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男,汉族,1949年4月出生于
江苏省
无锡市,1984年10月毕业于
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
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梅庵书院首任院长。2014年被评为南京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
人物经历
主要经历
1949年4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
无锡市。当年父亲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不露锋芒。
1962年上初二时,他代表学校参加江苏太仓县中学生作文竞赛和数学竞赛,作文名落孙山,数学却是满分第一名。中考前夕,琼溪镇中学的教导主任动员他报考名闻遐迩的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他一考即中,成为全镇人的骄傲。
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
苏州高级中学。高考填报志愿,前三个志愿依次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数学力学和自动化控制,他的目光里满满都是理科,梦想里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
太仓县和
安徽省
泗县务农、做零时工。1968年秋,闲了两年的莫砺锋到太仓县璜泾公社插队落户,开始了长达10年的知青生涯。
1973年秋天,他住了5年的房子屋顶被狂风刮破,重铺屋顶要好几天。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夜间躺在床上仰望满天繁星时,便觉得杜甫离他更近。
莫砺锋1966年高中毕业,1977年参加高考时,已在农村插队十年了。莫砺锋并不嫌弃当农民,但总觉得使用镰刀、锄头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太小。在江南的六年中,莫砺锋每年的劳动成果就是二千来斤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斤被自己吃掉了。在淮北的四年中,莫砺锋在公社农具厂里“亦工亦农”,每年也就生产十来箱螺丝钉,产值只有一两千元。进了大学,莫砺锋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带给莫砺锋的,最主要的便是人生轨迹的改变。
1979年考取
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
程千帆教授。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莫砺锋是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获得者。
1982年初,南京大学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从28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资格的博士生导师中选出程千帆等10位先生,每人限招一名博士研究生。莫砺锋由此成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研究生。
1984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10月22日,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高朋满座、俊彦云集,钱仲联、程千帆、唐圭璋等古代文学大师级学者和300多位南大师生共同见证了莫砺锋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第二天,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诞生的消息上了《新闻联播》。那一年,莫砺锋35岁。
莫砺锋以《江西诗派研究》为学位论文顺利通过三个小时的答辩。答辩时的答辩委员有
钱仲联、
唐圭璋、
徐中玉、
舒芜、
霍松林、
傅璇琮等先生,论文评阅人则有
林庚、
王起、
朱东润、
萧涤非、
孙望等先生,堪称豪华阵容。那时候的博士培养更像旧时代的工匠带学徒,完全是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技能,并不追求“规范化”或“体系性”。
198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学术上刚刚起步。当时的西学思潮对古典文学研究界也有冲击,比如有人宣称必须运用“新三论”来研究文学。1986年莫砺锋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当访问学者,临行前
程千帆交代莫砺锋向美国学者请教如何运用“新三论”。莫砺锋一到哈佛就结识了
宇文所安教授,便赶紧向他请教。没想到宇文所安反问莫砺锋:“什么叫‘新三论’?”原来美国的学者并不强调新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莫砺锋曾参加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工作,担任宋代卷的主编。
2002年,又是偶然的机会,莫砺锋的讲座《杜甫的文化意义》走进了百家讲坛。后来他又应邀录制了多期节目,还出版了多本古典文学普及作品,其中包括印册高达10万的畅销书。面对全国各地如雪片般飞来的读者、观众来信,莫砺锋意识到他不经意间打开了另一扇门:经典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流传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专供学者研究,更应该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精神滋养。
2018年,因为总打不到车,莫砺锋买了手机,他戏言这是“生计所迫”。在那之前,他是没有手机的,理由也很简单:他通常不是在图书馆或教室里,就是在家里,前两个地点是不能接听电话的,在家里有座机就行了。
2020年9月23日,
南京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开学典礼举行。典礼上,文学院院长
徐兴无宣布成立“梅庵书院”,并聘请南京大学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为首任院长。
2023年5月23日上午,莫砺锋上完了他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正式宣布告别讲坛。
