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是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是指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来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整个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以及协调
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计划管理是
计划经济的实践形式。按涉及的方面不同,分为工业、农业、
运输业、
固定资产、物资、商业、人口、劳动、财政、信贷、科学技术、对外经济等方面的计划管理;按范围的不同,有
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和
微观经济的计划管理。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
经营计划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经营计划、中期经营计划和短期经营计划3种;按
管理层次可分为全厂经营计划职能部门经营计划和车间经营计划;按计划内容又可分为供应、销售、生产、劳动、财务、
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
设备投资等计划。
规定企业10年或10年以上的发展方向规模和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的纲要性计划,又称战略经营计划或远景经营计划。它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发展
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对企业提出的任务和
社会需求,同时考虑
市场环境和
技术发展以及企业自身条件和变化等情况而制定。
①科研和
新产品开发计划,规定
企业产品品种发展方向、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整顿任务和有关探索性的科研项目等。
②企业改造和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定企业在一定计划期限内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品种
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及其完成的进度、
费用预算和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③
生产能力利用计划,规定设备、厂房、仓库、
运输工具等设施的报废、更新、处理、添置等的数量、时间和费用预算等。
由企业的年度销售、生产供应财务、成本等计划构成的综合性计划。它是长期经营计划的具体化和
实施方案。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企业年度
综合计划采用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形式。70年代末开始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企业扩大了
自主权,成为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独立的
经济实体,在国家
计划指导下,主动从事
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企业开始编制
年度经营计划,取代已往的生产技术
财务计划。
根据
国家计划、市场预测和
订货合同编制,是编制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销售产品的品种、数量、
销售收入、
销售利润、
交货期、
产品质量和
销售渠道等,是保证
利润计划实现的关键性计划。
以销售计划为主要编制依据。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所生产的产品品种、质量、数量和生产进度以及
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编制
劳动工资计划、
物资供应计划和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依据,对企业实现销售计划起保证作用。
根据生产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编制。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定员、定额,劳动生产率提高水平,
工资总额和平均
工资水平,
奖励制度和奖金,
职工培训指标等,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起重要作用。
它是新产品开发计划的具体落实,对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开展
市场竞争起重要作用它规定企业的新产品设计和研制、新工艺攻关和投产前的技术准备等指标。
根据生产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等编制,起合理利用和节约物资减少
资金占用的作用。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科研、维修等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
外协件、外购件、外购工具等的
需要量、储备量和
供应量、供应渠道、供应期限等。
以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和物资供应计划为 主要编制依据,对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增加盈利起保证作用。它规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和销售产品所需的
全部费用,具体包括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全部商品
产品成本计划和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等。
根据生产销售、供应、劳动工资、成本等计划编制,对保证企业的经营和
合理使用资金起重要作用。它包括
固定资产计划、
流动资金计划、
利润计划、
专用基金计划和
财务收支计划,是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改进技术和组织的各项措施的项目、进度、预期的
经济效果及实现措施所需的人力、材料、费用和负责人及执行单位。它是实现生产计划和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的技术
组织保证,对企业动员内部潜力、改造
薄弱环节和增产节约起重要作用。
SMART原则(S=Specific(明确性)、M=Measurable(可衡量性)、A=Attainable(可达成性)、R=Relevant(
相关性)、T=Time-bound)(时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