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臣会议,是指日本
昭和时代在
二战前和战争期间,针对后继
内阁总理大臣的人选的选定和关于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意见所举行的会议,是答复
天皇咨问的形式,必须由内大臣负责召集和主持。构成人员包括:被称为“重臣”的
首相经验者、
枢密院议长以及作为会议主导者的内大臣。它形成于“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晚年的最后岁月,作为元老制度的替代机制存在,于战后的1945年11月随着内大臣府被废止而取消。
历史沿革
经过
明治时代,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人选一直由
日本元老选定,至
大正时代末期,
元老仅剩下西园寺公望一人健在,虽然拟议由
山本权兵卫作为候补对元老进行补充,但
内大臣牧野伸显建议考虑到将来,西园寺作古后废止元老制度,按照“宪政之常道”的意图实行首相继任制度(即议会内阁制,由议会第一大党的
党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组阁),因此不同意再增补元老。但1932年
“五·一五事件”后,
政党内阁体制崩溃、
军部势力抬头,以及自身老迈,西园寺公望单独择定首相后继人选已力不从心。因此在1933年(昭和8年),以协助西园寺为目的设计了重臣制度,由总理大臣经验者、枢密院议长和西园寺元老一起开会讨论决定继任者人选,这是重臣会议机制的开始。(“五·一五事件”后,在后继首相的奏荐方面,虽然元老也听取了历届首相的意见,但那并没被确定为一个正式的程序)。
然而,在1936年
“二·二六事件”后冈田内阁总辞职时未正式召开重臣会议,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阿部内阁成立时,在此期间是由内大臣与元老协商后奏荐的方式。米内内阁成立之际,内大臣听取了一部分重臣的意见,米内内阁总辞职后才再次召开重臣会议。
1940年(昭和15年)11月,元老西园寺公望逝世后,内大臣负责召集重臣会议,重臣们针对首相后继人选的选定等重大国策的咨问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这一机制一直运行到1945年(昭和20年)4月,
小矶国昭内阁总辞职时。到了同年8月19日
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职之际、10月9日东久迩宫内阁总辞职之际,日本处于战败投降的混乱期,在召集决定首相继任者的重臣会议时,只有
木户幸一内大臣和
平沼骐一郎枢密院议长两人代为出席。然而,随着1945年11月24日,内大臣府被驻日盟军最高总部下令废止,失去了主导中心的重臣会议也自然消亡。那之后,当币原内阁在1946年(昭和21年)5月总辞职之际,首相
币原喜重郎本人采取了以前任选定后任的奏荐方式。
最初运行
1932年“五·一五事件”,首相
犬养毅被海军青年将校刺杀,在后继首相的选定上出现困难。按照传统惯例,在内阁下台之际,
天皇会向
元老西园寺公望下达推荐首相继任者的
诏命,西园寺针对继任首相的人选作出
奉答。此时,西园寺公爵自兴津(西园寺别庄·坐渔庄所在地)上京,内大臣
牧野伸显参与
助言,两人听取了前首相
山本权兵卫、
若槻礼次郎、
清浦奎吾、
高桥是清、陆海军长老
东乡平八郎海军元帅和
上原勇作陆军元帅、枢密院议长仓富勇三郎的意见。
当时,针对由谁来继任首相的问题,产生了几种意见:
执政党立宪政友会在
总裁(犬养毅)被暗杀后,立即选举
铃木喜三郎为新的总裁,以表明其担负政权的姿态。
昭和天皇通过侍从长
铃木贯太郎传旨西园寺,告知关于对后继内阁的希望,其
趣旨是,无论是协力内阁还是单独内阁,下任首相应“具备出众的人格”、“绝对不能是接近法西斯主义者”、“外交以国际和平为基础,努力使对外关系圆满顺畅”等。
陆军内部推举
法西斯教父平沼骐一郎的呼声很强烈,右翼政客
