敌,把擂木、滚石、壳灰都派上了用场,乃至几昼夜过去,元兵仍然无法突破缺口,继续围困在山下。又几天过去,寨内炊烟不断,守寨军民在寨墙上晒晾湿淋淋的被单。元番见这情景,知山寨水源充足,粮草有备,故知难而退。也传说在高岽寨粮草不济之时,北侧石莲庵的观音菩萨显灵救助,白拂一举,元兵逃亡万里。
客从中原进,神从何处来,这是一个来自近邻激石溪的山地传说,明朝中叶,海陆惠紫交界的山谷,有一条巨蟒经常出来危害人畜,老百姓惊恐不安。海丰县吉康都三溪口有个叫萧明的武举人,自小习武,爱打抱不平。有天他从少林寺学艺回来,听说此事,决定为民除害。经过筹备,在那年九月十五日的月圆之夜,他叫村民把一头装进竹笼的活猪抬到激石溪蟒蛇出没的山麓作饵料。自已携刀佩戴弓箭,全副武装地带着笼养的大蜈蚣在石岩下埋伏。夜深了,冷风出处,蟒蛇出洞,它嗅觉到生猪的味道即来缠绕。说时迟、那时快,萧举人放出蜈蚣猛扑上去,顿时两雄争战、地动山摇。待蟒蛇斗倦之际,萧举人迅猛射出三支毒箭。不久,蟒蛇蔫伏下来,他继而抽出宝刀砍向蟒蛇,但见血溅之处,腥臭无比。次日,萧举人伏蟒的喜讯传遍百里,群众奔走欢庆。地方官听说此事亲赴现场,验明蟒尸,具奏皇帝,时逢科举,朝廷封萧举人为武进士。后来,萧进士征战有功,晋封王爷。萧王爷逝后,罗輋坝民众为感萧王爷恩德,为他修建了一座和庆宫,并将他尊为蛇岳王爷。每年九月十五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慢慢演变为大型民俗活动。
古代事件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李成栋踞广东复明,号令各县支持肇庆永历政权,海丰土弁薛进升任参将响应勤王。七年十二月,清廷平南王尚可喜右翼班志富炮轰海邑,死者千计;八年八月,薛进中军黄熊抚后复叛,率部进入黄羌坚持斗争,四处出击;是年十二月,惠州副将李荣华、李明道统兵攻克黄羌崎山寨及罗畲寨,黄熊及部将柯彪被俘牺牲。
清康熙初年,黄羌麻竹宋牛牯起事,落草为寇,占据三县交界山区数十年,直至被朝廷招安。
饮食文化
海丰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康乾盛世,在明代以前的海丰百姓,多数来自江西省广东北部的客家人,明代中期以后福建潮州等地人口逐渐迁入海丰,在以客家为主的原始民俗和闽潮民俗的汇融中,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海丰民俗风情,人们喜爱的吃咸茶的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把茶叶擂碎,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暑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以前举凡做寿、添丁、外出远归、病愈出院、遇难脱险,必摆下碗钵,请邻居亲友“吃咸茶”,妇女可谓是“一日不可无咸茶”。
黄羌等山区的擂茶除上述作法外,还有饭茶、苦刺心茶等饮食形式,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再放薄荷入茶,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乌豆等;苦刺心茶则以当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鲜嫩芽心。放入牙钵,加入适量食盐描浆冲入开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饮食。
菜茶”,其做法是将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鱿鱼丝、粉丝、腐竹、白米豆、赤豆、麦粒、菠菜、荷兰豆等时新菜混合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猪骨汤,以胡椒粉为调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吃“菜茶”旧时一般在正月才有,尤以元宵节前后为盛。
黄羌民间节日必不可少的风味小食之一是米程米花糕),米程是客家特色风味小食之一,它与擂茶在客家饮食文化上是一对孪生的姐妹花。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入人心,名闻遐迩。它以健脾消食、去湿除腻、香脆爽口、清甜无比、余味悠长而称著。黄羌还有粄脆,齐粑,红粄,新丁粄发粄艾茸粄等客家米食。
本地方言
黄羌全镇为海丰客家话区,属纯客镇,故当地人亦称“客家话”为“黄羌话”。海丰客家话区与陆河陆丰客家话区基本连成一片,统称为海陆客。黄羌客家话音系共有声母21个(含零声母),韵母54个(含声化韵),声调7个。韵母中单韵母6个,复韵母10个,鼻韵母21个,塞音韵母17个。
黄羌客家话的声调无论调类和调值均与海陆丰各地客家话相同。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B15图将其列为粤台片新惠小片,2012年版划归为新设立的海陆片。台湾省的海陆腔客家话与黄羌在内的海陆丰客家话语音系统极为接近,差别甚微。
传统民居
