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
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
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分类
中间业务又称
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
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
贷款承诺、
衍生金融工具、
代理业务、
咨询顾问业务等。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而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
资产总额的15%以上。
广义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
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狭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日常工作中我们所说的中间业务是按照
人民银行的规定的广义的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又是指从
会计准则的角度反映的狭义的表外业务。因此按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或可以分为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
表外业务四大类。
中间业务范围广泛,涵盖结算、代理、担保、信托、租赁、融资、
信息咨询、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
按收入来源
国际上最常见划分中间业务种类的依据是收入来源标准,
美国银行业根据收入来源将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五类:一是
信托业务,指信托部门产生的交易和服务收入;二是
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指
证券承销、从事
金融交易活动所产生的收入:三是存款账户服务业务,包括账户维护等;四是手续费类收入,包括信用卡收费、
贷款证券化、抵押贷款再融资
服务收费、
共同基金和年金的销售、自动提款机(ATM)提款收费等;五是其他手续费类收入,包括数据处理
服务费、各种
资产出售收益等。
按功能与性质
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九类:
一、
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
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
支票结算、
进口押汇、
承兑汇票等。
(一)
结算工具。
结算业务借助的主要结算工具包括
银行汇票、
商业汇票、
银行本票和支票。
1.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
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
银行承兑汇票和
商业承兑汇票。
3.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
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二)
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同城结算方式和异地结算方式。
1.汇款业务,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某收款人的一种
结算业务。汇款结算分为电汇、
信汇和
票汇三种形式。
2.托收业务,是指债权人或售货人为向外地债务人或购货人收取款项而向其开出汇票,并委托银行代为收取的一种
结算方式。
3.
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收益人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三)其他
支付结算业务,包括利用现代
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划拨、清算,利用银行内外部网络实现的转账等业务。
二、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
消费信用、
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
支付工具。
(一)依据清偿方式,银行卡业务可分为
贷记卡业务、
准贷记卡业务和
借记卡业务。借记卡可进一步分为
转账卡、
专用卡和
储值卡。
(二)依据结算的币种不同,银行卡可分为
人民币卡业务和
外币卡业务。
(三)按使用对象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
单位卡和个人卡。
(四)按载体材料的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
磁性卡和智能卡(
IC卡)。
(五)按使用对象的信誉等级不同,银行卡可分为金卡和普通卡。
(七)其他分类方式,包括
商业银行与
盈利性机构/非盈利性机构合作发行
联名卡/
认同卡。
三、
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
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
代理证券业务、.
代理保险业务、代理
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一)代理
政策性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政策性银行委托,代为办理政策性银行因服务功能和网点设置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办理的业务,包括代理贷款
项目管理等。
(二)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指根据政策、法规应由
中央银行承担,但由于机构设置、专业优势等方面的原因,由中央银行指定或委托
商业银行承担的业务,主要包括
财政性存款代理业务、国库代理业务、
发行库代理业务、金银代理业务。
(三)代理商业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之间相互代理的业务,例如为委托行办理支票托收等业务。
(四)
代收代付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结算便利,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办理指定款项的收付事宜的业务,例如代理各项
公用事业收费、代理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性收费、
代发工资、代扣
住房按揭消费贷款还款等。
(五)
代理证券业务是指银行接受委托办理的代理发行、兑付、买卖各类
有价证券的业务,还包括接受委托代办债券还本付息、代发股票红利、代理证券
资金清算等业务。此处有价证券主要包括国债、
公司债券、
金融债券、股票等。
(六)
代理保险业务是指
商业银行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代其办理
保险业务的业务。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可以受托代个人或法人投保各险种的保险事宜,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代表,与保险公司签订
代理协议,代保险公司承接有关的保险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一般包括代售保单业务和代付
保险金业务。
(七)其他代理业务,包括代理财政
委托业务、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
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
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
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
银行承兑汇票、
备用信用证、各类
保函等。
担保类中间业务指
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一)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
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
商业汇票。
(二)
备用信用证,是
开证行应借款人要求,以放款人作为信用证的收益人而开具的一种特殊信用证,以
保证在借款人破产或不能及时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由开证行向收益人及时支付本利。
(三)各类
保函业务,包括
投标保函、承包保函、还款担保履、
借款保函等。
五、
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
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
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
信用额度、
回购协议、
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一)可撤销承诺附有客户在取得贷款前必须履行的特定条款,在银行承诺期内,客户如没有履行条款,则银行可撤销该项承诺。可撤销承诺包括透支额度等。
(二)不可撤销承诺是银行不经客户允许不得随意取消的贷款承诺,具有法律
约束力,包括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
六、
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
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
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
金融衍生业务。
(一)
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资产,包括利率远期合约和
远期外汇合约。
(二)
金融期货,是指以金融工具或
金融指标为标的的期货合约。
(三)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自己的
比较利益,对各自的
现金流量进行交换,一般分为
利率互换和
货币互换。
(四)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
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可于期权的
存续期内或
到期日当天,以
执行价格与
期权卖方进行约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交易。按交易标的分,期权可分为
股票指数期权、
外汇期权、
利率期权、
期货期权、
债券期权等。
七、
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
商业银行接受
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
八、
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
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
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
(二)资产
管理顾问业务,指为
机构投资者或