森恪(政友会
干事长、内阁书记官长)与之遥相呼应。此外,陆军中的“革新派”则要求推举
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大将出马组建“军人内阁”。陆军在任何时候都坚决反对再成立政党内阁。
最终,西园寺放弃了成立政党内阁的打算,转而奏荐温和、稳健的退役海军大将
斋藤实为首相,以减弱军部的反弹。随后,斋藤向民政、政友两党发出入阁邀请,组建起“
举国一致内阁”。西园寺的这一临时的权宜之计,寄望能够在事态平息后,逐渐转回宪政之常道的轨道,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八年,政党内阁还是崩溃了,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以恢复。
首相奏荐
昭和9年(1934年)7月 -
斋藤实、
清浦奎吾、
若槻礼次郎、
高桥是清、一木喜德郎(枢相)、
牧野伸显(内府)、
西园寺公望(元老)→奏荐
冈田启介。
昭和15年(1940年)7月 - 若槻礼次郎、冈田启介、
广田弘毅、
林铣十郎、
平沼骐一郎、
近卫文麿、
原嘉道(枢相)、
木户幸一(内府)→ 奏荐
近卫文麿。
昭和16年(1941年)7月 - 若槻礼次郎、冈田启介、广田弘毅、
阿部信行、
米内光政、原嘉道(枢相)、木户幸一(内府)→ 奏荐近卫文麿。
昭和16年(1941年)10月 - 清浦奎吾、若槻礼次郎、冈田启介、广田弘毅、林铣十郎、阿部信行、米内光政、原嘉道(枢相)、木户幸一(内府) → 奏荐
东条英机。
昭和19年(1944年)7月 - 若槻礼次郎、冈田启介、广田弘毅、近卫文麿、阿部信行、米内光政、原嘉道(枢相)、木户幸一(内府)、
百武三郎(侍从长)→ 奏荐
小矶国昭。
昭和20年(1945年)4月 - 若槻礼次郎、冈田启介、广田弘毅、近卫文麿、平沼骐一郎、东条英机、
铃木贯太郎(枢相)、木户幸一(内府)→ 奏荐铃木贯太郎。
重臣制度
重臣概念
在重臣会议制度建立之初,重臣的概念范围包括“内阁总理大臣被赐予
‘前官礼遇’者以及枢密院议长”,1940年被修改为“首相经验者以及枢密院议长”。因为“前官礼遇”要求任职必须超过一定期限,当时出身陆军的前首相
林铣十郎、
阿部信行并不符合重臣所需的资格条件,基于陆军的利益考量才进行了修改(当时的制度规定,首相、国务大臣等要职需在任一定年数期限,被赐予“前官礼遇”,才能成为重臣)。
“重臣”是指被赐予“前官礼遇”的亲任官,亲任官是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的官员的最高等级,是明治宪法下官僚制度的最高位置,由天皇亲自下诏委任。亲任官分文武两职,文职包括:内阁总理大臣、对满洲事务局总裁、枢密院议长、枢密院副议长、枢密顾问官、内大臣、宫内大臣、
国务大臣、
特命全权大使、
大审院长、检事总长、会计检查院长、行政裁判所长官、朝鲜总督、
朝鲜总督府政务总监、
台湾总督、神宫
祭主、企画院总裁、
东京都长官、地方总监等等。武职包括:陆军大将、海军大将。
被赐予“前官礼遇”而成为“重臣”者的范围限于亲任官中的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国务大臣、内大臣、宫内大臣等,在职超过一定年数或次数,
退官时接受天皇特降的
敕旨,赐予“前官礼遇”,享受在职时期的待遇,并保留有“宫中席次”。
《内阁総理大臣、枢密院议长又は国务大臣たる前官礼遇付与奏请内规》(昭和14年9月6日裁可)对此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国务大臣、内大臣、宫内大臣在职4年以上或者任职2次以上,才能被赐予“前官礼遇”。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被赐予“前官礼遇”者的宫中席次为第一阶第七,国务大臣、宫内大臣、内大臣被赐予“前官礼遇”者的宫中席次为第一阶第八。
需要指出的是,在任的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元帅、国务大臣、宫内大臣、内大臣、侍从长等则属于当然的重臣。
