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1907年11月16日—1977年6月22日),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县(今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人物生平
求学之路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1907年11月16日),胡琏出生在陕西省
华县会同坊北会村一个贫寒的农家。
胡琏幼年名胡从禄、胡俊儒,在村里读私塾。13岁上
华县高等小学。他资质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民国十四年(1925年),胡琏小学毕业时,在同州(今陕西
大荔)参与会试,名列前茅。因此,同学们给他取外号叫“胡子奇”。胡琏的老师刘淼对他的父亲胡景彦说:“你家俊儒是个好苗子,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有前途!”
胡链小学毕业后,由父母包办同近村吴秀娃结婚。由于家庭经济团难,他无法继续上学深造。母亲希望他到私塾当老师,糊口养家,但胡琏说:“家有五斗粮,不当猴儿王。”母亲想叫儿子去学做生意,他说自己“不是那个材料”;母亲要胡琏到大户人家当管家,他又说:“那是替人当奴仆,不干!”胡琏认为当军官带兵“威风”,于是与族人胡云龙同去河南投军。开始,他在国民二军
冯子明旅当一名文书。不久接到在广州行医的表兄高尚杰来信,得知
黄埔军官学校招生,遂到开封黄埔学校秘密招生处报名,并改名胡琏。为了解决旅途的费用,吴秀娃卖掉新婚的首饰和娘家即将成熟的青苗,凑足盘缠,让胡琏上路。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秋节前后,胡琏到达广州。他进黄埔军校后,先在入伍生团训练数月,再分配到第四期步兵科第七连学习。胡琏勤奋学习,各科成绩考核均为优良。期间还加入了
中国国民党和“
孙文主义学会”。
投身土木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胡琏从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随即投入
北伐战争。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上尉连长。同年夏,因所在部队遭遣散,胡琏失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
陈诚任南京警备司令。胡琏得知他的同乡、黄埔一期学生
关麟征此时正担任警卫第二团团长,乃赴
蚌埠见关麟征,请他替自己在部队中找个差事。关麟征亲自对胡琏进行口试,并进行实兵指挥测验,认为他具备一个军官的水平,当即将其任命为第一连连长。同年8月,陈诚调任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代三十一旅旅长,大量罗致黄埔学生,用为中、下级军官。关麟征团并入陈诚师为第六十一团,胡琏仍任连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胡琏随部参加了
蒋介石讨伐
李宗仁、
白崇禧的混战,以及同年底的
蒋冯战争、
蒋唐战争。
中原大战爆发后,第十一师奉命向
陇海线的战略要地——
归德发起攻击。
西北军冯玉祥部用密集的炮火反击,加以大刀队拼搏。第十一师士兵内心十分恐惧,争相逃命。胡琏连队的一些士兵也想逃跑。在这危急关头,胡琏拔出手枪高喊:“谁敢逃跑,我就枪毙谁!”因而该连坚守住了阵地。陈诚对胡琏与众不同的胆量,深为赞赏。是役结束后,胡琏升任营长。陈诚晋升为第十八军军长后,所部扩编,欲将胡琏调到第十四师任营长,他不肯去。陈诚询问原因,胡琏答道:“我宁肯在十一师当兵,也不愿到其他部队当官,因为我爱十一师。”陈诚认为他对第十一师有感情,从此对其甚为器重。
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起,胡琏随陈诚参加对红军第三、四、五次“围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他任第十八军特务营营长,翌年(1933年)升任该军特务团团长。同年8月,又升为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团长。红军开始