个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资产
管理服务,包括
投资组合建议、投资分析、税务服务、信息提供、
风险控制等。
(三)
财务顾问业务,包括
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和企业并购顾问业务。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指
商业银行为大型建设项目的
融资结构、融资安排提出专业性方案。
企业并购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双方提供的财务顾问业务,银行不仅参与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过程,而且作为企业的
持续发展顾问,参与公司
结构调整、资本充实和重新核定、破产和困境公司的重组等策划和操作过程。
(四)现金管理业务,指商业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
现金账户头寸及活期存款余额,以达到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益的目的。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
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
按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从中间业务的风险角度将其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和或有债权、
或有债务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是指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又不会影响
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包括与贷款有关的业务,信托和
咨询业务,
代理业务,
支付业务等。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中间业务,是指不在
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
负债业务的中间业务,包括
贷款承诺、
担保业务、
金融衍生业务和
投资银行业务等。
商业银行依据什么标准对中间业务进行分类,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需要,比如
国有商业银行中,
工商银行与
建设银行将中间业务产品分为结算、代理、银行卡、托管类、
委托贷款、
房改金融、
咨询顾问、担保类、其他类等九项。
中国银行和
农业银行则分为结算、代理、银行卡、托管和其他类五项。
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的
表内资产业务相比,
风险度较低,但并不能说没有风险。与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以下特点。
自由度较大
中间业务不像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受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协议。中间业务可以在
场内交易,也可以在
场外交易。绝大多数中间业务不需要相应的
资本金准备,这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委托性和自营性中间业务的过度膨胀,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透明度差
中间业务大多不反映在
资产负债表上,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
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和金融监管当局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
经营成果,经营透明度下降,影响了市场对银行潜在风险的正确和全面的判断,不利于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
风险分散
交
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中间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银行的信贷、资金、财会、电脑等部门都与其相关,防范风险和明确责任的难度较大。
高杠杆作用
所谓高
杠杆作用,也就是“小本博大利”。这主要是指金融衍生业务中的金融期货、
外汇按金交易等业务所具有的特征。例如,一名
债券投资者,只要拿出10万美元,便可以在
金融期货市场上买入几个100万美元价值的债券期货合约。由于
高杠杆的作用,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既存在着大赚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大亏的可能性。
发展现状
国内境况
大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经历了
两个阶段。1995至2000年为存款导向阶段,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
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相应地,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2000年以后,逐步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以防范风险、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与此相适应,代理保险、投资银行、
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
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2003达5.63%,2004年约为8%左右。1995年到2004年十年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
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以工商银行为例,从2000年到2004年五年间,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为31亿元、38亿元、50亿元、79亿元和115亿元,同期,中间业务收入占经营净收入的比例由4%提高到8.77%,中间业务收入与
利差收入的比例由7.48%提高到14%,中间业务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比例由12.9%提高到30.5%,人均中间业务收入由0.7万元提高到3万元,每万元资产中间业务收入由7.7元提高到21元。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各商业银行还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国情和各自行情的中间业务管理架构,如工商银行2002年成立了中间业务委员会,由三位行领导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由投资银行部牵头
组织管理全行中间业务发展,并设有中间业务处,制定了专门的中间业务考核办法;中国银行最近成立了业务发展委员会,统筹整个集团业务创新与发展,并设有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等,在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中有效地防范了各类风险,实现了依法合规经营。
从2008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200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可以看到,2006年全年16家
商业银行境内业务净
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52.8%,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增长50.7%,其它商业银行增长66.1%。此外,据统计,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境内
中间业务收入总计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增幅较大。其中,人民币701.9亿元,占92.2%。外币折合人民币59.1亿元,占7.8%。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各类中间业务收入中,存在较高风险的担保、承诺和交易类业务收入为63.6亿元,占8.3%。低风险的
支付结算、银行卜和代理等业务收入为697.4亿元,占91.7%。
托管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最多,增长1.9倍,其中代理基金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4倍。
融资顾问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1.3%,银行卡业务收入增长32.3%,
代理业务收入增长31.8%。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净
利息收入为4349.1亿元,
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比率为1:5.7,与上年同期(1:5.8)相比略有提高。我国中间业务一直稳定增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外境况
据统计,国际上
商业银行的
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有的银行占比更高,超过70%。美国银行业
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18.8%上升到了2005年36.5%,到2005年达到42.90%。欧洲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2000年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2005年则达到39%。发展较快的国家如英国二者比重从28.5%上升到41.5%。2000年
德国商业银行在全年收入的160亿
马克中,
利息收入只有55亿德国马克,且有近100亿马克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收入,到了2005年,德国银行业通过中间业务就获利340亿德国马克,占总盈利的65%。以
德意志银行为例,2005年该行的手续费收入在前一年增长5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42%。2005年德意志银行的营业收入287亿欧元,其中
利息净收入68亿欧元,手续费收入为115亿欧元,占比为40%,成为该行最大的收入来源。
作用
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相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风险较小,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虽然部分业务会产生“
或有资产”或“
或有负债”,但相对于
表内业务而言,风险较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
负债结构。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