重臣作用
重臣会议成员在正式会议之外也往往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政治同一性的组织。1929年,日本首相
田中义一在“满洲某重大事件”(
皇姑屯事件)的善后处理上因失去昭和天皇信任,遭到天皇
叱责而被迫辞职,
右翼势力中掀起了“重臣们欺瞒、诓骗天皇的阴谋”的论调。在天皇本人的《昭和天皇独白录》中有“久原房之助等人的言论中,出现了重臣“集团”,内阁的倒台系重臣们策划宫中阴谋诱导所致云云”的记述。之后,国家主义者攻击重臣们为“君侧奸臣”的论调广为传播。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中,首相、大臣、元老·重臣成为右翼暗杀的对象。
“二·二六事件”后接任内大臣的汤浅仓平在宫中协助老迈的元老西园寺公望,对抗陆军的武断专横。1937年宇垣一成接受组阁大命,由于陆军大臣受
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所限制而难产,辞去组阁委任之际,宇垣拒绝了“出示圣旨以命令陆军推出陆相”提议。之后修改了后继内阁奏荐的程序,内大臣成为后继首班奏荐的第一责任者,对于第1次近卫内阁、平沼内阁、阿部内阁的建立发挥了主导作用,在1940年推动建立了与英美协调的米内内阁后,汤浅仓平因病辞职,木户幸一接任内大臣。此后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米内内阁因陆军大臣
畑俊六单方面辞职、陆军拒绝推荐继任者而总辞职。取而代之的第2次近卫内阁实行了日德意三国同盟和反英美的路线。半年后,西园寺公望、汤浅仓平相继去世。
太平洋战争后期,由于越来越不满首相东条英机的指导体制,以冈田启介为中心的重臣展开了
倒阁运动并迫使东条英机辞职下台。冈田等人还在重臣制度消亡的战后,为使昭和天皇裕仁免受
东京审判的追责而积极展开活动。
此外,天皇和首相也听取甚至实行重臣的意见,近卫文麿
奏上的那篇著名的《近卫上奏文》的
奏折就是这样出笼的。
首相在退任时参加重臣会议并不是只有1934年斋藤实这一例。米内光政在陆军的倒阁运动的情况下,东条英机在重臣们的倒阁运动的情况下最终内阁总辞职,一直都有出席选择继任者的重臣会议。但近卫文麿在第三次内阁总辞职后却以患病为由缺席会议,而其他重臣,尤其是91岁高龄的清浦奎吾拖着病体与会,近卫的告病理由在当时受到舆论的尖锐批判。
著名重臣
山本权兵卫
山本权兵卫(1852年11月26日—1933年12月8日),日本武士、海军军人、政治家,明治海军之父。
1898年(明治31年)11月8日-1900年(明治33年)10月19日任第2次山县内阁
海军大臣;
1900年(明治33年)10月19日-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任第4次伊藤内阁海军大臣;
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1906年(明治39年)1月7日任第1次桂内阁海军大臣;
明治39年(1906)1月7日 辞海军大臣(
国务大臣之前官礼遇)转任军事参议官;
1913年(大正2年)2月20日-1914年(大正3年)4月16日任第16届内阁总理大臣;
1923年(大正12年)9月2日-1924年(大正13年)1月7日任第22届内阁总理大臣;
1923年9月2日(大正12年)- 1923年(大正12年)9月19日兼任外务大臣;
大正13年(1924)1月7日 内阁总辞职,依愿免官(首相之前官礼遇)。
清浦奎吾
清浦奎吾(1850年3月27日—1942年11月5日),日本司法官僚、藩阀政治家,山县阀官僚“四大金刚”之一。
所属政党:贵族院研究会
贵族院议员:1891年(明治24年)4月9日-1906年(明治39年)5月17日
1896年(明治29年)9月26日-1898年(明治31年)1月12日任第2次松方内阁
司法大臣;
1898年(明治31年)11月8日-1900年(明治33年)10月19日任第2次山县内阁司法大臣;