2024年10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聘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通知。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受聘成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访学经历
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
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
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
台湾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
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
2013年4月19日任
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兼职教授,由
黄淮学院副校长王冰颁发聘书。
人物轶事
莫砺锋高中毕业时适逢文革爆发,两年后下乡插队,不断地受到“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教育,加上莫砺锋的父亲是“
历史反革命”,莫砺锋已与大学彻底绝缘,所以莫砺锋只有在务农之余读点书,这是莫砺锋在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中的乐趣。
每逢雨天的黄昏,莫砺锋手捧书本站在窗前,暮色越来越浓重,莫砺锋把双眼贴近书本才能勉强辨认文字。莫砺锋每月只能凭证购买一斤煤油,总有好多日子是没油点灯的。更难堪的是书籍的来源近于枯竭,有时实在弄不到想读的书,只好把手头原有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精读”,或是到手什么就读什么,杂乱无章地“博览群书”。
插队十年,心情忧郁苦闷,总觉得青春黯淡无光,茅檐下的读书便是那段艰苦岁月中的亮点。是读书滋润了莫砺锋的心灵,是读书充实了莫砺锋的生活。回忆起往事,那段经历仍然温馨得难以忘怀。读书,尤其是不带任何
功利色彩的读书,是人生中最愉快的生活内容。
莫砺锋被许多
南大中文系学生奉为“学术偶像”。他给在校研究生开设的唐宋文学研究课场场爆棚,是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但是,要把广受好评的平时上课的内容移植到
央视,必须向《百家讲坛》针对中学文化程度人群开讲的节目定位靠拢。“他们一开始就觉得我讲得不够通俗,就要求我通俗些。”莫砺锋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他在《百家讲坛》主要还是讲一些有关唐诗的
常识性话题,牵涉一些概念问题都要充分解释清楚。对于
易中天品三国,
王立群讲史记来说,有的是吸引人的有趣故事,但唐诗里多的是韵味和审美,趣事却不好找。“难就难在他们让我多讲诗人生平,
多说一些有趣的情节,其实讲唐诗倒没什么有趣的故事可讲,”提起挖掘奇趣,莫砺锋曾拒绝过一些十分无厘头的邀约。曾有出版社邀请莫砺锋写《杜甫大揭秘》,一听意在猎奇的题目,莫砺锋就婉言拒绝了,“杜甫没什么好猎奇的,他的生平很清楚,没有秘密!”
学术兼职
南京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学术兼职有全国
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
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部
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兼任
河南大学、
郑州大学、
安徽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南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所授课程
所授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硕士课程)、
杜诗研究(硕士课程)、唐宋文学专题(博士课程)。
人物观点
莫砺锋认为,观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深层结构,它的载体是世代相传的中文典籍,能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莫砺锋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而具体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聊斋志异》,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无不身兼优美的文学作品与深刻的人生指南的双重身份。
莫砺锋认为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有三点:一是用实践行为达到了儒学所追求的境界,包括仁爱思想和人格精神,从而证实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二是把儒家仁爱思想的施予对象从人类扩大到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从而成为宋儒“民胞物与”精神的先驱;三是用精美绝伦的诗歌语言对儒学精神进行最生动的阐释,从而为弘扬儒学开创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途径。莫砺锋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又把他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在论述其诗歌成就及创作过程的同时,也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及美学思想进行探讨。
莫砺锋觉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四十年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实证性研究,包括文献整理与史实考据都得到加强,而且成绩喜人。而以前那种“以论带史”的宏观概论式研究比较少见了。莫砺锋本人的研究路数没有太大的变化,要说有的话,那就是近十年来比较重视学术普及工作,撰写普及读物,进行公益讲座,几乎占了他一半的时间和精力。
人物形象
莫砺锋被许多南大中文系学生奉为“学术偶像”。曾有不少南大学生借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称他为“
莫大先生”。
学术成果
出版著作
到二〇〇八年为止莫砺锋学术性著作:
3、《
神女之探寻》(编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到二〇一二年为止莫砺锋非学术性著作:
2.