“厅屋组合”型,客家人称堂为厅,为主屋中心,两侧辅房为屋。若前后两进房屋,中隔天井,以走廊相连,便形成上厅和下厅,两个单元以上组合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的格局,这类建筑在黄羌东边院等尚有清代建筑遗存。若在正房两侧扩建多间横屋,中留巷道,巷通天井,连在一起便形成大屋场。
围楼”型,又称四角楼、或称城寨。四周以三合土夯筑围墙,中间排列两进以上房屋,或以屋墙形成闭合型大型建筑,四角设置两个以上角楼。
民间音乐
海陆丰民间音乐中的山歌分布在汕尾市北部山区的海丰黄羌等地。黄羌山歌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山区长期拓荒垦殖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抒发、 沟通感情的口头文学。
民间舞蹈
“感仔”狮,流行于客家山区。与盛行沿海地区的狮猊的制作不同,其狮面较平,鼻子凹塌,嘴巴不能开合,因此又称为合嘴狮。虽其貌不扬,但在狮班中地位最高,其他狮队与之相遇时,须向其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其舞狮动作和情节与舞狮猊相似。
风景名胜
范氏宗祠位于东岭村委坪岭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迄今约110年,坐北向南,沙灰夯筑墙体,抬梁式梁架,面阔五间28.6米,进深二进18.6米,整体是五厅五井十房三门楼结构,建筑面积532平方米。门额麻石阳刻“范氏宗祠”,背面阳刻“出将入相”字样,前廊存有蟹、狮等木雕构件工艺,墙壁炭素绘画保存完好,清代的历史信息保存较好,但是除头门外,其余建筑物倒塌严重。曾是红二师、红四十九团东线后勤部。
成昌学校旧址位于东岭村委石头坪,建筑占地面积约695平方米,四方形中间天井构造二层土木结构。面阔五间,总宽25米,进深三进,纵深27.8米,门阁楼形牌坊式,罗马柱,线条装饰图纹和国民党徽,具有明显的民国时期建筑特征。1949年夏,粤赣湘边纵队指挥部驻此,尹林平同志亲自在这里指挥了罗輋战役。歼敌350人,俘虏158名。
龙潭山森林公园,面积约30公顷,林分结构合理,林相错落有致,已形成复层林相,森林景观显现,生态环境优美,林分树种包含了土沉香枫香山乌桕鸭脚木台湾相思樟木等乡土阔叶树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是天然绿色氧吧,徒步休闲之地。
荷树坳楼旧址系省核定的红色遗址“东坑村农会遗址”所在地。它位于海丰县黄羌镇东坑村委田心荷树坳,该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近六百平方米,两层,用三合土夯实。内设上六间下六间,中间建有上下天井,四周建有碉堡,碉堡内有瞭望口和枪眼。是罗輋一带的标记性建筑。
黄羌革命史料馆占地三百多平方,分两个展室。第一展室介绍黄羌老区当年的革命形势及斗争概貌,第二展厅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时期,概述发生在黄羌中心区的历史事件及介绍在这里战斗过的重要历史人物。
红二师纪念亭位于黄羌林场,1927年10月9日,南昌起义军1000多人抵达朝面山,后经中共东江特委改编为工农军大队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称红二师),师部设在朝面山。红二师建立后,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红二师战土和当地农民自卫军达700多人。1929年夏,剩余的红二师战士奉命撤往外地。为纪念和缅怀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红二师战士,1995年在黄羌林场场部附近建立“红二师纪念亭”,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了“红二师纪念亭”六个大字。
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是省政府核定的革命遗址之一,在原红二师烈士墓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已建成由“红星广场”“时光广场”“阅兵广场”“号角广场”和“东江平台”5个山头组成的纪念公园,园内安放着65位有姓名的烈士和33位无名英雄的遗骸。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是全国镇级烈士陵园先行点和花园式陵园的尝试点,是了解海陆丰革命斗争史和追忆先烈革命事迹提供了重要平台。
合门温泉在合门管理区。流量1.648升/秒,标高15米,喷水温65℃,无色透明,略含泥臭。地下泉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水温72℃。是广东省第三大温泉区。
文昌庙是南昌起义董朗带领的红四师于1927年10月驻在此地。
革命烈士墓位于镇址西南面300米的小山冈上,墓碑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黄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周连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第五团林排长烈士之墓”等碑文。