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1903年(明治36年)9月22日任第1次桂内阁司法大臣;
1903年(明治36年)7月17日-1906年(明治39年)1月7日任第1次桂内阁农商务大臣;
1905年(明治38年)9月16日-1906年(明治39年)1月7日任第1次桂内阁内务大臣;
1917年(大正6年)3月20日-1922年(大正11年)2月8日任帝国枢密院第5届副议长;
1922年(大正11年)2月8日-1924年(大正13年)1月7日任帝国枢密院第12届议长;
1924年(大正13年)1月7日-1924年(大正13年)6月11日任第23届内阁总理大臣;
大正13年(1924年)6月11日 内阁总辞职,免官(前官礼遇)。
若槻礼次郎
若槻礼次郎(1866年3月21日—1949年11月20日),日本大藏官僚、政党政治家。
所属政党:立宪民政党
贵族院议员:1911年(明治41年)8月24日-1947年(昭和22年)5月3日
1912年(大正元年)12月21日-1913年(大正2年)2月20日任第3次桂内阁
大藏大臣;
1914年(大正3年)4月16日-1915年(大正4年)8月10日任第2次大隈内阁大藏大臣;
1924年(大正13年)6月11日-1926年(大正15年)1月30日任
加藤高明内阁内务大臣;
1926年(大正15年)1月28日-1926年(大正15年)1月30日临时兼任内阁总理大臣(加藤高明首相病逝);
1926年(大正15年)1月30日-1927年(昭和2年)4月20日任第25届内阁总理大臣;
1926年(大正15年)1月30日-1926年(大正15年)6月3日兼任内务大臣;
大正15年(1926年)12月25日,
大正天皇崩御,
皇太子裕仁践祚,
改元昭和元年,12月28日,首相若槻礼次郎与元老西园寺公望公爵、元帅
闲院宫载仁亲王同受“匡辅弼成”(辅助皇帝)的
敕语,与
明治九元老所奉“元勋优遇”之诏相类似。
1931年(昭和6年)4月14日-1931年(昭和6年)12月13日任第28届内阁总理大臣;
1931年(昭和6年)9月10日-1931年(昭和6年)12月13日兼任拓务大臣;
昭和6年(1931年)12月13日 内阁总辞职,赐予“前官礼遇”成为重臣。
德大寺实则
德大寺实则(1840年1月10日—1919年6月4日),幕末、明治时期
公卿·
华族、政治家。
出身:
公家·
清华家·德大寺家,
右大臣德大寺公纯长子,元老西园寺公望、伯爵中院通规、
经济人末弘威麿(财经界巨头)、男爵住友友纯(
住友财阀首领)之长兄,系皇室远亲(
东山天皇第6世孙)。
历任:
幕末朝廷:
侍从、右近卫权少将、左近卫权中将、权
中纳言兼国事御用挂兼
议奏;
明治政府:
参与、
议定、
大纳言兼内国事务局督·内廷职知事、麝香间祗候
近代:
第2代宫内卿(1871年(明治4年)11月29日-1884年(明治17年)3月21日)
第2代
内大臣(1891年(明治24)2月21日-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
第1代侍从长(1871年(明治4年)8月4日-1877年(明治10年)8月29日)
第6代侍从长( 1884年(明治17年)3月21日-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
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 辞内大臣兼侍从长,赐予大臣之前官礼遇。
平田东助
平田东助(1849年3月26日—1925年4月14日),日本官僚、藩阀政治家、山县阀官僚“四大金刚”之一。
正二位·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伯爵。
贵族院议员、枢密顾问官
1898年(明治31年)11月8日-1900年(明治33年)10月19日任第2次山县内阁法制局长官;
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1903年(明治39年)7月17日任第1次桂内阁农商务大臣;