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5.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
7.
莫砺锋评说白居易(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学术论文
莫砺锋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
2.黄庭坚夺胎换骨辨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3.
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
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4.
江西诗派的后起之秀
陈与义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5.关于江西派诗人的
政治态度 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6.朱熹诗集传与毛诗的初步比较 中国
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1985年4月)
7.从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比较看
萧统的文学思想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1985年8月)
15.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考辨 文史第26辑(1986年5月)
18.评江西诗社宗派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19.论
杜甫晚期
今体诗的特点 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1
21.论晚唐五代词风的演变 文学遗产1989年
23.女神的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
古典诗歌·序 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
26.论
宋诗的
以俗为雅及其
文化背景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
论文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27.论
陆游对晚唐诗的态度 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28.简评
文天祥的
集杜诗 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
29.陆游诗家三昧辨 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30.论梅尧臣的平淡诗风 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31.论
苏黄对唐诗的态度 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32.论黄庭坚
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
33.
苏轼苏辙唱和诗浅析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 月)
34.苏诗札记
宋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成功大学1995年)
35.论苏轼在
北宋诗坛上的
代表性 中国诗学第4 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36.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
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37.朱熹韩文考异研究 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8.论
韩愈诗的平易风格 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0.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 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41.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
陶文鹏、
程杰) 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42.
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43.江郎才尽新解 文学评论
丛刊第2期(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44.评前野直彬
中国文学史 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45.怅望千秋一洒泪
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47.杜诗伪苏注研究 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48.南朝山水文初探
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49.论
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 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52.论初盛唐的五言古诗 唐代文学研究第3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
53.论杜甫的文学
史观 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
54.论李杜对
二谢山水诗的因革
谢朓与
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55.从
瀛奎律髓看
方回的宋诗观
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
60.江西诗派研究 百科知识198
64.加强对大家的研究 中国诗学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7.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 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8.论
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 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69.论朱熹的文学理论 国学研究第六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70.论朱熹的文学史观 江海学刊2000年
73.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 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74.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 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75.论朱熹的散文创作 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76.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 学术界2000年第3期
77.论朱熹的清远诗风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 台湾丽文
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12月
78.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
诸葛亮的赞颂 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
80.程千帆评传 学术界2000年第4期
81.论晚唐的咏史组诗 社会科学战线2000
85.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
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第38-41页
86.
郭祥正——元祐诗坛的
落伍者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第35-55页,中华书局2000年10月
8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的诗歌创作 新国学第2卷,第155-178页,巴蜀书社2000年10月
88.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第11-18页
89.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
人文论丛2000年卷,第431-440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90.理学家的诗情——
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
中国文化17-18期,第165-175页,
91.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 文学评论2001年2期,第79-88页
92.关于《
汉语大词典》
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
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80页
93.论
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 求索2001年第4期,第105-110页
94.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 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第42-50页
95.论红楼梦诗词的
女性意识 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第148-161页
96.论
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 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第132—141页
97.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中国
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第1—16页
98.
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 文史2002年第4期,第202—223页
99.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55—161页
100.陆游诗中的学者
自画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第20—26页
104.陆游诗中的
生命意识 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第172—177页
107.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 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131—136页
108.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第99—109页
110.台湾的中文系述评 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第120—126页
111.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
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24—129页
112.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 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第1—10页
113.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
薛能论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34-40页
116.读陆游
入蜀记札记 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第16-28页
117.宋诗三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45-49页
118.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第1-10页
119.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第52-57页
120.贯通历代弥纶群言 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第181-186页
121.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第263-279页
122.
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 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第42-46页
123.