长征后,他随
罗卓英指挥的预备兵团进驻
金华。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胡琏被授予陆军
中校军衔。后晋升为陆军
上校。
鏖战日寇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发生,
全面抗战开始。8月13日
淞沪会战爆发后,罗卓英率第十八军参加此役,胡琏则率第六十六团奉命担负防守
上海北面
罗店地区的任务。日军妄图将罗店作为突破口,然后一举占领整个上海。日军以飞机轰炸,大炮轰击第六十六团阵地,并施放烟幕弹,以坦克掩护步兵冲锋。胡琏首先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敌坦克,然后组织机枪火力网封锁敌前进的通道。有时,他组织部队主动出击,同日军进行肉搏战,大量杀伤日军。罗店战斗极为激烈,有时胡琏等部在一昼夜间打退了日军十几次的进攻。胡琏团虽伤亡很大,但顽强地坚守了阵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9月初,日军不得不改从东北方的
吴淞、
宝山一带进攻上海市区。10月,胡琏升任第六十七师第一九九旅旅长,率部赴皖南整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第六十七师开赴皖北休整。不久后,该师旅奉命挺进苏南,展开游击战,重创了日军。第一九九旅第四〇一团团长
邱行湘,率部直捣苏南
溧阳、
宜兴一带,前锋直逼苏浙边境的张渚等地,使南京、上海间的日军铁路运输受到严重威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日军波田支队攻陷安庆,揭开了进攻
武汉的序幕。这时,日军利用长江航道兵运繁忙,对武汉形成严重威胁。第六十七师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顾祝同命令,至皖南长江南岸南陵、青阳地区掩护
曾以鼎的海军特种部队在长江水道布雷,阻止日军逆江西进。胡琏的旅司令部设在九华山。他亲自到前沿阵地了解情况,发现日军在江岸各地修碉堡,并置重兵把守。他认为想要配合海军特种部队在长江布雷,必须将沿江据点中的日军吸引调开,布雷才有可能。一天,胡琏指挥部队突然向日军据点发动攻击,迫使日军放松对沿江的巡逻。早已扮装成“船夫”“渔民”的海军特种部队乘机在江面布下水雷。一天夜晚,胡琏趁着气候恶劣、风浪较大之际,出其不意,又派出一支部队向日军碉堡突袭,顷刻间除长江北面外,三面枪声、炮击声、手榴弹爆炸声响起。日军摸不清中国军队进攻的虚实,不敢出击,只是龟缩在碉堡里无目标地胡乱射击。海军特种部队抓住这个时机,又一次巧妙地在江面布下了水雷。在胡琏旅和其他部队共同掩护下,海军特种部队于一年内在长江皖赣江面炸沉日本军舰及运输船只六十余艘,阻滞其向武汉的进攻。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胡琏率部开赴湖南,参加了
第一次长沙会战及其他战役,并升任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副师长,暂归
周祥初的第八十七军战斗序列。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21日,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
园部和一郎占领
襄阳后,转锋南下,经
宜城、
南漳,直逼鄂西重镇
宜昌(参见词条
枣宜会战)。第十一师奉命从驻地长沙出发,驰援宜昌北面的门户
当阳,归
李延年第二军指挥。这时,日军已突破肖之楚第二十六军在
襄河的阵地,当阳已成江北孤立据点。有人主张放弃当阳,胡琏却反对,说:“当阳是日寇从东北面进攻宜昌的屏障,若当阳失陷,则宜昌北面门户洞开”,“我们必须固守当阳,以争取时间,使我们在重庆
万县间的兄弟部队可以先敌进入宜昌与敌人进行决战”。
同年5月底,第十一师构筑工事完毕。师长
方靖在临战动员会上说:“当阳
长坂坡,是当年三国时代
刘备大破
曹操处,千百年来在群众中广为传颂。此次战斗倘若当阳失守,宜昌不保,日寇就会将我们窒息在西南一隅,国家生死关头到了,我师必须人人做张翼德(
张飞)、赵子龙(