1908年(明治41年)7月14日-1911年(明治44年)8月30日任第2次桂内阁文部大臣;
1922年(大正11年)9月18日-1925年(大正14年)3月30日任第7代内大臣。
大正元年(1912年)12月,第2次西园寺内阁总辞职,平田东助被元老会议推荐为首相人选,但平田本人推辞拒绝了组阁委任。此后,他不再以阁僚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而是作为山县阀的重镇,在贵族院、宫中(包括
宫内省、内大臣府、侍从武官府、
枢密院等在内的天皇的日常生活和各项职责的执行的必要的组织体系)发挥幕后中心作用,一直保持仅次于元老的巨大影响力。
牧野伸显
牧野伸显(1861年11月24日—1949年1月25日),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朝官僚、政治家、君侧重臣。
从一位·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伯爵。
贵族院议员、枢密顾问官
1906年(明治39年)1月7日-1908年(明治41年)7月14日任第1次西园寺内阁文部大臣;
1911年(明治44年)8月30日-1912年(大正元年)12月21日任第2次西园寺内阁农商务大臣;
1912年(大正元年)11月9日-1912年(大正元年)12月21日临时兼任文部大臣;
1913年(大正2年)2月20日-1914年(大正3年)4月16日任第1次山本内阁外务大臣;
1921年(大正10年)2月19日-1925年(大正14年)3月30日任第8代宫内大臣;
1925年(大正14年)3月30日-1935年(昭和10年)12月26日任第8代内大臣。
牧野伸显在
宫相、
内府任内参与谋划后继首相奏荐、元老减员、高龄化的背景下机制运行的代理,扮演了元老和
重臣之间的联络人的角色,作为首要重臣和准元老,牧野在
政界、财界和宫中保持了巨大的影响力。
一木喜德郎
一木喜德郎(1867年5月7日—1944年12月17日),日本内务官僚、政治家、法学家。
贵族院议员、枢密顾问官、帝国学士院会员
重臣:第1次桂内阁法制局长官、第3次桂内阁法制局长官、第2次大隈内阁文部大臣、内务大臣;第7届枢密院副议长、第9代宫内大臣;第16届枢密院议长;临时代理内大臣。
学职:
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教授、帝国学士院(今
日本学士院)会员、皇典讲究所(今
国学院大学)第7代所长、旧制武藏高等学校第1代校长。
社会职:公益社团法人大日本报德社社长。
平沼骐一郎
平沼骐一郎(1867年10月25日—1952年8月22日),日本司法官僚、政治家、法学家。
出身:津山藩
贵族院议员、枢密顾问官
重臣:第35届内阁总理大臣;第11届枢密院副议长,第17、21届枢密院议长;第2次山本内阁司法大臣、第2次近卫内阁国务大臣、内务大臣。
法曹:
大审院检事局第8代检事总长、第11代大审院长。
学职:
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
日本大学第2代总长、大东文化学院第1代总长。
社会职:
财团法人大东文化协会第3代会头、皇典讲究所(
国学院大学的创设母体)副总裁、国本社创始人兼会长、修养团第2代团长、无穷会第2代会长、东洋文化学会第2代会长、东洋文化研究所创始人兼第1代所长。
汤浅仓平
汤浅仓平(1874年2月1日—1940年12月24日),日本内务官僚、政治家。
贵族院议员(1916年10月5日-1929年11月22日)
所属政党:同成会
第28代
警视总监、第5代
朝鲜总督府政务总监、第9代会计检查院长。
第10代宫内大臣(1933年2月14日-1936年3月6日)
第9代
内大臣(1936年3月6日-1940年6月1日)。
宇垣一成
宇垣一成(1868年8月9日—1956年4月30日),日本陆军军人、政治家、长州军阀最后的巨头
陆军大将,正二位·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功四级。
