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是指管理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它包括收集要求、购买设备和软件、将其分发到使用的地方、配置它、使用改善措施和服务更新维护它、设置问题处理流程,以及判断是否满足目的。系统管理通常由企业的最高信息主管全权负责。执行系统管理的部门有时称
管理信息系统(MIS)或简称为信息系统(IS)。
系统介绍
从时间维度上看,系统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一般的管理主要对
管理对象的状况进行控制,使之与预期目标一致,而系统管理则不仅注重当前管理,而且还注重对管理对象过去行为特征的分析和为发展趋势的预测,它在时间维度上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和联系观,强调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把系统看成是时间的函数。
从空间维度上看,系统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一般的管理往往只关注某个具体特定的管理对象,而系统管理从整体、联系和开放的观点出发,关注具体对象控制的同时,还考虑该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趋势和问题
系统管理的趋势及问题包括:总持有成本,中央管理和网络
分散系统之间的资源和控制的正确平衡,所有或部分信息系统及系统管理的外购,战略购买决定,专有、兼容以及
开源软件之间的选择,互联网及网络接口的使用,控制信息系统的图象用户界面,
安全管理,包括移动设备用户的安全。
体系组成
系统监控/配置/操作
一个现代化的
交通管理系统需要全面监控
管理对象(如车辆、信号、路况、流量等); 制订交通规则; 根据流量情况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如单行、禁行、限制时段禁行等)和调节信号灯等。
与之相应,IT系统管理要有一套“系统监控、系统配置和系统操作管理”工具。包括对于基本组件(如CPU、内存、硬盘、文件系统、打印机和网络等)运行情况的监控; 对于交易系统、数据库、应用中间件和WEB服务等系统的监控; 对于软硬件系统的资源登记和软件升级分发; 对于作业排序和应用程序作业调度等。
事件关联和自动化处理
交通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处理事故(事件),分析规律性或突发性的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事件关联和自动化处理”是IT系统管理的第二类职能。整体地分析和鉴别形成/导致某个事件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来自网络,也可能是来自
服务器系统、数据库或应用逻辑。确立问题的根源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如报警或启动某个引擎程序等。
业务影响管理
对于交通管理,人们关心的是从甲地是否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乙地,或需要多少时间可以确保到达。也就是说,交通管理的具体工具、方法和策略等只是手段,人们真正关心的只是如何保障安全快捷的出行。
IT管理也是如此,企业希望业务系统能否做到7*24不间断运行; 能否做到对于终端用户的最大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 能否做到数据的整体安全性,等等。“业务影响管理”就是希望IT系统管理能够保障业务系统的服务水平,并且将业务系统的性能影射到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上,帮助用户及时发现性能的变化并识别导致变化的原因。
综上所述,IT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障IT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保障数据和其他
信息资源的完整性; 保护系统的安全。IT系统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系统监控、系统配置和系统操作管理; 事件关联和自动化处理; 业务影响管理。
推动系统管理
综述
信息技术在中国各个行业中的应用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为各级决策部门所共识。应该注意到各个行业的IT投入都以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为主,而系统的有效管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如此,某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严重忽视IT系统的管理工作。
在经济高速发展而IT普及相对滞后的中国,企业重视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开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系统、企业运营核心应用、
企业管理系统的投产,随着企业信息部门职能由开发建设到
计划管理的转化,随着形形色色IT系统故障导致的灾难事件的发生,人们开始认识到需要一套工具、制度和体系去管理企业的IT基础设施。
推动IT系统管理有以下三大因素:
IT技术的发展
业务应用的激增。早期的网络和数据库都是服务于少数几个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应用,即,一个应用独占网络并带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这种情况下,该应用系统本身自带的“管理”(如人员访问权限、数据备份策略等)即可保障该系统的运行。但是,就像一条公路不能为一个车辆独占一样,大量的中间件和在其上开发的应用系统开始共享网络、数据库甚至
服务器。如果各个系统的“管理”仍然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必将带来许多诸如网络带宽或其它资源的竞争、数据的不一致、使用的不方便等等弊端,而且还会交*干扰,形成难以诊断和恢复的灾难。
Web和门户技术带来的应用和内容的个性化。早期的直到客户机/服务器时代的用户桌面是简单和整齐划一的,通过联网PC的个数即可了解某个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情况。但是
Web浏览器技术改变了(而强大的协作性门户技术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桌面的内容和应用都将因人而异。如何高效管理用户桌面? 在保持个性化的同时,如何确保用户的软件符合企业的策略和安全性要求? 如何高效、及时地对于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必要的桌面配置(或升级)?
Extranet和Internet。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在与其
供应链、渠道合作伙伴乃至客户进行联结,— Intranet的樊篱正在被打破。政府也是如此,电子政务的大潮正在推动政府机关职能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环境下,如何在跨
防火墙应用中作到内外有别? 如何既提高
服务效率,又能保证信息安全?
