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年4月7日—1942年5月16日),生于
波兰克拉科夫。英国
社会人类学家、
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人类学田野工作先驱。
人物简介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02年进入波兰亚捷隆大学哲学系学习,1908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他还修读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并深受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的个体主义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影响,逐渐对家庭、社会和民族学产生兴趣。1909年他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1910年以研究生身份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跟随芬兰人类学家E.韦斯特马克和英国人类学家C.G.塞利格曼学习人类学。1913年发表第一本著作《澳大利亚土著家庭》,取得博士学位。后到
莱比锡奥斯特瓦尔德理化实验室从事研究,受到德国心理学家W.
冯特的影响。他在英国人类学家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
金枝》启发下,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
1914年,在英国博物馆和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工作。同年,他跟随到
新几内亚和
美拉尼西亚去的蒙德人类学考察队进行
实地调查。1922年,发表了
民族学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探险队》。1924年,任
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年,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1928年,任
波兰科学院院士。1932年,担任研究
人口问题的意大利委员会通讯委员。1933年,任
荷兰科学研究皇家学院的院士。1936年,任
新西兰皇家学会的荣誉会员。1936年,代表伦敦大学和波兰学院去美国参加
哈佛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被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
耶鲁大学任教。
他的《
科学的文化理论》(中译本名为《
文化论》)一书是他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和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
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
功能学派。
他去世后,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奖。我国德高望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先生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马林诺夫斯基在学术观点上对
进化学派、
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物质器具和
社会思想只有在具有满足人类的生物需要和
社会需要时,才能存留和传播,若失去这种功能,便会在历史上消失。
原始文化,例如宗教和巫术,对原始居民具有心理的和社会的需要,原始的氏族和部落机构,适应原始居民生活实际。因此他建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保持原始居民机构的政策,通过原始居民的首领对原始居民实行长期统治。其著作还有《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自由和文明》等。
人物生平
马林诺夫斯基生于
波兰克拉科夫,父亲卢克杨·马林诺夫斯基(Lucjan Malinowski)是杰格隆尼大学(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的语言学教授,同时是
波兰语在内的
斯拉夫语言研究先驱;母亲约瑟华·马林诺夫斯基(Lucjan Malinowski)则是贵族之后,同时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们住在于该大学任教的教授社群内,而该大学的教授多是自视甚高的学术精英,自小马林诺夫斯基便受到贵族式的教养。
1898年遭逢丧父,当时14岁的马林诺夫斯基生活全由母亲照料。隔年,他罹患严重的眼睛疾病,医生警告他有失明的危险,比较好的治疗方式就是待在黑暗的房间里。因此年少的马林诺夫斯基从学校休学,由母亲在暗房中教导他
拉丁文、数学等学校科目。眼疾治好后,马林诺夫斯基与母亲开始到
热带地区旅行,其中包含
非洲、
地中海沿岸和
大西洋上的岛群等地。而年少的马林诺夫斯基除了游历四方外,也受到当时的青年波兰运动(Young Poland movement)影响,开时投入剧本和诗的创作,并结交了两位知己:日后成为波兰前卫画家、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和数学家的雷奥·屈斯克特(Leon Chwistek),以及史班尼斯劳·维科伟奇(Stanislaw Ignacy Witkiewice)。其中后者又与他格外亲昵,马林诺夫斯基在日记和平日书信中往往称他作“史塔胥”(Sta's)。两人不但住在一块(上课期间维科伟奇住在马林诺夫斯基家,假期时两人到维科伟奇在乡下的家度假),在彼此的创作作品中也常借用对方的性格进行描述。
早期学术生涯
虽然大半的教育都在家中完成,马林诺夫斯基于1902年依然顺利进入波兰
著名学府杰格隆尼大学哲学系就读。而在哲学之外,他又修了波兰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
微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并且受到其父亲的好友法学教授达根(L.Da-rgun)、艾斯特莱赫(S.Estreicher)以及
历史学家波特康斯基(K.Portksnski)等人的影响,逐渐对家庭、社会和
民族学产生兴趣。1908年在哲学史教授帕夫斯基(S.Pawlicki)指导下开始写作论文《思想的经济原理》(英文作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Thought),内容是讨论
奥地利哲学家兼物理学家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的思想:他以
实证主义的方式,论述如何计算人思考和精神活动是花费与释放出来能量的经济原理。写作论文期间,马林诺夫斯基又因健康情形不佳,与母亲再度到热带地区旅行,并一直到1908年才提交论文,正式从大学毕业。由于无法获得就读教师资格的奖学金,他又到