赵云),使日寇有来无回。”胡琏接着说:“我们就要像当年张翼德大闹长坂坡那样,杀得日本鬼子片甲不留!”6月9日,日军向第十一师阵地发动猛烈进攻。该师奋起 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尤其是当阳西北的九子山高地,双方反复争夺,相持不下。胡琏亲率第三十一团增援,同时派出一支精悍小部队,从日军的后路进行迂回夹击。日军害怕陷于包围之中,只能撤退。方靖、胡琏在当阳同日军激战一周,重创日军。此时,
彭善的第十八军赶到宜昌增援,为保卫宜昌赢得了时间。李延年认为第十一师在当阳阻击任务已经完成,即令方靖、胡琏将十一师撤至大峡口、风洞河一带,继续抗击日军。
民国三十年(1941年),胡琏被调往福建,升任第七十军预备第九师师长。次年(1942年),方靖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胡琏奉调回第十一师任师长。
石牌保卫战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25日,在湘鄂边界的日军占领要隘渔阳关后,渡过清河从南侧逼近
石牌要塞;宜昌、当阳一带的日军第三十九师团主力、第三师团及第三十四师团一部,在日军将领高木义人率领下,从南面沿长江直接进攻石牌要塞。
石牌位于长江南岸,处于
宜昌南津关与莲沱之间,是当时中国军队扼守长江的第一道关口。若石牌有失,则日军不仅可以威胁鄂西的
巴东、
恩施一带,而且可以窥伺四川,震撼西南。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认为,“石牌乃中国之史达林格勒(今译‘
斯大林格勒’),离此一步,便无死所”,严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蒋介石决定把守卫石牌要塞的任务交给胡琏的第十一师。胡琏接受任务后,表示:誓与要塞共存亡,随时准备以身殉国。他委托政训队长、陕西同乡刘竞天,他若牺性,请刘竞天妥善安排自己妻儿的生活。
胡琏认为,日军拥有大炮、坦克,武器精良,与日军作战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石牌要塞一带岗峦起伏,地势险峻,自己必须充分利用这有利的地形,抓住日军不擅长山地作战的短处,利用有利时机,聚歼顽敌。因此,他将第三十一团
尹钟岳等主力部队隐匿于要塞东南群山环抱的北斗冲一带,只留师部机关及一部分兵力防守要塞。27日,日军第二十九、第三十四师团一部向北斗冲发起进攻,被引入石谷。这时,胡琏一声令下,各部突然从四面一拥而上,将日军团团围住。日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伤亡惨重。翌日,日军继续发动进攻时,胡琏组织强大机枪火力网阻滞其前进。日军逼近阵地、山头时,他指挥部队与日军短兵相接、拼刺刀。日军冲锋后休整和补充时,胡琏组织兵力反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山头。胡琏使用这套守攻结合的战法,坚守了阵地。29日,正当战斗方酣之际,陈诚从第六战区指挥所打电话问胡琏:“有无把握守住阵地?”他坚定地回答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随后,第七十九军、第六十六军等援军赶到,在宜都、
聂家河、
长阳一带猛烈击敌,进攻石牌要塞的日军虑及后路被切断,只能在31日全线撤退,中国军队则跟踪追击,石牌要塞解围。
石牌要塞之战中,第十一师虽然该师伤亡也很大,但成功歼灭日军一千余人,且使日军始终无法占领石牌要塞,为鄂西大捷的出现提供了有力保障。有人称防守有功的胡琏为“中国的
崔可夫”。
鄂西大捷后,第十一师调鄂西
三斗坪休整。胡琏因作战有功,荣获
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
湘西会战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胡琏带职奉调往重庆,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参,经常侍奉在蒋介石的左右,对其思想、言行有所领会和承受,并得以接近、熟悉陈诚和其他国民党军政要人,密切了各方面的关系。这年8月,胡琏出任第十八军军长,时年37岁。同年冬,第十八军全部改换美式装备。胡琏在常德曾举办三期军官训练班,由美国军官任教官,讲解传授美式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组织军官进行实战演习,该军各师团还配有美国联络官担任教练,具体指导美式装备的使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初,日军集中六个师团约二十万人的兵力向湘西
