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
上古十二州之一
尧舜时代,天下分为十二州,其记载见于《尚书·舜典》:“肇有十二州,封十有二山。”营州即是十二州之一。在《尔雅》中,营州则名列“九州”之一。营州的地理位置在今辽宁及其周边地区。
历史沿革
尚书·舜典》分十二州,营州即是其中之一,范围包括今辽宁及其周边地区。
旧石器时代:营口金牛山猿人化石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属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辽西红山文化仰韶文化有共同的“之”字陶纹。辽东半岛原始文化亦与龙山文化类似。
夏朝时期:《禹贡》九州里的冀州、青州,即包括了《舜典》十二州当中的营州。
商朝时期:《诗经·商颂》“相土(王)烈烈,海(渤海)外有截”指的就是营州地区。喀左曾出土商代涡纹铜罍,铭文“父丁孤竹,亚微”,知是孤竹国君亚微为父丁所铸。孤竹国位于辽宁西部,从兴城北票,即包括喀左。
周朝初期: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周朝封召公燕国,燕国的部分国土即在古营州境内,喀左出土燕侯盂,铭文“匽侯作馈盂”。燕国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统治营州地区达八个世纪。燕国在辽河大凌河两岸,今辽阳锦州朝阳等地区发展农业,把农耕文明推进到了东北地区。
战国时代:燕为北方大国,战国燕为七雄之一,《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国名将秦开打败东胡,修筑燕长城,设上谷、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东胡,保护中原先进文化。可见,从舜帝时起,夏、商、周、春秋、战国,营州地区属于华夏的侯国、州郡,是华夏北方地区的一部分。
秦朝时期:秦统一华夏后,于燕故地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六郡,秦长城东至辽东。西汉设辽西、辽东两郡,人口六十二万。
西汉时期:汉武帝用兵卫满朝鲜荀彘率辽东兵从辽阳出发渡鸭绿水攻占卫满朝鲜。汉分其地,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玄菟郡乃今吉林的一部分,并设置东夷校尉府。《汉书·地理志》记辽宁郡平郭县(盖县熊岳)“有铁官、盐官”并在辽阳鞍山营口、大连、抚顺、清原、喀左、凌源出土汉代铁器。并出土汉代半刃钱、五铢钱
东汉时期:东汉初,北方、西北的匈奴、鲜卑乌桓和东部高句丽等少数民族进犯中原,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祭彤为辽东太守,坐镇三十年,大败鲜卑。
东汉末赵苞任辽西太守,于柳城(朝阳)“弃母全城”大败鲜卑封鄃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分辽东为辽西、中辽二郡,设太守,公孙度“王辽东”。公孙度死,子恭封永宁乡侯,子康嗣位斩袁尚,封襄平侯,相继为辽东太守。三国魏文帝拜康子渊为大司马,公孙氏在辽东统治了三代,公元238年灭。时为魏明帝景初二年。
营州地处东北,秦末两汉中原避难人口东来。当时的辽西、右北平及玄菟一部分,属营州地区,人口百万。难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发展了营州地区的经济,开辟了辽宁到山东的海上交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营州地区迁入了鲜卑等民族,慕容廆慕容皝父子在辽西建立前燕,定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燕北燕北齐相继占据营州地区。辽东地区则被高句丽占据。
唐朝时期:营州地域的契丹民族崛起,辽东的高句丽则被唐朝消灭。因唐朝在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设立东夷都护府及营州都督府,此后史籍里的营州多局限于柳城一带。古营州地域则多称呼为辽东、辽西。
地理环境
营州地域有辽河大凌河小凌河鸭绿江等水系,以及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和医巫闾山等山脉。东有长白山,西临燕山山脉,南傍渤海、黄海,北方是草原
文献记载
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辽东志卷一》记载:
禹贡冀青二州之域,天文箕尾分野,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而抵大宁,南跨溟渤而连青冀,北越辽水而亘沙漠。
分冀东北为幽州,即今广宁以西之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之地。
商周肃慎氏地,箕子避地朝鲜,武王即其地封之,是为朝鲜界。
战国属燕,秦灭燕以幽州为辽西郡,营州为辽东郡
汉初因之,武帝拓朝鲜地,并割辽东属邑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以太守镇之,是为真番界。昭帝罢真番,筑辽东玄菟城王莽乌桓据辽西。明帝末乌桓鲜卑迭相侵据。汉末公孙度取之,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
三国魏灭公孙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等五郡隶平州。
晋改辽东郡为国,仍隶平州。寻为慕容廆所据。后魏仍为辽东郡。
隋初又为高句丽所据。
唐高宗平高丽,复其地,置盖、辽二州,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东都护以统之。
开元初,封为渤海国,寻为渤海大氏所据,大氏始保挹娄东牟山,武后万岁通天中为契丹尽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武后封震国公,传子祚荣僭称震王,并吞海北地方五千里,中宗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僭号改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海东盛国
五代时并于契丹,其主阿保机修辽东故城以居,名曰东平郡,铸铁凤以镇之,因号铁凤城,寻升为南京,复立中台省,号大辽,又改为东京,又析辽西为中京大定府
金初因之,后置辽阳府,以会宁为上京,改辽上京为北京。
元为东京路,寻改辽阳路,建行中书省,并统高丽
本朝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卫,永乐七年复置安乐、自在二州,今领卫二十五、州二。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废大宁卫》记载:
古营州地。夏商时冀州地。周为幽州地。春秋时亦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服虔曰:古东胡地也。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其后,燕将秦开袭破之。
秦属辽西郡。两汉因之。汉末为奚所据。三国魏为昌黎郡地。《通典》:建安中,魏公操北征,始复旧境。晋初因之。建兴中,鲜卑慕容廆有其地。《燕录》:慕容廆,昌黎鲜卑也。曾祖莫护跋,魏初自塞外入辽西,从讨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父涉归进拜鲜卑单于,迁邑辽东之北。晋太康中,廆嗣立。元康四年,徙于徒河之青山,又移居大棘城。建武初,拜昌黎公。太和中,属于苻坚,寻又为后燕所有。隆安初,慕容宝保据于此。其后冯跋据之。
元嘉十三年,后魏取其地,亦置昌黎、建德等郡,兼置营州治焉。后属于高齐,为建德、冀阳二郡地。齐亡,其疏属高保宁据此。
开皇三年,取其地,废郡,仍曰营州。大业初,改州为辽西郡。
唐初为韩库莫奚所据。贞观十九年,征高丽,驻跸于此。诸奚臣附部帅苏支从征,奚长可度帅众内附,因复置营州,并置饶乐都督府府即今卫治也,以饶乐水为名。开元二十三年,改为奉诚都督府。天宝后,府废。咸通中,契丹始大,奚族皆臣属焉。
辽主隆绪统和二十五年,始城其地,实以汉户,曰中京大定府。金贞元初,改曰北京路。元至元七年,改曰大宁路。十五年,改曰武平路,后仍为大宁路。
明洪武十三年,收复。二十年,建大宁卫,又置北平行都司。二十七年,置驿传,自大宁东路,至广宁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驿。郑晓曰:行都司置于惠州。似误。永乐初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3 20: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