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相对较大。但这部分业务在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管理自身的风险提供了工具和手段,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
负债管理的能力和
风险防范的手段。
二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的稳定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
经营成本。中间业务收入为
非利息收入,不受
存款利率和
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信用风险和
市场风险较小,中间业务一般不会遭受客户违约的损失,即使损失,影响也不大。这样,中间业务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低成本的稳定收入来源,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
西方国际性
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一般为40%至60%,一些银行甚至达70%以上。
三是完善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随着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和
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个人理财、
企业理财、咨询、
外汇买卖、证券买卖等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需求。
现存问题
相对于国外其他银行来讲,我国现代银行体系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屡经波折,没有成熟稳定的运营体制和环境,更没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经营,导致商业银行严重依赖
存贷利差维持高额的
利润收入,简单易得的收入也使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的惰性。这一系列的因素也直接导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收入比重非常低。
(一)认识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一定意义上讲,商业银行高管层对发展
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这个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受体制、眼界、观念、
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国内一些银行对
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
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
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实施,资本约束给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仍然把中间业务当成拓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辅助手段,对中间业务思考、研究、投入不多,发展中间业务的
主动性、紧迫性不强。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有较大增加,但与
外资银行相比,与
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现有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
押汇等产品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而在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还比较欠缺;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
高技术含量、
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明显不足,
覆盖面窄,未能形成
规模效益;特别是现金管理、项目融资、
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顾问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
发展水平较低,结果导致同质化产品多,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单个产品创利能力和
竞争能力不强。2002年发生的“
爱立信倒戈事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面对日益变化的
客户需求,如果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商业银行将无法在
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必然导致
优质客户的流失。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存在的问题,既暴露出商业银行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
产品管理滞后等弱点,也反映出现行
银行监管中的问题,如审批程序复杂,审批
周期长、监管部门间
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三)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
科学管理。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
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
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
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
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
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
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
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
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不规范的
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市场、上规模,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免我倒贴,严重威胁着中间业务市场的发育,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间
业务量与收入不成比例,银行赚了热闹赔了钱。另外在中间
业务创新方面,不少商业银行奉行拿来主义,采取跟随策略,坐等其它银行开发新产品,再抄袭模仿,跟上推出类似产品,并辅之以
低价策略,损害了其它商业银行的利益。
(五)发展
不平衡问题。从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各家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反差较大。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国有或
国有控股的大银行、中等规模的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较快,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三是
中资银行与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大银行与小银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间的差距还会不断扩大,这将不利于我国
银行业中间业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对
经营效益贡献仍然不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
经营收入的比重仍然明显偏低,对商业银行整体
盈利能力的贡献度仍然有限。2004年,在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占经营
净收入的比重只有
中国银行达到14%,其它三家银行均在10%以下。一些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
资产规模较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可能稍高一点,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低,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
(七)中间业务风险认识与计量不够。中间业务在帮助银行提高效率、提高盈利能力、提高
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各类风险,如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法律风险、
声誉风险、
技术风险等等,需要严加防范。银行对许多中间业务还缺乏管理经验,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从《
商业银行法》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确定的中间
业务范围来看,除担保承诺业务和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外,大多数业务属于
低风险业务,但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从过去几年的监管实践来看,中间业务风险主要表现为
政策风险、操作风险、
关联风险和
信誉风险。如与证券公司等
中介机构合作开办的个别产品、个别
理财产品,银监会都曾受理过各方面反映,作过风险提示。
(八)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
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还是在
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发展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
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又缺乏熟悉
银行业务及计算机、
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人员知识老化,
业务素质不高,
营销技能不全面,议价能力较低,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
服务质量的提高。
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规范与完善银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特制定本