雪峰山地区进攻,目标指向湘西
芷江空军基地,并企图打通湘黔通道,进窥
贵州。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胡琏第十八军也参加了这次会战,归第四方面军
王耀武指挥。胡琏军于6月9日到
沅陵、
辰溪一带集结,整补弹药,整装待发。12日,陆军总司令
何应钦和王耀武等参加的前线指挥部会议决定:第十八军在此次作战中的任务是,从辰溪、淑浦插入日军的侧背,再向南进击,配合第四方面军第一线兵团截断湘黔公路,包围歼灭日军。第十八军原属第六战区序列,这次是以客军身份进入新区参战的。胡琏对湘西情况比较陌生,但注意调查研究。13日,胡琏率前锋部队到达淑浦后,特地会见了具体负责执行会战计划的第四方面军参谋长
邱维达,详细了解了这次战役计划、战场形势;日军的番号、数量、特点和动向;第四方面军各友军的情况。二人原是黄埔军校四期同学,这次战场相逢,分外亲热。邱维达要为他设宴洗尘,胡琏婉言谢绝,说:“军务在身,兵贵神速,救兵如救火,等打败日本鬼子后,长沙再见,共叙友情。”
6月中旬,湘西气候炎热,加上山地道路崎岖,将士行军艰难。胡琏根据当地昼热夜凉的特点,命令部队中午休息,夜晚加速行军,终于提前到达了目的地。接着,他指挥各师团向日军的据点展开攻击。到17日黄昏,该军将日军进攻湘西山区唯一的交通线湘黔公路截断,并与第四方面军第一线兵团一起,直捣雪峰山地区。至此大部分日军被中国军队所包围。然后第十八军和第四方面军将被围困的日军分割,将其逐一歼灭;同时,中美混合空军对被包围敌人投掷凝固汽油弹,进行“地毯式”的轰炸。正当彻底歼灭日军,胜利指日可待之时,何应钦却示意前线部队在洞口地区放开一个口子,让日军一支部队从这里逃走。雪峰山会战就这样草草收场。
是役结束后,胡琏因功于6月28日被授予陆军
少将军衔。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于9月2日在湖南芷江正式签署投降书。胡琏第十八军归王耀武第四方面军指挥,接受长沙、
岳阳地区日军的投降。同月,第六战区改为武汉行辕,第十八军奉调开到武汉地区驻防。10月,胡琏获
忠勤勋章和四等
宝鼎勋章。
活跃于内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整军会议”期间,蒋介石和何应钦单独专门接见了第十八军主要将领胡琏、
杨伯涛、
覃道善、
高魁元,并一起合影。是年夏,第十八军改编为整编第十一师,辖第十一、第十八、第一一八三个整编旅,胡琏任师长。6月,蒋介石进攻
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胡琏部队奉命开赴内战前线进攻解放区。他狂妄地说:“国民党美械装备的一个团可以打共产党军队两个团。”9月,胡琏整编第十一师及
邱清泉第五军进攻鲁西解放区荷泽、钜野一带,遭到
晋冀鲁豫野战军反击,第五军被阻于龙堌集不能前进;整编第十一师在张凤集被解放军歼灭一个团。
11月15日,“国民代表大会”开幕,蒋介石为了取得军事上的配合,拟定了所谓结束苏北战事的计划:派二十五个半旅从
东台、
淮阴、
宿迁、台枣(
台儿庄、
枣庄)四路同时进攻苏北、鲁南解放区。由胡琏统一指挥的整编第十一师和
戴之奇整编第六十九师为进攻苏北的主力。12月13日,胡琏指挥这两个师共六个半旅由宿迁向
新安镇、沐阳方向进攻。17日,整编第六十九师被
华东野战军包围在仁和圩、嶂山镇地区,并断绝了与整编第十一师的联系。19日,整编第六十九师被全歼,戴之奇自杀。胡琏见势不妙,迅速收缩部队,退回曹家集、宿迁地区固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胡琏率整编十一师参加进攻
山东解放区。5月初,该师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
新泰地区,由于国民党第三兵团迅速增援,胡琏师逃脱被歼灭的命运。同月中旬,
孟良崮战役结束,整编第七十四师被歼,师长