萧涤非先生的一份论文评语
文史哲2006年
增刊,第151-152页
124.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
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第4-12页
125.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第30-38页
126.论清代苏轼研究的几个特点 人文中国学报第13期(2007年9月),第35-53页
127.苏轼的敌人 学术界2008年第2期,第237-251页
128.苏轼的
艺术气质与
文艺思想 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第9-17页
130.论苏轼在后代的影响 文学评论丛刊第11卷第1期(2008年11月),第3-15页
131.穿透夜幕的诗思 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132.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
陶渊明到苏轼 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第4-15页
136. 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第103-111页
137.无心
插柳柳成荫 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第155页
138.死后是非谁管得 文史知识2010年第12期,第130-137页
139.谈谈
沈佺期的《独不见》 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第44-49页
研究课题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研究的课题有:
1、项目名称为“中国诗学的文化学研究”(中国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1JB750·11-44012)
2、莫砺锋任2006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社会研究”首席专家。
主要作品
《江西诗派研究》
(齐鲁书社1986年)
本书是作者的
博士学位论文,它对江西诗派的产生背景、成员组成、政治态度、诗作内容、诗歌艺术、
诗歌理论、影响等方面均提出了较新的见解,是最早对江西诗派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其中有些章节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
中国社会科学》《
文史》等刊物发表,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书被《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7)评为“本年宋诗流派研究的最大成果”,并于1988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杜甫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是《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它既把杜甫看作伟大的诗人,论述其文学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又把杜甫看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
人生哲学、
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及
美学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并注重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故对杜甫的意义作了较深刻的揭示。本书于1994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本书是
袁行霈主编的“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它既注意充分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又力求教材的稳定性和
准确性,在宋代
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脉络的论述上较有新意。全书于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本书是对
朱熹的
文学活动与文学业绩首次作全面研究的专著,它对朱熹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及其三部重要文学著作《
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均作了较深入的考订和评判。书中有16个部分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于《
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文化》《国学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文献》等刊物。
《唐宋诗论稿》
本书是关于唐宋诗歌的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0多篇。它是作者10多年来研究唐宋诗歌的成果总汇,对唐宋诗的一些重要课题提出了较新颖的观点,在
方法论上则注重考证与批评相结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诗歌唐朝》
《诗歌唐朝》是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与
百家讲坛合作讲述
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在该系列节目中,莫砺锋将分5讲从盛唐气象、诗抒胸怀等角度解读唐诗,让听众充分浸染
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文学作品。《百家讲坛》还有不少热心观众。莫老师已经在北京录制了14讲。
莫砺锋总结,应邀上讲坛录制节目,没有观众提问环节,一点也不好玩。“因为是录制节目,现场观众要绝对保持安静,所以有很多规矩,气氛十分严肃。”录制中途休息15分钟,莫砺锋才
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这么多课上下来有好几张脸成了熟脸。有的听众甚至会在录制现场泡一整天。来听讲座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孩子,其中也不乏学中文的学生,但竟然还有学生来咨询如何考研,这让莫砺锋哭笑不得。
《莫砺锋说唐诗》
《莫砺锋说唐诗》是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具备了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诗是一座气象万千的深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充满活力。要想感受唐诗的魅力,就需要一个热心的导游,带领游客进山赏景,领略其博大精深。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以《
诗歌唐朝》的总题目讲解唐诗,前后共十四讲,分别为“诗歌唐朝”、“咏怀
述志”、“咏史明志”、“沧海桑田”、“君子之交”、“美丽情歌”、“”天伦之情、“民生疾苦”、“忧国情怀”、“边塞豪情”、“”壮丽河山、“田园情趣”、“离愁别恨”、“时光节候”,其中十讲在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陆续播出,广受大众欢迎,成为2008年“百家讲坛”栏目最受欢迎节目之一。其余四讲也录制完成,即将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诗歌唐朝》的全部十四个专题,已由
凤凰出版社结集成《莫砺锋说唐诗》一书出版。
出版图书
所获荣誉
1988年荣获
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第二次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1年被中国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
江西诗派研究》本书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7)评为“本年宋诗流派研究的最大成果”,并于1988年获
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杜甫评传》于1994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文学史·宋代卷》全书于2001年获第五届
国家图书奖。