出身:冈山县,陆士1期,陆大14期优等
1924年(大正13年)1月7日-1924年(大正13年)6月11日任清浦内阁
陆军大臣;
1924年(大正13年)6月11日-1926年(大正15年)1月30日任加藤高明内阁陆军大臣;
1926年(大正15年)1月30日-1927年(昭和2年)4月20日任第1次若槻内阁陆军大臣;
1927年(昭和2年)4月15日-1927年(昭和2年)10月1日临时代理朝鲜总督;
1929年(昭和4年)7月2日-1931年(昭和6年)4月14日任滨口内阁陆军大臣;
1931年(昭和6年) 4月14日 辞陆军大臣,转任军事参议官-前官礼遇;
1931年(昭和6年)6月17日-1936年(昭和11年)8月5日任第7代朝鲜总督;
1936年(昭和11年)8月5日辞朝鲜总督-前官礼遇;
1937年(昭和12年)10月15日任内阁参议;
1938年(昭和13年)5月26日-1938年(昭和13年)9月30日任第1次近卫内阁
外务大臣;
1938年(昭和13年)6月25日-1938年(昭和13年)9月30日兼任第1次近卫内阁拓务大臣;
1938年(昭和13年)9月30日 辞职-前官礼遇。
首相候补:
宇垣一成曾一度是内阁总理大臣的热门人选,多次被元老·重臣提名但均未果。
第33任首相:
广田弘毅内阁总辞职,重臣会议奏荐宇垣一成,并拜组阁大命,因组阁失败而辞去委任;
第37任首相:
阿部信行内阁总辞职,
近卫文麿、
西园寺公望推荐宇垣一成;
第41任首相:
东条英机内阁总辞职,
若槻礼次郎、
冈田启介、
清浦奎吾推荐宇垣一成;
第42代首相:
小矶国昭内阁总辞职,若槻礼次郎推荐宇垣一成。
冈田启介
冈田启介(1868年2月13日—1952年10月17日),日本海军军人、政治家。
海军大将,正二位·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功三级。
出身:福井藩,海兵学校15期、海大2期
1924年(大正13年)12月1日-1926年(大正15年)12月10日任帝国海军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第16代);
1927年(昭和2年)4月20日-1929年(昭和4年)7月2日任
田中义一内阁海军大臣;
1932年(昭和7年)5月26日-1933年(昭和8年)1月9日任斋藤内阁海军大臣;
1934年(昭和9年)7月8日-1936年(昭和11年)3月9日任第31届内阁总理大臣;
1934年(昭和9年)7月8日-1934年(昭和9年)10月25日兼任拓务大臣;
1935年(昭和10年)9月9日-1935年(昭和10年)9月12日兼任递信大臣;
1936年(昭和11年)3月9日 内阁总辞职,前官礼遇。
近卫文麿
近卫文麿(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日本
华族、政治家。
出身:
公家·
摄关家,
五摄家之首近卫家第30代当主,第3届贵族院议长、公爵
近卫笃麿之子,系皇室近亲(
后阳成天皇后裔)
贵族院公爵议员:1916年(大正5年)10月11日-1945年(昭和20年)12月16日
所属政党:研究会→火曜会
1931年(昭和6年)1月16日-1933年(昭和8年)6月9日任贵族院副议长(第10代);
1933年(昭和8年)6月9日-1937年(昭和12年)6月7日任贵族院议长(第9代);
1937年(昭和12年)6月4日-1939年(昭和14年)1月5日任第34届内阁总理大臣;
1938年(昭和13年)9月30日-1938年(昭和13年)10月29日兼任外务大臣、拓务大臣;
1939年(昭和14年)1月5日-1940年(昭和15年)6月24日任帝国枢密院议长(第18代);
1939年(昭和14年)1月5日-1939年(昭和14年)8月30日任平沼内阁班列(无任所国务大臣)
1940年(昭和15年)7月22日-1941年(昭和16年)7月18日任第38届内阁总理大臣;
1940年(昭和15年)7月22日-1940年(昭和15年)7月24日临时代理农林大臣;
1941年(昭和16年)7月18日-1941年(昭和16年)10月18日任第39届内阁总理大臣;