张灵甫被击毙。这时,胡琏的思想引起很大的震动,才真正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作战,只能一个团对一个团;而且必须慎重对待,否则就有可能被共产党军队全部歼灭。”7月,整编第十一师和第八军又在鲁中的临朐
南麻与华东野战军第二、三、七、九纵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胡琏因此曾获国民党一等
宝鼎勋章。
这年夏秋,胡琏奉命率部由华东转调华中,移驻
平汉铁路南段
漯河、
驻马店、确山、
信阳一带,及铁路两侧地区,且进攻鄂豫皖解放区。同年冬,蒋介石任命胡琏为整编第十八军军长。此后,胡琏经常指挥几个整编师作战,俨然成为一个独立兵团,被人们称为“胡琏兵团”。蒋介石对胡琏寄予厚望,先后写了近十封亲笔信给他,希望胡琏能在战场上创造奇迹,改观整个失败的战局。胡琏也认为,此时是自己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决心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以报答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
陈锡联第三纵队及
陈赓第四纵队,以奇袭手段将
洛阳包围,11日发起攻击,至14日攻克洛阳,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二〇六师。远在平汉线南段驻马店、漯河地区的胡琏闻讯迅速前往增援,因途中山洪爆发,被阻于
伊水,至14日与
孙元良兵团会合,并肩逼近洛阳时,洛阳已经解放。5月,中原野战军为掩护华东野战军
粟裕兵团南渡黄河,采取围城吸援、打援的战法,佯装进攻确山。胡琏兵团从
临颍南下支援,
张轸兵团从
南阳往东支援。当胡琏发现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歼灭张轸兵团意图时,即会同张轸兵团向南阳退缩,因而中原野战军仅歼灭张轸兵团一部,胡琏兵团得以逃跑。6月,华东野战军围歼
区寿年兵团于河南
睢县、
杞县之间,胡琏兵团从驻马店增援,被中原野战军阻于
西平地区,无法北进。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初,国民党军队取消整编军番号,恢复原来的军师番号。9月22日,国防部授予胡琏陆军
中将衔。胡琏的整编第十八军番号撤销后,所属的整编第十一师、整编第三师和整编第十师都并入新组建的第十二兵团建制。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决定任命
黄维为十二兵团兵团司令,胡琏任副司令。胡琏对此大为不满。但是,黄维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在十八军曾是胡琏的上级,声望比他还高,他不得不表面恭顺,背后则满腹牢骚,不安于位。10月底,胡琏以父亲病重和医治牙病为由,请假离开部队,前往武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初,
淮海战役揭开序幕。蒋介石命令黄维第十二兵团迅速开赴徐海淮蚌地区作战。第十二兵团11月8日由驻马店出发向安徽前进,18日到达
蒙城的
涡河、
北淝河一带,即遭到
中原野战军的进攻。25日,第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
双堆集地区。
第十二兵团被围后,蒋介石发现胡琏不在前线,立即电召他到南京面谈,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导致该兵团转为有利态势。胡琏认为这次战役是国共两党的大决战,当即向蒋介石表示愿意飞赴双堆集,协助黄维鼓舞士气,调整态势。蒋介石极为嘉许,并指示第十二兵团:“要固守下去,苦斗必生。”他命空军用小飞机把胡琏于12月1日送到双堆集前方。胡琏向黄维和军师长传达了蒋介石的指示后,马上到各军师阵地视察,并部分调整了兵力部署情况。
几天之后,中原野战军的攻势更加猛烈。第十二兵团粮弹匮乏,南京空降飞机有减无增,局势越来越严重。黄维决定派胡琏去南京,一则向蒋介石报告险情,催运补给,敦促救兵,请示对策;二则要胡琏住在南京,以免和大家同归于尽。如果第十二兵团被歼,希望胡琏能为大家处理善后。7日,胡琏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双堆集的情况。8日晚,蒋介石邀