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暂行规定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银行机构。
第三条 本暂行规定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第四条 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应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同意,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
监督检查。
第五条 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中间业务,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有利于完善银行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七)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别实施
审批制和
备案制。
适用审批制的业务主要为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适用备案制的业务主要为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
第七条 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品种包括:
(二)开出信用证;
(三)担保类业务,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
(四)贷款承诺;
(五)金融衍生业务;
(八)代理证券业务;
(九)代理保险业务;
(十)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适用审批制的其他业务品种。
第八条 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品种包括:
(四)代收代付业务,包括代发工资、代理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如代收水电费);
(六)代理政策性银行、外国政府和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业务;
(七)代理资金清算;
(八)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的
收单业务,包括代理
外卡业务;
(十一)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
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
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
(十二)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
(十三)
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
融资顾问、
国际银团贷款安排;
(十四)保管箱业务;
(十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适用备案制的其他业务品种。
第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受理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申报材料后,对适用审批制的业务品种,应在30个工作日内发出正式批复文件。对适用备案制的业务品种,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应在受理申报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以备案
通知书的形式答复申请银行。
第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申请,可以对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作出特别限定。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开办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未列出的中间业务,按审批制报中国人民银行审查。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业务性质及风险特征确定适用审批制或备案制。
第十二条 对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发布专门业务管理办法的中间业务品种,若办法已规定了相应的审批或
备案制度,按专门业务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开办中间业务,应由其总行统一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查同意后,由其总行统一授权其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中间业务之前,应就开办业务的品种及其属性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管辖行报告。
第十四条 城市商业银行新开办中间业务品种,应由其总行统一向
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同意后,由其总行统一授权其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中间业务之前,应由其总行于开办前就开办业务的品种及其属性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管辖行报告。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中间业务品种,不应超出其总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同意开办的业务品种范围。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总行申请开办适用审批制的业务品种,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式三份):
(一)开办申请;
1、拟开办业务品种的定义;
2、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和防范措施;
5、拟开办业务品种的支持系统;
6、开发和实施拟开办业务品种的方案。
(三)拟开办业务品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
内部控制制度;
(四)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申请开办适用备案制的业务品种,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开办申请,开办申请应就以下内容进行说明:
1、拟开办业务品种的定义;
2、拟开办业务品种成本和收益预测;
3、拟开办业务品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
4、拟开办业务的支持系统。
(二)申请开办业务品种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三)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应加强与同业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杜绝
恶性竞争、
垄断市场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九条 对国家有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按国家统一标准收费。对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
中国银行业协会按商业与
公平原则确定收费或定价标准,商业银行应按中国银行业协会确定的标准收费。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健全内部经营
管理机制,加强
内部控制,保证对中间业务的
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
第
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中间业务内部授权制度,并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制度应明确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对不同类别中间业务的授权权限,应明确各级分支机构可以从事的中间业务范围。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并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风险
管理制度和措施。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监控和报告各类中间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各项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及风险状况,并及时向监管当局报告业务经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注重对中间业务中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对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的
资本金管理;应注重对交易类业务的
头寸管理和
风险限额控制;应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
统一授信管理。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中间业务
内部审计制度,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
财务状况、遵守内部规章制度情况和
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在对银行中间业务监督和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根据《
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有关法规进行处罚,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强制停办相关业务,取消负直接
领导责任的
高级管理人员的
任职资格。
(一)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或予以备案,擅自开办中间业务;
(二)开办
业务过程中,违反了国家
法律法规,危害了国家和
公众利益;
(三)开办业务过程中,逃避中国人民银行监督检查;
(四)开办业务过程中,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业务经营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混乱,造成严重风险及实际重大资金损失;
(六)中国人民银行认定需要进行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本暂行规定第二十六条以外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其他条款,中国人民银行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