1941年(昭和16年)7月18日-1941年(昭和16年)7月25日兼任司法大臣;
1945年(昭和20年)8月17日-1945年(昭和20年)10月9日任东久迩宫内阁国务大臣(副总理级);
1945年(昭和20年)10月9日-1945年(昭和20年)11月24日任内大臣府御用挂。
近卫文麿是昭和时期宫中集团(或宫廷集团)的核心人物,在1936年
“二·二六事件”后军部势力日渐坐大,府中·宫中(政府和宫廷)不再构成对军部的抑制,而是彼此相互妥协、勾结。这一时期,近卫文麿和木户幸一共同构成了府中·宫中的核心。
1937年6月至1939年1月第一次担任首相,任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0年7月至1941年7月,近卫第二次组阁,效仿
希特勒的
纳粹党,在日本国内强化法西斯体制,开展所谓新体制运动,亦称“近卫新体制”,强制取缔日本国内各政党和团体。由近卫本人发起建立直接辅助天皇的政治组织
大政翼赞会,要职分别由宫廷贵族、军政官僚及法西斯分子头目担任,并在各都、道、府、县设立支部,由当地
知事任支部长,将居民编入“邻组”组织,实行严密的法西斯主义统治。对外加强中国占领区统治,命令日军“南进”侵略东南亚地区,声称“不辞与美英一战”。1940年9月签订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加入
法西斯轴心国连盟。次年4月又与
苏联签订
“日苏中立条约”。1941年7月至10月第三次组建近卫内阁,积极推行日军“南进”计划,扩大
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各国的侵略。近卫辞职后,仍作为重臣参与制定重大国策。
木户幸一
木户幸一(1889年7月18日—1977年4月6日),日本官僚、政治家。
侯爵
出身:
华族(功勋华族),系
维新三杰之一木户孝允之孙,侯爵木户孝正之子。
贵族院侯爵议员:1917年(大正6年)8月30日-1945年(昭和20年)12月27日
1937年(昭和12年)10月22日-1938年(昭和13年)5月26日任第1次近卫内阁文部大臣;
1938年(昭和13年)1月11日-1939年(昭和14年)1月5日任第1次近卫内阁
厚生大臣;
1939年(昭和14年)1月5日-1939年(昭和14年)8月30日任平沼内阁内务大臣;
1940年(昭和15年)6月1日-1945年(昭和20年)11月24日任第11代内大臣。
1940~1945年,木户幸一在内大臣任上,取代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成为
昭和天皇侧近的辅弼重臣,参与宫中政治集团,与昔日学习院同学近卫文麿、
原田熊雄共同主导政界。他表现出亲英美派、自由主义者和亲德派的不同姿态,具有几张面孔的
官僚主义性格,深得天皇的信赖和倚重。西园寺元老辞去首相提名人,木户幸一召集和主持重臣会议择定首相人选成为政治惯例,并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后,木户的意图和判断成为推荐后继首相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西园寺于1940年11月逝世后,木户幸一成为推荐首相的最重要人物。
木户幸一作为昭和前期最重要的宫廷政治家,不仅是近卫文麿的好友,而且在西园寺公望的推荐下,长期担任昭和天皇第一侧近的内大臣职务,在整个日本上层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对天皇、对日本政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被称为“近卫的影子”、“天皇的影子”。几乎参与了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所有重大事件的决策,对于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