宋希濂、胡琏、
蒋经国共进晚餐,并放映电影《文天祥》。蒋介石对宋希濂、胡琏说:“这个片子很好。”意在暗示二人为其政权“效忠”。9日,胡琏再次飞双堆集,向黄维等传达了蒋介石准许在危急时可以突围的指示。
12日,中原、华东野战军对第十二兵团发起总攻。15日,黄维突围的命令下达后,所部争先恐后乱成一团,除少数漏网外,悉数被歼。胡琏因担心被俘,在突围前向医务人员要了大量安眠药,准备在不能脱身时服药自杀。胡琏后来乘战车冲出了重围,遇到第十八军未被包围的骑兵。不久,他跑到了南京。
此役之后,胡琏因伤势颇重,被辗转送到上海
虹口天主堂医院。由于救治及时,虽从他背部取出的大小弹片就有32块,有几块与肺、心“仅一纸之隔”,但终未触及命脉,又让他逃过一劫。
据一些文章描述,淮海战役后,黄维的妻子
蔡若曙去找胡琏领抚恤金,“不料一见面他就破口大骂,说全军覆灭的将军,还有什么脸来要抚恤金”。而黄维的女儿
黄慧南说:“没听家里人说过(胡琏不给抚恤金之事)。我倒是听我姨妈说起,胡琏突围出来后,住在上海仁济医院住院养伤。1949年1月,姨妈陪妈妈去医院看望胡琏,主要是为了打听爸爸的详细情况。姨妈印象最深的是胡琏说,‘突围时,我车上爬满了人,我就用机枪把人扫光,培我(黄维的字)心太软,他不干,怎么出得来?’”
防卫金门
1949年2月,胡琏被南京国防部任命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负责收集从长江以北溃败逃至江南的官兵,并补充新兵。第二编练司令部设在江西
南城,得到江西省主席
方天的许多帮助。不久,国民政府成立编练第十八军及第十军,由高魁元、
刘廉一分别任军长。是年4月,解放军发动
渡江战役后,代总统
李宗仁要胡琏率部进驻
大庾岭。胡琏对李宗仁的命令阳奉阴违,按兵不动,暗中却接受蒋介石的遥控指挥。5月中旬,南城解放。第二编练司令部改编为第十二兵团,胡琏任司令。9月初,胡琏率军撤往广东
潮汕地区,不久后从海上逃往
金门。10月25日,胡琏第十二兵团与
李良荣第二十二兵团,在金门西北角的古宁头村,阻挠人民解放军登陆金门。这年冬,胡琏被委任为“福建省主席”兼第十二兵团司令。
1950年初,第十二兵团改为“金门防卫军”,胡琏为“金门防卫军司令”兼“福建省主席”。
1951年,胡琏在金门成立“福建省游击队”,后改名为“福建省反共救国军”,他任总指挥。在此期间,胡琏曾派遣小股特务潜入福建省,企图进入
戴云山区进行反共游击活动。但不到一个星期,这些特务就被一网打尽。
1952年10月,胡琏被授予陆军中将加
上将衔。同时,被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此后,他连任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3年7月,胡琏指挥所部侵犯
东山岛,遭解放军歼灭性打击。
1954年6月,胡琏奉调回
台北任第一野战军团司令,由
刘玉章接任“金门防卫军司令”、
戴仲玉继任“福建省主席”。
1957年7月,胡琏再次出任“金门防卫军司令”兼“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升任陆军
二级上将。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次日,胡琏令所部向
大嶝岛进行炮击。此次金门炮战持续了四十六天。在人民解放军猛烈炮火轰击下,胡琏所部伤亡惨重。是年冬,“金门防卫军司令”由
刘安祺接任,胡琏升任台当局的“陆军副总司令”。
晚年岁月
1964年至1972年,胡琏出任台当局的“驻南越大使”。在任内,他以外交官之名,为南越政权出谋划策,进行军事援助,因此成了越共游击队的暗杀对象。1967年5月19日,两名游击队员经过乔装打扮,混入“中华民国驻越南大使馆”,并在胡琏的办公室中安装了定时炸弹。胡琏每天上午都会在办公室里办公,但这天10点半刚好有个会。他从办公室拿好文件,刚走到隔壁的会议室,只有5秒钟,办公室便传来一声巨响,后墙被炸了一个大洞。胡琏得以逃过一劫。后来他每忆及此事,都心有余悸。
1972年12月,胡琏回台北,被聘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同月晋升为陆军
一级上将。
1974年秋,胡琏进入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攻宋史和中国现代史。尔后,他因患病曾赴日本、美国疗养和旅游。
