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市场经济尤其资本
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加大
资金杠杆是一种
市场行为,是一种正常的
市场创新。事实上我国
证券市场上所进行的多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加杠杆进行的,如2010年以来开展的
融资融券,还有
质押式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都是对股市投资的加杠杆行为。又如,备受推崇的
分级基金,其实也是一种杠杆产品,它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聚集起大量的资金投放到某个板块之中推升行情;
股指期货也有明显的
杠杆效应,它最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且一旦股指期货起来以后,又会对现货产生拉动作用。
资金的高杠杆在短期内快速推高股价和指数的同时,也隐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高杠杆不能持续的情况下,稍有风吹草动,高杠杆的资金就会迅速从股市撤退,从而引起股价和指数的急剧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时与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盘如影相随。借助于高杠杆来投资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势很难具有持续性。更何况,各路加杠杆或拆借入市的资金中难免有违规或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存在,一旦强化监管,这类资金将不计代价撤离股市,加剧股市的大起大伏。
多家大型企业因
负债率高、无力偿还债务或
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出现
债务危机,陷入
破产重整的境地。这些企业当然大多与
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有关,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无不背负巨额
银行贷款,靠高负债、高杠杆实现企业大规模扩张,在经济增速放缓与
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这种高负债模式的风险逐渐暴露。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领域隐藏的
高风险之一。
相关数据早已发出警示,这种高杠杆的扩张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
标准普尔此前曾发布报告称,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企业借款14.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企业的13.1万亿美元,比标普此前预期提前1年成为全球第一。靠高杠杆度日的企业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容易诱发债务风险传递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抬升社会债务
融资成本,造成相关银行
不良资产激增等。形成企业高负债的原因很多,比如前期
经济刺激留下的
后遗症,产能过剩行业占用大量资源,国有企业
部门财务软约束,金融领域融资
结构失衡等。
201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入2014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静态看,地方政府负有偿还和
担保责任的债务总额为17.9万亿元,对于这一规模,各方基本认同风险可控。然而,动态看,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依然较大,其中的隐忧始终令人担心。有研究认为,2014-2015两年地方政府需新增5.1万亿元债务弥补相关
现金流缺口,加上这两年到期债务约4.7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地方政府仍需腾挪9.8万亿元资金。
最后,无节制地开发过度打包的基础产品,导致产品的风险程度
不透明,链条层次过长使得高杠杆运作的风险放大,不易被投资者察觉,加剧高杠杆
产品风险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