莱比锡大学(Leipzigi Ülikool)进修,学的是心理学和
经济史。
根据马林诺夫斯基自身的说法,他在养病期间阅读了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的《
金枝》(The Golden Bough)后,才对人类学产生兴趣,决心投入人类学的研究,而多数也接受这种说法。然而有些人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成长背景分析,认为他投入人类学研究的根基其实建立在他的成长与求学过程之中,而他在杰格隆尼大学时学到的教育,也处处影响到其日后的理论与研究对象。
1910年马林诺夫斯基拿到奖学金,顺利以
硕士后研究生的身份到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就读一年。这期间他接受以研究婚姻史闻名的
社会学家艾德华·魏斯特马克(Edward Westermarck)指导,并于隔年回国后发表文章批评弗雷泽对婚姻的论述。1913年,马林诺夫斯基以讲师的身份回到政治经济学院,同年发表第一本英文著作《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igines),以大量
澳大利亚原住民(当时被认为最原始的民族)文献与材料批评魏斯特马克的论点,进而主张最早的家庭乃为
核心家庭。此书不但受到
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eginal Radcliffe-Brown)等英国人类学家赞扬,还为他取得正式的博士学位。
大洋洲田野调查
1918年马林诺夫斯基在
特罗布里恩群岛(Trobriand Islands)上与土著访谈的情形。1914年在
大洋洲民族学专家查尔斯·塞利格曼(Charles Seligman)引介下,马林诺夫斯基取得奖助金得以完成到
澳大利亚研究图腾制度的梦想。然而在7月抵达澳大利亚,辗转于
悉尼、
墨尔本之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由于当时的澳大利亚仍属于英国,而马林诺夫斯基的国籍却是其敌国奥地利(当时波兰被德国、奥地利和
俄国瓜分),为了避免遭到遣返(其他研究团员多选择此方式),马林诺夫斯基选择与澳大利亚政府斡旋,最终获得研究的许可,而走上自身一人进行
田野调查的路(当时多数的田野调查是由研究团队合作,在各地进行的短暂的访问与考察)。于是从1915年9月1日到1917年5月,马林诺夫斯基独自在
新几内亚(当时由澳大利亚政府管辖)南部的迈鲁(Mailu)岛上从事研究,并率先学习
土著语言以方便调查。1915年5月,在偶然机缘下他决定到东北方的特罗布里恩群岛(Trobriand Islands)进行下一步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参与特罗布里恩群岛生活的景象。在特罗布里恩群岛,马林诺夫斯基整理了之前碰到的问题,以及自身奉守的
实证主义,逐渐创立一套新的田野调查方法论:他认为作为科学的人类学,其依据的
民族志材料应该根据具体的证据书写,因此首要工作便是写作
统计图、族谱等图表以理解澄清研究对象的状态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图表又包含得自于土著的意见以及自身的观察;然而,这些图表的书写不是漫无目的的工作,而是具备对研究问题的关怀与学科上的考量。基于前述的原则,他提出了参与
观察法的研究方式,即让自己真正参与部落之间的活动,并适当的与自身的文化(特别是当地的
传教士与殖民官员)保持距离,使自身真正观察到土著生活中琐碎却又关键的习俗与规范。此外,他认为许多实际的规范仍难找到真正的答案,因此土著的传说、口语中的词汇以及其自身的观点也该是民族志纪录的对象。而最后完成的民族志应该呈现土著的想法与世界观,而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自身与当地)之间的差异,进而认识自身的本性。
虽然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的田野调查十分成功,并持续到1918年才返回
墨尔本,但他的日记与其他纪录显示其生活充满了矛盾:当地官员当他是怪人,而土著觉得对他的行为愚蠢可笑。而他自己在当地没有朋友,成天面对乡愁与对工作的厌倦(他十分痛恨土著的现实与无知)。即使接获母亲去世的噩耗,也必须强忍哀痛,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1918年他终于完成了田野调查,暂时回到墨尔本,随后与仰慕已久的艾丝·马森(Elsie R. Masson)结婚,但不久却生场大病,于是在回欧洲前又到
加那利群岛(Islas Canarias)疗养一年,并著手撰写《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返回英国
1920年,马林诺夫斯基与妻子带着
田野工作的成果回到英国,随即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民族学暑期课程的兼任讲师。1922年正式出版第一本田野调查成果《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不久被任命为
伦敦大学学院首位
社会人类学课程教授,从此开始了他在英国人类学界的重要影响力。1927年马林诺夫斯基升任该学系系主任,担任该职直到1938年他离开英国为止。
在
伦敦大学期间,马林诺夫斯基精彩的授课吸引了各地学生加入,其中包括爱德华·埃文斯-普理查德(Edward E. Evans-Pritchard)、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梅耶·弗提斯(Meyer Fortes)以及中国的
费孝通,另外社会学家如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吴文藻等人也会参与他的讨论课。课堂上的马林诺夫斯基充满了精力,但也滔滔不绝下却要求学生必须接受他的
功能论论述。而课堂之外,他致力于与反对者论战,并且到处讲学以推广自己的学说。除此之外,这十多年间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包含民族志资料的整理发表,以及文化理论的专门论述。另外,马林诺夫斯基也致力将自己的学生送到世界各地作研究,希望使自己的学说真正做到放诸四海皆准的境界。
晚年岁月
历经1930年代在英国人类学界的全盛期后,马林诺夫斯基于1938年离开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往美国
耶鲁大学任教。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一般认为乃基于他对亲手栽培的学生施所致,尤其这些学生的研究成果反而威胁到他的理论,有些则直接放弃,改采
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说法,这些都伤了马林诺夫斯基自负的心。
在耶鲁,马林诺夫斯基选择从头再来,并改以
墨西哥中部的查波特克人(Zapotec)聚落作为调查地点,于1940年与1941年的暑假期间展开短期的田野调查。可惜才刚作出初步成果,他却于1942年5月1日
心脏病发去世,享年58岁。
理论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根据他从特罗布里恩群岛得到的资料,以及自身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提出一套被后人称为