海葬金厦间
1977年6月22日,胡琏因患心脏病在
台北荣民总医院病故,享年70岁。7月12日,胡琏遗骸在火化后,人们遵照他“予尸化灰,海葬大小金门间,魂依
莒光楼”的遗嘱,将其以
海葬的形式葬于金厦的海峡之间。9月,台当局发布“总统令”,对他予以褒扬。
主要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
“
七七事变”后,胡琏一直拼杀在抗日的战场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胡琏率第六十六团在沪北
罗店地区阻击日本侵略军,一昼夜打退敌军十几次进攻,最终使日军在罗店地区的进攻受挫。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他随部进入苏南,开展游击战,屡创日军。
武汉会战期间,他率所部开赴皖南南陵、青阳一带,配合海军特种部队在长江水面布雷,共炸沉日军舰艇和船只六十余艘,为保卫武汉起了牵制和阻滞日军前进的作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胡琏部参加了
第一次长沙会战等作战。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
枣宜会战中,胡琏主张坚守
当阳,并协助师长
方靖指挥所部击退日军的进攻,为保卫鄂西重镇
宜昌赢得了时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胡琏率部参加鄂西
石牌保卫战。他先设伏于石牌要塞东南的北斗冲谷地,在将日军引入包围后歼灭其大部,打退其首次进攻;其后采用攻守结合的战法顽强地坚守阵地,一再打退日军的进攻,使其始终无法通过攻陷石牌要塞而达到自长江三峡进窥重庆的目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5月间,在保卫湘西
雪峰山的作战中,胡琏奉命率第十八军驰援,协助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抗击日军。该军截断日军进攻湘西的大动脉湘黔公路,会同第四方面军包围日军,然后穿插攻击,将日军击溃。
解放战争期间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胡琏在指挥作战中,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警惕性强,作战企图心强;二是非常重视侦察;三是注意研究对方战斗的情况及指挥的特点,根据对方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遇到强手,选择有利地形,负隅顽抗,若遇弱手,就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猛烈攻击;四是用人唯能,不讲情面;五是有一套拢络部下,收买人心的办法。他麾下的十八军,是国民党的五大王牌部队之一,被称为“吃人部队”。在解放战争的华东战场、淞沪战场上,胡琏虽多次被打败,但被认为是解放军的劲敌。
历史评价
解放战争期间,
白崇禧曾以冷嘲热讽的口吻说:“胡琏所到之处,有我无敌,有敌无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胡琏应援洛阳邱行湘部作战时,行动迟缓,没有达成应援任务,白崇禧又讥讽道:“胡琏真是所向无敌。”
据说
毛泽东对胡琏有“狡如狐,猛如虎”的评价,曾多次告诫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刘伯承、粟裕对胡琏要多加提防。《
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有7篇专门针对国民党十八军及胡琏的电文。
曾多次与胡琏交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粟裕称胡琏为“悍将谋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杨勇曾说:“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
南麻战役后,
许世友曾在给粟裕的电话中称胡琏为“狡猾的狐狸”。