朝阳水库位于黄羌林场麻竹管区,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和发电。受益黄羌镇和黄羌林场,设计灌溉面积1113公顷。集雨面积12.85平方千米,主坝顶高程70.5米,加防浪墙1米,坝顶长206米,宽5米,最大坝高35.5米,副坝2条共长198米。泄洪闸为圬工拱涵式,设3孔。每孔宽2米,最大泄洪量162立方米每秒。输水管设2条,主管设在主坝,内径0.8米,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副管设于副坝,内径0.8米,两条管合计最大输水量8.73立方米每秒。坝后电站装机2台320千瓦。
工程按50年一遇最大洪水位设计,500年一遇最大洪水校核,总库容135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56万立方米,垫底库容90万立方米。
工程于1970年12月13日开工,开头由黄羌公社主办,黄羌林场配合,因劳动力不足,从1971年冬起,县革委会动员全县各公社和各高中班学生前往支援,工程至1976年基本建成。
工程按水电部颁布标准复查,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72.62米,比现坝顶高程超2.12米,工程远未达标。灌区因渠道失修失管,灌溉效益下降,实际灌溉面积不到66.7公顷。水库由黄羌镇管理,是境内唯一由镇管理的中型蓄水工程。
朝面山水库位于县境北部公平水库上游,集雨面积13.05平方千米,水库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灌溉。水源经三度发电后小部分灌溉黄羌镇农田,大部分流入公平水库,补充公平水库灌溉水源。工程按百年一遇最大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最大洪水校核,万年一遇最大洪水有保坝措施。是境内标准最高的中型水库工程。库区涵盖7个村,耕地29公顷,果、林、竹151公顷,移民65户426人。总库容189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733万立方米,垫底库容204.3万立方米。主坝顶高程221米,长300米,顶宽8米,最大坝高61米。泄洪闸为圬工拱涵式,设双孔净宽2X2~4米。输水管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内径1.5米,最大输水量3.6立方米每秒。坝后电站装机2台500千瓦。
工程于1976年9月动工,由朝面山电站指挥部指挥施工,全县各公社包括海城、汕尾居民都承担任务。1979年2月全面建成交付使用。工程为朝面山电站管理,由县水电局直辖,属国家专管单位。
格桑花海位于海丰县黄羌镇石山村的兰花种植基地。
地方特产
虎噉村,位于汕尾市海丰县五指嶂山脉的延伸处,有800年种植金针菜历史,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方圆百里无工业污染,土壤含有对金针菜生长有利的元素,灌溉水源为天然纯净的山泉水,孕育出的皇斋虎噉金针菜色泽金黄、肥硕齐长,口感新嫩爽滑、香味清新浓郁,含有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锌含量和维生素C,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
虎噉村靠南面山垭有座石莲庵庙常年香火不断,虎噉金针菜由于其品质好且营养丰富,为食斋者所喜用,逢年过节、初一、十五被作为斋菜素菜所食用,因其珍贵后渐渐成为年节佳肴珍品,久负盛名。
由于皇斋虎噉金针菜营养丰富,品质好,口感佳,具有健胃消食、养心解忧等功效。2006年1月,被国家认证部门评为“A级绿色食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获国家农副产品优质奖、2008年被评为“2008年中国具有影响力全作社产品品牌”、种植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广东省名牌农产品”、“广东十大名菜”、“汕尾市金牌农产品”等荣誉。
黄羌石板材有芝麻黑、黑珍珠、菊花黄、小白花、灰中花、海浪花、中花白等7个品种,储量25万立方米。经省地质化验中心化验,芝麻黑质硬6~6.8度,黑珍珠质硬6.5~7.5度,六防性能良好,花纹均匀,光泽度80%以上,是理想的高级装修材料,属省内稀有石板材。1992年,已建成5条生产钱,月产石板材6000平方米。销往国内外。
石榴石又称天然金刚砂。是天然的高级磨料。主事应用于磨光石材、木材、玻璃器皿、电视荧光屏、橡胶、油漆、金属、陶瓷等。此外可用作工业污水、游泳池和自来水的过滤、石油钻井的加重剂、功能填料,在造船工业主要用作喷砂。已正式投产,1992年月产量300吨。主要销往美国。
著名人物
钟标莱
钟标莱,海丰黄羌坑联村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武举人。
杨其珊(1871~1933年),乳名妹娘,生于陆河县新田镇。青年时跟随父母移居海丰县黄羌镇大湖村,耕田为业。1921年后和彭湃一起搞农运。1923年1月1日当选海丰县总农会副合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当选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1933年9月26日因叛徒告密而壮烈牺牲。