功能论的理论。他认为,一个社会的所有文化其实只是一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满足人类自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各
文化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且不断变动以保持有效的运作。也因此,可以在各文化中找到一套自己的运作原则,而这些原则也和社会中的实质功能保持紧密的关联。
而印证功能论最好的例子便是
库拉圈(Kula ring)。这个存在于
新几内亚东边的跨岛群交易圈同时以顺时钟和逆时钟方向进行两种物品的交换,可是这两种物品却不具备实质上的功用,但土著却愿意冒著相当的风险进行这这种无限循环的交换。在多数外人眼中,这种行为看似不可思议,但马林诺夫斯基却认为这种
交换过程倚赖于彼此间的信任,而这信任的原动力其实是为了其他民生物资的交换:由于各岛之间物资有限,彼此间依赖度颇深,库拉圈的交易过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赖感,使其他顺带的交易成为可能之事。
马林诺夫斯基手绘的库拉圈分布图。从库拉圈向外推展,所有的文化项目像家庭、巫术等,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个别需求如果腹、性欲、嬉戏、信仰等。因为如此,所有文化项目彼此互相整合,也不相互违背,所以整体文化应为平和而稳定。
由此延伸,马林诺夫斯基以为多数稳定的“野蛮人”文化正快速被西方文化取代。身为人类学家,必须尽快以
田野调查将这些文化纪录在
民族志之中,才能“抢救”这些“未受污染”的文化身影。因此他强调“抢救人类学”的重要性,并成为他积极送学生到世界各地研究的理由之一。
出版图书
人物影响
虽然在马林诺夫斯基之前,
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与他的学生已经提出历史特殊论驳斥
演化论与
种族歧视观点,但直到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自己的论述,才真正有完整的理论解释
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也从他开始,19世纪发展到鼎盛的欧美种族中心论论述开始没落,逐渐被前者取代。
在他之前,人类学家往往以传教士或探险家的著作或纪录作为研究材料,但是这些纪录的内容却充满了文化偏见或不够周延的描述,因而造成研究时的困难。19世纪末期开始,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人开始进行最早的
田野调查,并试着书写自己的
民族志,然而他们的调查期间仅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且多数人甚至不懂当地语言,仅能透过第三人或简单的问句得知被访问者的意见,加上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对当地白人的依赖,因此研究成果充满了歧视与矛盾。
为了完成客观的民族志,他们必须绘制土著的族谱,纪录当地的传说,并参观他们的仪式。每位研究者没有翻译,只能靠著一至数位的报导人协助自己的研究工作。除此之外,马林诺夫斯基在
特罗布里恩群岛做的田野调查也被视为典范:他的研究影响了
马塞尔·莫斯的著作《
礼物》,使
交换理论成为日后社会学与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并率先以实际例子反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而这些震撼性的纪录也让当时的欧洲人重新思考文化的主客观点,学习以当地人的观点理解个别文化的价值,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特性。
著作书籍
1913年:《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gines)
1915年:The Trobriand Islands
1922年:《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1926年:《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1927年:《
两性社会学》(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 )
1929年:《
野蛮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courtshipmarriage, and family among the natives of the Trobriand Islands, British New Guinea)
1935年:《珊瑚园及其魔力》(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1944年:《
自由与文明》(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1944年:《
文化论》(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1945年: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
1948年:《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1967年:《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人物传记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社会人类学的开创者,创立了英国文化人类学派,在
人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也有重要影响。
本书引述丰富的材料,包括书信、从未公开的日记和手稿等,生动地描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前半生,展现了一个真实、多面的马林诺夫斯基,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他为什么会走上人类学这条路、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大家的。
作者简介
迈克尔·扬(Michael Young),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
巴布亚新几内亚和
瓦努阿图人类学、人类学史、
生活史。本书为其代表作,曾入围2005年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人物传记类),并于同年获得
英国社会科学院图书奖。此外著有《抢夺食物:一个马辛社会中的领导、价值观和社会控制》(
剑桥大学出版社,1971)、《马林诺夫斯基的基里维纳》(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8)等。正在写作马林诺夫斯基传记的第二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