据胡琏之孙胡敏越所述,
郝柏村曾说他最佩服的将军之一便是胡琏。
中国台湾“
革命实践研究院”的文档评价胡琏“性情豪迈,意志坚强,作战机警,统驭有方,久经磨练,为‘国家’难得之将才”。
人物荣誉
轶事典故
晚年耽好文史
胡琏戎马一生,屡次死里逃生,晚年回归平静,爱好文学和历史,潜心苦读古籍。胡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史中自有练兵治军之道”。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注重“以史为鉴,匡正谬弊,归本人心”。他以68岁的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在
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台大历史研究所,选修了宋史和现代史。胡琏对宋史怀有强烈的兴趣,在台大三年间,除了因病住院请假的时间,竟然从未缺过一次课。
胡琏晚年还撰写了《古宁头作战经过》《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和《越南见闻》等书,回忆了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又有了“儒将”之称。临近毕业,他选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宋太祖的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大纲已初步拟好,并准备写5万字,但未能写完(据胡琏家人回忆,这篇论文“已经写成三分之二了,手稿都还在”)。
人际关系
家世背景
胡琏的父亲胡景彦在乡下务农,闲时做雇工,帮人料理农活,借以养家糊口;母亲王富女,是大明乡王堡子村一个贫农的女儿。
胡家兄妹三人,长子名叫胡进禄,胡琏排行老二,小妹叫胡东菊。在石牌战役的生死关头,胡琏曾致信胡进禄,说:“弟守石牌要塞,此乃光荣之牺牲,兄不必悲!人生何处无黄土,然此惟望能代弟孝父也。”而胡进禄一直在村里务农,于1981年冬天去世。胡进禄的儿子胡之驹于1986年加入
民革,还担任过家乡的政协委员、常委和人大代表。
家庭情况
胡琏的原配是同乡的吴秀娃,两人结婚时胡琏只有14岁,两年之后便分离。直到1949年,胡琏才给在村中的吴秀娃捎去话:“你离开这个家庭,不要跟胡家再受累了。离开这个家可能会幸福。”但吴秀娃没有听从,一直在家里守了近40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第十八军特务营营长的胡琏,进驻江西
赣州,第十一师少将参谋长曾伯熹介绍他与自己的妹妹曾广瑜相识。曾广瑜毕业于南昌的高级女子中学,为胡琏育有三子:胡之光、胡之辉、胡之耀。胡琏长期在抗战前线,曾广瑜则留在江西,独自抚养子女。日军入侵江西后,曾广瑜带着子女迁徙到会昌,栖居在欧阳祠内,在当地过着垦土植蔬生活,还编织毛衣出售。石牌战役期间,胡琏给曾广瑜写信道:“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敬祝珍重。”胡琏还娶有曾广瑜的妹妹曾广仙。曾广仙育有五女:胡之冰、胡之玉、胡之玲、胡之洁、胡之清。
关于胡琏为何娶两位妻子的问题,胡琏后代的说法是:“她们都是在江西乡下,内战的时候,姐姐的身体很弱,与妹妹达成协议,让妹妹去前线照顾将军。姐姐生的都是儿子,妹妹生的都是女儿,共有八个子女。”
胡之光毕业于
成功大学,
台湾科技大学土木系教授,已过世。其妻为
杨锦昱之女杨心仪。有一子为胡敏越(1964年10月生),因其出生时正值胡琏准备“出使”南越之际,故被取名为“越”。胡敏越早年在美国读大学,专业为人力资源。
胡之耀亦有一子为胡峰銨。
主要作品
胡琏晚年著有《古宁头作战经过》《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和《越南见闻》等书。
后世纪念
胡琏去世后,根据其遗嘱“海葬大小金门间”,他的骨灰被沉入
金门和
厦门之间的大海。
金门县的中央公路,便以伯玉路命名。另外他在金门建立酒厂生产
金门高粱酒,至今仍是县府最大收入来源。金门县曾举行祭祀胡琏的活动,并有“伯玉亭”“胡琏将军纪念馆”等纪念建筑。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