钟铁肩
钟铁肩(1906~1970年),海丰黄羌东坑乡大田村人。成年后应征新兵,加入国民党军队。民国38年初任陆丰县长。
钟超武
钟超武(1906~1949年),乳名石宝、三妹。原籍石头坪大鱼田,后迁罗畲村。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参加农民自卫军。民国29年,任兴宁、五华国民党驻军长官香翰屏(驻兴宁)部的挺进队大队长,负责保护商旅,曾表明自己是国民党左派蔡廷楷的部属。
李炯才出生于1924年,黄羌镇人,出生于马来西亚。大学文化,毕业于槟榔屿钟灵中学及英国伦敦工艺学院新闻系。新加坡外交官、作家。曾任新加坡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埃及日本韩国等八国大使。
杨青出生于1956年,黄羌镇人,研究生学历。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81年7月起,任海丰县统计局统计员。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4月起,历任海丰县委办公室干事、秘书组副组长、组长,海丰县计委副主任,海丰县计委主任、计建委系统党组书记等职。1990年6月起,任海丰县副县长、常务副县长。1994年4月起,历任汕尾市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汕尾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汕尾市委秘书长,汕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戴汉良
戴汉泉出生于1957年,黄羌镇双圳村委赤竹陂村人。中专文化。1973年参加工作,1990年人党,1992年任黄羌镇计生服务所手术医生,2002年任黄羌镇计生办主任。由于工作出色,自1991年起,连续八年被评为镇的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1994~1998年连续五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1993~199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94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3月,被国家计生委授予“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1997年连续两年被汕尾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12月2日《广东人口报》对其先进事迹作过专题报道;1992年,黄羌镇计生服务所被省计生委评为“五好服务所”。1999年5月当选为汕尾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戴景华
戴景华,黄羌石山村人。是汕尾市人大常委、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三和人力资源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珊珊出生于1977年。海丰县人。香港影视红星。曾获得1996年度“香港小姐”冠军、“最上镜小姐”、“友谊小姐”和“才艺小姐”四项大奖、1997年度“国际华裔小姐”亚军、“最受传播媒介欢迎奖”。曾出演:《江湖告急》(2000年)、《致命密函》、《金榜题名之流氓社工》、《靓女差馆》、《绝世好Bra》(2001年)、《非常凶姐》、《我左眼见到鬼》(2002年)、《绝种好男人》、《忘不了》(2003年)、《五鼠斗御猫》(2004年)等电影;《心惊》、《烈火雄心》、《鉴证实录》(1998年)、《宠物情缘》、《鉴证实录Ⅱ》、《刑事侦缉档案IV》(1999年)、《挞出爱火花》(2000年)、《幻影神针》、《灵异侦缉档案》(2003年)等电视连续剧,还曾与蔡澜一同主持《蔡澜叹世界》等节目。
钟华南,海丰县黄羌镇坑联村人,是广东省政协委员、汕尾市政协常委。曾把海丰北部贫困村坑联村,建设成为汕尾唯一的全国文明村,被海丰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奖”,是首届“感动汕尾十大人物”之一。
曾宪元
曾宪元祖籍海丰黄羌,幼年随父母在龙华定居,是深圳龙华“客家山歌王子”、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广东省流行音乐家协会会员。
荣誉称号
2020年,黄羌镇获评202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度汕尾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海丰县维稳先进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20: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