数据存储系统。数据为王! 如何有效地保存、管理和应用
企业数据资源? 存储问题的解决之道是数据管理。存储网络化,网络存储化,以及将数据与应用逻辑分离等趋势无不表明管理在解决数据存储中的重要性。
机构调整、业务重组和优化以及公司并购。在进入WTO的背景下,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着机制转变的压力,中小企业面临着管理规范化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挑战。将IT应用和IT基础设施管理相分离是适应业务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
IT部门角色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运营各个方面应用的深入,企业IT部门的职能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化: 由关注建设到关注规划; 由关注开发到关注需求; 由被动实现业务需求到能动地参与
业务流程的改变,等等。一言以蔽之,企业IT正在经历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业务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套健全的IT系统
管理体系是帮助企业IT部门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关键。
案例,IT外包。许多分析家认为,影响中国企业IT外包市场的关键是服务成本和企业与IT服务商之间信任关系的确立。实际上,企业缺乏健全的IT系统管理体系是导致企业不能或不敢将自己的IT系统拱手交给别人的重要原因。简单比喻,考虑是否能够把自己的家务外包给某个
家政服务公司。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财产情况,包括电器清单、性能等; 其次,还要确保某些关键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如存放存折的抽屉是否被打开); 第三,如何保证有效的效用,如水、电、气等,没有被恶意滥用? 由此可见,家务外包的关键是能否将上述问题说清楚,并得到系统的保障; 否则,人们绝不敢外包自己的家政,不管对方的服务价格如何优惠。IT外包并不等于服务商取得了与企业对于信息的同等权限。在国外,大多数将IT系统
战略外包的企业仍然保留着IT部门,其职能主要是行使对于外包系统的管理和研究IT对于业务的推动。
企业所处市场的变化
一方面,IT重要性不断提高,正在成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业务应用系统的可*性、可用性,能否达到约定的服务水平(既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指对于关键服务指标的规定,如系统响应时间,年宕机时间,或宕机恢复时间)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可能影响企业赢利水平甚至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因而也是对于IT部门的尖锐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健全的IT系统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型业务服务系统,而费用控制决定了IT部门不可能更多地投资人力去运营和管理层出不穷的新应用。一个集成的智能化的IT系统管理体系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利器。
通过以上三个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IT系统管理对于中国企业信息化长足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良好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操作系统环境、网络环境、数据存贮环境、信息安全环境和业务应用环境; 良好的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地定位和综合诊断系统异常的原因并提出修复的方案; 良好的管理系统可以有力地为业务系统保驾护航,让业务应用高枕无忧,从而使企业IT部门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在服务和推动业务方面。
因此, 建设、开发、管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在目前,必须强调IT系统管理。
选择产品
除了需要可靠的稳定性、伸缩性、高可用性和易用性以外,先进的IT系统管理产品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开放架构。支持主流标准; 支持第三方工具; 提供API和
管理工具支持定制; 支持多OS环境。 跨平台。系统
管理体系应当支持在工作组和
企业级服务器上的部署。 可扩展性。与系统、应用和其它管理平台具有互联性和互操作性。 分布式易于部署。支持大型网络,但又可以采用灵活的分布式体系。可以缩短投产时间,加速见效(Time To Value)。 集成和高整合。系统管理的一个大忌是各自为政。某些工具单个看来可能很好,但是难以整合,为企业级系统管理的集成设置障碍,因而无法实现与应用联结的
端到端的管理方案。 智能化。系统应当包含预制的但可以调整的管理经验值; 可以对于业务
系统实施预放措施bsp; 厂家/服务商的实力和服务及工程实施经验。
实施方法
前面提到,在建设、开发、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工作中,大多数企业是从建设、开发入手的。
有的是先铺路,而后考虑跑车的问题; 即,先把网络和系统建设起来,开发什么应用是以后的事情。更多的企业是从跑车入手考虑铺什么样的路; 即,以具体应用决定建设什么样的系统和(或)网络。
以上两种情况都忽略了系统的管理工作,因而为以后的信息化发展可能留下了隐患。
随着对于应用的服务水平(如性能和可用性)要求的提高,
信息系统管理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要求在关键业务应用的项目中提供对于应用保障的管理方案。
应当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实际上处于一种附属地位。就像为了在公路上跑车(应用),给该车专门配备一批 望、清道、押车的人员,这批人员只是为这辆车服务,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通警察。
再稍微仔细看一下这个例子。
与以前相比,这批押车人员可以提升车辆出行的可*性,包括保障速度、正点和安全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里也有问题隐患。很明显,“专车配专人”的做法将伴随车辆增多而导致费用激增,这是问题一。更为麻烦的是当两个车辆因抢道、超速等产生冲突时,谁来协调和仲裁? 这是问题二。最可怕的还是不同车辆是否遵循同样的交通规则? 如大家都*右边行驶。这是问题三。
好在人类的智慧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虽然解决和完善的过程已经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实际上,现在的交通法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基本的方案是,设置专业的协调和管理所有的通行车辆的职能(如交通警察),并且,制订一套规范所有的通行车辆的交通规则。
回到IT世界。采用先定管理规则并建立整体的企业级IT系统管理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我们理解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已经有很复杂的IT基础设施和众多的应用,采取一套无所不包的管理方案来统管一切未必现实。在关键业务应用系统中建立管理系统不失为一条可取之路。但是,我们需要将“专人”从“专车”中逻辑地分离出来。即,这批“专人”还是专门为该车服务,但是,他们要符合另外一套
管理体系。有点像成立一家专业的押运公司,以改进原来各自为政的局面。在IT应用开发工程中,我们建议独立地确立——尽管是服务于特定的应用的——管理逻辑,可以考虑在开发商之外再另外引入一个专业的管理服务商。
根据以上的讨论,在企业实施IT系统管理工程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将管理逻辑与应用逻辑分离; 将数据与τ梅掷? 将业务应用与IT基础设施相分离。 ·建立企业级IT系统管理架构。 ·建立企业级IT系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